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古代中國,為什麼總是改朝換代?

上下五千年:古代中國,為什麼總是改朝換代?


凡人都有生有死,國家也一樣。古今中外,有無數的國家興起,也有無數的國家滅亡。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這些國家滅亡呢?

如果一個一個分析,相信讀者們必定可以找出千百種不同的原因;但歸納起來,我認為最根本的原因只有四個。

第一,政治腐敗;第二,內部分裂;第三,繼承人問題;最後一個是外患。

國家滅亡的原因可能不只是上述根本原因中的一個, 而是其中兩個,甚至三個、四個的聯結。

這些根本原因中,又有部分是主要原因,部分是次要的原因。

國家滅亡的原因和國家的大小、強弱之間有相當的關係,因而大國、強國與小國、弱國必須分開討論。

上下五千年:古代中國,為什麼總是改朝換代?


政治腐敗是大國滅亡的主因


讀者如果研究了上一章所敘述的中國歷史上十四次大動亂,必定會發現都和政治腐敗有關,無一例外。其中只有三件與外患有關。

但讀者如果更深一層地追究這三件外患,也必定會同意遼國及北宋若不是那樣的腐敗, 不可能會被小小的女真人滅掉;金國及南宋若不是那樣的腐敗,也不可能被蒙古人滅掉;明朝如果不是那樣的腐敗,清兵也不可能入關。

因而,我的結論是政治腐敗才是這些國家滅亡的主要原因,外患不過是次要原因。

本書所稱的“政治腐敗”,定義很廣,包括統治者的種種暴虐行為,以及政府的無秩序狀態。

統治者窮兵黷武,勞役人民,使得許多百姓在無謂的戰爭中死去,又徵稅無度,是其中之最。

但我要請讀者注意,十四次大動亂的主角都是中國歷史上所謂的“正統朝代”,在全盛時都是當時的超級強權。

因而,我們只能說政治腐敗是所有大國滅亡的主因。對於小國、弱國,這樣的說法並不一定適用。

上下五千年:古代中國,為什麼總是改朝換代?


內部分裂加速大國滅亡


大國在政治腐敗之外,往往發生內部分裂,使得國家加速滅亡,在歷史上不勝枚舉。

五胡之亂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上下五千年:古代中國,為什麼總是改朝換代?

五胡十六國地圖


西晉朝多年奢侈腐化的結果,是京城裡的官員競相炫耀財富,引以為榮,地方官員則忙於壓榨百姓,巧取豪奪, 使得胡人無不痛恨切齒。

偏偏這時又發生了八王之亂,十四年中皇室兄弟之間輪流陰謀政變,舉兵相向,血流成河,弄得國家奄奄一息,胡人趁機起來反叛。

如果沒有八王之亂,五個胡人部族很難那樣快就推翻晉朝。

再舉一個例。遼國在十世紀到十二世紀是一個雄踞於亞洲北部的超級大國,人口雖然不能與北宋相比,土地卻有北宋的兩倍大。

遼道宗(1055—1100 年在位)在位時,不幸因為皇帝位的繼承問題而發生皇族嚴重分裂(詳見第十三章),無法彌平,從此國力轉衰。

女真人初起,稱兵叛亂,遼道宗派出四十萬大軍,預備一舉剿滅女真人。

剛一出兵,不料後方就發生兵變, 女真人因而以僅僅一萬人大敗遼軍,從此不復可制,甚至吸收遼國叛軍, 如滾雪球般壯大起來。

遼國若是沒有內部分裂,女真人應該是沒有機會滅掉遼國。

在中國所有“正統朝代”的滅亡過程中,估計大約有三分之一是伴隨著內部分裂。

內部分裂往往使得一個原本已經政治腐敗但還不至於滅亡的國家,確定了滅亡的命運,或是使得將要滅亡的國家加速滅亡。

在少數的情況下,即使國家沒有政治腐敗的問題,內部分裂仍然可能直接導致國家滅亡。舉一個例。

五胡十六國的霸主前秦王苻堅時,政治不算腐敗,但所有被苻堅征服的各個胡人勢力都是表面臣服,實際上在暗中各自打算。

苻堅率領這樣一群人組成的大軍去打一場不必要的仗,一旦戰敗, 自然四分五裂,山頭再起,以至滅亡。


上下五千年:古代中國,為什麼總是改朝換代?


淝水之戰

繼承人問題


在專制時代,統治者的位置一般都是傳給兒子,或是兄弟。繼承人的選擇、教育及接班過程,是數千年來所有國家無不面臨的大問題。

歷史上一些震古爍今的皇帝,如唐太宗、成吉思汗及康熙皇帝,全都為此頭痛, 幸而他們的國家並沒有因此而滅亡。

然而,因為繼承人問題處理不當而亡國的事件,歷史上卻比比皆是。


秦始皇沒有早日確立儲君,以至於當他死在巡遊的半路上時,趙高與李斯有機會陰謀矯詔,命令太子扶蘇自殺,扶胡亥為二世皇帝。

若非如此, 而是由仁厚的扶蘇繼位,秦朝未必會這樣快就崩潰。

晉武帝司馬炎明知自己的兒子愚蠢,卻仍然讓他繼位,國家怎能不亂?八王之亂怎會不發生?

北周武帝若不是兒子叛逆殘暴,隋文帝楊堅也不會那麼快就篡了位。

後周世宗柴榮英武過人,不幸驟死,只留下孤兒寡婦,才給了宋太祖趙匡胤機會“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上下五千年:古代中國,為什麼總是改朝換代?

宋太祖黃袍加身處石刻


最荒唐的是明神宗,竟然不讓自己的兒子、孫子讀書就學。

中國歷史上的皇帝莫不是怕繼承人的學問、道德不夠,所以聘請碩學鴻儒為太傅, 以教導太子;只有明神宗不希望兒、孫有什麼學識。

明朝有這樣的皇帝, 不滅亡才是奇怪。


上下五千年:古代中國,為什麼總是改朝換代?


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

日本也有許多繼承人問題的例子。豐臣秀吉死後,由於繼承人年幼, 野心勃勃的德川家康遂有機可乘。


上下五千年:古代中國,為什麼總是改朝換代?


豐臣秀吉

這個例子再一次印證了中國歷史的經驗:戰亂的時代也是篡位頻繁的時代。

一個領導者無論建立怎樣的豐功偉業, 留下的繼承人若是缺乏領導能力,在瞬息萬變的混亂時代中仍然無法凝聚人心,註定要遭到淘汰。


選立繼承人如果沒有一套明確的制度,往往是國家內部分裂的開始。

日本南北朝六十年的動亂,主要的原因正是天皇的繼承問題發生兩統的爭議。

韓國在新羅下代時,聖骨系統勢力強大,卻是複雜而分歧,沒有人能全面掌控,因而王權並不安穩,發生六次政變奪權,是一種惡性循環,一直到國家滅亡都無法超脫。


小國亡於分裂


那麼小國、弱國滅亡的原因與大國有什麼不同呢?


小國、弱國最大的憂慮當然是野心勃勃的鄰近強國。小國為了要避免被併吞,國防和外交都必須注重。

鄰國如果太強又太近,小國只能小心伺候。如果是在兩個以上的強國中間,那麼就要考慮兩面外交政策,在夾縫中求生存。

但弱國面對強國,最可怕的是發生內部分裂。這一點是如此重要, 本章在此要用更多例子來加以說明。


漢朝、唐朝及清朝,是中國在歷史上國力最強盛的三個朝代。當時有許多遊牧部族,或是獨立的小國家都在中國的威脅之下。

這些國家其實有些也不算太小,在部分的時間裡甚至曾經對上述的朝代分別造成巨大的威脅,但是後來卻漸漸衰落了。

以下為讀者分析其衰落或亡國的原因。



上下五千年:古代中國,為什麼總是改朝換代?

漢武帝征伐匈奴

匈奴是西漢最大的敵人。

漢武帝窮一生之力,耗盡國家所有的資源, 想要征服匈奴,卻無法如願。

匈奴後來之所以滅亡,是因為在公元前85 年, 狐鹿姑單于死,發生嚴重的繼承問題,一派擁立單于的幼兒,另一派聲稱狐鹿姑原本遺命是要傳給弟弟的,以至於匈奴一分為二,國家逐漸衰弱。

公元前58 年,匈奴又一次更大的分裂,五單于並立,國中大亂,最後又分為南匈奴與北匈奴。

南匈奴竟出兵協助漢朝將北匈奴完全逐出塞外,自己向漢朝投降,成為附庸國。


唐朝時有三個外患:突厥、回紇及吐蕃。反過來說,這三個國家最大的敵人是唐朝。

突厥在北方突然崛起,隋文帝無法取勝而倍感威脅,於是採用長孫晟的離間策略以分裂突厥。

唐太宗是長孫晟的女婿,有樣學樣, 又繼續離間政策。突厥人中計,遂分裂為東、西突厥,因而逐漸衰弱。


上下五千年:古代中國,為什麼總是改朝換代?


東突厥又被離間而分裂,以至滅亡。西突厥則是自己發生內亂,國家衰弱, 也被唐朝滅掉。

隋、唐兩朝對突厥不斷地使出同樣的離間手法,不只十次, 而突厥人竟一直到滅亡了還不能醒悟,說來可悲。


回紇及吐蕃在唐朝中葉時都曾經幾乎和唐朝一樣強大。武則天因為打不過吐蕃,只好離間吐蕃王與論欽陵國師,使得吐蕃王殺掉論欽陵全家。


上下五千年:古代中國,為什麼總是改朝換代?


吐蕃後來與回紇之間戰爭不斷,以至於兩邊都國貧民困。此後,回紇內部發生嚴重分裂。

政爭失敗的一方從外面招引不同的敵人入侵,經過黠戛斯、沙陀部及唐朝大軍三次分別受邀前往進行大屠殺,回紇於是滅亡。

吐蕃內部的貴族也因為宗教信仰及利益之爭而嚴重分裂,發生政變,墀祖德贊及朗達瑪兩位贊普先後被殺,爆發內戰。平民及奴隸趁機革命,國家因而陷入數百年的黑暗時期。


清朝曾經有四個大敵:北元韃靼、臺灣鄭氏王朝、準噶爾蒙古及太平天國。

北元韃靼最後一任林丹汗以高壓手段控制蒙古各部族,又發生信奉黃教與紅教的分歧,內部產生裂痕。努爾哈赤與皇太極因而有機會以分化的手段降服蒙古。

臺灣鄭氏王朝的鄭成功忌刻好殺,許多部將叛逃;後代又兩次發生繼承問題,引致流血鬥爭及分裂。

鄭成功的部將施琅投降清朝, 最終為康熙皇帝帶兵征服了臺灣。

準噶爾蒙古的噶爾丹與策旺叔侄不和, 策旺不但扯噶爾丹後腿,又坐視噶爾丹與康熙皇帝決戰而敗亡。

乾隆朝時, 阿睦爾撒納為了謀求個人利益而引清兵入侵自己的部族,最後準噶爾因而被滅種,是歷史上最慘的一幕。

太平天國初起時,氣勢如虹,卻因為自家人自行分裂,自相砍殺,被曾國藩帶領湘軍、淮軍分別滅掉。

總之,弱國面臨強國時,內部分裂是自行滅亡的快捷方式,比政治腐敗還要可怕。以上舉了八個例子,無一例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