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紅色記憶 感悟革命精神 儋州全媒體行領略儋州紅色之美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儋州11月4日消息(南海網記者 韓星)近日,“紅色星火·絢麗儋州”——儋州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活動暨“發現儋州紅色之美”全媒體行在儋州市那大鎮石屋村啟動,由海南日報、南國都市報、南海網、海南在線等多家媒體組成的媒體團,先後探訪了南豐鎮瓊崖縱隊總部舊址、儋州木排村結盟園、白馬井渡海先鋒登陸點等多處革命遺址,回顧儋州23年紅旗不倒的革命歷史,瞭解近年來儋州革命老區鄉村振興事業發展取得的新成就。

啟動儀式上,儋州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梁定中介紹,舉辦此次活動旨在大力挖掘儋州紅色文化資源,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紅色精神,借力全媒體優勢資源打造“紅色儋州”形象,塑造儋州紅色文化品牌。

追寻红色记忆 感悟革命精神 儋州全媒体行领略儋州红色之美

儋州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梁定中致辭。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 陳元才 攝

中共儋州黨史研究室副研究員唐卓昌向在座的媒體記者總結了儋州的紅色文化沿革和發展歷程,講述了在革命戰爭年代,儋州不僅是瓊崖縱隊的重要活動區域,也留下了可歌可泣的黎族人民抗爭史。

追寻红色记忆 感悟革命精神 儋州全媒体行领略儋州红色之美

中共儋州黨史研究室副研究員唐卓昌致辭。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 陳元才 攝

據介紹,早在1923年,就有儋州籍學生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馬克思主義開始在儋州傳播。1926年,儋州光村鎮泊潮村成立了儋州第一個農村黨支部、第一個農民協會和第一支農民自衛軍。1927年發生的新州暴動,是瓊崖革命史上武裝奪取政權的最早嘗試。1945年,中共瓊崖特委和瓊崖獨立縱隊總部進駐儋州領導瓊崖革命,紅色基因、紅色血脈傳承至今。

隱藏在鎮墟商貿街上“沒有槍聲的戰鬥”

全媒體行第一站,記者們來到位於儋州市南豐鎮鎮南路的中共瓊崖特委、瓊崖縱隊總部舊址,這裡是瓊崖紅軍“23年紅旗不倒”的重要實物見證。在這座南洋風格的騎樓裡,記者們通過文字、圖片、實物,瞭解了過去的歷史。

追寻红色记忆 感悟革命精神 儋州全媒体行领略儋州红色之美

中共瓊崖特委、瓊崖縱隊總部舊址紀念館。南海網記者 韓星 攝

1945年8月23日,為有效領導全瓊軍民收復失地,接受日軍投降事宜,瓊崖獨立縱隊率挺進支隊進駐儋縣南豐、和慶等地。9月初,馮白駒、馬白山等瓊崖特委領導將瓊崖特委獨立縱隊總部,從白沙縣阜龍鄉遷入南豐墟。中共瓊崖特委、瓊崖縱隊總部設在南豐的時間不過半年,然而在此期間與日軍鬥智和周旋,進行了一場“沒有槍聲”的戰鬥,為瓊崖人民武裝抗日鬥爭的偉大勝利和後來的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2018年9月28日,儋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揭牌儀式在該地點舉行,以看得見的歷史,激發群眾的愛國情懷和傳承紅色精神。如今南豐鎮紅色精神仍舊延續,當地群眾十分珍惜瓊崖縱隊在南豐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並將之轉化為秀美鄉村建設、精準扶貧工作的動力。

打造基層黨建“精神高地” “老先進”煥發新魅力

11月1日上午,全媒體團一行來到距離那大城區2公里的石屋村,只見兩根著名十大村官人物圓柱雕塑聳立在廣場當中,一座座20世紀70年代建成的民居分列道路兩旁,紅豔豔的三角梅在幽靜整潔的農家庭院默默綻放,前來參觀的遊客絡繹不絕,村口農家樂的老闆招呼著熱鬧的食客……

那大鎮石屋村創造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改造山河”的“石屋精神”,村民墾荒種地,大面積種植橡膠、水果等經濟作物,還建起了澱粉加工廠、石灰窯、養豬場等,購買了拖拉機和汽車……而今,石屋村建起了中國村官精神館等供遊客參觀,推動互聯網電子商務進農村,不斷豐富和拓展紅色教育與鄉村休閒遊等融合發展,“石屋精神”仍在延續。

追寻红色记忆 感悟革命精神 儋州全媒体行领略儋州红色之美

參觀儋州市那大鎮石屋村胡松紀念館。南海網記者 韓星 攝

追憶儋臨革命烽火 再走瓊西“小延安”

11月1日上午,“發現儋州紅色之美”全媒體行的記者們來到革命老區儋州和慶鎮木排村委會。在革命戰爭年代,這裡曾經是瓊崖西部的“小延安”,是瓊西第一塊抗日根據地,黎族苗族人民與共產黨員歃血為盟從此翻身得解放的發生地,瓊崖抗日獨立總隊第四支隊駐地舊址,臨儋聯縣縣委縣政府舊址。歲月無聲,這些紅色遺蹟默默見證著那段崢嶸歲月。

追寻红色记忆 感悟革命精神 儋州全媒体行领略儋州红色之美

瓊崖抗日獨立縱隊第四支隊駐地舊址。南海網記者 韓星 攝

追寻红色记忆 感悟革命精神 儋州全媒体行领略儋州红色之美

中共臨儋聯縣抗日民主政府舊址。南海網記者 韓星 攝

唐卓昌講述,為了反抗民黨頑固派的殘酷統治,謀求海南黎族、苗族人民的翻身解放,1943年8月12日,王國興組織和領導了全國聞名的白沙起義。由於沒有正確的政黨和理論指導,加上敵強我弱,起義在取得初步勝利後受到挫折,最終一致決定去找共產黨。經過前後幾個月三批次千辛萬苦的尋找,終於找到共產黨領導的馮白駒任總隊長的瓊崖抗日獨立總隊(當時黎族人民習慣稱為紅軍)。根據黎族代表的要求,黨的代表馬白山、符英華與黎族代表吉有理、王高定、王文聰在此山坡上按照黎族的傳統風俗習慣,舉行歃血結盟的儀式。雙方代表刺破手指,滴血在雞血酒碗裡。盟誓完畢後將血酒一喝而盡。從此,黎族、苗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為建立五指山革命根據地,奪取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在海南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

追寻红色记忆 感悟革命精神 儋州全媒体行领略儋州红色之美

中共儋州黨史研究室副研究員唐卓昌講述歃血結盟的故事。南海網記者 韓星 攝

為了緬懷革命先烈,銘記這段紅色歷史,儋州市特別建設了“歃血結盟紀念園”,紀念園整合了木排革命根據地區域的革命遺址,包含了歃血結盟五人雕塑像、臨儋聯縣委縣政府紀念碑、瓊崖縱隊第四支隊紀念碑、第一次會面舊址紀念碑、五角紀念亭、紅軍長廊、紅軍井等部分。紀念園內坐落著一坐《歃血結盟永跟黨走》紀念雕塑,由海南省著名雕塑家陳學博創作。

渡海先鋒勇登陸 革命新城正崛起

隨後,全媒體團一行來到儋州市白馬井鎮超頭海灘,這是解放軍渡海作戰解放海南島的第一個登陸點。渡海先鋒營登陸點烈士墓就位於儋州市白馬井鎮超頭村。69年前的3月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40軍118師352團加強營的799名戰士,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在這裡勇敢登陸,實施解放海南島的第一次武裝偷渡。傅世俊烈士當時是一名排長,除了50多名戰士犧牲之外,其他人全部與瓊崖縱隊的接應隊伍順利會師。2000年4月28日,儋州市人民政府立下登陸點烈士墓。

追寻红色记忆 感悟革命精神 儋州全媒体行领略儋州红色之美

渡海先鋒營登陸點。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 陳元才 攝

曾經硝煙瀰漫的海岸上已然一片和平寧靜,漁家婦女和小孩在沙灘上挖螺做菜吃,不遠處就是洋浦港,工業文明與鄉村生活交織其間。近年來,洋浦大橋建成通車,西部高鐵開通運營,大型房地產項目拔地而起。70年奮鬥,儋州經濟社會跨越發展,多項指標實現十倍甚至百倍增長,今天的儋州已經成為一個現代化城市。

南海網記者在白馬井鎮的濱海新區看到,一處處工地塔吊林立、人機歡騰,來往的車輛穿梭其間,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呈現出一派熱火朝天的建設景象。

革命火種遍地燒 紅色泊潮煥新顏

11月1日下午,全媒體團來到儋州光村鎮泊潮村,這是一個著名的革命老區,是儋州農民運動的發源地,是儋州革命的“火種村”,也是第一個將馬克思主義帶入儋州的革命先驅黃金容的故鄉。黃金容參與領導了“十月暴動”,建立了海南第一個縣級革命政府,這是中共領導瓊崖人民武裝奪取政權的第一次嘗試。

追寻红色记忆 感悟革命精神 儋州全媒体行领略儋州红色之美

位於儋州光村鎮泊潮村的黃金容烈士紀念碑。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 陳元才 攝

如今,提起泊潮村,除了得天獨厚的沿海風光和鮮美的海味,村裡的調聲隊也很有名氣。調聲隊由70餘人組成,全部是本村的村民。泊潮村的村民依託著獨特的自然風光和民俗風情,以紅色精神為靈魂,“靠海吃海”,紛紛開起了農家樂,走上致富的道路。

此次活動由中共海南省委宣傳部指導,中共儋州市委、海南日報報業集團聯合主辦,是儋州市為獻禮新中國成立70週年,貫徹落實黨中央有關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有關部署,紮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海南省“傳承紅色基因·投身自貿區(港)建設——海南省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大型紅色文化主題活動”的重要活動之一。

追寻红色记忆 感悟革命精神 儋州全媒体行领略儋州红色之美

“紅色星火·絢麗儋州”——儋州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主題活動暨“發現儋州紅色之美”全媒體行全體人員合影留念。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 陳元才 攝

以上內容由南海網原創生產,未經書面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對上述內容的任何部分進行使用、複製、修改、抄錄、傳播或與其它產品捆綁使用、銷售。如需轉載,請與南海網聯繫授權,凡侵犯本公司版權等知識產權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