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之戰,西楚霸王的神級操作

彭城之戰在公元前205年發生,是楚漢戰爭其中一場大戰。彭城一戰,劉邦遭到了自起兵以來的最大的慘敗,楚軍依靠項羽堅毅果敢的指揮,在半日之內以3萬之師擊潰漢軍56萬之眾,殲滅劉邦主力,使劉邦陷入“發關中老弱未傅悉詣滎陽”的危機局面,創造了古代戰爭中快速決戰的典範,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彭城之戰,西楚霸王的神級操作


這場反擊戰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勝利,關鍵在於主帥西楚霸王項羽對戰場形勢的精確把握和可圈可點的指揮藝術。

第一,項羽忠實貫徹了《孫子兵法》裡“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的思想,強調以奇襲取勝。

戰略上,項羽在獲悉楚都彭城失陷後,並沒有張皇失措,而是從容部署諸將,繼續攻擊田橫,遂造成霸王項羽仍然羈留齊地平叛的假象,這是用大部隊繼續攻齊作為迷惑敵人的“正兵”。他自己則親率3 萬精騎繞道彭城西面的蕭縣偷襲聯軍的補給線,這是運用“間接路線”實施奇兵反擊。戰術上,項羽沒有在劉邦重兵佈防的彭城北面、東面採取軍事行動,而是由城陽東北經魯縣、胡陵至蕭縣,走了一個反“S”形,繞至聯軍的側後,然後由西而東猛攻,其戰役企圖就是求殲聯軍於彭城、谷水、泗水、濉水之間,戰役結果基本上實現了這一目標。

第二,項羽善於斷敵糧道(補給線),並有破釜沉舟、拼死決鬥的勇氣,這是項羽戰術指揮的兩大特色,不論鉅鹿決戰還是彭城之戰,都是這樣。

反楚聯軍的56萬大軍可謂聲勢浩大,但並不是無懈可擊。聯軍大規模東征若不能“取用於國,因糧於敵”,則只能勞師役遠,千里運糧。聯軍漫長而又脆弱的補給線正是他們的死穴所在。

孫子云:“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糧道或退路一旦被截斷,則往往使敵軍心動搖,陣腳自亂。楚軍3 萬鐵騎突然攻佔蕭縣的消息傳到彭城,對聯軍來說無異於五雷轟頂,因為這宣告了聯軍後勤補給線和西去歸途從此被楚軍切斷,從心理上對聯軍產生了強大的震懾效應。

項羽的另一大戰術指揮特色就是敢於破釜沉舟、拼死決鬥。聯軍攻佔彭城,無疑使楚軍陷入進退失據的絕境,對楚軍來說唯有死戰方能脫困。再加上劉邦君臣入據彭城後“日置酒高會”,下層士兵在楚都內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這種踐踏楚軍家園的行徑,必然使楚軍上下同仇敵愾,此時的楚軍與聯軍的“驕兵”相比,個個都成了怒氣滿懷的“哀兵”。

因此彭城之戰中,楚軍士氣如虹,全軍上下拿出鉅鹿大戰中無不以一當十的英雄氣概,聯軍自然是望風披靡,兵敗如山倒。

第三,項羽之所以能取得這次反擊的勝利,還在於他握有一支強大的騎兵。

項羽反擊彭城所統領的3 萬鐵騎,全部來自鉅鹿大戰中俘獲的秦長城軍團,秦長城軍團內多騎兵,而尤以婁煩騎兵最為精悍。婁煩人作為馬背上的民族,自幼弓馬騎射無所不精。這支少數民族騎兵部隊作為秦帝國邊防軍的一部分,為蒙恬北擊匈奴、收復河套地區立下了赫赫戰功。鉅鹿大戰後,項羽坑殺20 萬秦軍,獨留這支騎兵部隊為己所用,編成了強大的騎兵集團。彭城之戰中,項羽親率這支騎兵軍團千里大迂迴,以兩翼包抄、中央突破的戰術,迅速對聯軍進行連續突擊,並一路窮追猛打,把這一兵種的戰場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

第四,項羽具有古之名將所共有的出色的戰場洞察力。

軍隊的戰鬥力建立在成建制的組織與指揮之上,一旦建制被打亂,整個軍隊就成了一盤散沙,毫無戰鬥力可言。楚軍要想打亂聯軍的建制,實現以亂取勝,最簡單、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端掉聯軍的指揮中樞。項羽在命兩路騎兵迂迴包抄進行兜擊的同時,自己親率中路騎兵直奔漢王大帳,咬定聯軍最高指揮部窮追猛打。這種兇猛攻擊,使聯軍最高統帥劉邦疲於應付,根本無暇指揮作戰,這就造成聯軍指揮系統癱瘓,故而自始至終都無法組織軍隊進行抵抗。在喪失指揮的情況下,聯軍徹底崩潰,成了一群群亂哄哄的待宰羔羊,楚軍成功地實現了戰役企圖。

可見,西楚霸王項羽綜合發揮了騎兵快速突擊的優勢、部隊破釜沉舟的決死精神和奇襲戰術的特殊效果,再加上自己出色的戰場洞察力,才取得了彭城反擊戰的決定性勝利,給了聯軍毀滅性的打擊,彌補了楚漢戰爭開始以來的諸多失誤。

當然,項羽的優異表現也是基於劉邦在初勝後的麻痺大意在鑄成劉邦自起兵以來所遭受的最大失敗。

軍事上,此戰漢軍近乎全軍覆沒,甚至連劉邦的老父和妻子都被楚軍俘去。當時戰場上若不是突發惡劣天氣,劉邦定是在劫難逃,兵敗身死怕是在所難免。前線的巨大失利,致使蕭何不得不“發關中老弱未傅悉詣滎陽”,韓信也從關中馳赴滎陽,協助劉邦謀劃軍機,這才穩固了危如累卵的戰場形勢。

政治上,諸侯王中除了殷王司馬卬死於亂軍,河南王申陽失蹤外,其餘諸王眼見劉邦於彭城大敗,紛紛調轉陣營,棄漢投楚。其中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乘機脫離劉邦控制,重歸項羽帳下;代王陳餘見張耳未死,當即脫漢,並與項羽約和;西魏王魏豹假借探親為名,絕河反漢,與楚和好;彭越也放棄了其攻下的梁地十餘城,引兵北上,駐軍河上(今河南滑縣北),自保觀望;甚至齊地的田橫也放棄了其一貫的反楚立場,在項羽殺了田假後不久,主動與楚國停戰結盟。諸侯紛紛背漢,此時劉邦與彭城大戰前的項羽頗有相似之處——陷入空前的孤立危機中。也就是說,劉邦幾個月來苦心經營起來的戰略優勢,頃刻間蕩然無存,不得不從戰略進攻轉向戰略收縮。

不過,彭城之戰雖以楚勝漢敗收場,但縱觀楚漢戰爭開始以來雙方之得失,其實劉邦是得大於失,而項羽則是失大於得。

劉邦雖然兵敗彭城,遭受慘重損失,可謂功敗垂成,但他成功地奪得了關中及關東部分極為重要的戰略地區。這些地區為劉邦帶來的人力、物力、財力呈幾何式增長,使其牢牢佔據了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完全擺脫了鴻門宴前後隨時有可能被項羽消滅的危險境地。雖然彭城之戰漢軍基幹兵力損失殆盡,但漢王集團領導核心卻絲毫未損,張良、陳平、蕭何、曹參、灌嬰、樊噲等一干文臣武將皆成功突出重圍並復歸漢王帳下。在他們的悉心輔佐下,劉邦很快在滎陽—成皋(虎牢)一線站穩腳跟,向項羽反撲過來。

彭城反擊戰對項羽來說,可謂輝煌至極。憑藉此戰,霸王項羽一舉扭轉頹勢,不僅成功收復了楚國全部失地,而且扳回了戰爭之初由於戰略失當造成的不利局面,重新佔據了楚漢戰爭的主動權,霸王聲威大振。

本文摘自《戰爭事典029》

彭城之戰,西楚霸王的神級操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