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甘洛清水村:从群众的幸福指数看脱贫成效和未来发展

凉山甘洛清水村:从群众的幸福指数看脱贫成效和未来发展

大山里的清水村尔苏寨

幸福指数是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的一种指数。幸福是“不可量化”的,如果一定要以“十分制”来量化的话,那么清水村群众的幸福指数有9分。

这么高的幸福指数从何而来?从漂亮新居而来、从稳定增收而来、从品质生活而来、从和谐文明可持续的发展而来。脱贫攻坚,这个时代伟业,让甘洛县清水村的百姓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养成了好习惯、形成了好风气,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一片希望。

凉山甘洛清水村:从群众的幸福指数看脱贫成效和未来发展

村里的孩子有游乐设施了

“人畜分居”住上好房子

地处甘洛县蓼坪乡北部的清水村,距离县城52公里,彝藏杂居村,辖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12户721人(其中,贫困建卡户75户321人),平均海拔2200米。

以前,由于气候条件恶劣、土地贫瘠,加上受交通通讯不发达、生产生活方式单一、经济社会发展缓慢等因素影响,地方发展严重受困。村民大多是住房与畜圈同院,简陋的石土各半墙、木架瓦盖房,院内未硬化,遇到雨天,稀泥满园满堂;堂屋内置有火塘,长年累月的柴火烟熏,漆黑、阴暗的房屋给人一种“原始生活状态”的感觉。

如今的清水村变了样,变了大样。一排排独具特色的小洋楼、一盏盏笔挺排列的太阳能路灯、一台台规范建设的“绿化带”(微田园),标准化的党群服务中心、幼教点、医务室、文化室,随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处处整整洁洁,户户干干净净,人人欢欢喜喜。

“太感谢党和政府,还有帮扶我们的佛山、绵竹、县农牧局(农业农村局),让我们住上了这么漂亮的房子,还想办法修建了集中圈舍。”刚向国旗行完注目礼的老支书王子洪心怀感恩地说。

据了解,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清水村通过实施土地增减挂钩和易地扶贫搬迁整合项目,按照人在、户在、房在、土地在的“四在”原则,集中实施安全住房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共建设147套安全住房,配套建设1个“综合体”、2个幼教点、2个医务室。目前,各项建设任务均已完成,群众陆续搬进了新居。

凉山甘洛清水村:从群众的幸福指数看脱贫成效和未来发展

村民在蔬菜基地里务工

稳定增收过上好日子

走进清水村一组村民周建军的家,沙发、茶几、电视、冰柜、现代床铺等家居家电一应俱全,能干的女主人把屋内屋外收拾的井井有条。

说起以前的日子,41岁的周建军感慨万千,他说因为家里穷,他19岁就结婚并分家,当时可以说是一无所有,仅靠土豆、荞麦生活,毫无经济来源。一对儿女逐年长大上学,为了给家人更好的生活,他四处打工补贴家用,日子一天天好起来。2014年,因为上有90岁的爷爷,下有正在上中学的一对儿女,除了外出打点零散工外,没有其它经济收入的他家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帮扶干部的大力帮助下,他和妻子加入了本村本组项目建设施工队,从开始的临时小工到钢筋技术工,好学上进的夫妻俩不仅在该项目建设中获得了近5万元的现金收入,还学到了多项建筑技术。

“我们村有很多像我一样的(人),既挣到了钱又学到了技术,现在的政策太好了,以后外出也不愁找不到事情做了。”周建军说,今年他们家是双喜临门,乔迁了新居,年底女儿也将出嫁了。

据驻村第一书记车明胜介绍,让群众有稳定收入的还不止住房建设项目,更多的是绵竹市对口帮扶甘洛县前线指挥部引进的2家绵竹企业。今年3月,仅用了36天的时间就建成的蓼坪乡高山有机蔬菜种植基地,配套建有蔬菜包装加工车间、冷藏库、办公区、展示厅等现代化生产设备。生产出的高山有机娃娃菜等销往香港、韩国等地(国),并深受消费者青睐。基地建设为当地群众带来土地租赁、劳务工资、技术学习等多项收入。仅务工收入一项,最多的一个人收囊2万多元。同时,基地建设也为集体经济带来稳定收益。

凉山甘洛清水村:从群众的幸福指数看脱贫成效和未来发展

生态羊养殖

移风易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利用‘新风超市’积分兑换激励群众在家庭环境卫生上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帮助了村民自觉主动养成好习惯。”车明胜介绍说,清水村文化底蕴厚重,群众思想观念先进,以前是条件不允许,现在就不一样了,家家户户都很讲究。在实施移风易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清水村深化实施 “树新风助脱贫”巾帼行动,充分发动党员干部、青年志愿者、民间“德古”和妇女同志等力量,组建成立清水村妇女互助、卫生健康宣传、达体舞、青年志愿服务“四支队伍”;举办新风超市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助力助推乡村振兴;深化巩固拓展“四好家庭”创建成果,大力倡树文明新风,破除陈规陋习,引导群众自力更生脱贫奔康、养成现代文明生活习惯,引领群众追求美好生活,实现了物质和精神“齐脱贫”。

“我们现在的生活质量比起以前,简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有了明显提升。现在大家挨门处近的,相处也很和睦,感情有增无减。”村民们开心地述说着搬家后的新生活。

凉山甘洛清水村:从群众的幸福指数看脱贫成效和未来发展

周建军搬家

和谐文明可持续发展呈现出一片希望

清水村历史文化、自然资源优势突出,是茶马古道(南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关卡、红军走过的地方、全县最大的尔苏藏族聚居村落,有高原湖泊牛角海、高山草甸鸢尾花等生态资源。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如何传承、发扬好和谐文明?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面对今后的重点工作,清水村早有规划:结合清水村尔苏藏族文化和独有的牛角海自然资源,积极探索开发农业农村生态资源和乡村民俗文化,大力培育生态游、乡村游、观光游、休闲游、农业体验游等农旅融合产业,多渠道、持续性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实现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升级。

2019年,蓼坪乡被凉山州委、州政府命名为“首批大凉山优秀旅游特色小镇”。接下来,该村将建设尔苏藏族文化广场、非遗场馆,组建一支文化表演专业队伍,建设观光游览区、民俗体验区等,着力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农村。

再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清水村就要脱贫退出了,这是件喜事。但是,更让人欣喜的是,未来的发展方兴未艾、广阔无比。

“到时候,我准备开个农家乐,广迎天下宾朋!”对于今后的发展,村民山贵军有了自己的想法。

( 宋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