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樂:從煤油點燈到華燈璀璨

夜幕降臨,站在長樂南山上,眺望吳航大地,燈火輝煌,璀璨奪目。車間裡,各種機器聲轟鳴,生產熱火朝天;商場裡,各式霓虹燈光照射如同白晝;居民家中,各類現代化家電大顯身手。電能,讓吳航大地處處洋溢著生機與活力。

誰又何曾想到,70年前,這片不大的土地上,夜幕下星燈難辨,普通人家用電無疑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今年80多歲的老人施家霖表示,當時一盞火焰如豆的煤油燈是照亮漆黑夜晚的主要工具。“煤油燈的火苗微弱,光線昏暗,能把人的影子放大、拉長,而且隨著燈光的閃爍、跳躍不停地晃動。如果在燈下看一會兒書,眼睛就被油煙燻得發酸發癢,鼻孔裡滿是黑黑的菸灰。”

追溯光明的歷史,解放前,長樂電力工業發展早在民國時期曾先後有商人在長樂城關、營前、金峰等地集資辦電,先後創辦新慶豐電廠、公私合營營前電廠等。1935年,福建省建設廳修復長樂蓮柄港水利工程,自峽南至洋門架設高壓線,由福州聚園委員會電氣公司供電,但由於社會制度的侷限和日軍犯境,地方淪陷,經營無利,先後倒閉。1949年8月16日,長樂解放,電力工業逐步發展。1950年春,創辦了“閩候專區公私合營長樂縣電力公司”,星星之火就此點燃。1954年,改名為“公私合營長樂電廠”。1956年,改名“地方國營長樂電廠”。1965年,改名“長樂縣供電所”,並將營前電廠改為營前供電站,供電所職工39人,通電8個公社,此為長樂供電公司前身。1961年,位於長樂西關橋頭,由福州供電所設計並施工的總裝機容量為880千伏安的長樂第一座變電站——35千伏城關變電站正式送電,長樂迎來“電網”時代。1968年,35千伏北洋變電站建成投運。1974年,35千伏南洋變電站陸續完成,使得長樂電網結構更加完整可靠。1978年,隨著改革開放的大門打開,長樂經濟開始高速增長,強勁的用電需求讓長樂出現了“電荒”。

“工業發展同時,地區用電量也大幅攀升。特別是改革開放後,除了家用電器需要用電,企業生產要用電,農田灌溉要用電,魚塘製氧要用電,當時現有的電能漸漸地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經濟需求,低電壓和用電‘卡脖子’現象時有發生。”時任長樂供電公司職員的林建國對上世紀用電緊張情況記憶猶新。

為了滿足城鄉工業和生活用電需求,長樂電網也隨之進入改革浪潮。1983年是一個應該被銘記的年份。當年7月,長樂第一座110千伏變電站——馬航輸變電工程投產送電。長樂有了首座110千伏變電站,110千伏輸電線路送入長樂城區,這是長樂電網發展在改革開放後的一座里程碑。

至此,長樂電力走上了穩步發展的道路。

1990年,長樂地區通電18個鄉鎮、223個行政村,除海島外,99.5%農村,99.8%城鄉住戶,均已供上電,成為全省第三個供電大縣。

隨著2019年1月26日,長樂供電公司110千伏智能變電站——四站變正式啟動投運。至此,長樂電網110千伏變電站數量達到24座,主變49臺,變電總容量2441MVA。長樂全網用電量躍居全省縣級供電企業第二。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從農網改造到戶戶通電,電網不斷由小變大,由弱變強……如今的長樂電網網架結構不斷優化、縱橫跨越。堅強電網送來四通八達的電力,猶如點亮長樂的電力血脈,見證著時代發展的變遷。新中國成立70年來,長樂電力建設完成了從煤油點燈到華燈璀璨的華麗蛻變。(記者 高晶晶 通訊員 林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