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青島,熱河路的故事

說熱河路,不只是它承載著城市發展的重任和擔當,更多的是它傳承著文化的遺存和發展。其實,熱河路是一條南高北低,坡度很大的馬路,又是一條貫穿市南、市北、四方、李滄的交通要衝和主幹線。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市內交通運輸工具除了解放牌汽車,主要的是地排車,地排車有一個男人駕馭,載重往往過千斤。一個人要由遼寧路拉上熱河路大崖絕對是一道難題。應運而生的“拉崖兒”就成為當年中學生勤工儉學的專利。



一般是中學生在業餘間,站在大連路和熱河路交界口等著,手裡拿著一條繩子,繩子一頭有一個鐵的掛鉤。等到有人拉著滿載貨物的地排車上崖。他們也著實可憐,弓腰彎背,大汗淋漓,還捨不得僱人幫忙。只見幾個學生跑上前去,吆喝:“大爺,拉著吧?”有點年輕的漢子就搖搖頭自己盤車(即走s形);老一點的拉車人會說:“來吧!”,幾個學生跑過去,誰先把鉤子掛上,就是誰攬的活。一直拉到上海路口就結束。老漢拿出3分或5分錢打發了。學生拿著勞動所獲,屁顛屁顛地再跑回原地等著。拉崖,競爭也很激烈,青島不少作家都有拉崖的經歷。

精彩青島,熱河路的故事

當代散文家孫延明在《拉崖的記憶》中說:“當我一看到有位累得氣喘吁吁的中年男子,拉著裝滿地排車貨物,正準備上坡的時候,便急忙跑上前去懇求似的大聲喊著‘大叔拉著吧!我有力氣,保證拉得動!’可那位大叔抬頭看了我一眼,就搖了搖頭走了。可那位大叔沒走幾步,就讓一位個高體健的小夥子‘掛上了’。......”從筆者閱讀所及,還有詩人錦河、趙汝永等均有拉崖記載。不過,不一定在熱河路,因青島是山城,到處是上坡。

熱河路曾承載著教育的重擔。上個世紀50年代初,熱河路29號,是青島市重工業局辦公地址。1958年,重工業局搬到中山路中國電影院旁,即現在的建設銀行所在地。熱河路29號就改辦學校。經山東省政府批准,“青島機械工業學校”正式掛牌。學校隸屬山東省機械廳。其校本部在熱河路46號,主要是教師辦公區,熱河路29號是學生住宿上課的地點。1958年招收6個班,機械製造專業2個班,鑄造工藝3個班,計300餘人,學制3年。該校設機械、鑄造、機電等專業。有教師60餘人,學生一千多人。

精彩青島,熱河路的故事

校長冷春信,教務主任許雲仁。1959年,由副校長李鴻舉負責在樓山後開建學校分校。學校連續招生5年。首屆畢業生1961年畢業,分配全省。1963年,山東省貫徹中央“調整、整頓、鞏固、提高”八字方針,把青島機械工業學校、山東省青島水產學校、青島化工學校等一批1958年成立的中專幾乎全部撤併,樓山後分校就此下馬。5年的辦學歷史畫上句號。不過青島機械工業學校辦學雖短,也出了一批人才。不說語文教師劉濤,出任青島市政府副秘書長兼文辦主任;也不說韓嘉邦出任青島市黨史辦公室處長等教師的事蹟,只說學生,首屆畢業生辛毓明,曾任中共市北區委書記、後任青島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王心泰曾任旅遊局局長、後任市政府副秘書長;趙培義曾任嶗山啤酒廠廠長等職。當然還有不少處級幹部不一一贅述。文革之後,青島機械工業學校恢復,地址設在四方區,後改為青島機電工業學校,2000年以後合併為青島高職校,而後併入青島大學。

精彩青島,熱河路的故事

文革前,機械工業學校本部,即熱河路46號劃撥給市北區,成立了市北區少年宮,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末,市北區少年宮遷到泰山路,這裡被拆除蓋成教師宿舍。熱河路29號,曾改為民辦新華中學,文革期間,又改為青島第六中學,由於辦學條件較差,青島六中在觀象山北麓建造新校,建成後青島六中搬到新校觀象二路17號。1980年代,熱河路29號改造成居民宿舍。

熱河路的文化底蘊也是豐厚的。史料顯示,周邊居民多是禮賢、文德、崇德、尚德等中小教師;著名作家李克異上個世紀30年代住在熱河路和無棣路交角。日佔時期,他以袁犀筆名發表一批小說,其中長篇小說《貝殼》,就是以青島為背景寫出的。當時熱銷,一時洛陽紙貴,他也成為名聞遐邇的知名作家。解放戰爭期間,李克異投筆從戎,也寫了不少作品,其中《歸心似箭》解放後拍成電影,由斯琴高娃主演,受到好評。

精彩青島,熱河路的故事

熱河路和德平路交界有一處老建築郵電局,那是日本人所建,筆者1957年在青島四中上學期間,經常去買郵票、發信件等。這一老建築至今還保留著。見證了那一段歷史。靠德平路一邊的體育場,曾是日本第一尋常小學。抗戰勝利後,被美國海軍佔用作物資倉庫。解放後,改成第二體育,成為公共體育場所,許多籃球、足球比賽在這裡舉行。青島四中近水樓臺,每年的體育運動會就在這裡舉辦。我在四中上學期間多次參加學校舉辦的運動會。

熱火路雖然有百年曆史,但依然承載著島城物流的重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