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獨一無二的“一街兩制”街,左手內地,右手香港


中英街,原名“鷺鷀徑”,長不足0.5公里,寬不夠7米,顧名思義,歷史上這條街曾經一側是中國領土,一側是英國租界,街心以“界碑石”為界,是世界上最短、承載歷史信息最多的一條小街。

19世紀末,英國強行租借九龍半島界線街以北後,深圳河以南包括大嶼山等230多個島嶼在內的廣大地區成了所謂“新界”,租期99年,中英街就是在此期間形成。彼時刻立的“光緒帝24年中英地界第×號”的界碑立於街中心,將沙頭角一分為二,至今仍為“一國兩制”分界線的標誌。

1983年中港雙方簽訂開放中英街協議之後,雙方對“中英街”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物力,大興土木,整飾街道,修建店鋪,使得這條小街朝夕間迅速繁榮、崛起,香港97年迴歸後東側屬深圳,西側屬香港,成為深圳特有的一道風景線,全世界獨一無二的“一街兩制”街,也被人們稱為“特區中的特區”


由於地理位置特殊,街兩邊商店林立,商品來自五大洲,品種齊全,數量繁多,加之政府對該街實行了免稅政策,當時這條小街成為遠近聞名的購物勝地

上世紀80年代,由於當時內地黃金不能隨意購買,中英街颳起了席捲全國的“黃金熱”,黃金飾品成為中外遊客到中英街購物的首要目標,到1988年,共有47家金鋪,中英街成為全國第一條“黃金街”,當年的5月到10月,中英街共銷售黃金飾品50噸,這一數量足以讓人瞠目結舌。當時有的內地客是用麻袋裝著錢來買金,一買就是幾十件。

據《深圳特區報》報道,從1980年起,中英街平均每天接待遊客近萬人,街內水洩不通,最高人流量一天達到七萬人次。中英街的繁榮興旺,有力地帶動了沙頭角乃至整個深圳東部經濟的發展,也為沙頭角的財政收入作出了很大貢獻,在1980年以來的10多年內,中英街的財政收入,佔了整個沙頭角鎮的10%至30%,最高的年份達到70%。1980年至1997年,遊客進關排長龍。然而從1998至今,進關遊客越來越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