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未來跌落“神壇”?

好未來跌落“神壇”?

ID:BMR2004

好未來正走下“神壇”?

近期,好未來集團 (TAL.N,以下簡稱好未來)發佈了2020財年第二季度財報,財報顯示:好未來實現淨收入9.366億美元,同比增長33.8%;而2020財年第二季度歸屬於好未來的淨虧損為1440萬美元,去年同期歸屬於好未來的淨利潤為7700萬美元,淨利潤下跌118.7%。而學生方面,2020財年第二季度,好未來總學生人次從上年同期的約220.86萬人增長到本季的約341.31萬人,同比增長54.5%。

一方面是營收持續增長,一方面是學生數量大幅增長,但是虧損卻持續加大,2020一季度財報虧損730萬美元,到第二季度虧損持續擴大,達到1440萬元兩個季度合計虧損2170萬美元。就虧損原因、系列新政的影響、暑期營銷投入帶來的效果及未來如何扭虧等問題,《商學院》記者發採訪函給好未來集團公關部,截止發稿前,未收到相關回復。

線上業務高投入拖累整體業績?

今年暑期教育行業的流量大戰曾經引發媒體的關注,幾家頭部的教育機構紛紛打出低價上體驗課的優惠,並投入巨大的營銷費用進行暑期推廣。

這其中,好未來旗下的學而思網校參與在線教育賽道的流量大戰,有媒體報道稱僅在暑期的三個月內,學而思網校的市場營銷和廣告投放金額高達10億元左右,號稱一天向媒體撒錢1000萬元。《商學院》記者曾就此問題向好未來發去採訪提綱,但對方並未回覆。

“網校就上學而思!”,這句由好未來創始人張邦鑫拍板定下的廣告語,在暑期大面積的出現在一線、二線城市的地鐵、公交、機場、高鐵等戶外媒體上,同時,三四線城市的電梯分眾、樓宇大屏也都是這版廣告,可謂是“海陸空”全面出擊。

然而,暑期的流量大戰並未結束,而是持續到了秋季大戰。暑期的“K12網校大戰”,並未隨著暑假的結束而終結。相反的是,一場更大規模的持久戰,在秋季打響了。在此前投入10億元人民幣的基礎上,8月,好未來為學而思網校加碼2億元,直接打響了秋季招生戰。

好未來自2010年赴美IPO以來不僅從未虧損,並常年保持40%以上的營收增長速度。持續高增長也讓好未來在資本市場收穫頗豐,2018年6月股價達到47.63美元歷史高點,總市值超過200億美元。但是上市九年來首度由盈轉虧之後,好未來仍舊持續著“燒錢”招生模式,這或許是背水一戰也或許是燒錢卡位市場,這也導致了第二季度財報更大規模的虧損。

事實上,國內在線教育市場長期以來飽受獲客成本居高不下的困擾。教育行業資深人士李宇軒告訴《商學院》記者,一般而言,在線教育企業都是先通過免費試聽外教課程獲得有意向用戶,再利用電話銷售將其轉化為付費客戶。而學習英語的受眾分散,要想獲得潛在用戶的信息,需要投入鉅額的營銷成本,獲得一個潛在試聽用戶的成本在幾十元到上百元之間;而潛在用戶在選擇試聽之後,能成為付費用戶的可能僅有十分之一,而在線教育企業還要付出大量的試聽教師的工資。因此,獲得一個真正付費用戶的成本非常高。

“顯然,由於好未來進行線上業務的轉型戰略,持續投入,導致銷售和營銷費用維持在高位,影響盈利能力。”李宇軒表示。事實上,2020財年好未來第一季度季度營銷費用為1.55億美元,同比增長64.4%,增幅頗為顯眼,而今年6-8月銷售和營銷費用達到2.633億美元,相比上年同期的1.517億美元大幅增加73.5%。

行業監管力度加大 頭部企業受影響加大

2018年以來,教育領域多部重要政策出臺,監管持續升級。

2018年8月,教育部聯合多部委出臺《關於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包含了若干個細化的規定條例,堪稱“史上最嚴”監管條例。比如條例規定每天8點30之後禁止補習,會導致培訓機構培訓時間收縮;預付週期不超過3個月,會導致培訓機構遞延收入減少,削弱現金流;生均面積超過3平米,消防要求等則無疑會增加培訓機構的租金、運營成本等。

2018年11月26日,教育部辦公廳、國家市場監管局辦公廳等多個部門聯合擬定的《關於健全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整改若干工作機制的通知》出臺,要求線上培訓機構要緊跟線下整頓政策,必須在網站顯耀位置公示教師資格證號。

2018年12月,北京市豐臺區強化聯合執法,對學而思、巨人學校、江博教育等多家校外機構進行現場執法,僅有兩家機構證照齊全,3家機構無證無照,其餘多家都是有照無證,其中不乏國內知名的校外培新機構,這其中教育行業頭部企業好未來旗下的學而思赫然在列。

對於行業監管力度的加大,以及校外機構的各種整治措施,好未來曾向媒體表示:教培行業的相關政策發佈後,公司內部高度重視、堅決擁護並積極響應。針對此前政策涉及的有關問題,學而思正在積極自檢自查,並制定相應規範。例如,政策規定教培機構“不得一次性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的費用”後,學而思已擬定收費調整方案,各地教學點都將遵守政策規定,會按國家和各地區所要求的時限完成調整。

目前國內的教育監督機構對校外培訓機構的監管主要在以下幾個層面,包括:學生人均教學面積不低於3平方米、預收學費不超過3個月,晚上培訓時間不晚於8點半,教學內容不超綱,不可以聘用中小學在職教師,以及教師必須取得教師資格證。在多鯨資本教育研究院負責人汪恆看來,從短期來看,政府部門的加強監管對培訓機構在運營成本以及校區的擴張都造成一定影響,而頭部教育機構受衝擊可能更大。

顯然,像好未來這樣的教育行業頭部企業,監管政策對其短期的業績會有很大的影響,“預收學費不超過3個月”的規定對其現金流和財務數據都就會構成巨大的影響;對教學面積的規定,對校外培訓機構租用樓層的規定,都會加大其運營成本。

據悉,好未來集團旗下的學而思培優課程班之前都是租用一些建築的四層以上的面積,這樣可以降低成本,然而,監管機構從消防安全的角度考慮,要求校外辦學機構租用的學習中心必須在物業的三層以下授課,這顯然會增加其搬遷和租金成本。

如今政府層面監管趨嚴,必定會淘汰部分資質不齊全的小型教育機構,同時也會增加像好未來這種頭部教育企業的規範成本,行業會進入發展的陣痛期。

對此,《商學院》也將持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