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種語言與漢語最接近,為什麼?

鵬舉張說天下


方言(同字不同音)

日語(同字不同音)

(同音不同字)在少數民族中找,古代列國中有尋

(同音同字)無例


安吉天師


除了方塊漢字外,還有漢字的分支:方塊白字,壯字,苗字,日本漢字,韓國漢字,越南喃字等等。都屬於漢字文化圈。 苗壯,越南語泰國語 等語法都屬於 分析語。

當然是【白族】的語言【白語】最接近【漢語】,【漢語族】又叫【漢白語族】。白語有時被認為是漢語的一種。其次最接近的是壯侗語族的壯語、傈僳語 等部分漢藏語系少數民族語言。

日語雖然是阿爾泰語語系,但語法上有很多 漢語文言文的虛詞等語法,詞彙上又有大量漢字詞等,本非聲調語言的日語在音韻上受漢語影響變成了聲調語言。

日語(黏著語語法,阿爾泰語系)比藏語(語法屈折語,漢藏語系)更接近漢語。

漢字文化圈:

日語因為受漢語影響千年,變成了音調語言。韓語的固有詞只佔1%,90%為漢字詞。

漢語和韓語聽起來都是像“叮孔鏘”敲鑼打鼓的聲音,因為都是輔音少,幾乎一個字一個音節,結構幾乎一樣,漢字詞。漢語和日語語調都是平平的,不像韓語那麼起伏大,韓國有韓語方言是聲調語言。越南語、日語、漢語可能有混合語克里奧爾語的特徵。

就語法而言:漢藏語系的藏語屬於屈折語。漢語和越南語是分析語,日語、琉球語和韓語是黏著語。日語對漢字的吸收運用,其除文字之外,漢語對日語音韻、詞彙、語法體系也有深刻影響。

但日韓也有吸收漢語的語法、構詞、音韻。極大的改變。 吸收的是漢語文言文,而非漢語白話文。

千年影響改變使阿爾泰語系的日語甚至比漢藏語系的藏語更接近漢語。

就語言學而言,日韓越琉不是漢語的方言。

就文化與近似度而言,白壯等,日韓越琉可看作是漢語的特殊變體方言。

有人認為粵語和閩南語非漢語族,此言差矣,粵語和閩南語與北京官話相似度是漢語和日語的幾倍有多。

粵語和閩南語能以粵語和閩南語口語讀文言文古詩,白話文,粵語歌的歌詞都是用白話文寫的。這點是英語無法做到的,英語無法讀文言文和白話文吧。英語和中文相似度幾乎沒關係。

變成中文語法+英語詞彙的錯誤英語了。



蘇耿仁


越南語最接近漢語!雖然他們的書寫方式不同了,已經改成拼音文字了,但是越南語的組詞規則完全和中文一模一樣!

他們也是一字一音,和漢語習慣一樣。越南語的書寫法,是一種拼音方案。

越南語在語法&詞彙上都借鑑了許多中文。現在使用拉丁化書寫,曾經使用類似於漢字的"字喃"書寫。

特點:詞序顛倒。





飛揚視角


為什麼說是白族語呢?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語種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分的。

語種,是由特定祖語演化而來。然後,按照各個語種的親屬關係,來分為各種語系。然後語系下面分語族、語族下面又分語支、語支下面是語種。這樣說理論好像很難懂,直接上圖。以廣東話(粵語)來舉例,看圖就清楚的知道了語種的從屬關係了。

世界語種分為五大語系,主要通過音義(即同源詞,)、音(音節構成及演變規律)和語法。為依據來劃分。分別是: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南島語系、南亞語系和印歐語系。

我們漢語,屬於漢藏語系。搞清楚了我們屬於哪個語系,想知道哪種語言與漢語最接近,就簡單很多。首先用排除法,把不是漢藏語系的,其他四個語系都排除。與我們最接近的必定在漢藏語系裡面。

那漢藏語系又包括哪些語族呢?接著看圖。

這個圖雖然把漢語語系都列了出來,但是貌似還是看不懂,到底哪個與漢語更接近。那再看一個圖就清楚了。這個圖是近期的分法。再看早期的分法。

其實最早期,我們漢語族叫漢白語族,白語和漢語是最接近的。

光這樣說可能還有爭議。我們現在,雖然把白語放到藏緬語族裡面。但是白語是唯一一個同漢語語序的“主謂賓”結構一樣的語種。學過英語的人應該比較清楚“主謂賓”和漢語的差距非常明顯。還有的人會說,朝鮮、日本,很多字都和我們一樣,是不是也很接近。其實不是,他們只是借用了我們很多字,在語法上跟我們截然不同。

所以白語是最接近於漢語的語種。


暮秋鴻雁


如果是從漢語內部來說,諸漢語之間的語法相似性還是始終比漢語跟別的語系語族的語言的相似性要大很多的。

如果以普通話來作為代表跟漢語之外的語言比較,大語言當中應該確實就是英語跟漢語最接近了。我們從形態學、構詞學和句法學三個方面來簡單談談。

首先形態學(詞法)上,英語是歐洲的屈折語當中屈折變化最少的了,最重要的一點是幾乎沒有人稱變化,唯一的殘留是第三人稱單數現在時,現在很多人都期盼著三單也早日死亡。畢竟不能省略主語人稱代詞的人稱變位實際上是挺冗餘的,沒有什麼價值。在母語學習當中,也有人觀察過三單的變化是小孩子很晚才學會的(也就是說以英語為母語的小孩在早期可能跟我們一樣習慣說he walk而不是he walks)。

除了動詞缺乏人稱變位,名詞方面也是完全沒有陰陽性以及格變化,格在德語當中依然被保留了。但是代詞仍然有比較完整的格變化。而形容詞也無需跟名詞進行一致搭配,這些都使得英語對於中國人來說比其他歐洲屈折語容易學習,至少在形態變化方面。

但是英語仍然保留了比較完整的時、體變化(體是aspect體貌,指的是“完成”啊“進行”啊這樣的東西,描述的是動詞本身的過程,在漢語當中相當於“著”“了”“過”所表達的語法內容),並且動詞、名詞、形容詞都保留了相當多的“不規則”變化,是其屈折表現特別明顯的地方,這是漢語所沒有的,也是我們學習英語時早期的一大難點。

漢語是分析語,很多屈折語的語法範疇會通過助詞和語序來表達,像上面所說的“著”“了”“過”這些體貌助詞。但是漢語沒有時(tense)和語氣(mood)的範疇,並不在乎講述的到底是過去的事還是現在的事,甚至是虛構的事。英語、漢語的母語者互相學習對方的語言在這方面都需要適應。(根據評論區王宇同學的意見,在這裡補充解釋一下,這裡說的“不在乎”指的是漢語並不通過形態變化的形式來表達tense,而不是指漢語無法準確表達時間,因為漢語會通過上下文、語境或者藉助時間狀語來進行表達。我相信其他同學應該不會產生誤解吧。

構詞方面,如果不是英語詞源太過於雜亂的話我們會有機會看到英語大量採用複合的方式來構詞的,比如hospital可能就會是sickhouse(相當於“病院”)而library可能會是bookhall,尤其是英語的本族詞(日爾曼詞,包括來自古英語的、古諾爾斯語的以及其他日爾曼來源的詞)很多都是單音節詞,複合起來可能才兩個音節,會比很多羅曼詞、希臘詞要簡短。實際上在現代英語當中確實也存在不少複合詞跟外來詞(所謂的“高級詞”)並存的情況,比如有hotel的同時還有guesthouse,有ephemeral的同時還有short-term,有comprehend的同時還有understand(雖然這些成對的近義詞可能會有略微的差異);甚至有一些本土複合詞才是主流用語,而缺乏或者較少使用同義/近義的外來高級詞,比如sidewalk、footbridge、highway等等。

漢語的構詞法從來都是讓中國人所驕傲的地方,每個中國人在小學的時候就大量地學習“組詞”,因此相信在這裡不需贅述了。但是英語正是由於詞源的混雜,沒有能夠像漢語這樣以複合為主要的構詞手段,甚至還比不上德語、冰島語等日爾曼兄弟,非常多的詞都直接借用了羅曼詞和希臘詞,羅曼詞(包括從法語來的和直接從拉丁語來的)甚至佔了英語詞彙量的60%,這讓複合詞很難被我們所體會到。

而從句法的角度來談,英語和漢語之間同樣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首先語序上都以S-V-O(主謂賓)為基本語序,但是兩種語言各自有不同的倒裝現象,漢語方面體現在主題先行(學過日語的同學應該知道什麼是“主題”),甚至可能把賓語放在句首,比如“飯我吃了”;英語則是可能為了強調、提前狀語(尤其是使用only之類的副詞的時候)或者保證尾重原則而將助動詞提前或者謂語動詞提前,產生倒裝的現象,如Out of our emotional experience with objects and events comes a social feeling of agreement that certain things and actions are "good" and others are "bad". 實際上,英語當中也會出現個別主題先行的現象,有時候會有介詞引導,比如as for ...等等。雖說語序都為SVO且都有倒裝現象和主題先行的現象,但是因為倒裝的方式不盡相同,實際上也成為了一個學習的難點

學習的難點


三農技術一家人


首先,要怎麼定義漢語?廣義上來講,包含了官話(普通話,世界認可的Mandarin Chinese)、粵、吳、閩、贛、湘、川、晉等,學術意義上官方指定的普通話無非是揉合了滿蒙語素的的一種方言而已。因此,咱們就不討論這些方言和漢語有多相近了,本質上他們存在類別所屬關係而已。

學術上,語言有多種分類方式,但基本框架都不外乎語系-語族-語支…這種架構。我就目前接受度比較高的一種分類方式來說。四大語系:印歐(這個語系是人口最多的,英法德西葡西語等都屬於這個),漢藏(第二大,世界五分之一人口,其中主力又是我炎黃子孫,這個是接下來的重點分析),閃含(阿拉比希伯來腓尼基等),阿爾泰(突厥蒙古通古斯等)。漢語隸屬於漢藏語系—漢白語族,和漢白語族並列的是:緬彝語族(緬甸語,彝語,拉祜語,哈尼語),藏語族(藏語,門巴語),羌語族(羌,西夏,納西,土家),博多語族。 按照這個譜系來看,和我們漢語最近的就是這幾大語族了(都只列了幾個主要的,非全部),一眼看上去,其實大多都是我大天朝的少數民族。

這裡面需要挑出來單說的,是小日本的語言。日語的平假名其實就是我們天朝漢字的行書演變而來,音讀訓讀裡面也大量使用漢字,然後吧又雜交了好多西語的元素(當然,現代漢語裡面也有很多是日語過來的元素),所以,日語的譜系定位一直都沒確定。有把日語定位於阿爾泰語系,有把其定位於漢藏語系,有把其和琉球語合在一起單獨弄個日本語系的。總而言之,這玩意兒比較複雜。但實際上日語和我們大漢語的關係其實蠻近的。

語言學的譜系一直爭論比較多,我這也只是一家之言,看在我打字且不易的份上,切勿和我吵架。謝謝。


小海世界


如果是從漢語內部來說 諸漢語之間的語法性相似還是比漢語跟別的語系語族的語言相似性大很多 如果以普通話來作為代表跟漢語之外的比較 大語言之中應該英語跟漢語最接近了 因為英語是歐洲的屈折語當中屈折最少的了 最重要的是沒有人稱變化了


黃飛的歷程


與漢語語法最接近的當屬日語,日語屬於黏著語、通過在詞語上粘貼語法成分來構成句子,稱為活用,其間的結合並不緊密、不改變原來詞彙的含義只表語法功能.日語極富變化,不單有口語和書面語的區別,還有簡體和敬體。越南語也比較接近,到後來都改成拼音了,但還是一字一音,組詞方式也接近。


黑白電視1919


應該是韓語,韓語發音跟中文發音相近,有百分之七十的詞彙發音相同,只是帶些地方口音,如果韓語還是採用以前的漢字,那韓語就可以算作一個漢語方言。


還好啦啦


其實日語,韓語,越南語都有收到中國影響,只是各個國家都有吸收一部分,而發展自己的一部分,借鑑與發展並存,也不正式我們處理文化的積極態度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