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爭取開通直達香港高鐵融入大灣區2小時經濟圈建設大灣區旅遊度假首選地

加快推進贛深高鐵建設,適時爭取將贛州列為直達香港站點;加快建立贛州至香港、澳門、珠海、佛山等地空中快速聯絡線,鼓勵大灣區市民經贛州中轉國際及地區航班;實施引客入贛工程,建設大灣區旅遊度假首選地;全面融入大灣區市場一體化建設,打造大灣區內陸腹地政策最優、成本最低、服務最好、辦事最快的發展環境……

10月31日,記者從贛州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以下簡稱大灣區)高峰論壇獲悉,為加快打造對接融入大灣區的開放高地,《贛州市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正式出臺,圍繞對接大灣區的高端產業、現代科技、體制機制和國際化營商環境等重點領域,努力把贛州打造成為江西對接融入大灣區的橋頭堡,推動贛州成為大灣區帶動我國中南部地區發展的主要支點。

互聯互通

融入大灣區2小時經濟圈

實施方案提出,加快構建連接大灣區的綜合交通網絡和信息聯通網絡,融入大灣區2小時經濟圈,打造通達便捷的立體化互聯互通體系。

打通連接大灣區的交通通道。加快推進贛深高鐵建設,適時爭取將贛州列為直達香港站點。力爭早日開工建設瑞梅鐵路,推進贛韶鐵路擴能改造、贛廣高鐵項目前期工作。加快推進尋烏南橋至廣東龍川、信豐至廣東南雄、尋烏至全南西延至廣東韶關、大廣高速南康至龍南段複線、井岡山至大餘等高速公路建設。加快建立贛州至香港、澳門、珠海、佛山等地空中快速聯絡線,鼓勵大灣區市民經贛州中轉國際及地區航班,共同打造國內轉國內、國內轉國際的聯程產品。

完善連接大灣區的信息高速公路。積極融入大灣區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贛州市4G覆蓋質量和範圍,加快高速光纖寬帶、5G、移動物聯網、IPv6(互聯網協議版本6)等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大數據戰略,引進物聯網、大數據、軟件服務等企業,打造大數據產業園。加快推進智慧城市建設,以交叉認證和資源共享為導向,推動實現贛州市和大灣區城市電子認證平臺無縫接軌。

生活圈後花園

建設大灣區旅遊度假首選地

實施方案提出,依託豐富的紅色、古色、綠色資源,實施引客入贛工程,打造大灣區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後花園。

建設大灣區旅遊度假首選地。圍繞建設大灣區優質生活圈後花園,包裝策劃精品旅遊線路,建設區域性文化旅遊中心。打造大灣區康養休閒勝地。依託優越的生態環境和獨特的資源條件、文化積澱、產業基礎,積極對接大灣區健康、養老市場需求,大力發展大健康產業,打響贛南健康養老品牌,建設區域性醫療養老中心。積極融入大灣區旅遊合作聯盟。主動強化與大灣區旅遊主管部門和影響力大、組團能力強的旅行社合作,以紅色遊、休閒遊和生態遊為重點,構建紅色教育、休閒度假、養生保健等多元旅遊產品體系,實現客源互送、市場共建、利益共贏。

築牢大灣區北部綠色生態屏障。協同推進跨區域水汙染防治和水資源保護,聯合治理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推廣清潔生產技術,發展綠色產業,促進與大灣區生態產品供需結合。攜手大灣區拓展生態廊道和南嶺山脈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推進贛州至大灣區通道彩化、美化、珍貴化建設,打造“灣區·老區”最美生態走廊。深入推進東江源流域生態保護,爭取與大灣區共同建立東江流域生態保護長效機制,保護東江一江清水。

產業對接

重點引進一批世界500強企業

實施方案提出,立足贛州特色優勢產業,主動參與大灣區產業延伸和功能拓展,打造大灣區高端產業協作基地。

對接大灣區現代產業體系。主動對接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東莞濱海灣新區等重大合作平臺開發建設,不斷提升贛州市國家級、省級開發區等平臺承載能力。瞄準大灣區世界級製造業產業集群、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國際金融樞紐建設,積極融入大灣區產業鏈分工和產業間協作配套。加快建設配套大灣區先進裝備製造和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的重要基地和延伸帶,形成與大灣區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術等新興產業集群聯動發展的高端產業協作區。

承接大灣區優質產業轉移。規劃共建贛州對接大灣區產業合作區或“飛地產業園”。主動承接金融資源輻射,引進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在贛州設立分支機構,加快建設區域性金融中心。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充分利用贛港經貿合作活動、贛深會等省級招商節會平臺,重點從大灣區引進一批世界500強企業。加大招商推介力度,爭取每年舉辦“粵港澳企業家贛州行”活動。瞄準大灣區目標企業,研究制定有針對性的招商優惠政策,組建大灣區專門招商隊伍。

重點實施科技成果轉化工程和招才引智工程,打造大灣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基地,建設區域性科研創新中心。圍繞稀土和鎢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製造、生物製藥等重點產業,引進、設立大灣區高校院所技術轉移中心贛州分中心等科技轉化載體。推動與大灣區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校地、校企協作和技術對接的網絡平臺,建立與大灣區相匹配的全鏈條創新政策和創新生態。引進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機構、創新孵化機構、科技金融機構,爭取每個縣(市、區)至少建立一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在大灣區引進一批專、精、高的創新科技高端人才,促進科技人才交流與技術共享。

開放合作

打造大灣區內陸第一餵給港

實施方案提出,以贛州國際陸港為支點,建設具有承載大物流集散、大產業集聚、大商貿活動功能的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努力將贛州國際陸港建設成為大灣區的內陸第一餵給港,打造連接“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城市。

深化贛州國際陸港作為鹽田港、大鏟灣港、廣州港的內陸腹地港作用,穩定開行贛州國際陸港至鹽田港鐵海聯運“五定班列”,力爭開通贛州至廣州的鐵海聯運班列;探索推進與香港港合作,拓展支線和餵給港功能,推動實現與大灣區港口一體化發展。

組建贛州國際陸港中歐(亞)班列運行平臺,加快推進贛州國際陸港鐵路口岸和檢驗檢疫監管試驗區建設,建立健全與大灣區港口相匹配的綜合物流體系,逐步實現進境與沿海同價到港、出境與沿海同價起運、通關與沿海同樣效率,打造內陸雙向開放大平臺。爭取早日設立贛州黃金機場國際航空口岸,拓展贛州與大灣區客貨運航線,將贛州建設成為大灣區的重要航空客貨運樞紐中心。

依託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和贛港經貿活動平臺,爭取與香港、澳門實施一批高質量合作項目。力爭與港交所達成戰略合作,推動企業到港交所上市。鼓勵港澳人員來贛州投資創業。

農產品

爭取列入深圳“菜籃子”基地

實施方案提出,充分發揮贛州市綠色生態優勢,瞄準大灣區高端市場需求,實施優質農產品供應工程,打造大灣區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

以臍橙、蔬菜、油茶、生豬、黃雞、茶葉為重點,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地理標誌產品,推進規模化、生態化、標準化生產,爭取列入深圳“菜籃子”基地,建設一批直供大灣區的優質農牧漁產品供應基地。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和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實現農產品質量可追溯管理,不斷提升贛南農產品品質和檔次,努力提高整體品牌價值和影響力。

主動適應大灣區消費升級需求,積極拓展大灣區高端市場,通過舉辦贛南臍橙網絡博覽會、客家文化旅遊節或組織參加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州博覽會、香港亞洲國際果蔬展等大型節會,在大灣區廣泛開展農產品推介展銷活動。爭取大灣區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大型連鎖銷售企業在贛州建立直採基地和發展訂單農業,建設一批農產品供應基地並形成長期穩定的產供銷關係。創新農產品電子商務、冷鏈配送、直營直銷等經營方式,形成面向大灣區的在線銷售網絡。

市場環境

優化營商環境鼓勵合作辦學辦醫

實施方案提出,高水準優化營商發展環境。全面融入大灣區市場一體化建設,促進要素便捷流動,打造大灣區內陸腹地政策最優、成本最低、服務最好、辦事最快的發展環境。

優化市場環境。推動構建統一的市場執法標準和監管協調機制,爭取建立與大灣區市場一體化相適應的制度規則。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積極構建與大灣區相匹配的信用聯動聯合激勵懲戒機制,促進信用市場服務的互通、互認和互用。加強跨區域徵信、票據市場一體化等方面合作。

優化投資環境。加快打造智慧辦稅體系,進一步簡化從大灣區引進企業的辦稅流程,創新“互聯網+出口退稅”,拓展線上多元化納稅申報方式。完善行政審批中介服務超市,全面放開中介服務市場,大力引進大灣區有實力的中介組織。複製推廣廣東自貿區改革試點經驗,深化投資貿易體制改革。

優化要素環境。完善引進大灣區高層次人才、急需緊缺人才的綠色通道,建立全方位人才服務保障體系。探索建立人才“引進來”“走出去”機制,鼓勵大灣區社會力量在贛州市合作辦學辦醫,通過外派培養、掛職鍛鍊、合作辦學等方式,實現人才雙向互通,建設區域性教育中心。在安排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時,傾斜保障引進的大灣區重大項目用地需求,優先支持符合條件的項目申報省重大項目、使用省預留新增建設用地計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