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拼命想進的投行,裡面的人卻在瘋狂出逃

《大空頭》想必是各位同學們都看過的電影吧,除了光鮮亮麗的全明星陣容、詼諧的黑色幽默臺詞、攝影和剪輯技巧的自由多變、以及打破第四道牆的瑪格特羅比出面解說,你是否也從中學到了一些金融知識呢?

金融是當前的大熱門專業,隨著2013年6月馬雲一聲令下,推出在當時紅極一時的“餘額寶”,金融搭載著互聯網提供的便利媒介,迅速點燃了全民金融的熱情。要知道在這之前,大多數年輕白領口袋裡的錢,可都是存在各大國有銀行賬戶裡的,根本沒有投資理財的意識。小智這些年工作下來,也有很深刻的體會,貌似申請金融的學生一年比一年多啊,大概統計了一下,整個出國留學大軍中,有30%的同學申請或考慮過申請金融專業。

這其中固然有一些學生是經過深思熟慮、合理規劃的,但也不乏那些抱著“金融能賺大錢”想法的同學從各自的領域盲目轉行而來。

今天小智特意寫一篇關於投行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在削尖腦袋想進投行的年代,稍安勿躁,先看看投行到底是做什麼的。

投行是做什麼的?

投行是資本市場中的賣方(sell-side),賣的是金融服務。誰來買呢?VC,PE,基金,養老金,資產管理公司等等都是要去買金融服務的,我們稱之為買方(buy-side)。

市場經濟環境下,一定是賣方“求著”買方的關係(當然,中國房地產市場是典型的賣方市場,因為。。。額,不多說了,小智怕被查水錶)。買方才是食物鏈的最頂端。賣方白天對買方的女交易員說:“哎呀你今天又年輕了”,晚上研究怎麼跳到買方。

所以,進投行其實並不是大家趨之若鶩的選擇,而實屬是無奈之舉啊。。。一級市場的買方是不招應屆生的,二級市場買方雖然招應屆生,但是都被數學和物理博士包圓了,你一個學金融的是競爭不過那些學量化的。

小智說句題外話,無論是IT、建築行業還是我們留學行業,大多數常見行業都含蓄的稱買賣雙方為甲方和乙方,但金融圈更願意直白露骨的稱呼買方賣方,可見和錢打交道的這幫人。。多麼的aggressive。

你拼命想進的投行,裡面的人卻在瘋狂出逃

投行賣些什麼

賣融資服務、賣流動性服務、賣研究報告。

一家企業要發展,就要有充足的資金,自己沒有怎麼辦,那就去融,讓資本介入(當然像任正非這樣直接拒絕面見MS團隊的,小智是對其膽識、魄力、和戰略眼光佩服得五體投地)。一家企業的IPO以及之後的增發,都是要交由投行操辦的。另外企業的併購如萬達電影目前正在併購萬達影視,這其中的獨立財務顧問就是請的內地頂級投行中金公司。那賣流動性服務又是指的什麼呢。說白了就是做市,和買方直接進行交易,賺取價差;或者是做撮合賺取手續費(券商喜歡叫佣金);還有就是近年才興起的為買賣雙方做匿名配對的黑池交易服務。賣研究報告就很好理解了,研究一下新能源汽車行業,做成報告賣給資管(AM),你賠了可別怪我啊,我只管研究,呵呵。。。

你拼命想進的投行,裡面的人卻在瘋狂出逃

投行的分類

你們腦子裡全是MS, GS, JPM, Citibank, UBS這些BB行,屬實是把小智給嚇到了。你們的野心小智是絕對讚許,但如果你連bulge bracket是什麼都不知道,小智勸你還是務實一些,腳踏實地慢慢積累吧。

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外資BB,一些中等規模的Middle Market,尤其是一些專攻某一塊業務或某一個行業的精品Boutique,其實同樣是不錯的選擇

這裡面已經做出名氣的有Lazard, Evercore, Greenhill, Moelis&Company等等。

投行的組織結構

你拼命想進的投行,裡面的人卻在瘋狂出逃

(不同投行的組織架構不同,具體請參照各投行官網)

首先,投行內部是分前、中、後臺的。叫前臺是因為直接面向客戶(Client-facing),所以形象的稱之為前臺。相應的,不和客戶打交道的部門就被統稱為後臺。而中臺呢,自然是工作屬性並不能很清晰的劃分前後臺,其部分工作是需要接觸或間接接觸客戶的,好吧,那就叫Middle Office吧,很隨意,但其實很形象。

1.前臺Front Office

一些業內的人也把FO叫做Revenue Center,說白了就是給投行掙錢的部門。大家通常說的投行掙錢多,實際上指的就是FO部門。

①IBD (Investment Bank Division)

投行裡的投行部。IBD是投行裡最傳統的部門,做著最傳統的投行業務。

在國內的話傳統投行業務都是券商在做,因為證券法規定只有有保薦和承銷資格的證券公司才能從事股票、債券的發行與承銷,這一塊和美國有獨立投行是不同的。

IBD裡面的人喜歡把自己稱為投資銀行家,看看,多麼高大上的名字,別看他們不是投行裡最能賺錢的人,但卻自命清高的站在了鄙視鏈的最頂端。企業做IPO啊,以及之後的增發啊,還有企業間的兼併、重組、收購啊,等等這些融資業務都是屬於傳統投行業務範疇。

IBD內部呢,根據不同的維度也劃分了很多小組。比如按照業務領域細分為證券組、債務組、M&A組等等;亦或是按照客戶的行業分為TMT,healthcare等等;一些大型投行還會按照地域劃分為亞洲組、美洲組、歐洲組等等。

你拼命想進的投行,裡面的人卻在瘋狂出逃

(圖為高盛IBD內部會議室)

②S&T (Sales & Trading)

這個部門才是投行中最具賺錢能力的部門。

IBD是賣融資服務的,而S&T賣的是流動性服務。我為你客戶提供流動性市場,保證你的投資可以順利成交,那麼我理應收取費用,這部分費用有的流動性服務商管它叫佣金,有的管它叫手續費,但小智我更喜歡叫它“抽頭”。股票交易市場就是券商提供的撮合制流動性服務,我買你也抽頭,我賣你還抽頭,看來只有你是穩賺不賠啊~~

這不禁讓小智想起電影速度與激情中的Tej Parker組織車賽時說的那句話:“車手有輸贏之分,但組織車賽是包賺不賠的生意”(原諒我原話是記不清楚了)

具有充足流動性的市場可以撮合,那缺乏流動性的市場呢?那就自己做市,設計衍生品並推廣,然後承擔投資者所有的交易指令,自己再去對沖,做市商從中賺取交易差價,市場本身的價格波動並不會對做市商有任何正面或負面的影響。也就是同一時刻、同一品種,做市商買入價永遠低於賣出價。

那為什麼這個部門叫S&T呢?部門裡有saler和trader。S&T的主要客戶是機構投資者,機構投資者由於交易牌照的限制必須委託經紀商進行交易。Saler負責去拉這些業務,以量取勝,然後交給trader進行交易,trader力爭以最好的價格去買,賺價差,以單位利潤取勝。

你拼命想進的投行,裡面的人卻在瘋狂出逃

(某投行S&T部門實景拍攝)

③Investment Management

裡面又分為AM(Asset Management)和Private Wealth Management。

AM是投行中的買方,賣方中的買方職能部門。AM是幫助機構和個人投資者進行投資,可以理解為基金,英國的投行管AM裡掌管資金的人就叫fund manager。其負責把募集上來的錢進行投資組合配置,並從中賺取管理費。

而Wealth Management可以理解為普通商業銀行的私人銀行業務。部門負責給土豪們推銷和講解投資理財產品,並勸說大佬們購買,但是具體執行環節,買還是不買,是由客戶自己做主的。

④Research Division

Research Division是前臺裡的另一個非常搶手的部門。在裡面工作的人在整個投行中地位非常高,工作屬性的技術性極強。

這個部門會主要進行證券的研究、宏觀行業的研究、和信貸的研究。當然了,地位再高,不過是在投行內部,在整個金融服務市場中,Research Division仍然是賣方,他們研究並生成research report,賣給其他機構,並且也會給投行其他部門做buy or sell的recommendation。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經常聽到說高盛發佈對未來原油市場走勢的看法等等,這些都是Research Division的人在做的,它是投行面向媒體的窗口,投行的外交官和發言人。

2.中臺Middle Office

中臺雖然和客戶接觸不那麼多,但是對整個FO的正常運行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中臺中最核心的部門是Risk Management。風控會去做市場風險的分析,還會分析信用風險,分析經濟風險、分析運營風險。並且還會對FO的trader進行分析,從而合理控制他們的trading限額。畢竟trader掌握著大量的資金,他們本身的human factor,也是潛在的重要風險之一。不少的智友學子,都在考FRM,將來就是想進投行做風控的。

3.後臺Back Office

和FO相對應,後臺不面對客戶,並且是花錢的部門,所以也叫Cost Center。BO明顯的收入狀況就沒法和FO比了,畢竟是supportive role。無論是base還是bonus都比FO差一大截,但是跳出投行和其他各行各業的公司來橫向對比,薪資待遇也還是有優勢的。而且BO是比較適合沒有太大野心、沒有對金錢有極度的慾望,並且追求work & life balance的人。

其實你要知道,論單位工作時間收益,FO並沒有說高很多,FO也不過是工時很長積累起來的薪酬多而已。每週工作100小時在你看來也許不可思議,但在投行內部,大家覺得ok啊,可以接受啊,並沒有很長啊~~在他們的眼中,極限工時可能要達到120小時一週。也就是一天只能休息7個小時,其他時間全是在工作,小智想想就不禁頭皮發麻。當然了,體力上最辛苦的還是底層的analyst,慢慢往上升職,你的工時就會越來越少了,到VP這個level,你的工時基本和其他行業沒什麼太大的差別了。所以,大家還是有盼頭的。

BO的這些部門,比如做operation的,做compliance, finance, IT的,其實和其他行業就真的沒啥區別了。它們是投行裡的一塊“靜土”,朝九晚五,幸福快樂的生活著。。。

你拼命想進的投行,裡面的人卻在瘋狂出逃

在投行的職業發展

剛進入投行,日子是痛苦的,加班是不斷的,晝夜是不分的,內分泌是失調的。。。每個人都在一邊拼命的工作,一邊拼命的想著自己的出路。

1.升職加薪

對僱主高度認同、風險厭惡者通常選擇在部門內部努力工作,升職加薪。

剛剛畢業的新手進到投行都是先做Analyst,蒐集、整理一些客戶公司的財務數據、運營數據,做一些簡單的分析和presentation,並且對會議進行記錄。

工作2年左右之後,會升職到Associate的職位,或者有一些Associate的職位是直接MBA空降的。到了這個崗位,就要對這些數據進行建模分析了,並且Associate是需要直接和客戶打交道的。

再工作2年之後,優秀者可以升職到VP的位置,小智要說明一下,這個VP可不和其他行業公司的VP是一個概念,這裡只不過是一個project manager的角色,

在投行裡吹牛逼是必修課之一,從頭銜上你就可以看出來。VP負責調用相關資源和人力,確保deal的順利進展。再往上就是Director了,拉業務,找client的,有的投行並沒有這個職位。

再往上就是頂頭的MD (Managing Director),MD要對業績負責,要參與業務方向的戰略定位,要對客戶關係負責。MD會經常出差,空中飛人。

2.跳槽到Boutique

另一些人,在大投行做久了,很有經驗了,會跳到小的精品投行去。比如之前一直是做TMT行業的M&A業務,那麼就會跳到專攻這塊的Boutique裡去。

Boutique在自己的專攻領域甚至做的比大投行還要精細,深耕細作的Boutique,已成為越來越多客戶的選擇。相應的,這條路對於那些追求工作性價比的人來說,會是一個不錯的發展路徑。

你拼命想進的投行,裡面的人卻在瘋狂出逃

3.混進買方

在投行裡積攢足夠多的經驗,在和買方打交道過程中積累了足夠的人品,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跳到買方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PE,hedge,都是遠比投行那些苦逼賺錢多的多的地方。還有的人在之前幫客戶做IPO過程中和客戶結交了“深厚的友誼”,直接跳到了對方的金融部或證券部去了,壓力就沒那麼大了。

4.自立門戶

一些野心家,或是有著改變世界情懷的人,最終是會拉一個團隊出來自己單幹的。和客戶關係維護的很好,團隊和客戶打成一片,出來自己幹貌似是水到渠成的事。除了自己繼續做賣方,有的人會選擇做實業。你工作的越久,對vertical industry的瞭解就越深入:這麼多年下來都在和healthcare行業打交道,自己也成了半個專家,乾脆自己做一家healthcare公司吧,我要攻克癌症,拯救人類!

結語

說了這麼多,想必之前對投行並不十分了解的同學們,這下應該清晰多了。很多時候,在外人看似光鮮亮麗的事物,其實並不一定是我們看到的那麼美好。這其中的心酸和苦楚,也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夠體味吧。

投行裡流行著一個笑話:投行裡每天精神最緊張的是後勤部,他們掌管著每一名員工的門禁卡。如果卡出問題了,哪天某個員工上班發現自己進不去辦公室了,第一反應就是被辭退了。(由於投行工作人員處理的資金量龐大,投行出於自我保護,在通知員工被開除前,都會關掉郵箱、清除所有工作系統和軟件的使用權限、註銷門禁卡,然後通知你被開除了,和你確認家庭住址,把你的辦公桌上所有個人物品打包郵寄到你家裡,包郵哦~)這個笑話並不好笑,反映出了在投行工作有多麼殘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