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大典》:經典之作,經久不衰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四十週年而拍攝的《開國大典》,在電影票價僅1元錢的當年,獲得1.7億元票房,創造了我國的一個票房神話。正因如此,在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週年之際,能夠在電影院一睹它的風采,對筆者來說,也是一件幸事。

以現今的技術看,《開國大典》並不出眾,尤其是能夠出彩的戰爭場面,如三大戰役和渡江戰役等,往往被一帶而過,並不進行重點描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觀影效果。不過,從《開國大典》的立意看,這正是創作者的有意為之,李前寬、肖桂雲兩位導演將主要精力放在敘事上,通過一個個真實的歷史故事,展現建立新中國之艱難。歷史人物眾多,涉及內容複雜,又能夠做到故事生動、內容充實、人物豐滿,《開國大典》不啻為一部優秀的歷史“紀錄片”。

《开国大典》:经典之作,经久不衰

對中國革命貢獻巨大的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無疑是《開國大典》的主角。毛澤東在軍事上的指揮若定和在生活中的溫文爾雅,形成絕妙的襯托。革命成功之時,親人卻所剩無幾,他悲痛的心情可想而知;不開後門,不忘師恩,大公無私的領袖形象撲面而來。這些真實歷史片段的再現,讓觀眾看到一個血肉豐滿的領袖。性情溫和卻又嚴於律己,長於謀略卻又高瞻遠矚,因此,由古月飾演的毛澤東無疑是成功的。

對國民黨將帥,譬如狡猾精明的白崇禧、自作聰明的李宗仁、頗為無奈的張治中、陰險狠毒的毛人鳳、亦步亦趨的蔣經國等,均塑造得較為成功。尤其是孫飛虎飾演的蔣介石,更是活靈活現。他老謀深算,將下屬們玩弄於股掌之上,知道對誰要打,對誰要拉,對誰要進行嚴厲斥責,對誰要實行懷柔政策。然而,此時的國民黨政府早已經是病入膏肓,他縱有翻雲覆雨的手段,也是無力迴天。在溪口老家的妙高臺,蔣介石聽孫子蔣孝文背誦亡國之君李煜的《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心情之沉痛可想而知,堪稱影片的神來之筆。

主創們對歷史抱著近乎神聖的虔誠態度令筆者肅然起敬。整部《開國大典》,幾乎所有的故事片段都是真實的,幾乎所有的臺詞都有出處,少有虛構和臆說。這種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的創作態度正是今天曆史影視劇創作者所應該學習的。只有敬畏歷史,才能再現歷史;只有尊重創作,才能創造佳作。這是《開國大典》之所以能成為經久不衰的經典之作的主要原因。

再聯想到當年的創作背景,能有如此血肉豐滿的影片的出現,正是基於共產黨人的強大自信。先輩創業艱難,吾輩守成不易,只有銘記來路,才能不忘初心;只有不忘歷史,才能開創未來!

《开国大典》:经典之作,经久不衰

2019年11月1日《河南日報》第13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