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你被抓進了精神病醫院,醫生要你說一句話證明你沒病,你會說什麼?

慣性呆萌


記得很早很早前的一箇中午,婊姐約人打牌,等半天。我問的確有人嗎?回答有。不一會來了一位顏值很高的美女。我便問怎麼從沒見過此人,哪旦的?姐回答(精神醫院的)


隱玲


有一個心理學家羅森漢,他很好奇,精神病醫生到底能不能判斷一個人有沒有精神病呢?於是他做了一個實驗,先是召集了幾個人,假扮成精神病混進了精神病院。進入之後他們就開始恢復正常,和醫生解釋說自己是正常人,希望能早點出院,但是醫生們壓根兒就不相信他們說的話,這些假病人在醫院平均住了19天,才被放了出去,最長的一個竟然在醫院住了52天。 在這個研究中,那些假病人發現,在精神病院裡面,病人和醫生之間的交流非常少,而且當病人去找醫生交流的時候,醫生總是敷衍。比如說,當時有一個假病人很禮貌的問醫生:麻煩問您一下,我什麼時候才能康復呢?醫生的回覆是:早上好,戴夫,你今天感覺如何?然後沒等病人說話,醫生就自顧自的走了。這些假病人還發現一個特別有趣的現象,說有女護士會在全是男病人的休息室裡,解開制服調整自己的胸罩。當然,女護士這麼做,不是要挑逗病人,而是她壓根沒把精神病人當人來看。 羅森漢的這個研究說明,在精神病院裡,即便是受過專業訓練的醫生,也很難分得清誰是病人,誰是正常人。這是因為,精神病院這個環境,會影響到醫生們的判斷,羅森漢把這種行為叫“貼診斷標籤”,就是說,一個人一旦被貼上了“精神病”的標籤,那這個人不管幹什麼,醫生都瞅著像精神病。 比如說,在精神病院裡面,好多病人離吃飯還有半個小時就跑到自助餐廳外面排隊去了,這時候醫生們就解釋說了,病人的這種等待行為就是“精神分裂症”中的“口唇需求”,這是精神病的典型症狀。可事實真是那樣嗎?在精神病院裡,除了吃飯也基本沒啥別的事可做了,早一點去餐廳有什麼好奇怪的呢? 除此之外,被貼了診斷標籤的病人,還會被醫生曲解生活經歷。比如,參與實驗的一個假病人和醫生說,他現在和妻子關係還不錯,除了偶爾吵架之外,很少發生衝突,和孩子關係也挺好,基本上也不會去體罰孩子。這是挺正常的一段描述,可你知道醫生是怎麼解讀這段陳述的呢?醫生說,病人是在試圖控制住對妻子和孩子的情緒,但還是忍不住發脾氣,失控的時候就會打孩子。其實呢,夫妻之間吵個架、鬧個彆扭,孩子太淘打幾下,這在我們正常人的生活中不也時有發生嗎?這怎麼能解釋為精神不正常呢? 羅森漢的這項研究成果發表之後,有一家精神病醫院的醫生很不服,他們說,你挑的那幾家精神病院太差,大夫水平低,你來我們醫院試試,保準能把你的假病人給識破了。羅森漢立刻接受了這家醫院的挑戰,好,我會在接下來的三個月,派一些假病人混進這家醫院,到時候給我識破識破。在之後的三個月裡,這家醫院有23人被專家懷疑是假病人,19人被確診為假病人。結果呢?羅森漢鬼著呢,這三個月他壓根一個假病人都沒派過去,那家精神病院的臉可被打腫了,這也坐實了羅森漢的研究成果。 隨著精神病學的發展,也有專家提出,精神疾病並不是病,有時候人表現出來的“瘋言瘋語”,也可能只是別人的不理解而已等等。總之吧,直到現在為止,也沒有一個硬指標能判斷,一個人是不是精神病。但有一點你要記住,千萬別被關到精神病院,只要被關進去,你渾身是嘴都說不清了。 本文源自:《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


黔州堂大健康運營


30年前,我們一個工友,在鐵路調度上班,由於接車發車,都是人工大腦計算的,突然間在上夜班的中後期,嘴裡嘟嘟囔囔也不知道說了啥,站長,立刻找人把他換了下來來,後來腦子就不好使了,天天自我自答的沒完沒了,領導就派我把他送往,新鄉神經病院,醫生,問他怎麼來的?他說自己跑來的,又問了一些話題,前後胡說亂答,並讓他住院治療,住了一個月後,基本康復,可回來沒有幾天,照樣如此,又再次的把他送到神經病院,他見識不好,起來要跑,結果醫生用,電棒,把他打倒,住了一個禮拜,他對我說,那藥不好喝呀,回來了,不幾天又不行了,又送醫院的途中,他對我說,不想住院,我說行,人家在問你咋來的?你就說坐火車和我們同事一起來的,果不然開了兩幅藥就回來了;


馬金駒


說什麼都是沒用的,我看過一個新聞,一個男的被他妻子惡意送入了精神病院,剛開始也是極力反抗說自己沒病,當然沒用,後面實在沒法,就各種尊稱叫著,後面出來了,誰接的我忘了,後面生活還算正常,就是家回不去了,那個婆娘看那樣子就不是個好東西,我看她極力說她丈夫有病也是認知障礙(極力的說不要讓我們相信她丈夫那個精神病,但卻拿不出任何證明)


日常中二病幻想


如果被抓進去了,解釋啥也是白搭,不如關心一下自己以後的生活。我會提一些要求,比如空調房間,高速的wifi環境,以及伙食的問題等等,這些要求提出來,八成會被送出去[捂臉][捂臉][捂臉]



格雷西唐


這是要給非常調皮的問題。因為除非有非常嚴格的的準確答案,否則怎麼回答都能讓醫生鑽到空子,那就會證明你還是有病。你的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一個笑話:

有一個精神病醫院的院長為了測試裡面的精神病人是否康復,於是準備了一個水箱,水箱裡裝滿了水,水箱旁放了兩個勺子,一個大勺,一個小勺。準備好了之後,院長把幾個精神病人叫了過來,對他們說:“今天給大家測試一下,這裡有個水箱,邊上有兩個勺,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之內將水箱裡的水全部舀完,那就證明誰的病已經好了。"大家聽了之後,都躍躍欲試,有說用大勺的,也有說用小勺的,答案都不一樣。這時,病患裡面走出來一人,只見他走到水箱邊上,圍著水箱轉了轉,然後蹲了下來,將水箱底部的塞子拔了出來,然後把塞子塞到院長的手裡,走了。此時,大家都議論紛紛,大家讚賞,此人太聰明瞭。而院長,看著這個病人的舉動,手裡拿著他給的塞子,心裡在想:我怎麼就沒想出這個辦法呢?

你們覺得這個病人的病好了嗎?那院長又有病嗎?


戲看人生


如果有一天你被抓進了精神病醫院,醫生讓你用一句話證明你沒病,你會說什麼?

如果真有這種事,發生在我的身上,我會說,我確實有病。如果,醫生問我為什麼,我就會說,我沒有病,你們抓我做什麼。

這樣回答,是否據有一定的邏輯性,一般的精神病患者,基本就是思維不清晰,眼神渙散。根本回答不清楚你想問的問題。

但是,像我這樣回答的話,就能很好的,讓醫生在你身上多花點時間。有時間,你就能更好的證明給醫生看,你沒有病。

不知道這個回答,題主是否覺得可行。


小名心願


夲人沒得過精神病。也就談不上經驗。為了證明自已沒病,應很禮貌而又很肯定的對醫生說:醫生,這所精神病醫院除你一個人不是精神病人外,其他的人全部都是精神病。醫生聽後會很高興地對你說:終於找到一個和我一樣的人了!




用戶68546916679


無需證明,或者說,不證明就是最好的證明。

通常情況下, 人們被誤會成精神病,甚至面臨被抓起來的時候,一定會極力的反抗,但是對於一個相信,或者懷疑此人有精神病的醫護人員來說,這種行為反而更加讓人懷疑。

對於一個精神病醫生來說,具體判斷一個人到底是不是精神病,根本就沒有一個準確的標準,大多數時候,只能夠憑藉平時積累的經驗。

而這個時候,如果你表現出狂躁,攻擊傾向,是極有可能加大醫生的懷疑,知道最後不得不以一針鎮靜劑作為結束。

不難想象,如果醫生認為你不僅有精神病,而且還有狂躁症的話,對待你的方式可能就有些殘忍了。

這是對待有嚴重侵害他人行為的精神病使用的裝束。

這個時候,越是反抗,為了保護大家,醫生不得不用更強力的反抗來鎮壓。

最嚴重的情況會是什麼樣的?

當然了,現在是不會有了,但是在以前,有一種叫做前葉切除手術,切掉之後,狂躁的病人永遠不會在具有攻擊性,但是下場卻是這樣:

《飛越瘋人院》就是一個典型正常暴力反抗,然後被當做精神病人對待,最終被執行了前葉切除手術的故事。

所以了,遇到這樣事兒,不管是別人栽贓陷害也好,還是誤會也好,最好的辦法並不是激勵反抗,而是心平氣和的對待。

該吃飯吃飯,該喝奶茶喝奶茶,醫生不會也不敢隨意的診斷任何人是精神病,若是發生誤診,醫生也是要付很大的責任的,只要你在觀察期內表現正常,要不了幾天,就會被放出來了。


淚中帶笑還帶著疲憊


這個題出得很調皮,平心而言,進了精神病醫院,無論你說啥,醫生都會認為你有病。咋辦呢?

我想起電影《大腕》有一段情節,也許對大家有些借鑑價值。

《大腕》裡面葛優因為冒充精神病被關進醫院,後來大夫們給他做測試,他說了一個笑話,然後就通過測試放出來了。

(葛優):有那麼一家瘋人院,瘋人院病人太多,都是傻子,醫院裡的醫生和護士人手又不夠,院長就想了一個主意:用病人管病人。每層樓裡選一個病人當樓長,當然得選那種神志比較正常的。


於是院長就來到了一樓,他拿著個蘋果問他們這是什麼?好多病人搖頭。(關之琳):哎。


(葛優):這時候突然有一個病人舉手:“我知道”。院長說:“你說你說。”“蘋果”。院長說:“幹什麼用的?”“吃的”院長說好你就是一樓的樓長。(關之琳著急):哎,他們在測試你呀,你不要搞砸啦。

(葛優):院長又來到了二樓,他拿了一個香蕉問病人:“誰能告訴我這是什麼?”病人都表示不知道,忽然又有一個病人舉手;“是香蕉”院長問:“幹什麼用的?”“吃的”院長問:“怎麼吃啊?”“剝開吃”“好,你就是二樓的樓長”

院長又來到了三樓,他拿了一個(故作撓頭狀想不起來的樣子)...... 那個......有一大喇叭,還有一搖把兒,會唱歌的, 那是......那是什麼什麼來著?(看臺上一醫生不屑的喊道):“留聲機”。(葛優一拍手):你就是三樓的樓長。

這就是整個故事,葛優巧妙地利用重複和好奇的規律,讓醫生鑽入圈套,當他證明了醫生有精神病的時候,反過來就說明他是正常人。

這個辦法很好,大家不妨嘗試一下,反其道而行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