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甘洛清水村:從群眾的幸福指數看脫貧成效和未來發展

涼山甘洛清水村:從群眾的幸福指數看脫貧成效和未來發展

大山裡的清水村爾蘇寨

幸福指數是衡量人們對自身生存和發展狀況的感受和體驗的一種指數。幸福是“不可量化”的,如果一定要以“十分制”來量化的話,那麼清水村群眾的幸福指數有9分。

這麼高的幸福指數從何而來?從漂亮新居而來、從穩定增收而來、從品質生活而來、從和諧文明可持續的發展而來。脫貧攻堅,這個時代偉業,讓甘洛縣清水村的百姓住上了好房子、過上了好日子、養成了好習慣、形成了好風氣,經濟社會發展呈現一片希望。

涼山甘洛清水村:從群眾的幸福指數看脫貧成效和未來發展

村裡的孩子有遊樂設施了

“人畜分居”住上好房子

地處甘洛縣蓼坪鄉北部的清水村,距離縣城52公里,彝藏雜居村,轄3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12戶721人(其中,貧困建卡戶75戶321人),平均海拔2200米。

以前,由於氣候條件惡劣、土地貧瘠,加上受交通通訊不發達、生產生活方式單一、經濟社會發展緩慢等因素影響,地方發展嚴重受困。村民大多是住房與畜圈同院,簡陋的石土各半牆、木架瓦蓋房,院內未硬化,遇到雨天,稀泥滿園滿堂;堂屋內置有火塘,長年累月的柴火煙燻,漆黑、陰暗的房屋給人一種“原始生活狀態”的感覺。

如今的清水村變了樣,變了大樣。一排排獨具特色的小洋樓、一盞盞筆挺排列的太陽能路燈、一臺臺規範建設的“綠化帶”(微田園),標準化的黨群服務中心、幼教點、醫務室、文化室,隨風飄揚的五星紅旗……處處整整潔潔,戶戶乾乾淨淨,人人歡歡喜喜。

“太感謝黨和政府,還有幫扶我們的佛山、綿竹、縣農牧局(農業農村局),讓我們住上了這麼漂亮的房子,還想辦法修建了集中圈舍。”剛向國旗行完注目禮的老支書王子洪心懷感恩地說。

據瞭解,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清水村通過實施土地增減掛鉤和易地扶貧搬遷整合項目,按照人在、戶在、房在、土地在的“四在”原則,集中實施安全住房和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共建設147套安全住房,配套建設1個“綜合體”、2個幼教點、2個醫務室。目前,各項建設任務均已完成,群眾陸續搬進了新居。

涼山甘洛清水村:從群眾的幸福指數看脫貧成效和未來發展

村民在蔬菜基地裡務工

穩定增收過上好日子

走進清水村一組村民周建軍的家,沙發、茶几、電視、冰櫃、現代床鋪等家居家電一應俱全,能幹的女主人把屋內屋外收拾的井井有條。

說起以前的日子,41歲的周建軍感慨萬千,他說因為家裡窮,他19歲就結婚並分家,當時可以說是一無所有,僅靠土豆、蕎麥生活,毫無經濟來源。一對兒女逐年長大上學,為了給家人更好的生活,他四處打工補貼家用,日子一天天好起來。2014年,因為上有90歲的爺爺,下有正在上中學的一對兒女,除了外出打點零散工外,沒有其它經濟收入的他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各級黨委政府和幫扶幹部的大力幫助下,他和妻子加入了本村本組項目建設施工隊,從開始的臨時小工到鋼筋技術工,好學上進的夫妻倆不僅在該項目建設中獲得了近5萬元的現金收入,還學到了多項建築技術。

“我們村有很多像我一樣的(人),既掙到了錢又學到了技術,現在的政策太好了,以後外出也不愁找不到事情做了。”周建軍說,今年他們家是雙喜臨門,喬遷了新居,年底女兒也將出嫁了。

據駐村第一書記車明勝介紹,讓群眾有穩定收入的還不止住房建設項目,更多的是綿竹市對口幫扶甘洛縣前線指揮部引進的2家綿竹企業。今年3月,僅用了36天的時間就建成的蓼坪鄉高山有機蔬菜種植基地,配套建有蔬菜包裝加工車間、冷藏庫、辦公區、展示廳等現代化生產設備。生產出的高山有機娃娃菜等銷往香港、韓國等地(國),並深受消費者青睞。基地建設為當地群眾帶來土地租賃、勞務工資、技術學習等多項收入。僅務工收入一項,最多的一個人收囊2萬多元。同時,基地建設也為集體經濟帶來穩定收益。

涼山甘洛清水村:從群眾的幸福指數看脫貧成效和未來發展

生態羊養殖

移風易俗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

“利用‘新風超市’積分兌換激勵群眾在家庭環境衛生上營造‘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幫助了村民自覺主動養成好習慣。”車明勝介紹說,清水村文化底蘊厚重,群眾思想觀念先進,以前是條件不允許,現在就不一樣了,家家戶戶都很講究。在實施移風易俗主題教育實踐活動中,清水村深化實施 “樹新風助脫貧”巾幗行動,充分發動黨員幹部、青年志願者、民間“德古”和婦女同志等力量,組建成立清水村婦女互助、衛生健康宣傳、達體舞、青年志願服務“四支隊伍”;舉辦新風超市和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助力助推鄉村振興;深化鞏固拓展“四好家庭”創建成果,大力倡樹文明新風,破除陳規陋習,引導群眾自力更生脫貧奔康、養成現代文明生活習慣,引領群眾追求美好生活,實現了物質和精神“齊脫貧”。

“我們現在的生活質量比起以前,簡直是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有了明顯提升。現在大家挨門處近的,相處也很和睦,感情有增無減。”村民們開心地述說著搬家後的新生活。

涼山甘洛清水村:從群眾的幸福指數看脫貧成效和未來發展

周建軍搬家

和諧文明可持續發展呈現出一片希望

清水村歷史文化、自然資源優勢突出,是茶馬古道(南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關卡、紅軍走過的地方、全縣最大的爾蘇藏族聚居村落,有高原湖泊牛角海、高山草甸鳶尾花等生態資源。如何充分利用好這些資源?如何傳承、發揚好和諧文明?如何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面對今後的重點工作,清水村早有規劃:結合清水村爾蘇藏族文化和獨有的牛角海自然資源,積極探索開發農業農村生態資源和鄉村民俗文化,大力培育生態遊、鄉村遊、觀光遊、休閒遊、農業體驗遊等農旅融合產業,多渠道、持續性增加貧困群眾收入,實現農民增收、農村發展、農業升級。

2019年,蓼坪鄉被涼山州委、州政府命名為“首批大涼山優秀旅遊特色小鎮”。接下來,該村將建設爾蘇藏族文化廣場、非遺場館,組建一支文化表演專業隊伍,建設觀光遊覽區、民俗體驗區等,著力打造文旅融合發展新農村。

再有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清水村就要脫貧退出了,這是件喜事。但是,更讓人欣喜的是,未來的發展方興未艾、廣闊無比。

“到時候,我準備開個農家樂,廣迎天下賓朋!”對於今後的發展,村民山貴軍有了自己的想法。

( 宋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