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青岛,热河路的故事

说热河路,不只是它承载着城市发展的重任和担当,更多的是它传承着文化的遗存和发展。其实,热河路是一条南高北低,坡度很大的马路,又是一条贯穿市南、市北、四方、李沧的交通要冲和主干线。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市内交通运输工具除了解放牌汽车,主要的是地排车,地排车有一个男人驾驭,载重往往过千斤。一个人要由辽宁路拉上热河路大崖绝对是一道难题。应运而生的“拉崖儿”就成为当年中学生勤工俭学的专利。



一般是中学生在业余间,站在大连路和热河路交界口等着,手里拿着一条绳子,绳子一头有一个铁的挂钩。等到有人拉着满载货物的地排车上崖。他们也着实可怜,弓腰弯背,大汗淋漓,还舍不得雇人帮忙。只见几个学生跑上前去,吆喝:“大爷,拉着吧?”有点年轻的汉子就摇摇头自己盘车(即走s形);老一点的拉车人会说:“来吧!”,几个学生跑过去,谁先把钩子挂上,就是谁揽的活。一直拉到上海路口就结束。老汉拿出3分或5分钱打发了。学生拿着劳动所获,屁颠屁颠地再跑回原地等着。拉崖,竞争也很激烈,青岛不少作家都有拉崖的经历。

精彩青岛,热河路的故事

当代散文家孙延明在《拉崖的记忆》中说:“当我一看到有位累得气喘吁吁的中年男子,拉着装满地排车货物,正准备上坡的时候,便急忙跑上前去恳求似的大声喊着‘大叔拉着吧!我有力气,保证拉得动!’可那位大叔抬头看了我一眼,就摇了摇头走了。可那位大叔没走几步,就让一位个高体健的小伙子‘挂上了’。......”从笔者阅读所及,还有诗人锦河、赵汝永等均有拉崖记载。不过,不一定在热河路,因青岛是山城,到处是上坡。

热河路曾承载着教育的重担。上个世纪50年代初,热河路29号,是青岛市重工业局办公地址。1958年,重工业局搬到中山路中国电影院旁,即现在的建设银行所在地。热河路29号就改办学校。经山东省政府批准,“青岛机械工业学校”正式挂牌。学校隶属山东省机械厅。其校本部在热河路46号,主要是教师办公区,热河路29号是学生住宿上课的地点。1958年招收6个班,机械制造专业2个班,铸造工艺3个班,计300余人,学制3年。该校设机械、铸造、机电等专业。有教师60余人,学生一千多人。

精彩青岛,热河路的故事

校长冷春信,教务主任许云仁。1959年,由副校长李鸿举负责在楼山后开建学校分校。学校连续招生5年。首届毕业生1961年毕业,分配全省。1963年,山东省贯彻中央“调整、整顿、巩固、提高”八字方针,把青岛机械工业学校、山东省青岛水产学校、青岛化工学校等一批1958年成立的中专几乎全部撤并,楼山后分校就此下马。5年的办学历史画上句号。不过青岛机械工业学校办学虽短,也出了一批人才。不说语文教师刘涛,出任青岛市政府副秘书长兼文办主任;也不说韩嘉邦出任青岛市党史办公室处长等教师的事迹,只说学生,首届毕业生辛毓明,曾任中共市北区委书记、后任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心泰曾任旅游局局长、后任市政府副秘书长;赵培义曾任崂山啤酒厂厂长等职。当然还有不少处级干部不一一赘述。文革之后,青岛机械工业学校恢复,地址设在四方区,后改为青岛机电工业学校,2000年以后合并为青岛高职校,而后并入青岛大学。

精彩青岛,热河路的故事

文革前,机械工业学校本部,即热河路46号划拨给市北区,成立了市北区少年宫,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市北区少年宫迁到泰山路,这里被拆除盖成教师宿舍。热河路29号,曾改为民办新华中学,文革期间,又改为青岛第六中学,由于办学条件较差,青岛六中在观象山北麓建造新校,建成后青岛六中搬到新校观象二路17号。1980年代,热河路29号改造成居民宿舍。

热河路的文化底蕴也是丰厚的。史料显示,周边居民多是礼贤、文德、崇德、尚德等中小教师;著名作家李克异上个世纪30年代住在热河路和无棣路交角。日占时期,他以袁犀笔名发表一批小说,其中长篇小说《贝壳》,就是以青岛为背景写出的。当时热销,一时洛阳纸贵,他也成为名闻遐迩的知名作家。解放战争期间,李克异投笔从戎,也写了不少作品,其中《归心似箭》解放后拍成电影,由斯琴高娃主演,受到好评。

精彩青岛,热河路的故事

热河路和德平路交界有一处老建筑邮电局,那是日本人所建,笔者1957年在青岛四中上学期间,经常去买邮票、发信件等。这一老建筑至今还保留着。见证了那一段历史。靠德平路一边的体育场,曾是日本第一寻常小学。抗战胜利后,被美国海军占用作物资仓库。解放后,改成第二体育,成为公共体育场所,许多篮球、足球比赛在这里举行。青岛四中近水楼台,每年的体育运动会就在这里举办。我在四中上学期间多次参加学校举办的运动会。

热火路虽然有百年历史,但依然承载着岛城物流的重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