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是如何壓制秦國百年,使其不能向東一步的?

歐克都青春


對於春秋初期的局勢,司馬遷有這樣的描述:“晉阻三河,齊負東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四海迭興,更為伯主。”春秋四大強國中,秦晉兩國同處於西部,均希望向東擴張,而秦人向東發展,繞不開晉國的阻礙。

而晉國卻成功在河西地區抵擋秦人數百年,使得秦國擴張無門,這裡面有何玄機呢?<strong>

《秦晉交兵表》這樣統計過春秋時期秦晉兩國的交兵情況:“考春秋之世,秦、晉七十年之戰伐,以爭崤函。而秦之所以終不得逞者,以不得崤函。”這裡的崤函就是指崤山和函谷關,這兩個地名一出來有些讀者就明白了,這兩處都是極為易守難攻的要害關隘。無論是崤山還是函谷關,自古以來都以地勢險峻,關隘堅固著稱,在春秋時期更是如此,秦國活生生被晉國擋在這裡數百年。

秦國的東進意圖可以說非常明確,從今天的角度,秦國數次遷都,其遷都軌跡從地圖上看就是一條東進的曲線。秦穆公繼位第一年就親自帶兵東伐茅津戎,兵峰直指函谷天險,這一下刺激到了晉國君臣。晉獻公隨即在第二年發動“假虞滅虢”之戰,滅虢吞虞後搶奪了崤函和茅津渡的控制權,有效的限制了秦國的東進之路。

從此,河西地區為秦國的擴張按下了暫停鍵,從晉惠公六年的韓原之戰(前645)起,到秦盡得河西的秦惠文王十三年(前324),秦國橫跨春秋戰國兩個歷史時期,經歷大小戰役數百次,歷時三百餘年沒有越過河西地區。晉國戰略目標的成功離不開歷代國君的堅持,晉國非常清楚河西地區對於秦晉兩國的重要,並不遺餘力的遏制秦國的發展。

首先,為了抵抗秦國的進攻,晉人積極經營河西,每當在秦國面前吃虧,總能及時進行改革,改變策略,這使得晉人在秦國的進攻面前得以立於不敗之地。韓原之戰,晉惠公直接被秦國俘虜,喪失河西八城,面對屈辱,晉人推動改革,提出“作愛田”、“作州兵”等改革。

其次,從外交角度遏制秦國發展,積極聯絡中原各國,利用晉盟主的地位,多次指揮盟國軍隊進攻秦國,深入秦國腹地,給予秦國沉重打擊。例如《秦本紀》記載晉悼公“數會諸侯,率以伐秦,敗秦軍。” 此外,為了抑制秦國的發展,晉人多次干預秦國國君的廢立,引發秦國內亂,左右秦國朝政。

除了上訴措施外,晉人對於河西地區的防禦也是極為上心,鎮守河西的皆為晉國的得力大將,還在河西築城修壘,不斷鞏固晉人對河西的統治。按照當時的國力判斷,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晉國的實力其實高於秦國,秦國被擋在河西也不足為奇,但當秦國逐步強大,奪取進入中原的咽喉要道也是必然的結局。

秦國為了東進爭霸的目標,將自己的勢力延伸到中原腹地,對河西地區的進攻是必經之路。晉國就是要千方百計的挫敗秦國的戰略企圖,雙方為了自己的根本利益在河西地區僵持多年,雙方關係也是有合有分。


鄧海春


晉國能夠壓制秦國上百年,實力更強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能夠長久的扼而存之,關鍵在於他們控制了兩處戰略要地:以茅津渡為核心的河東和崤函通道東端的崤山、桃林塞。

茅津渡位於今山西省運城市平陸縣城南茅津村,向西渡黃河與西河相望,向南過黃河與河南三門峽(後來的函谷關所在地)對視。春秋時期是秦、晉、中原的三地通衢,是秦晉通往中原的重要水道,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平陸縣誌》載:“茅津地當水陸要衝,晉豫兩省通衢,冠蓋之絡繹,商旅之輻輳,三晉運鹽尤為孔道。”



崤函通道是從崤山腳下的王垛村向西只剩下一條道狹且長的山道,中間是沉沙泛起的黃河波濤洶湧,北岸的中條山巍然屹立,南面的太行山陡峭嚴峻,向西一直延伸到黃河的第一個大拐角處的潼關地區。崤函通道是中原與關中相通的要道,也是晉國從茅津渡過河進入中原的重要通道,崤山就是它的東方門戶。

桃林之塞位於崤函通道的潼關與函谷關之間(具體位置尚存爭議),也在崤山以西,晉國為了更好扼制秦國,於是向西防禦,以加強防禦深度。


秦晉之爭奪,獲取戰略要地是目的,戰爭是必要手段。下面我們就通過兩國之間的戰爭來了解兩地的重要性,並看秦晉兩國是如何爭奪這兩塊戰略要地的。

茅津渡本為虞國所有,崤函之地則本為虢國所有。後來晉獻公採用“假途滅虢、順手牽羊”之計,把兩國都給滅了,兩處隘口也就被晉國佔有,於是晉國就可以憑藉茅津渡和崤山隘口來更好的扼制秦國了。

秦國偏居河西,向東長期被晉、虞、虢三國所阻。晉國滅了虢國和虞國以後,秦國東出的門戶就被封的更嚴實了。秦國在穆公時期,稱霸中原的夢想越來越強烈,與晉國的爭霸就不可避免了。


韓原大戰-戰後秦據河西、滲透河東

秦穆公曾以晉割讓河外地區為條件,讓晉公子夷吾歸國為君,夷吾成為晉惠公以後,沒有兌現承諾。後來晉國發生旱災,顆粒無收,秦穆公就對晉國伸出援助之手。幾年以後,秦國又遇到了荒年,於是就向晉國求救,晉惠公不允。接二連三的無理行為徹底激怒了秦穆公。公元前645年,秦國就發兵攻打晉國,雙方在晉國境內韓原地區(在今山西運城市西北部)展開決戰,秦國大獲全勝,並俘獲晉惠公。晉惠公自知無法戰勝秦國,又急於回國,不得不把河西地區割給秦國。秦國佔有河西地區以後,積極向河東地區滲透,以期與晉國爭霸,並通過茅津渡染指中原。



秦國對河東地區的滲透表明他們已經認識到河東地區對他們東出的重要性,所以後來爭奪以茅津渡為核心的河東地區便成為他們的重要任務之一。

崤之戰-戰後封堵崤山

秦穆公幫助重耳登上君位以後,秦晉兩國總體保持較好的關係,史稱“秦晉之好”。後來晉國邀請秦國一起攻打鄭國,鄭國派燭之武說服秦國退兵,秦國留下將兵替鄭守衛就回國了,秦晉的關係就出現了裂痕。晉襄公初立,雙方的關係急劇惡化。那時候,晉文公和鄭文公相繼去世,秦國先次又在鄭國留了內應,秦穆公就趁兩國之危,派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等將領率兵偷襲鄭國,卻在半途被鄭國商人弦高化解。秦國不甘心徒勞無功,於是在回師的途中把滑國給滅了。晉國名將先軫認為秦國早晚必將與晉爭霸中原,就勸晉襄公伏擊秦軍。公元前627年,晉國聯合姜戎,從茅津渡口過河,在崤山一代設伏夾擊秦軍。秦軍不知有埋伏,加之戰場兩面環山,道路險阻難行,秦軍猶如甕中之鱉,全無用武之地,結果潰敗,三名主帥均被俘虜。




崤之戰發生地即崤函通道東端,晉國在此設伏,全殲秦軍,戰場的功勞不小。另外晉國是通過茅津渡到崤山設伏的(秦國千里偷襲鄭國可能也是由此經過),可見佔有茅津渡的重要性。崤之戰以後,秦國的東出計劃嚴重受阻,不得不向西發展。

河曲之戰-加強桃林之塞的防禦

崤之戰以後,秦晉雙方在黃河兩岸進行了數次較量,總起來晉國稍占上風。其中發生於公元前615年的河曲之戰非常值得一提。雖然秦晉雙方几乎沒有形成正式的較量,但是戰後晉國派大夫詹嘉駐守瑕地,以防守桃林之塞,對秦國的東出造成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以至於秦國此後二百多年無法突破此處。

《左傳》記載:文公十三年春,晉侯使詹嘉處瑕地,令師眾守桃林以備秦。

麻隧之戰-封堵之後的絕命一擊

第一次弭兵會盟後,晉楚兩國出現了一個極為短暫的和平期。秦桓公卻有意破壞弭兵之約,他拉攏楚國、狄人準備侵擾晉國。晉國人非常生氣,於是先在交剛地方把狄人打敗,然後就開始收拾秦國。由於秦國破壞來之不易的弭兵之約,就引起了公憤。公元前578年,晉厲公首先邀合齊、宋、衛、魯、鄭、曹、邾、滕等八國聯軍朝見周天子,並讓周天子派大臣監軍,就形成了正義之師。然後讓使臣呂相絕交秦國。最後晉厲公率領八國12萬聯軍攻打秦國,雙方在麻隧(今陝西省涇陽境內)展開激戰,由於力量懸殊,秦軍很快潰敗。





麻隧之戰,晉國領導的八國聯軍多達12萬之眾,加上同仇敵愾,秦國損失相當嚴重,可以說給了秦國致命一擊。麻隧之戰以後,秦國數世不振,已經無法對晉國造成威脅,只能偏安西陲了。

秦晉兩國長期爭霸,晉國佔據了上風。最終晉國控制住了河東地區和崤山、桃林之塞,把秦國東出的門路徹底封堵,終晉國之世無法染指中原。


青銅說史


到了春秋時代,秦穆公統治時期,秦國迅速崛起為重要諸侯,武力扶植晉文公上臺,通過秦晉交好,秦軍得以挺進中原。然而,晉文公去世後,秦晉關係急劇惡化,晉國轉而對秦國實施打、制裁之政策,使得秦國兩百年無法向東發展。那麼晉國是如何做到的呢?

第一,崤山之戰,出其不意圍殲秦國遠征軍

晉文公去世後,秦穆公覺得機會來了,遂派一支軍隊遠征鄭國,意圖染指中原事務。然而,這次遠征未沒成功,在返回途中,晉國出其不意在崤山設伏,圍殲秦國遠征軍。秦軍全軍覆沒,三名高級將領被俘,實是秦國曆史上最慘重的敗戰之一,也是改變春秋歷史的關鍵一戰。這一戰的時間是公元前627年,從此秦國斷了向東擴張之路。

第二,晉國修築桃林要塞

秦穆公去世後,秦康公仍不放棄向東擴東的念頭,與晉國發生幾次戰爭。然而,面對如日中天的晉國,秦軍未佔到任何便宜。晉國元帥趙盾意識到有必要屯兵要塞,遏制秦國人無休止的騷擾。桃林要塞成為防禦秦國的核心堡壘,這一要塞位於潼關至函谷關一帶,地勢險峻,易守難攻,乃是秦國通向東方的咽喉要塞。這個要塞在未來的秦、晉戰爭中發揮重要作用,在整個春秋時代,秦國人死死地被壓制在桃林要塞以西,無法越雷池一步。

第三,秦國偷襲晉國失敗

公元前594年,晉國發動對赤狄(狄人最強的一支)的全面戰爭。晉軍主力傾巢而出,掃滅赤狄。秦桓公乘機出兵,殺入晉國,兵抵輔氏(今陝西大荔東)。晉景公親自率一支軍隊,由魏顆擔任前敵總指揮,阻擊秦軍。輔氏一役,晉國並沒有派出最強的兵力,仍然大獲全勝。此役,秦國意識到自己的武力遠遠遜於晉國,在晉國的威懾下,秦桓公不敢再輕舉妄動。

第四,弭兵之後的晉國發動麻遂之戰

公元前580年,在宋國的斡旋下,晉楚兩大霸國進行停戰談判,史稱“第一次弭兵之會”。晉楚兩大超級強國停戰後,晉國得以騰出手來對付秦國。

公元前578年,晉厲公派大夫呂相出使秦國,遞交一份“絕秦書”。在這份絕秦書中,晉國曆數自秦穆公以來,秦晉八十年的外交關係,把秦國罵了個狗血噴頭。晉國振臂一呼,東方諸侯紛紛響應。齊國、魯國、宋國、鄭國、衛國、曹國、邾國、滕國八個國家都派出軍隊,協助晉國打擊秦國。

秦軍開進到麻隧,與晉國為首的聯軍對峙。雙拳不敵四手,秦軍被東方聯軍打得潰不成軍,大敗而逃,秦軍將領成差、護衛女父被晉軍所俘虜。晉軍乘勝追擊,渡過涇水,一路追擊到侯麗才勝利班師。麻遂之戰,是晉國對秦國發動的規模最大的一次進攻。在戰爭發動的時間上,充分利用晉楚弭兵之難得機遇;在外交上,晉國聯合八個諸侯,形成絕對優勢,這些都是麻遂之戰勝利的原因。

第五,一直到三晉分裂,秦國被整整壓制二百年之久

自崤山之戰後,秦國被晉國壓制時間超過兩百年。

晉國之所以沒有滅掉秦國,主要是晉國雖然強大,但內亂頻繁。公元前550年,晉國爆發欒盈之亂,齊國乘機出兵襲擾。儘管晉國政府很快平定叛亂並擊退齊國的進犯,但是其霸業已漸行漸遠了。正是在此背景下,晉國再度謀求與秦國和解。公元前549年,晉、秦兩國各派使臣互訪,締結盟約,兩個死對頭握手言和。此後,由於晉國內亂不止,無暇理會秦國,兩國倒是和平了幾十年。

到了公元前403年,晉國正式分裂為魏、趙、韓,秦國才看了希望。


君山話史


晉國之所以能壓制秦國上百年,強弱因素還是次要的,而能佔據崤函古道才是晉國卡死秦國東出之路的關鍵所在,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雲:“春秋時,崤函,晉有也,故能以制秦;秦得崤函,而六國之亡,始此矣。”

在平王東遷時,有秦、晉、鄭、衛四國勤王,而這四國也得到相當豐厚的回報,分別取得渭河平原,山西高原、中原和河北平原四大地理單元的地緣優勢,後來鄭和衛由於處於四戰之地,在春秋戰國很難崛起,而表裡山河的晉國和四塞之國的秦國得益於天險地利,才成為爭霸天下的主角。



有意思的是,秦晉雖然有黃河阻隔,但在黃河拐點由西向東處,被黃河與華山崤山夾峙出一條狹長走廊由叫崤函通道,這條通道被稱為古代中國陸地馬六甲。對於東出中原的秦晉兩國來講,其戰略價值可想而知。如果說晉國稱霸中原還有翻越太行山這條選項的話,秦時要逐鹿中原則別無二選。


但是秦國好像慢了半拍,當秦國掃平渭了河平原上的戎人轉頭向東時,晉國己完成了“曲沃代翼”的內部整合,通過“假道滅虢”牢牢控制了崤函通道。

其實,周人對這條通道的戰略價值看得很明白,虞、虢都是本家公爵國,虞國被封在黃河北岸的中條山,西周未年西虢東遷又被封於黃河南岸。位置卡的很準,秦晉兩國都如梗在喉,只不過晉國搶一步拿到先機。秦國被牢牢困在關中就不足為奇了。

晉文公下世後,秦國也為東出中原做了些嘗試,而代價就是崤之戰全軍覆滅。即使三家分晉後的戰,由於魏國控制了這條通道,一度時期被魏打壓的喘不過氣來,只能圍繞河西之地反覆爭奪。當然,由於通道西端的函谷關由秦國控制,無論山東六國如何合縱攻秦,戰火始終未燒到秦國本土。


手機用戶4142248477七王


秦發源地甘肅,陝西不過是當年東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後,豐鎬(西安)被犬戎殺得片甲不留。

秦國發源地在甘肅天水,秦公墓在甘肅隴南禮縣大堡子山。

秦攻破豐鎬(西安),趕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陽。

秦準確說是滅七國,還有當時殺死周幽王後,佔據陝西西安(豐鎬)的犬戎一國。

只不過當時佔據陝西的並不是漢人,而是殺死周幽王這些漢人敗類的遊牧部落犬戎。

秦武公滅陝西的時候更快。

秦王仁厚,講究不戰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秦王滅六國,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幾個?

人屠白起敗壞秦王名聲,被秦王直接賜死。

秦王嬴姓趙氏,秦王殺白起是為趙報仇;白起死後,秦王四十年未攻趙。


用戶67724358697


秦國之所以被晉國壓制,最大責任人就是秦穆公。如果不是秦穆公在戰略上犯了幾次大錯,秦國就不至於長年被晉國壓制,長期不能東進了。

而促成秦國被晉國長時間壓制的人,卻是一位長期被國君邊緣化的不起眼小人物。


秦國地處關中,四塞之地。在歷史進入春秋後,秦人默默在渭河平原上開拓,到秦穆公時已經佔領了關中大部分地域,向東擴展到黃河邊。關中地形,西部是六盤山,東部是黃河,南邊是秦嶺,北部是北山山系。出入中原可以走兩條道:一條是東出崤山,走崤函通道,經三門峽進入洛陽平原;另一條是通過武關道,經南陽盆地,再從南陽一帶出入中原。

春秋早期,楚國在南陽盆地崛起,扼守住了武關道出口。而楚國又自視蠻夷,周王國體系下的諸國,都視之為異類。因此,秦國不可能走武關道進出中原。

如此情形之下,秦國就只剩下了崤函通道一條道進出中原。

晉獻公在公元前655年滅了西虢國後,晉國就事實上控制住了崤函要道,堵住了秦國東進之路。這對於秦國未來的發展無疑是戰略上的重大阻礙:秦國與周王室及中原諸侯的聯繫完全被隔斷了。

但是,秦穆公是有機會佔據這一交通要道的。


公元前645年,因為晉惠公的背信棄義,秦穆公冒險率軍攻打晉國,結果在韓原之戰中僥倖俘虜了晉惠公,獲得大勝。為贖回晉惠公,晉人被迫答應將黃河對岸五城(包含西虢國舊地)獻給了秦國。崤函要道,就此僥倖地落入了秦國懷中!

擁有了崤函要道,秦國進出中原的通道從此就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對秦國來說,這是極具戰略意義的一次大豐收!可是,這場勝利卻引發了秦穆公的家庭矛盾:秦穆公夫人穆姬是晉獻公之女,聽說秦穆公俘虜了晉惠公,就開始尋死覓活。為緩和家庭矛盾,秦穆公被迫放回了晉惠公。兩年後,晉惠公把太子姬圉送入秦國做人質,秦穆公居然又把到手的崤函要道控制權又送還給了晉國!——這等於是秦穆公自己放棄了稱霸江湖的機會!

公元前636年,因為晉惠公父子的背信棄義,秦穆公又扶持晉文公回國。但是,在關鍵時刻,秦穆公再次掉鏈子:當週王室發生動亂時,秦國兵馬都已到了黃河邊,卻因晉人的勸阻,秦穆公便放棄了這次揚名立萬的機會。其後,晉文公在狐偃勸說下,於公元前635年出兵平王室之亂,一舉而名揚天下。公元前634年,晉文公更是在城濮戰勝了楚國,成為新一代江湖霸主!

此時情形,晉國雖然稱霸,但因為秦穆公對晉文公的恩惠,秦國進出中原其實機會還很多。只要保留進出中原的機會,秦國還是有望稱霸。

但是,此時秦穆公再次犯了一個戰略性的錯誤——與晉國決裂。

公元前630年,為報復鄭國當年的無禮,晉文公聯合秦穆公一起伐鄭。這些年來,秦、晉合作極為頻繁:秦國助晉國征戰中原,晉國則助秦國突破武關道,而且戰果極其豐富。這次合作伐鄭,只不過是雙方的一次小合作。但就是因為這次伐鄭,一位原本被邊緣化的小人物卻改寫了歷史。

面臨秦、晉兩強國的攻擊,鄭文公被迫啟用了名不見經傳的老臣燭之武,讓他去離間秦、晉關係。燭之武趁夜色私入秦軍大營,見到了秦穆公,以利害關係說服了秦穆公。最終,秦穆公私自與鄭國達成和解,留下了一支軍隊替鄭國駐守城牆,便單獨退兵了!

秦、晉之間出現了裂痕,但此時兩國關係並未決裂。

公元前628年,晉文公去世。此時,秦穆公卻受駐守在鄭國的部屬慫恿,異想天開地想去偷襲鄭國!因此,秦軍不經晉人同意,私自通過崤函要道,勞師以襲遠,去攻打鄭國。最終,鄭國沒能偷襲成功,秦軍反倒是在崤山被晉人伏擊,全軍覆沒!

秦、晉從此徹底決裂。

雖然後來秦國為此對晉國發起了多次報復,也取得了一定戰果,但是強大的晉國始終是阻礙秦國東向發展的一座大山,巋然不動。為此,秦國被迫轉而與楚人合作,走武關道進出中原。但晉人的強大武力和政治資源,使得秦國直到戰國時代,才因為三家分晉慢慢得以重新強大起來突破三晉的封鎖而自由進出中原。

可見,與晉國決裂,是秦穆公所犯的最大戰略性錯誤。


所以,晉人之所以能壓制秦國,使其不能東進,最主要是秦穆公犯了太多的戰略性錯誤。而促成秦穆公犯最大戰略性錯之人,恰恰是長期鬱郁不得志的燭之武。從這個角度來看,崤之戰,對於秦國和晉國,都是一場失敗。


欲雲談史論今


若果不是“三家分晉”,不僅僅是被壓制幾百年的秦國,“一掃六合”的進本就是晉國。相對於其他六國晉國有哪些優勢呢?

一、鎮守天下要衝,幅員遼闊。春秋戰國在幅員上能與晉國一較高下的也就是楚國了,但是除了楚莊王在位時期這個“龐然大物”幾乎是任人宰割。為什麼說晉國鎮守天下之要衝呢?當時有能力逐鹿中原的,有秦國、齊國,晉國長年與秦國作戰不斷消耗其力量,在秦康王時期幾乎是要把秦國滅掉。齊國呢?雖然自身力量強大,但是內亂不止也沒有一統中原的心思。地理位置上晉國掐住秦國的咽喉並且遠離征伐不斷的齊國邊境,可以說得天獨厚。

二、網羅天下志士,人才濟濟。晉國是周天子比較看重的諸侯國,雖然時常出現為了王位內鬥的情況,但是人才儲備很多魏、趙、韓三家人才輩出保證了晉國的力量。聽說過“楚才晉用”吧?不僅是本國的人才,就連其他國家的能人志士也是趨之若鶩。

三、綜合國力強盛,銳不可當。這點上大家可以從三家分晉後的實力來推測,無論是韓、趙、魏哪個單拿出來,都能夠在戰國時期獨當一面,要知道這可是晉國的家底。

所以說秦國被晉國壓制幾百年不是沒有道理的,說白了沒有被晉國滅掉已經是燒高香了。


和順聚


一句話,秦國要東出函谷關,光靠軍隊能行嗎?

肯定不行啊,要不然張儀,范雎之流,為什麼對秦國貢獻那麼大?合縱連橫,遠交近攻,正是秦國東出函谷關,俾睨天下諸侯所需要的基本國策,沒有這個秦國,秦國只靠著血統,只靠著一股蠻勁兒,是不可能打開函谷關的出路的。

春秋時期的秦國腦子確實有點兒死,俗話講的一根勁兒,他們打仗從來不講究什麼合縱連橫,或者是遠交近攻的就是衝,我們必須要充過靖國這一座大山,我們必須要打敗晉國這一座大山,只要打敗了晉國這座大山,我們就可以去莊園享受榮華富貴!

關鍵是秦國位於整個天下西部地區,而晉國位於整個天下的中央,而且是個大國,兩國國力相比,實力對比一目瞭然,晉國就是被你秦國強,只要人家一直待在原地,你就別想把它給拿下來!

如果說這樣的難題出在古德里安,或者是曼施坦因這樣的軍事統帥下,他會選擇暫時麻痺敵人,以外交戰,一點一點的使敵人放鬆警惕,然後出其不意,直襲敵人的要害,一舉擊潰晉國。

這也是個方法,但是秦國不會用,這是晉國元,比秦國要狡猾得多,我知道你在我的西邊兒,而且西邊兒已經沒有多餘的土地給你擴張了,你只能夠把目光打到我的頭上,那我在你跟我開展之前,我先跟你開戰,咱咱倆劃清界限,這樣的話,我以後就不用頭疼,到底該不該礙於面子上面的問題,(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要不要防禦你了。

所以在晉文公剛剛死掉,晉國的軍隊直接出擊,打敗了秦國的遠征軍,雖然在這之後,秦穆公在某些戰役裡面找了一點兒廠子,但是秦國和晉國兩個國家敵對的關係已經基本上確立了,晉國接下來就是要防禦秦國人對他的偷襲,因此修建了桃林要塞。

桃林鑰匙的建立,一定程度上使得秦國想要正面偷襲或者是東出,這個戰略已經不可行了,進國人一直就已經提防著你,你秦國想要偷襲,想要正面硬剛,你打不打的過?

如果說這個時候秦國玩一套合縱連橫,或者是玩一套遠交近攻,還是有辦法的,跟山東幾個國家談好關係,雙方一起約定瘋掉,晉國多少多少土地,只要能打開桃林要塞,什麼事情都好說。

可是秦國沒有這樣的專門人才呀!而且秦國也不懂得去如何迎合這些人才!更加關鍵的是,在山東幾個國家看來秦國就是蠻一致國,這個國家跟他們完全不是一個檔次,他們為什麼要和秦國合作,與其和秦國合作,倒還不如去和晉國合作。

所以說秦國無法登出,一方面自己的戰略目的已經暴露了,別人已經有了防備,第二個方面,他玩不了那些外交手段,只能夠被玩,此時的秦國還只是處於新手期,並不是後來那個真正恐怖的大秦帝國!


漩渦鳴人yy


晉國是國君是誰?姬昌後人,你想想分封的情況,秦國的建立者是因為給周天子養馬養得好,換句話,秦國的建立者就是晉國的家奴,後來才建立!


韓旦之職場頻道


晉國輸給秦國的次數也不少,實力五五開吧,雙方最大的勝負是晉惠公被生擒,晉國霸主鼻祖晉文公還是秦穆公扶立,晉國沒有滅秦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