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衛冕,還是敗走麥城?A股小股東“奪權”硝煙四起幕後

走進經濟生活裡的一切

導讀: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與四五年前的“舉牌潮”相比,今年發生“內鬥”的上市公司中,大多數經營業績較差或遭遇瓶頸,甚至部分企業還慘遭大股東“侵害”,使得中小股東“聯合”師出有名。

來 源丨21世紀經濟報道(ID:jjbd21)

記 者丨楊坪 深圳報道

編 輯丨李新江

一朝卫冕,还是败走麦城?A股小股东“夺权”硝烟四起幕后

圖 / 圖蟲

天神娛樂(002354.SZ)、全新好(000007.SZ)等上市公司的中小股東“奪權”大戲,在A股市場接連上演,蔚然成風。

熙熙攘攘,利來利往?

確實,跳動的K線裹挾太多的利益之爭。

尤其是在利益分配不公、公司治理結構不健全、中小股東謀求話語權等背景下,圍繞控制權而發生的奪權、換班等情形屢見不鮮。

每一場激戰,都將上市公司推向新的“十字路口”。而這背後,A股市場正在悄然形成一系列的新趨勢,值得玩味。

中小股東權利意識興起

就在一週前,全新好二股東博恆投資,聯合上市公司6位小股東簽署《一致行動協議書》,一舉拿下全新好22.08%股權,合計持股數量超過公司控股股東漢富控股的持股數量,全新好提示稱,公司實際控制人可能發生變更。

博恆投資直指後者“目前無能力支持上市公司發展”,擬通過一致行動關係,增加持股比例進一步幫助上市公司改善經營,維護全體股東合法權益。

這場故事的走勢,目前尚難預期,輿論戰已經此起彼伏。

而這,並非個例。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ST高升(000971.SZ)、*ST步森(002569.SZ)、*ST中捷(002021.SZ)、創新醫療(002173.SZ)等多家企業大股東都曾遭遇中小股東“逼宮”。

僅從數據規律來看,曾經蟄伏在上市公司邊緣的中小股東們,權利意識越來越強,逐漸從幕後走上臺前,試圖獲取更大的話語權。

根據本報記者瞭解,2019年1月,網上流傳的一份*ST高升“九名股東聯合提議罷免實控人方四名董事”的文件在資本市場上刷屏,打響了今年中小股東“奪權”的第一槍。

故事起源於2018年9月,*ST高升相繼被爆出公司實際控制人韋振宇違規為關聯方擔保、非經營性資金佔用公司資金、以及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被證監會立案調查等事件,徹底激怒了一眾中小投資人。

按照2019年1月時的數據,於平、翁遠等9名股東聯合提議罷免韋振宇、李耀、張一文、孫鵬(韋振宇的表弟)四名公司董事的職務。彼時,持股比例29.33%,高於韋振宇27.97%的持股。經過多次交鋒,這場罷免屢次被“高高舉起”,又輕輕放下,時至今日,這場“內鬥”都尚沒有見分曉。

2019年6月,又一家面臨危局的上市公司*ST步森也遭遇了同樣的命運,不過這次“逼宮”的是通過拍賣取得上市公司大部分股權的“後來者”。

此前,因被捲入P2P亂局,*ST步森身陷囹圄,原實控人趙春霞“稱病”跑路異國他鄉。今年4月,東方恆正系耗資2.83億拍賣取得趙春霞旗下安見科技所持*ST步森16%的股份,成為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

但趙春霞仍通過上海睿鷙資產持有上市公司13.86%股權,為第二大股東,且由於其控制著上市公司董事會,所以仍為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

隨後,東方恆正大股東王春江聯合重慶信三威(持股2.92%)、步森集團(持股2.66%)以及孟祥龍(持股4.31%)、張旭(持股3.29%)、張星亮(持股1.52%)五家小股東,要求召開臨時股東大會,罷免趙春霞主導的董事會監事會。

同年10月,全新好的二股東“揭杆起義”的大幕也徐徐拉開,二股東恆博投資向控股股東漢富控股發難。

數據顯示,博恆投資持有全新好3750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10.82%。而博恆投資、陳卓婷、李強、陸爾東、林昌珍、陳軍、劉紅相關七位公司股東簽署《一致行動協議書》後,合計佔公司總股本的22.08%,超過漢富控股21.65%的持股比例。

今年3月,漢富控股旗下的全資子公司財路基金因存在違規行為,被江蘇省證監局採取出具警示函暫停辦理基金銷售業務6個月的行政監管措施。

此外,創新醫療三位股東,齊向大股東發起挑戰,提案罷免現有的全部6位非獨立董事以及2位監事;*ST中捷二股東提請罷免董事長的“紛爭”,繼而在股東大會上演繹了一場“毆打律師”的鬧劇,也同樣在資本市場引發軒然大波。

花式奪權 路徑各異

細究這一場場“奪權”之戰,中小股東大多試圖為上市公司清理“不利於公司發展”的因素,讓企業發展得更好。

不過,是否能取得有效的結果還不得而知,但不少上市公司卻因“內耗”疲憊不堪。

今年三季度,*ST高升實現營業收入5.93億元,同比下降9.65%;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虧損1054.09萬元。

*ST步森實現營業收入283,909,977.91元,同比減少8.77%,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40,028,279.86元。

全新好實現營業收入3107.44萬元,同比下降3.68%;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931萬元。

“如果是治理規範的公司,如果現有經營管理層因為投資誤判、能力不足,拖累上市公司發展,股東進行撤換,是非常正常的情況,也能促進公司良性發展;但如果是粗暴的‘奪權’、‘內鬥’,很難讓公司控制權平穩過渡,這一變化甚至會拖垮企業。”11月1日,華南一家中型券商策略分析師受訪時指出。

該分析師進一步指出:“市場上其實並不缺少這樣的案例,原本質地很好的企業,因為‘內耗’,管理層動盪,失去了發展良機,最終被行業淘汰。”

當然,上市公司的業績下滑,也有企業本身質地較差的原因。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與四五年前的“舉牌潮”相比,今年發生“內鬥”的上市公司中,大多數經營業績較差或遭遇瓶頸,甚至部分企業還慘遭大股東“侵害”,使得中小股東“聯合”師出有名。

譬如,被奪權上市公司特點較為明顯——股權結構分散,大股東無法絕對控股。中小股東參與上市公司治理的各種路徑,包括舉牌、聯合其他股東、被動上位、與大股東合作等。

不過,近年來,隨著股市動盪、監管趨嚴以及資金鍊緊張等問題,需要雄厚資本的“舉牌”方式,不如往常活躍。反而合縱連橫、聯合多家股東奪取董事會席位的做法成為大多數中小股東“逼宮”的主要手段。

在記者梳理的眾多案例中,上市公司二股東是“逼宮”團隊中最活躍的群體,佔據這重要角色。

其來源有深諳資本運作的“外來者”,企圖進行產業整合發展的“戰略投資人”,也有因早年被併購進入上市公司內部的“標的資產”股東。

“上市公司二股東的角色比較特殊。因為其雖然沒有控股權,但持股數僅次於大股東,在公司的經營決策上也具備一定的話語權,當大股東陷入危機或者萌生退意的時候,二股東是最有能力、也最可能‘取而代之’的角色。”上海一傢俬募機構人士指出。

該私募機構人士補充道:“一般對上市公司有所圖,或者認可上市公司價值的投資人,在取得公司控制權之前,現以二股東身份積累經驗、對公司有一定的瞭解,再在合適的時候下手,其實是一個不錯的策略,‘進可攻、退可守’。”

“亂”局之後 走向何方?

不管是因“利益分配不公”釀成的“內鬥”,還是為了倒逼公司改革、提升治理水平所做的聯合“起義”,抑或為籌謀產業整合、搶奪上市公司話語權的用心良苦,不可否認的是,A股市場上的中小股東,在資本運作中開始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那麼,那些群情激憤、憤而揭杆的中小股東們,究竟能將上市公司帶向何方呢?

事實上,中小股東爭奪話語權的情況並非近幾年才興起,其最為典型的“里程碑”案例要數2015年,深康佳中小股東發起的聯合“奪權”。

2015年5月28日,在深康佳2014年股東大會上,4名由中小股東提名的董事和獨立董事候選人,憑藉累計投票機制成功進駐深康佳董事局,在總人數為7人的董事局中佔據絕對多數。之後,中小股東方推舉的董事一度坐到了董事長的位子上。

持股合計超過3%的四名股東和持股合計超過5%的兩名股東,分別在股東大會上提名了各自的隊伍做董事,一舉“逼退”深康佳大股東“華僑城”,合計拿下4個董事席位的絕對話語權。

然而,“帥”不過三秒。

由於缺乏相應的彩電行業高級管理經驗,被中小股東提名的董事張民在擔任董事局主席不到20天即卸任。在2015年8月份公佈的2015年半年報中,深康佳虧損3.33億元,而在中小股東“執政”的第三季度,深康佳一下就虧損了5.19億元。

在嚴峻的形勢下,深康佳原管理層開始嘗試清除中小股東在董事局的影響力。2015年9月,劉丹擔任的康佳集團總裁職務遭到暫停,中小股東提名的董事兼副總裁宋振華提出辭職,華僑城和深康佳原管理層開始重新奪回控制權。

當然,也有“奪權”成功的案例,前文提到的*ST步森,就在2019年9月順利迎來了新的實際控制人。

由於趙春霞本人跑路,公司陷入動盪,今年9月,*ST步森原非獨立董事、非職工代表監事等人提出書面辭職報告,*ST步森控制權一事宣告平息。這場“逼宮”行動以王春江獲得實際控制權告終。

眼下,*ST步森董事會已經按照王春江等人的提議改選,不過公司經營將走向何方還不得而知。

“其實奪權成功與否,對公司是利還是弊,與股東的產業資源和資金優勢息息相關,如果對產業結構並不瞭解,資源上又無法給上市公司提供便利,那麼控制權爭鬥無疑會讓公司的情況變得更糟。當然也有股東拿下上市公司控制權只為了做資本運作,而並沒有將資源集中給上市公司,僅僅當做殼運作。”上述私募機構人士指出。

上述分析師也指出,最為關鍵的還是要完善公司治理,通過合理的制度配置設計,如累積投票制,讓中小股東合理參與公司經營,發表意見,保障中小股東的利益。

一朝卫冕,还是败走麦城?A股小股东“夺权”硝烟四起幕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