吳三桂為什麼反清?

一德格天1


清軍問鼎中原後,明朝的殘餘勢力都退縮到廣東、雲南、福建等地,這些地方的地形非常複雜,朝廷不願意動用很大精力進行大規模清繳,但也不能不管。由於滿清貴族和八旗都不願意到偏遠地區,朝廷只好將幾位漢人異姓王派遣過去。

經過幾次調整,就形成“三藩”的格局:平西王吳三桂駐守雲南、靖南王鎮守福建、平南王鎮守廣東。

康熙元年,吳三桂打進緬甸,抓捕了南明的永曆帝,除掉了清朝的心腹大患。朝廷為了嘉獎吳三桂,又晉封吳三桂為平西親王,連同貴州也一併劃給他。

爵位多了一個“親”字,意義就不一樣了,這是朝廷在表明,與吳三桂稱兄道弟了,也是在告訴天下人,三桂雖然是漢人,但不是外人。

朝廷下令,雲貴督、撫皆由吳三桂節制,地方人事安排也聽他的。吳三桂本人也沒講客氣,對於賞賜,他是照單全收。

吳三桂在各地安插自己人,手下的都統吳應期是他的侄兒,他的女婿胡國柱、夏國相以及郭壯圖也都是都統,許多高級將領也是其舊部。

正是由於吳三桂擁有大量軍事力量以及各種行政權,才會形成獨立王國。甚至當地許多百姓,只知道有平西王,不知道有帝王。

“三藩”養著大量軍隊,但他們卻不自掏腰包,而是要求朝廷撥款。朝廷僅就“三藩”的花銷問題,就不堪重負。

康熙除掉鰲拜後,“三藩”就成了他的當務之急。為了牽制三藩的權力,康熙委派大量人員出任雲南、貴州、廣東、福建的地方官。吳三桂看出康熙的意圖,為了麻痺這位年輕皇帝,他藉口“眼睛有毛病”,要求朝廷解除他雲貴事務。康熙立即下令表彰其功勞,還表示慰問。

康熙一邊安插人手,將三藩的部分權力收歸朝廷;一邊又擺出信任三藩的姿態,籠絡他們。1668年,康熙將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提拔為太子太傅,平南王、靖南王的子孫也被獎賞,此外,還派吳應熊回雲南探親。

歷史上鳥盡弓藏的事情層出不窮,三位藩王也提心吊膽,為了留後路,他們採取一系列的應對策略,並在適當地交出部分權力。儘管如此,但最重要的軍事問題依舊沒有被觸動,吳三桂等人還是土皇帝,這對朝廷的安定是個大的隱患。

就在此時,尚可喜突然提出,想回家養老。康熙看到尚可喜得奏摺,甚為高興,借坡下驢地裁撤尚可喜,為下一步裁撤吳三桂做準備。

吳三桂見勢不妙,也上書表示自己想退休,主要是為了試探康熙的態度。他覺得自己有汗馬功勞,與先帝有盟約,自己也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做後盾,只要自請“撤藩安插”,向朝廷表明自己沒有“賊心”就能大消康熙的猜忌,讓他永遠駐守雲南。

然而,令他沒想到的是,康熙動真格了,你吳三桂要養老,那我就準你所請吧,還給你發養老金。接著,康熙迅速派遣欽差大臣進駐三藩,商討權力交接。

康熙的“撤藩令”讓吳三桂措手不及,擺在他眼前的只有兩條路可選:一是配合康熙的命令,做好交接工作;二是抗旨不遵,與康熙撕破臉,也就是謀反。

吳三桂的榮華富貴,都是依靠軍隊打下來的,一旦失去軍權,他就只能接受人走茶涼的現實,搞不好還會人頭落地。這種失去權利造就的不安全感,讓吳三桂不得不認真考慮。

此外,吳三桂的手下,都是身經百戰的老兵,李定國、孫可望的舊部也對他忠心耿耿,他的黨羽遍佈各地,陝西提督王輔臣、四川總兵吳之茂、貴州提督李本深都是他的心腹。而清廷這邊的軍備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八旗兵的戰鬥力已經大不如從前。

坐轎子的吳三桂不願意停,抬轎子的人也不願意停。吳三桂周圍的人,對於朝廷裁撤三藩也極其不滿。他們跟隨吳三桂多年,也都升官發財了,並且還在雲南安居樂業。如今要他們離開四季如春的雲南回遼東,談何容易。他們紛紛鼓動吳三桂,只要揭竿而起,必然天下震驚。

吳三桂有個謀士叫方光琛,此人文韜武略,自比管樂,與吳三桂是世交,兩人經常討論天下形勢。吳三桂對是否起兵還猶豫不決時,去找他諮詢。

第一天登門拜訪,吳三桂稍微表達謀反的心意,方光琛笑而不語;

第二天再次拜訪,吳三桂明確表達謀反的意思,方光琛還是不張口;

第三次天還沒亮,方光琛還未起床,吳三桂已經坐在他身邊,迫不及待地詢問謀反之事。方光琛覺得吳三桂反意已絕,就開始與其討論朝廷與三藩的力量對比。吳三桂聽得很激動,立刻拜其為學士中書,專門為其出謀劃策。

既然決定反清,就要開始準備工作。吳三桂派親信把守雲南的交通要道與關隘,所有來往的人員只許進不許出,與外界嚴密隔絕。檯面上,他假意配合朝廷撤藩工作,還派人安敷衍差大臣,但背地裡一再拖延。

為了與部下形成統一意見,吳三桂特地設宴招待將領,並發表煽情的演說,大打感情牌。這些將領都是吳三桂的心腹,彼此的利益緊密相連,自然是願聽吳王差遣。

籠絡了部下,還需要民心,要對抗康熙,還需要藉口。所以,吳三桂舉起了明朝的旗幟,企圖激起漢人對故國的思念之情,從而加入到他的陣營。

起兵的那天,吳三桂與將領全部換上明朝服飾,齊聚永曆陵墓前痛哭,陳述當年是出於無奈而降清,而朝廷卻背信棄義,才會有現在的局面。

隨後,吳三桂在郊外檢閱士兵,誓師反清。他披甲上馬,連發三箭,皆中靶心,顯示自己寶刀不老。接著又拿朱國治祭旗,將朝廷派來的兩位欽差大臣一併軟禁。

一切準備好後,吳三桂自封“天下都討兵馬大元帥”,還發布一道討清檄文,號召天下英雄反清。

秋媚說:吳三桂反清,一方面是想維護既有的榮華富貴,畢竟辛苦了一輩子,誰也不願意風燭殘年;另一方面也是被康熙給逼反的,康熙裁撤三藩的力度過大,節奏過快,下手過狠,讓吳三桂感覺從溫水突然跳入了開水,不得不“跳”起來反清。


秋媚讀史


導語:吳三桂並不願起兵反清。他只想像明朝初年沐英那樣,世代鎮守雲南,永保子孫後代的榮華富貴。

吳三桂,明亡清興之際的風雲人物。他改變了當時角逐天下的幾方政治勢力的力量對比。使大順農民軍遭受滅頂之災。同時,讓滿清輕鬆入關,順利定鼎中原。

清兵入關後,吳三桂作為一隻忠實的鷹犬,始終衝鋒在屠殺漢族人民抗清的第一線,手上沾滿了漢人的鮮血。他的無恥行徑,終於獲得了異族主子的賞賜,被封為平西王。

隨後,吳三桂進軍雲南、貴州,意圖消滅南明永曆朝廷。在此過程中,吳三桂萌生了永遠駐守雲南的打算。

於是,吳三桂大肆招降納叛,擴充實力。為了永鎮雲南,他下大力氣平定雲南各少數民族土司的反抗,把南明勢力驅逐到緬甸。

為了消除南明永曆帝對雲南的侵擾和威脅,同時,也為了再次向清廷獻忠心,吳三桂不懼艱險,出兵緬甸。絞殺了永曆帝及其太子,永絕了滿清和自己的後患。

但是,吳三桂百密一疏,忘了一點:狡兔死,走狗烹。

鑑於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勢力過大,已經成為滿清政府沉重的包袱。康熙皇帝與重臣們思來想去,唯有削藩一途。

吳三桂自以為對滿清有鼎立之功,必然能夠永鎮雲南,世代富貴。殊不知永曆帝一死,南明一滅,他對清廷已經失去利用價值了。

看到清廷堅決削藩,觸犯了自己的切身利益,吳三桂痛苦之極,只好起來反抗了。

於是,吳三桂聯絡舊部,樹起大旗,起兵反清了。


惰性人兒


試回答本題:吳三桂之所以會在晚年反清,乃是由於迫於無奈!若非無奈,以吳三桂的性格是絕不會輕易舉兵反清的。

促使吳三桂冒險舉兵反清的,淺析有下面幾個原因,粗略分析如下。

一、吳三桂冒險舉兵反清,是被康熙所迫



吳三桂本為大明遼東軍主將,負有抵抗後金(清)軍叩關的重任。但當李自成打到北京後,崇禎於無可奈何之際,被迫抽調吳三桂軍支援。

然而吳三桂卻辜負了崇禎的信任,他一路上游離觀望,坐視明朝覆亡。其後吳三桂又與李自成開始討價還價,試圖謀求更大的利益。

但是因為李自成入京之後,對部下約束不力。致使軍紀敗壞,京城大亂!吳家也受到了株連,吳三桂因此開始抗拒李自成。

其後迫於實力有限,吳三桂竟然想到轉而利用本是對手的清軍,來實行其“聯虜平寇”的設想。但是其最終反而被攝政王多爾袞利用了——多爾袞利用吳三桂獻出的山海關,以最快的速度佔領了北京城。並迎接清帝順治從瀋陽遷都北京。

至於吳三桂奢望的“立明室後裔為帝,明清雙方劃黃河為界”的設想,自然也就落空了。自此以後,吳三桂的漢奸罪名便坐實了。從此吳三桂只能死心蹋地的為清朝效力了。

吳三桂幫助清軍打敗了各路抵抗力量,最終又剿殺了南明永曆帝。用明室的鮮血,染紅了他的頂戴,取得了清廷的寵信。並積功封王,成了為數不多的異姓王之一。從此割據雲南,成了勢力遍佈半個天下的土皇帝。

到了康熙時期,平西王吳三桂及另外兩個藩王,每年所耗費的財富極重,朝廷財政難堪重負。而且三藩勢力膨脹日久,終有尾大不掉之患。為了消除三藩勢力的危害,康熙逐開始裁撤三藩。此舉激怒了自恃功高的吳三桂,他認為清廷是在卸磨殺驢、過河拆橋。更認為一旦撤藩,不僅榮華富貴難保,而且沒了兵權之後,唯恐自己的性命也堪憂。因此吳三桂才會產生造反之心。



二、吳三桂已經察覺到了清軍的戰鬥力下滑

在吳三桂起兵之前,他已經察覺到了清軍原本的“八旗鐵騎”,因為長期養尊處優而導致戰鬥力嚴重下滑。

八旗子弟因為即使不做任何事物,每日的生活也有保障——有所謂“鐵桿莊稼”之稱。因此早己沒有了當年的勇武血氣!

至於漢軍綠營兵,則由於長期受到歧視,所以對於清廷也有所不滿。而且他們的待遇比之八旗軍,可以說是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再有綠營軍的將領,也並未受到朝廷重視與提拔,因此對清廷也有不滿。

吳三桂在判斷了形勢後,認為清軍的八旗軍已經頹廢了。而綠營兵中又有許多人對清廷有所不滿。因此自己是可以爭取到他們的支持的。況且綠營軍將領中,還有許多吳三桂的舊部!

權衡利弊之後,吳三桂認為自己起碼能有半數勝算,而且清廷也並非不可戰勝,這是吳三桂冒險舉兵的另一個促成因素。

三、吳三桂誤判形勢,投機心理過重

吳三桂是個著名的投機家,他自有其判斷形勢的一套手法。他己經看到了:在康熙時期,雖然從表面上看,清朝已經統治了整個天下。但是這裡邊卻藏著極深的隱患。

這是因為雖然清朝已入主中原幾十年了,但是對於各方面的利益平衡上,做得還很不夠,還有許多人對清廷不滿:臺島的鄭經力量,也仍然尚有一定的反清實力。蒙古部族中也有反清力量。西北地區也遠未鞏固統治。前明在民間的影響力尚存,反清復明的口號與勢力仍然有影響力。清軍內部的綠營軍中有許多吳三桂的舊部,可以響應吳三桂冒險。

況且吳三桂也並非孤軍作戰,還有其他兩藩可以呼應。並且對於江南地區,吳三桂認為是志在必得的!自己很有可能會迫使康熙與自己達成“劃江而治”的協議。也因此吳三桂才會冒險放手一搏。


北疆同心



叫吳三桂老老實實頤養天年?

吳三桂是一口老血吐你一臉!吳三桂心想當年本王身為明朝大將,手握五萬大軍,投降你清朝,幫多爾袞打敗李自成,又帶領清軍入關進入北京,然後又南征北戰的去鎮壓李自成和張獻忠的舊部。

最後又故意忘掉曾經說過“不忍一矢相加遺”南明勢力的話,又大老遠從北方跑到南方鎮壓南明永曆政權,徹底成為漢奸不說,為了徹底使清庭承認自己,又跑到緬甸抓住了永曆帝,迫不及待在昆明絞殺了永曆帝,免得永曆帝前往北京途中被人救走,以這份投名狀使清庭信任自己,但代價是成為臭名昭著的大漢奸。

我吳三桂做這麼多事是圖個啥?

還不是捨得一身剮,哪怕遺臭萬年,也要把吳家成為明朝沐家的那般存在,使吳家可以成為世守雲南的土皇帝!

結果是康熙這個小屁孩登基親政以後,就要撤藩,就要將我這麼多年的心血,就要將我的辛苦付出,直接給全部否定,讓我頂著大漢奸帽子,辛苦大半輩子奮鬥的一切都要交回去,可能嗎,別說我61歲,我就是71歲,81歲多要反你丫的,不圖什麼,就圖我當年付出這麼多,成為臭名昭著的大漢奸,好不容易打下一片基業,結果你說收走就收走,簡直是侮辱我!

現在大家看明白吳三桂為什麼要造反的原因了吧?


其實拋開吳三桂三姓家奴不三姓家奴的問題,康熙帝的撤藩的確屬於是卸磨殺驢過河拆橋。

因為吳三桂當年付出那麼多,想要的回報很簡單,就是想成為明朝沐家那種存在,成為一方土皇帝。

而清庭也聰明,知道吳三桂想要什麼,所以清庭讓吳三桂實際控制了雲貴兩省,當時是兩省督撫皆受其節制,用人則是吏部和兵部不得掣肘,用財則戶部不能延誤,其西選官員遍佈雲貴兩省,甚至以雲貴兩省為中心,可以輻射影響到全國。

可以說雲貴兩省的民政、軍權、財政等大權,都歸於吳三桂,吳三桂就是土皇帝,這是清庭都默許認可的事情。清庭如此表示,吳三桂自然也知道投桃報李,比如說絞殺永曆帝來表達自己的忠心。

可以說沒有撤藩之前,就是清庭與吳三桂的蜜月期,清庭是利用吳三桂絞殺了多股反對勢力,加之對於南方有些鞭長莫及,所以乾脆將雲貴之地交給吳三桂,吳三桂呢,夢想當一方土皇帝,自然是求之不得,所以也更賣力的效忠於清庭。

但等到康熙親政以後,開始撤藩的時候,很明顯這時候清庭就是卸磨殺驢了,不只是要剝奪吳三桂的一切,更是打破了吳三桂要將吳家成為明朝沐家那般世守雲南的夢想,所以早已過了知天命,已是花甲之年的吳三桂,放棄了清庭給他看似寬容的頤養天年的待遇,而是毅然決然的選擇了造反的高風險之路。

正所謂以史為鑑,吳三桂的下場,說明了一個道理,那便是選擇當漢奸那一刻起,就不要想太多,你只是清庭的棋子或者說鷹犬罷了,還幻想著自己一族成為世代鎮守一方土皇帝,多麼可笑呢,所以當什麼樣的人,都不要成為吳三桂這種人。


宋安之


公元1673年,康熙帝玄燁為了消除“隱患”,下達了撤藩令,具體來說就是將平西王吳三桂、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三大藩王撤除,並剝奪他們的權力,統一歸朝廷管理。

消息傳出,平西王吳三桂第一個坐不住了,他決定先下手為強,起兵反叛。同年11月21日,吳三桂眼看準備的也差不多了,於是派刺客將康熙帝派來“監視”他的雲南巡撫朱國治秘密暗殺了,然後正式扯旗造反,他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打出的口號也極具感染力,四個字:反清復明。為了證明自己的忠心,吳三桂還做了三個舉動,一是改頭換面:他令部屬全部剪辮蓄髮,並且改穿漢服;二是祭奠先皇。他親自去祭祀以前被他絞死的南明永曆帝朱由榔;三是戴孝出征:他令軍旗全部用白色,士兵全部戴上白氈帽,為“故明”營造良好的聲勢。

也正是因為這樣,吳三桂的大軍出雲南後,勢如破竹,接連攻克了好幾座重鎮。此後,吳三桂兵分兩路,一路攻四川,一路攻湖南,短短半年時間裡,雲、貴、川、湘、桂等五省全成了吳三桂麾下的“一畝三分地”。

第二年,另兩位藩王尚之信和耿精忠也分別在廣州、福州舉兵響應,就這樣,“三藩之亂”的大格局形成。

形勢看似一片大好,但吳三桂卻有兩大致使弱點,這也為他最終失敗埋下了伏筆。一是吳三桂的人品不好。吳三桂原本就是明朝的叛徒和真兇,所以他舉事後,大多數百姓都選擇冷眼旁觀,而沒有積極響應和支持。二是吳三桂的眼光不好。吳三桂剛舉事時看似兵勢強大,但他目光短淺,手下又缺乏能人輔佐,沒有乘勝渡江追擊,直搗帝都,而是固守荊州、襄陽、武昌、宜昌一線,和清軍打僵持戰,結果貽誤了戰機,給了清廷喘息和反擊的機會。

年少的康熙卻顯得很成熟老練,他穩住陣角後,馬上上演雙管齊下的兩步走。

第一步:採取“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策略。他把湖南當成重點,集中兵辦“大躍進”式的進攻,然後對其他地方則採取“小動作”對付,利用陰謀、陽謀,通過分化、收買、瓦解的辦法。很快就取得了良好成效,耿精忠和尚之信兩大藩王不久便兵敗投降了。不久,西北察哈爾蒙古的叛亂也被平定。清廷度過了亡國的“危險期”。

第二步,採取“運籌帷幄、重用漢將”的方式。康熙一方面讓清廷圖海、賴塔、傑書、嶽樂等悍將掛帥出征,同時,還重用趙良棟、蔡毓榮等能征善戰的漢將攻伐湖南吳軍。清廷至此開始了“反攻期”。

而這時的吳三桂又出現了三個不利的狀況。一是他年過67歲,身體狀況也不是很好。二是他因長期被扣押京城的長子吳應熊和孫兒吳世霖被誅殺而意志消沉低下。三是猶柔寡斷的吳三桂在失去直搗中原的絕佳機會後,已開始走向窮途末路了。四是急於求成的吳三桂為了過把皇帝癮,不及待地在衡州登基稱帝,定國號周,改年號昭武。而這時他取消了復明口號,完全暴露了他的真識面目,更不得人心,許多將士因此離他而去。士兵士氣進一步渙散和低迷。

公元1678年,清軍開始進行最後的大反攻,接連在湖南收復了好幾座重鎮,並逼降了吳軍水師將軍林興珠。很快,“大周昭武帝”吳三桂管轄的國土只剩下雲、貴兩省了。

5個月之後,吳三桂病逝。他死後,由其孫吳世蹯繼位,他率殘部繼續“革命”,但堅持了三年後,清軍徹底擊潰吳軍,攻克了吳軍老巢昆明,吳世蹯服毒自盡。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我的看法是吳三桂造反是被逼無奈,而逼他的人不是康熙,或者說不僅僅是康熙,更多的是他手下的驕兵悍將,三藩不是一方諸侯,而是一個個武裝割據集團,吳三桂反叛時年事已高,位極人臣,兒子還是北京,同意削藩,去了北京,一樣錦衣玉食,根本沒必要造反,但是他手下的人不同,他手下的人除了打仗什麼都不會,而且在雲南蠻橫慣了,一旦削藩,他們便失去了所有,變成一個普通百姓,所以這些人才是三藩之亂的主流主力,這也是叛亂伊始,叛軍勢頭強悍的原因所在,因為他們要為自己的生存而戰,如果當時吳三桂在雲南宣佈同意削藩,那麼不用康熙動手,吳三桂手下的兵將就會對他有所動作,或殺或囚再重新推舉一個人帶頭,具體操作可以參考一下同為三藩的尚可喜,被自己兒子尚之信取代並被囚禁致死。不過話又說回來,三藩的結局又何嘗不是咎由自取呢。


夏王赫連勃勃


吳三桂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將領,也是影響歷史發展進程的關鍵人物,他的幾次人生抉擇,均對歷史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1644年,李自成大軍圍困北京,待闖王軍隊攻入北京城後,崇禎自縊於煤山。此後,李自成建立了大順政權,而關外的多爾袞則虎視眈眈地覬覦關內。當時,吳三桂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選擇了歸順清朝,獻關投降。

吳三桂的投降,直接加速了清軍的入關和李自成大順軍的慘敗。結果,清軍在多爾袞的領導下,順利入主北京,並著手開展了統一全國的軍事戰爭。在此過程中,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等人立下了汗馬功勞,而吳三桂則被封為平西王。

到康熙朝時,又晉升吳三桂為平西親王,更是高官厚祿地拉攏利用。不過,康熙帝雖然晉封吳三桂等人,卻始終對三藩心存防範之心,並萌生了削藩的心思。結果,尚可喜主動請求撤藩,得以自保,而吳三桂一方則聯合耿精忠與尚可喜後人,掀起了三藩之亂。

自康熙十三年(1674年)到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大軍相繼攻克了江西、湖南、廣東及陝甘寧等地,形勢一片大好。然而,康熙卻堅決予以鎮壓,集中精力實施反攻,又相繼將各地收復。隨著吳三桂叛軍形勢的敗績,原本追隨吳三桂的將領也開始陸續降清。

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吳三桂又嘗試向蒙古各部求助,希望聯合蒙古親王,一併推翻清朝統治,而後平分天下。然而,蒙古王公對於吳三桂的請求置之不理,始終站在清朝一邊。最終,吳三桂在即將完敗之際稱帝,過了一把皇帝癮,並於不久後病逝。

吳三桂死後,三藩之亂很快被平定,吳氏一門也險些被全部斬殺,僅有吳三桂愛妾和少數後人得以逃生,在深山老林中隱居下來,算是躲過了一劫。

深究起來,吳三桂的反清表面上是因為康熙的撤藩政策,但從根本來講,主要是這位曾經的功勳對自己的境遇並不滿意,以至於同清朝決裂。

事實上,當時多爾袞在拉攏吳三桂時,曾經許下承諾,等擊潰李自成叛軍後,會與吳三桂劃界而治,平分江山。可是,等清軍入關後,隨著形勢的急劇變化,清朝開始違背誓言,使得吳三桂有口難言。

即便後來吳三桂被封為平西王、平西親王,但在他的內心深處,始終有還有一個與清朝劃界而治的野心,想著登上皇位,自己當皇帝。而到康熙掌權後,不僅一直試圖打壓吳三桂,甚至還謀劃撤藩,所以使得吳三桂走向了謀反的道路。

在吳三桂的幾次抉擇中,舉兵反清顯然是最不明智的,這場戰爭不僅使吳氏一族險些被滅門,而且還使得生靈塗炭,給剛剛穩定的社會造成了巨大動亂。也正因如此,史學界對於吳三桂晚年的評價並不是很高。


夕陽下的晚楓


康熙十二年(1673),平西王吳三桂舉兵反清,隨後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等起兵響應,史稱“三藩之亂”,那麼已經是清廷異姓王的吳三桂為什麼要反清呢?

歷來評價吳三桂反清,大抵持有的觀點都是對其人品、節操的強烈譴責,打開山海關放清軍入關的是他,如今康熙要削藩,他就跳起來作亂,並且打著復漢人江山社稷的旗號掀起戰亂,妥妥的賣國賊加貳臣。

在筆者看來,吳三桂妥妥的一個可憐人,是那種做選擇題從來都選擇錯誤答案的人,當然,這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有關,他一路走來,全在時勢之下,被迫選擇,實屬空有野心,卻無能力的典範。

三藩的存在,是清初鎮壓南明政權,以及各路抗清勢力而與明廷投降實力派妥協的結果,從吳三桂打開山海關與清軍聯合截擊李自成開始,吳三桂的勢力自成體系,雖在實時變化下,依附於清,但其實吳三桂的關寧軍集團,始終遊離於清廷之外,即不得信重,而自身也不願意完全被清廷束縛。

我們可以試著結合史實分析一下吳三桂的做出種種決策的內因,以此來弄清楚他為什麼最終選擇反叛。

1644年的中國歷史舞臺,風雲際會,瞬息萬變,北京在四十多天裡三易其主,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演出過如此豐富的內容,以至於像吳三桂這種在歷朝歷代中都極為普通的角色,竟然突兀地推上了前臺,扮演者對各個政治集團來說都是成敗攸關的重要角色。

吳三桂為什麼要降清,從表面來看,是因為大順政權不得士紳集團,但吳三桂何嘗不想在這個亂世之中,窺視一下神器。既不投李自成的大順,而山海關又不足以抵擋大順的攻擊,於是吳三桂想像清兵借兵。

“借兵”是吳三桂的初衷,他並不是想要投降滿清,這種情況其實在古代中原王朝內亂之時並不少見,比如隋末大亂,李淵晉陽起兵時也曾像強大的突厥借兵,安史之亂時,回鶻、乃至於波斯都曾派過軍隊參與平叛。

這種做法其實算不上賣國,只是吳三桂低估了清廷的野心,最後玩火自焚,把自己玩了“漢奸”。筆者相信,吳三桂起初的目的,是依託山海關,利用清軍抵擋大順,在這個混亂的時代裡,謀求更的利益,而不是屈居人下。

然而清軍輕易打垮了把大明王朝埋葬的李自成,之後又幾個月內直接把李自成送到下面去見崇禎,這使得吳三桂的心態一步步在改變,這樣才做了貳臣。不過他其實做得也心不甘情不願,依然想著的是在清軍平定天下的過程中,尋找自立的機會。

然而那麼朝廷不給力,各地抗清勢力一盤散沙,明軍紛紛投降清廷,再加上清廷對吳三桂許下封平西王的承諾,於是他就開始賣力起來絞殺永曆政權。

吳三桂這一次的選擇,等於放棄了最大的野心,退而求其次選擇了在清廷麾下裂土封王。這是清初滿漢矛盾尖銳時期,清廷統治者無奈的選擇,但一旦等到清廷統治穩固,必然不會容忍三藩的存在,其實吳三桂的結局從一開始就註定了。

吳三桂是個政治投機者,野心家,也是個權力慾望旺盛的人,他每一次選擇,都是為了不斷壯大自己的勢力,遊離在各方政權之中,一直賊心不死試圖成為一支獨立的勢力,當康熙準備撤藩的時候,他這樣的人自然就會選擇反叛,而不會選擇放棄經營半生的勢力和權位。


坍塌的歷史觀


吳三桂的起兵歷史,以反覆無常為主。但是呢,也可以看出來其中的無奈。

吳三桂從帶兵開始,就意識到了軍隊的作用。尤其在那個亂世裡。更是在他當上了山海關總兵的時候。

因為有了兵權,佔據戰略要地。崇禎皇帝的重用,皇太極的誘降,李自成的封官,多爾袞的許諾。到最後康熙的退讓。都是對手握重兵的吳三桂的畏懼。

但是呢,多爾袞故意使壞,讓吳三桂與李自成打得兩敗俱傷的時候才出兵取得勝利。結果就是吳三桂嫡系的關寧鐵騎全軍覆沒。

所以吳三桂只能無條件接受滿清的一切命令。他也成為了最忠實的走狗,甚至不惜殺前東家大明的永曆皇帝。

而吳三桂對滿清的忠誠也有了成果。他在雲南當平西王,有了自治權和兵權,而且兒子吳應熊還當了駙馬。可以說是地位穩固了。

其中有一個慘案很關鍵。就是孫之獬被百姓千刀萬剮。他就因為獻媚向朝廷獻計下剃頭令。結果得罪了漢族百姓,所以才落得這樣下場。而大漢奸吳三桂難道就不怕嗎。

而隨著新皇帝康熙的繼位以及成長。吳三桂意識到不對勁了。康熙除掉鰲拜。證明了新皇帝的確排除異己很有一套,而且需要大權。

康熙的屠刀對準了吳三桂等三藩。又是招三藩進京,又是許諾削藩給予的好處。可惜都沒有瞞過老奸巨猾的吳三桂。

吳三桂如果削藩,就算不被康熙除掉,也會被那些恨自己的漢人千刀萬剮。沒有軍隊那就是不得好死啊。

所以,吳三桂最後還是造反了。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抓一個姓朱的當皇帝。並且取得一定的戰果打到了湖南。

可惜是其餘二藩接受了康熙的招安,出賣了革命。吳三桂孤立無援。為了提高士氣自己當皇帝封賞,結果還是戰敗了。吳三桂也病死軍中。


亂神虎


吳三桂生於1612年,那一年伽利略已經觀測到了海王星,可是東亞這邊還在玩海禁。至於三桂他爹,則經歷了熊廷弼的傳首九邊、王化貞的下獄而死,以及皇太極繞過寧錦防線直趨北京,袁崇煥因此被害,而三桂他爹,則在此時帶著軍隊,趕緊從北京跑路,回到寧遠。兩年之後,更在一次戰鬥中,因為臨陣脫逃,被削去軍職。

而吳三桂,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不到二十歲就考中武舉,而後從此跟隨他爹開始軍旅生涯。27歲,他被提拔為寧遠團練總兵,1643年曾帶兵勤王,崇禎還送他一把尚方寶劍,請注意:袁崇煥此前也曾被賜予尚方寶劍。

隨後,吳三桂鎮守的寧遠,便成為一座孤城,但他仍然拒絕降清。當明朝即將滅亡之際,他又從寧遠撤至山海關,此時,李自成派人來招降,暗地裡卻有人報告說吳三桂你的女人已經被李自成的部下給霸佔了。

於是,吳三桂以黃河南北分治為條件向多爾袞求助,即:河北歸大清,河南仍然是明朝,由吳三桂輔助明朝太子治理。

結果,一片石之戰,李自成慘敗,隨後大順國迅速垮臺。而所謂南北分治,也完全成為泡影。吳三桂沒有任何資本,與滿洲人討價還價,他只能屈服,要不然就是被殺。

此後,三桂奉命打張獻忠,打完老張又打永曆帝——這個時候,吳三桂的心思很簡單,啥也別唸想了,大清你得了江山,俺就窩在雲南這邊做個諸侯王,過完餘生拉倒。就好像當年大明的沐家,就世代鎮守雲南。

但吳三桂沒想到的是,這時候大清國的新皇帝康熙,瞅著他老吳極不順眼,因為老吳太獨立。嘿!三桂說不是說好的南邊這攤事就給我管麼?這時候朝廷的特使便來到了雲南,那個雷厲風行,三桂這便怒了:“俺幫你們八旗打下這九州江山,劃給俺雲南一塊地做個諸侯還不肯,這是要逼俺造反麼?”

事實上康熙確實是要逼吳三桂造反,因為朝廷已經討論過了:你不逼他,他也要造反?索性就逼他算了。

於是吳三桂“興明討虜”,起兵造反。 此時已經是1673年,呵呵!60多歲還玩這一套,你當自己是姜子牙啊!在這一點上,他很像韓信,在最不適合造反的時候選擇了造反。如果早十年,在康熙剛即位江山還不穩固的情形之下,還是有點勝算的。十年之後還鬧?你真當自己是姜子牙啊——1678年,吳三桂在湖南衡陽中風而死,一切,俱隨此“風”而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