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標籤化方法確定自己的職場“人設”

生活中大大咧咧的人,總會被原諒有口無心;嚴謹細緻的人,別人會理解他的敏感和較真;在一群西裝革履的人當中,如果穿著T恤牛仔褲的那個是名程序員,我們就不會覺得怪異;經常請假並且完不成任務的同事,如果是關係戶,大多數人就會覺得正常。

用標籤化方法確定自己的職場“人設”

為什麼呢?因為這就是被標籤化的職場人設。

人設由來已久,古人就常用一些標籤來界定不同人物的性格類型,比如:君子不器、仁者不憂。司馬遷在《史記》裡,已經開始用標籤給相同類型的人分類了,比如遊俠、酷吏,這就是古代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在被標籤化的時代裡,“人設”這個概念,對於生活和職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標籤化是將某個特定的人定型化或者歸入某一類,而不是把他當作一個獨特的個體。標籤化的便利在於能夠輔助認知,提高人際交往的效率,節省溝通成本。

“人設”則是漫畫裡的術語,包括人物造型、服裝樣式、神情個性等。簡單來說,職場人設體現了你是什麼樣的人和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標籤體現你的價值和核心競爭力。

用標籤化方法確定自己的職場“人設”

1.明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篩選有效標籤,初步確立職場人設

大約有22%的職場人認為自己的職業定位模糊。

造成職業定位模糊的原因在於:很多人是什麼感興趣就做什麼,缺乏對於優勢的發掘和正確認識。還有人表示不知道自己有什麼優勢,好像哪方面都不太突出。

那麼如何精準地進行職業定位呢?以下有三個問題,來幫你明確職業定位。

第一個問題,生活中你花大量時間在做的事情是什麼,總結出在這個過程中你積累的核心能力。比如你花了大量時間看電視劇,但如果你不夠了解制作過程,僅作為消遣娛樂來看,那這就是一項偏享受類型的活動。相反,如果你本身從事影視行業,那麼閱片量就可以作為核心能力的積累。

第二個問題,工作中你花大量時間在做什麼,並總結在此過程中你積累的核心能力。比如你在外企從事公關工作,那麼你的核心能力應該包括協調維護公共關係、策劃組織公關活動。

第三個問題,結合上述兩個方面,生活和工作中積累的核心能力重合的部分,就是最適合你的職業定位。

根據職業定位,篩選屬於自己的標籤。標籤的設置要合情合理。比如,一個性格內向的人,就別費勁地給自己貼“活潑開朗”的標籤了,可以是“踏實勤勉”“認真靠譜”之類。

標籤化的職業人設很像遊戲裡的“打怪升級”,需要花時間,通過事情來證明自己確實與標籤一致。你給自己貼上“好學”的標籤,至少要做到多看書,多問問題;貼了“可靠”標籤,就要保質保量地完成任務;“熱情”的標籤下,你得常常微笑,主動打招呼。用事件來鍛鍊自己,由一些簡單的“詞語型標籤”,過渡到能夠證明能力的“事件型標籤”。類似“某某行業峰會就是她統籌的”這樣的具體事件,才是能讓你與眾不同、變得更有分量的標籤。

明確你是什麼樣的人,要對職業定位進行合理評估,預判能力範圍。標籤是你自身特質的體現,這一部分的職場人設是現階段的你已經達到的水平。

用標籤化方法確定自己的職場“人設”

2.利用標籤的“自證預言”功能,達到預期目標,實現理想的職場人設

自證預言是由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默頓提出的一種社會心理學現象。它指的是人們先入為主的判斷,無論是不是正確,都或多或少影響到行為,甚至,這個判斷最後真的能夠實現。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實驗,讓學生們做測試,隨機分組,抽取一組,告訴他們測試結果表明他們的智商比其他組的都要高,一段時間之後,這組學生的成績和平時表現真的都優於其他組學生。

當你有強烈心理預期的時候,這種預期會篩選我們接收到的外界信號,並把不符合預期的信息自動過濾掉,從而更容易強化和塑造我們的行為去接近預期——這就是職場人設積極暗示方法的心理學依據。

職場人設應該包含我們對自己的心理預期、職業規劃和未來方向。你期望自己成為哪種人,就給自己貼上哪種標籤,再用重複的行動去佐證這個標籤,假以時日,它就會真的變成你職場人設的一部分。

我們來看看馬雲是怎麼通過標籤的“自證”效應來達到預期目標的。

在創業之前,馬雲是一名出色的教師,但他清楚教學並不是長期職業規劃。後來,他在國家經貿委工作學習了一段時間,又參加了亞洲電子商務大會,迅速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職場人設,那就是互聯網從業者,於是他開始了自己的創業歷程。

馬雲常說自己性格非常外向,熱愛接受挑戰。他甚至還會表達一些在外界看來是“狂妄之詞”的言論,比如“2004年,我們要實現每天利潤100萬;2005年,我們要每天繳稅100萬”,他還說過“阿里巴巴將是貿易的代名詞”!

這些話在當時產生過巨大的轟動效應,也使人們把馬雲定義為有野心的、狂妄的企業家。事實上,在工作和生活中,馬雲是一個非常理性的處女座。他給自己貼了這些看似瘋狂的標籤(更類似於心理暗示和心理預期),找到“從前”和“現在”的核心關係和目標,並且向著這個目標努力,最終實現它。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要做相應的職業規劃和梳理。這一部分的職場人設,是現階段未完成的,也是你未來努力的方向。標籤可以起到自我暗示的作用,從而實現理想的職場人設。

用標籤化方法確定自己的職場“人設”

3.配合職場需求,去調整標籤和職場人設,才能優化成長

職場的“成長期”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剛進入職場,想的是站穩腳跟,和同事建立良好關係;等到較穩定的時期,就會偏重於尋求更大發展空間、更多突破。在職業生涯的不同時期,你的標籤和職場人設都應該有所變化。有時候它和你最近密切接觸的人有關,有時候和你看的書有關,這些變化意味著你開始積極配合職場需求,進入了一個上行通道。

比方說“好學”“勤奮”這類標籤,常常是給新人使用的。

大多職場新人,首先希望給人留下好印象,言談間可以常常請教同事和上級問題;平時也帶著記事本,隨時記下有用的信息;並且經常閱讀,把看書作為生活中重要的業餘愛好。職場小白時期,很難快速做出成績,同事和上級都是用“觀察”來給你貼標籤。這時,就需要你讓自己的特點“可視化”。簡單來說,你想讓別人給你貼上什麼標籤,你就要去做符合這個標籤的事情。就好比“好學”這個標籤,要做的就是多問、做筆記、看書。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積累,而不是裝樣子。裝樣子持續不了多久,人設就會崩塌。

如果你已經是位職場高手,可以考慮一下:在你做過的工作中,是不是有值得驕傲的經典案例?別人在討論這些經典案例的時候,對你做出的評價就是你的標籤。你希望自己能夠匹配更高級別的標籤和人設,就需要學習更多技能,完成更有難度的事情。

同一時期的職場人設,也可以不盡相同。比如:與老闆相處,你是“核心員工”;與同事相處,你是“項目擔當”;與客戶相處,你是“專業人才”——這就是人設的多維化。除此之外,標籤的差異化也非常重要。在高科技企業,除了和大家一樣會寫代碼,穿著圓領T恤衫,假如你還“文章寫得好”,甚至“歌唱得不錯”,這些特別的技能,決定了你會成為脫穎而出的員工。

用標籤化方法確定自己的職場“人設”

畫重點

標籤化,是將某個特定的人定型化或者歸入某一類,而不是把他當作一個獨特的個體。標籤化的便利在於能夠輔助認知,提高人際交往的效率,節省溝通成本。

人設,原本是漫畫裡的術語,包括人物造型、服裝樣式、神情個性等。簡單來說,職場人設體現了你是什麼樣的人和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標籤體現你的價值和核心競爭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