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外貿各項成本上漲,有的遇強則強、有的半路轉行

傳統外貿各項成本上漲,有的遇強則強、有的半路轉行

“外貿現在是越做越難做了,客戶都有線上群,拿著產品到處比價”

“以前做外貿很好,一美金可以賺一美金,現在一美金賺不到五分美金”

“這幾年外貿的整體市場確實沒有那麼樂觀,有的遇強則強,有的半路轉行”

在第126屆廣交會的現場,類似的“聲音”不絕於耳,籠罩著整個展館。對外,外貿形勢仍未穩定;對內生產經營各項成本居高不下,利潤縮水。為謀求突破,有的拓展銷路做內銷、有的轉型跨境、也有自我反省堅守陣營。

外貿市場內憂外患,物價、人力成本上漲

從外部環境來看,中美貿易戰“歇火”,美國白宮宣佈暫停對中國2000億商品關稅從25%提升到30%。雙方從各執一詞到逐漸統一,這個歷程耗費了將近20個月,但局勢終究未定。據中國海關總署數據統計,2019年前8個月,中國對美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為2.42萬億元,下降9%。其中,對美國出口1.88萬億元,下降3.7%,貿易順差擴大7.7%。從內部環境分析,中國勞動力工資、原材料價格、人民幣匯率、廠房租金等生產經營成本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外貿企業的價格優勢,擠佔了企業利潤,導致尤其是中小企業不堪重負。

有業內人士分析,究其原因,一方面,中國貿易伙伴仍相對集中在歐亞和美洲,特別是幾個有限的主要國家,抗風險能力不足;另一方面,目前中國出口產品仍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工業附加值不高。

廈門優力克復材科技有限公司合夥人吳高松告訴雨果網,“以前外貿很好做,一美金可以賺一美金,現在一美金賺不到五分美金。現在所有的費用都太高了,除了物價上漲之外,人力成本也是一大因素。所以我們今年光機械設備就投入了一百多萬,半機械化降低人工需求,20小時生產,人工只負責包裝、組裝。”

國外採購商更注重產品價格和銷售利潤

“即使外國採購商知道中國物價、人工費用上漲,他們也只管自己的售價和利潤。”吳高松說道,“因為在國外,一件物品有可能五年前的售價跟今年的售價是一樣的,甚至還有折扣更低價。在他們的認知裡,自己的售價和利潤是固定的,不會因為廠商的成本上漲而讓自己的利潤減少或受損”。

據其介紹,現在有很多國外採購商都會拿著產品到義烏當地對比價格,如果當地貨攤報的價格比廠商報的還要低,不管質量如何都會選擇價格低、好賣的,尤其是中東一些發展中國家的採購商。另外,由於當下互聯網較發達,許多國外採購商都有線上群,經常拿著產品線上對比價格,導致產品價格更加透明。

福州宏冠智聖進出口有限公司總經理施平認為,大概有80%的國外採購商會根據自己的固定成本和利潤去考慮價格,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採購商。他們覺得只要廠商產品價格低,就算質量差一點也能銷售。但是一些歐美國家則不會採取最低價,因為對方知道不合理的低價肯定存在偷工減料的問題,存在一定的風險。因此,歐美國家的採購商通常會選擇倒數第二或者第三的價格,而不是最低價。

外貿“遇冷”,有人轉型、有人堅持

外貿環境不穩、內部成本上漲、工廠利潤減少。面對此種情況,施平坦言,這幾年的外貿市場確實沒有那麼樂觀,並且出現了分化現象。有的廠商迎難而上、遇強則強;有的中途轉行,另闢蹊徑;也有堅持著自己的那一畝三分地。

“比如我原來做外貿的一些同學,這幾年也慢慢轉行,轉做內貿或者跨境電商。做內貿的話,目前國內的電商發展比較完善,可以直接對接到他們。用一臺電腦就可以把產品賣到全國,物流也很方便,因此轉做內貿很容易。而另一部分做跨境電商,也是因為當下許多跨境電商平臺門檻降低,廠商相對來說有自己的供應鏈、生產優勢。”

但對於他自己本身,則更看好B2B市場的長期發展,只不過得從設計、技術、管理、思維等多個方面去提升和整合,給買家提供更好的服務。例如在廣交會展館裡,一臺全透明的電視吸了很多人駐足拍攝、發朋友圈。

传统外贸各项成本上涨,有的遇强则强、有的半路转行

(圖/廣交會上的透明電視)

實際上,在十年前就已擁有把電視做成透明的技術,那時沒人敢這麼做,因為市場沒有這個需求。但現在隨著思維邏輯的轉換,電視的觀看功能被弱化,反而裝飾功能成為另一種剛需。

“如果我們能更懂得海外消費者的生活習慣、邏輯、美學等各方面的內容,把產品的設計、包裝、細節都做好,那提供給他們的就是一個完成品,不需要進行二次或者三次修改。一方面,國外採購商也更樂意跟能力較強的外貿人合作;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自身與客戶的粘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上雨果網搜索“跨境資料庫”,領取歐美/東南亞各國市場商機、各大平臺熱銷品報告、跨境電商營銷白皮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