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磚黛瓦,重簷飛翅,雕樑畫棟,鏤空飛簷,延吉道尹公署樓

延吉道尹公署樓,位於吉林省延吉市光華路和叢柳街交匯處,始建於清光緒末年。也稱戍邊樓,是當年愛國將領吳祿貞在清朝末期修建的吉林邊務督辦公署樓。2013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青磚黛瓦,重簷飛翅,雕樑畫棟,鏤空飛簷,延吉道尹公署樓

邊務督辦公署(亦稱戍邊樓),南北長222米,東西寬108米,建築群有南大樓、北樓、辦公廳、大堂、花廳、青磚瓦房等共221間。建築群分南北兩部分,南有磚座木柵欄組成的庭院,北有青磚築成的圍牆。南、北牆各設有1大門,東、西牆設有轅門和角門。南部庭院有26間瓦房和8間草房,是軍警住房。北部院內為邊務督辦公署所在,主體建築為正對南大門的南大樓。南大樓為二層樓房,東西長20.8米,南北寬18.6米,柱下有琢磨工細的石鼓,廊、簷之下雕刻精美的幾何圖案,青磚粉黛、重簷飛翹,具有清代建築之風。南大樓東、西兩側共有廂房17間,南大門兩側有瓦房24.5間。辦公廳、大堂、北樓等處於建築群南北中軸線之上,此外,院內還設有庫房、淋浴室、水井、養魚池、遊覽橋、花池等設施,院內空地及甬道均以青磚鋪地。

青磚黛瓦,重簷飛翅,雕樑畫棟,鏤空飛簷,延吉道尹公署樓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為抵制日本侵佔東北的陰謀,解決中韓邊界問題,設立了吉林邊務督辦公署,處理邊務問題。約當宣統元年,邊務督辦吳祿貞修建了邊務督辦公署。清宣統二年(1910年)裁撤邊務督辦公署,舊址逐漸廢棄,現僅存南大樓和1棟廂房。1984、2002年,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兩次對舊址進行了整修。

青磚黛瓦,重簷飛翅,雕樑畫棟,鏤空飛簷,延吉道尹公署樓

延吉邊務督辦公署舊址,是延邊轄區內僅有的清代建築。它承載了近代中國的百年滄桑,見證了俄日列強侵略東北的歷史,記錄了清末仁人志士維護國家主權之義舉,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珍貴的實證教材。其建築中西合璧,既有西方"折中主義"建築元素,又有中國傳統建築風格的運用與融合,建築結構新穎,形制獨特,工藝精湛,別具一格,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和歷史意義。

歷史;吳祿貞在戍邊樓主持政務期間,積極興建公園、醫院、學校,修建鐵路與公路,發展電力和工業,積極組織開展商貿活動,推動了延邊經濟社會的發展。四年中吳祿貞將軍兩次到延邊赴任,跋山涉水73天,縱橫2600多里,考察了邊區的山水村寨,寫出了長達10萬字的《延吉邊務報告》,並繪製了《延吉邊務專圖》,證明延邊自古就是中國領土。

早在周武王時稱此地為"肅慎",明確記載著是周朝的北土,直到後來的沃沮、挹婁、勿吉、高句麗、靺鞨、渤海、女真,延邊地區一直是我國少數民族活動的地方, 而這些少數民族也一直是在歷代中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領導和管轄之下。象高句麗、渤海、遼、金、元、清等,也都是我國少數民族的地方割據政權或統一的全國政權 ,他們的歷史也都是中國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間島問題"純屬日本帝國主義一手策劃出來的。"間島"原是龍井市光霽峪前,圖們江中泥沙淤積成的,長10裡、寬1裡的小沙洲,我國稱為江通灘,也叫夾江或假江。韓人呼為"斜米"意思是"江洲"。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中、韓兩國仍劃定以圖們江為國界,這塊地方位於中國一側,無疑是中國領土。

從同治八年(1869年),因圖們江南岸韓國鍾城一帶鬧災荒,大批饑民紛紛渡江越墾謀生。自光緒初年放荒後,韓國農民更是蜂擁而來,租種田地,每年向中國越墾局納租銀八百餘兩。光緒七年(1881年)韓民於圖們江北岸私自挖掘一條水溝,使江水分出,致使這塊灘地介於一江分派之中。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 韓國官員李範允行文清政府越墾局,指假江為間島,從此才有"間島"這個名稱。翌年,兩國邊吏會訂章程十二條,其中第八條稱:"古間島即光霽峪假江地,向準 鍾城韓民租種,今仍循舊辦理"可見所謂"間島",本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只是准許韓民租種而已。這鐵一般的事實,就連日本駐華公使內田康哉也是承認的。1904年內田與中國外務部晤談時說:"中、韓交界之圖們江有一間島地方"仍然指圖們江中之假江為"間島"。

直 到日俄戰爭後,韓國淪為日本的"保護國",日本帝國主義才不顧事實,捏造出一個所謂"間島問題",妄圖侵吞中國延邊一帶沃土,而且隨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胃 口的不斷增大,這塊"間島"地方的範圍也不斷擴大。它把我國吉林省延邊一帶的延吉、汪清、和龍、琿春四縣地方,都囊括在它所臆造的"間島"範圍之內。

清末那麼多次的對外交涉中,幾乎無一不是以簽訂喪權辱國"割地賠款"的條約而告終!丟失了多少土地,賠掉了多少銀兩?而"間島問題"之爭的結果是唯一的例外,那是因為當時是由一位民主革命者,後來被孫中山譽為"蓋世之傑"的吳祿貞親自處理的。

吳祿貞,字綬卿。他在日本留學時就加入了孫中山的興中會,1903年與黃興、宋教仁等建立革命組織華興會。1907年7月,隨新任東三省總督徐世昌來奉天任軍事參議。時值日本挑起"間島問題",徐世昌派吳祿貞前往調查吉林邊務。吳祿貞帶領督練處科員和測繪生8人來至吉林省城查閱資料,復經敦化、延吉至琿春,由琿春沿圖們江上溯至長白山頂峰。歷時73天,行程2600裡,終於完成實地勘測任務。繪製出五十萬分之一的《延吉界務專圖》,編輯成《調查延吉邊務報告書》3冊、10萬餘字。以確鑿的史實證明延吉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有力地駁斥了日本侵略者製造"間島問題"的謬論,成為對日交涉的有力證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