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父母在,家就在,父母不在,兄弟姐妹就當親戚來往”對此你怎麼看?

時光瀲灩滴墨盛放1


我很贊同這句話。

父母在,家就在。


家是什麼?家是人用情聚集的地方。

父母在,親情就在。逢年過節,兄弟姐妹無論人在何方,一般都會回到父母身邊,團聚在一起,一大家人和和睦睦。

家是避風港,一旦遇到挫折,家可以讓你歇息,家可以讓你療傷,家可以讓你東山再起。家是根,無論你漂在哪,最終都會“葉落歸根”。

父母就是家的支架,父母在,家就有支撐。


父母一旦離世,兄弟姐妹們有可能一時半會像遊蕩的孤魂。但是有親情在,馬上就會選擇一個窩作為聚集的地方。這個窩可以是年長的“大哥”的家,也可以是兄弟姐妹們來往比較方便的弟弟妹妹的家。

血緣是割捨不下的情。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們的心有時更加凝聚了。

親情永遠是世界上最真的情,沒有修飾,不會泯滅。


生活是一本讀不完的書


“父母在,家就在,父母不在,兄弟姐妹就當親戚來往”,對這句話,我深有感觸。

前幾天,回家去祭奠父母,看到我曾經成長的地方,房子風侵雨蝕,幾近倒塌,院子裡長滿野草,棗樹下飛落滿鳥屎,甚是荒涼。父母在時,我家的房子,可是周圍村子裡爭相模仿的樣板,都羨慕的不得了,如今已破敗的不成樣子了,哪還有家可言呢。

父母在時,我每週都買好禮物回家,父母準備好愛吃的飯菜,覺得和父母在一起是最舒服的,在外地工作時,別人問我你家是哪裡的?我首先想到的是父母的家,而不是在婆家和丈夫構建的小家。

現在回到家,唯一的哥哥在外地,叔叔嬸嬸也拿你當客人,雖然留你在家吃飯,我們又不好意思打擾他們,辦完自己的事情就往回趕了。

父母在時,家裡吵吵嚷嚷,孩子們打打鬧鬧,兄弟姐妹時不時聚在一起,見個面面兒,說說笑笑。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各忙各的,好像相聚的時間總是擠不出來,見面的機會少了,平時電話微信互問一下,過年才聚一次,儼然是成了親戚。


單位,做在對面的小華,最後一個親人剛剛去世,十一月初一,她說我回家給父母去上墳,在哥嫂家,我渾身不自在,總覺得自己是客人。父母在時,我怎麼舒服怎麼來,吃是吃著,走時父親還一個勁往車裡塞,如今回去的感覺大不一樣了。

父母在時,兒女是父母手中的風箏,飛得再高,也會被拽回來,心繫父母,心繫那個家。

父母走了,兄弟姐妹就像羽翼風滿,飛出巢的小鳥,各過各的,相聚時親情也變得客套起來。


健康人的體溫表


很想回答這個問題,我父母一生,生養了兩個兒子,一個女兒。我老兄是從上海要過來的,剛解放後的上海人口多,一樣餓肚子。老父親千里迢迢拿著軍抗證,把他從上海抱回來,那時候他已經六,七歲了。要回他的同時,又在離我們家五里路左右的村子又要回一個女兒。(後幾年生的我,)二老含辛茹苦把一雙兒女養到二十歲,不曾想,老兄聽旁人的挑唆,大打出手,說二老要他不對,苛薄他,讓他勞動,可那時在農業社裡,誰能不勞動?誰敢不勞動?他對二老非打即罵,長到二十歲也沒推過幾次碾子,(那時農村缺電,家家玉米麵和穀子都靠碾子)終於到了他二十歲的春季,同我和二老雙親分家了。事後多年我們形同陌路,互不理睬。他也好吃懶做,學成個賭鬼,一分的不會過日子,到現在六十多了,光棍一條,慌慌不可終日。賣地的錢讓他嫖賭一空,到現在還有了病,難不難?……。再說說我的那位要來的姐姐,她倒是精打細算,聰明過人,那時在農業社裡的年輕人結婚較早,她是二十歲結婚的。當然也是農民嫁農民。父母養他們二十年,(那老兄不說)我姐姐成人後,由於家庭也不怎的,沒少了從孃家要錢和糧以度時光。到她快五十歲時,父母親已經八十多了。鄧小平早開放了,她的日子不錯了。可直到父母雙親過世,這當姐的沒給父母買過一雙鞋子,一件衣服。就是父母親的送老衣服,她沒添過一分錢。那位光棍的賭鬼老兄就更不能說了。朋友們!你們說說,這分明是父母親做錯了?不該要來,養他們嗎?我只是想,我的二老雙親命運不好哪!可父親一生幾乎無病,臨老也沒一絲痛苦,在農村這叫好死。母親雖然一輩子身體虛弱,不擋風寒。但也身無大病,臨終安然而去。我那不值一提的賭鬼老兄,現在村裡給他辦了低保,我兒子也時常助他。薄情寡義的姐姐只是想在我這裡討點便宜,我非常想與他斷親。朋友們!歡迎你們評論。不是故事,而是真情!謝謝了。


用戶8563718473091


很現實,小的時候以為家裡的各種哥哥姐姐,表哥表姐都是一家人,每天就像親姐妹兄弟一起玩。長大了,我還在上學,像有一個哥哥已經結婚了,他就更注重經營自己的小家,真的是幾年也不聯繫的那種。還有就是,像我爸有一次不知道和家裡的誰說,說現在還好我爺爺奶奶活著,他的哥哥姐姐什麼的每年過年的時候才能大團圓,要是真的我爺爺奶奶以後怎麼了,以後就不一定了,哎,畢竟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活嘛。


張達傻


有媽才有家,這個問已得到大家的認同,有媽才有家,一家庭的組成,爸媽是主角,中心還是媽,因為媽在家的時間最多,回到家第一聲就是喊媽,每個孩子就是牽著媽媽心的一條條線,每每回到家,媽第一句話就是吃飯沒有,餓不餓,我已六十多歲了,媽八十有三,還是象對小孩子一樣,她有的都拿出來,讓吃,不吃還生氣呢。媽就是一個欄草繩,有她,兄弟姐妹都奔著她去,每年還是不下四五次相聚,孫子重孫都聚在一起,特別她生日的那天,人到的最齊全。可是如果那一天她走了,我覺得大聚會就沒了,想想還是很心酸的。兄弟姐妹也只有小聚小會,不會那麼隆重熱鬧,真的是媽就是家,家就是媽呀!


用戶吉祥如意ma


答:我覺得這句話完全正確,確實是父母在家就在。特別是現在,大部分人都覺得在家沒有什麼經濟來源,所以出外打拼,如果自己的父母都健在,那麼只要心中有那麼一點點孝,我想至少每年的年底,都會回家和自己的父母親過一個團圓年。反過來說如果父母都不在了,有相當一部分人是難得回家一次。

我們村就有一個實際的例子,有兩口子結婚不久就出外打工了,父母就他一個男孩,兩個女兒,大女兒還未出嫁就病逝了,小女兒嫁了外地。那個時候雖然他兩口子很少回家,但家裡父母都還年紀不大(五十歲左右),後面因父親癌症病逝了,剩下母親一人在家,還照顧一個孫子,那時候他每年年底都會回來過春節,陪伴母親過完年,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恰不遇時,父親走不到兩年,母親也病逝了。他夫妻倆把母親的後事安排完成以後就帶上兒子去之前打工的地方去了,從那以後,一直到現在也沒有回來過,老家的木房由於長年失修,現在已經不像樣了,房屋旁邊雜草叢生,屋頂好多個地方的瓦片不知道什麼時就掉落了,屋簷也爛斷了幾根。後面聽到旁邊有人說這個人在外面又有兩個小孩,負擔比較重,為了省點錢所以沒有回來過,時間也過去兩年了,不知道此人一家現在過得怎麼樣。



有時候我從這個地方路過,就會情不自禁的在想,如果這個人的父母親現在都還健在的話,絕對不會是這樣一個環境。同樣和其它家庭一樣打掃的非常乾淨。他每年肯定也會至少回來一次看望自己的父母。因為父母都不在了,可能是覺得回來也沒什麼大的作用還花路費,況且自己經濟上也不寬裕。


所以我認為,父母在家就在,完全正確,在自己的父母親都還健在的時候,不管是多忙,多遠,都應該義無反顧的每年抽那麼幾天時間陪陪他們,假設真的沒有他們在了,兄弟姐妹們真的可能也是以一種親戚的形式來往。因為那時各自也有自己的家庭需要陪伴。


木林森SH


應該說大部分都是這樣,尤其是我們年輕一輩的,父母在家就在。但是也有很多不是的。老一輩的大部分就不是這樣的。

就拿我老丈人家來說,我老丈人家的長輩都不在了,他們兄弟姐妹4個,目前他們四家還是跟一個家庭一樣,平時不管節假日都經常聚在一起,農活的時候也是不用叫都會過去幫忙。家庭氛圍相當和諧。就是從我們下面小一輩的都結婚生子之後,他們都要去照顧自己的外孫孫子,現在聚的少了,可是他們還是跟家一樣,家裡的氛圍還是沒變。


鬼哥旅遊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一天天.一年年,隨著時間的過往,兄妹幾個相繼巳長大成人.成家,父母的一輩子心血.精力.都投注在兒女們身上,在改革開放的四十年的變遷中,天南海北的打工崽,從青年變成中年即將邁向老年。

年輕時在外打工的兒女們,每逢春節他們都要象侯鳥一樣回到父母住的棲息地和父母團聚!因為那裡有生我.養我父母住的地方,我的根在那裡。

每年春節兄弟姐妹都要聚在一起,享受父母一年忙碌的勞動碩果!吃的.住的.都是父母一包承覽。因為我們是父母的兒女!無論窮富.好壞都要回家和父母團聚。父母在.大家庭就在,家中父母把最好吃的年味全部做好。等待著遠方的兒女歸來!

那些有父母的日子裡,團聚在父母身邊那個滋味真是難以用語言表達的幸福!

難怪人們常說有父母的地方就有家在,家.是有父母在兄弟姐妹團聚的地方!家是子女向父母表白內心世界的地方!能從父母那裡得到“真經”化解人生的冷暖.情懷!父母在家就在!天下的兒女們?雖然父母不再年輕了,作為我們也應盡到自己的孝道,讓有生之年的父母享受人間的晚年幸福!幹了一輩子了,兒女們有空要常回家看看?看一次少一次,希望家有“寶”的兒女們珍惜當下,把我們的“鏡子”擦得亮一點!讓下一代好好傳承下去!




蘇國亞


這句話乍一聽起來讓人覺的頗有些淒涼,可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卻是數不勝數,父母在的時候,兄弟姊妹之間還能彼此在一起團聚一下,要是父母一旦走了,眾姊妹間的感情也就漸漸淡了,久而久之也就懶得走動了!

父母在,家就在!

如果把一個大家庭比喻成一頭蒜,那麼父母就是蒜中間的立柱,而圍其周邊的一個個蒜瓣則如同是一眾兄弟姊妹,因為有了父母的召喚而彼此緊緊的圍在一起,相親相愛、互不拋棄。可是一旦有一天父母這根立柱倒下了,那圍在一起的孩子因沒了立柱的依靠自然也就散掉了,沒了父母的家還能稱得上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家嗎?

沒了父母的家就如同沒了向心力一樣,漂泊在外的兒女們自然也就沒了回家的動力,一個個如同無根的浮萍四處遊蕩,雖然都憑藉各自的能力在不同的家方安了家,可是在內心深處能被真正稱之為家的地方,依然是在那從小生長大的故鄉,因為那裡有自己熟悉的氣息,那裡曾有他日夜牽掛的爹孃!

我如今已是四十多歲的人了,早已結婚生子,而且也早已在離家遙遠的城裡安了家,可是即便是這樣,每當別人問起我的家在何方時,我依然都會不假思索的回答出老家的名字來,因為在我的潛意識裡,不論我現在的家裝飾的再富麗堂皇,可它總給不了我一種歸宿感,總覺的只不過是我的一個臨時居所一樣,我最終還是要回到那片生我養我的土地上去的!

而且讓我倍感慶幸的是,我的父母都還安在,這也給了我莫大回家的動力,時不時的就會帶上妻兒回家看望一下他們,同樣的每次回去也會約上我弟一家共同一起團聚一下,不為別的,就為一敘親情,聽聽父母的嘮叨,感受一下一大家子人在一起時那其樂融融的氛圍!

所以,父母在不遠行,同樣的道理,行孝要趁早,且莫待"子欲孝而親不在"!


山東漢子也柔情


這句話是對的!那為什麼說“父母在,家就在,父母不在,兄弟姐妹就當親戚來往呢”?那我們就要分析:父母、家、兄弟姐妹的關係!


父母是我們人生中第一位親人

孔子在《論語》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什麼意思呢?

就是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出遠門,必須告知自己去的地方。

古人對父母的如此尊重,我們現代人雖然有現代交通工具和通話工具,但是孝順也是必須的,在父母年老體弱、生病多事時間裡更要做到贍養的義務。

有個溫馨的家庭,生活則快樂

父母親生了我們,才組成一個溫馨的家庭,他們養我們從一把屎一把尿開始,是多麼不容易,又供給我們上學到結婚生子,操勞煩神,結過婚更知道父母恩,這個恩是無私的,是任何金錢都無法買到的,有個溫馨的家,我們的生活則幸福快樂!


兄弟姐妹只能當親戚來往

辛苦一生的是父母走了,作為我們兄弟姐妹卻各奔東西,因為結婚生子是我們人類不斷繁衍下一代必然選擇,兄弟姐妹要當人父要當人母,還要把各自父母優良基因傳 承下去,教育下一代,還要重複人類的生老病死的循環,這個時候,兄弟姐妹們各有家庭,各要承擔各地的家庭生活,來往就少了,逢年過節或各自家中的大事才來往,只能當親戚走動。

從上面分析來看:有人說“父母在,家就在,父母不在,兄弟姐妹就當親戚來往”這句話是對的。它提示中華民族的是個大家庭,有互敬互愛、互相幫助、和諧共處的優良傳統和優良品質,這是上輩留下來的寶貴東西,我們還要發揚廣大,還要傳承下去,使我們民族更偉大更幸福。

我是合肥寶迅,深耕美文領域創作,為你排憂解惑,謝謝你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