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濱:“蝦稻共作”循環經濟富了民眾腰包

淮濱:“蝦稻共作”循環經濟富了民眾腰包

映象網信陽訊(記者 吳彥飛 通訊員 符浩 郝昱瑋)產業扶貧是實現精準扶貧的根本途徑。近兩年,淮濱縣張莊鄉長埝村利用當地的生產基礎和優越的自然條件,創新性地摸索出了依靠蛋雞和稻蝦種養來致富的產業項目。正是這個“蝦稻共作”循環經濟項目,讓該村生產的稻米、小龍蝦和蛋雞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

日前,記者一大早就來到了位於淮濱縣與潢川縣上油崗鄉交界處的張莊鄉長埝村。行駛在平展的通村“致富路”上,隨處可見該村群眾奔波忙碌的身影。

因病致貧的葛炳發,近些年在村兩委和縣聯眾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的引導下,葛炳發把自己的農田全部改造,開始從事稻蝦共養。“10畝稻蝦田,今年讓我足足賺了45000元”,葛炳發豎起大拇指激動地告訴記者。

淮滨:“虾稻共作”循环经济富了民众腰包

由於“蝦稻共作”模式能將水稻種植、小龍蝦養殖有機結合,達到小龍蝦和水稻同步增產,產品品質同步提升,群眾獲利增收的目的;且環保,稻梗變成養蝦的飼料,蝦的排洩物又成了稻穀的養料,該村村兩委就積極推進蝦稻種養項目。2018年1月,在該村成立的淮濱縣聯眾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現有該村稻蝦共養基地2000多畝,能帶動該村120多戶群眾致富,其中貧困戶39戶。該合作社負責人焦日光給記者簡單的算了一筆賬:“我們種養結合這個模式做得好的,可以達到5000元的純收益,做得不好的也可以達到3000元以上,和以前一比的話翻了幾個跟頭,老百姓自己心裡面有本賬”。

“因為群眾有意願,所以我們才大力推動這個產業。讓我們村裡的村民家家戶戶都有收入,都有產業發展。我們村裡定的方向就是以稻漁產業為主,大力發展長捻經濟,為農民增收致富起了很好的效果”,張莊鄉長埝村村支部書記張邦才告訴記者。

在該村的才邦蛋雞養殖專業合作社裡,因無勞動力致貧的該村貧困戶龔二正在自動化、標準化的“流水線”上撿拾雞蛋。“在這裡每天都有活,一天50元,一個月1500元,收入不錯”,龔二說。

就連73歲的老人李庭芳,也能在這裡工作掙錢。李庭芳告訴我們:“活不重,還能活動筋骨”。

淮濱縣才邦蛋雞養殖專業合作社,是該村村支部書記張邦才於2009年3月成立的,集蛋雞養殖、飼料購銷、鮮蛋銷售、養雞技術服務於一體,對社員提供從飼料進購、蛋雞生產、技術培訓到鮮蛋銷售產供銷一條龍服務的合作社。

該合作社秉承“發展新合作、造就新農民”的理念,積極致力於脫貧攻堅工作。利用到戶增收項目帶動85戶,350人貧困人口脫貧。吸納長埝村貧困人員進廠務工,增收脫貧。常年僱傭飼養員、搬運工、疫苗注射工人等雜工,解決長埝村就業人員30人,其中貧困人口23人,每人每天收入不低於120元,每人每年收入不低於3萬元。張邦才說:“我們蛋雞固定工人是38個,採用的都是現代化設備,用工少,但平時用的雜工較多,比如打疫苗、轉雞群,包括有機肥廠裝車等。雜工一年需要4000多人次。固定工人除了正常的工資、還有其他福利,平均一人可領6萬元以上。活輕,六七十歲人都能幹。”

如何將蛋雞養殖和稻蝦種養項目有機結合起來?張莊鄉長埝村村兩委敏銳地發現到,蛋雞養殖的雞糞可以作為有機肥灑到農田裡,生產出有機水稻。蛋雞在做大做強的同時,稻蝦種養生產出來的稻米和龍蝦品質會提升、價格會升高。這樣一來,產業鏈拉長了,可持續發展就做優了。

張邦才高興地說:“我們長捻有兩大產業,一個是蛋雞養殖,一個是稻漁共作。雞蛋品牌和稻蝦品牌打出去,按照上級提出的“一村一品”要求,重點打造品牌,搶先佔領市場。我們產業帶動的力度比較大,蛋雞這一塊無論貧困戶或非貧困戶都可用。稻蝦種養能帶動所有的貧困戶或非貧困戶的發展,同時還能解決一些就業問題,這個產業是個好產業。我們要繼續把這兩個產業做大做強做優,用集約化、規模化、品牌化經營,老百姓有穩定增收、脫貧致富的好路子。”

淮濱縣張莊鄉長埝村村民通過努力,靠自己的雙手,自力更生,走出了一條“貧困戶+稻漁種養專業合作社+蛋雞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產業扶貧新路子,更收穫了脫貧致富發展的新希望。

(映象網信陽新聞熱線: 0376—6365159,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映象網“大象幫辦”電話180 0371 969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