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滴滴出行“降維打擊”的e代駕,還有未來嗎

被滴滴出行“降維打擊”的e代駕,還有未來嗎

作者:舊叔,ID:jiushujiuwen

被滴滴出行“降維打擊”的e代駕,還有未來嗎

1.

在“大出行”市場都已經面臨下半場爭奪的現在,代駕服務這一細分垂直領域卻仍然還讓人有種身處“上個世紀”的錯覺,這不得不讓人重新審視一眾代駕APP的未來。

從2011年最早嗅到“酒駕入刑”的市場機遇,到2015年前後的“代駕一哥”巔峰時刻,再到近幾年來被滴滴出行以全方位的優勢“降維打擊”,對於失去代駕行業領導地位並不斷被壓縮生存空間的e代駕來說,它對“時代”的變化可謂是深有體會。

但e代駕自身似乎並未意識到問題所在。

近期,e代駕即將迎來自己八週年的生日,但在它參加的各類活動以及對外宣貫的話術裡,我們卻幾乎看不到出行市場歷經了020、移動互聯網、多元化業務戰略+精細化運營之後的“新意”。

八年的時間過去了,e代駕所深耕的商業模式仍然主要依託於酒駕入刑之後所帶來的市場機遇,它仍然以線下渠道的佈局作為自己在行業內的核心優勢所在。至於“金牌司機學院”、代駕保險、針對代駕司機的關懷與保障動作、與酒企等展開的跨界合作等,這些說到底還是傳統代駕服務的老一套延展而已。

當代駕企業未能立足於代駕“需求”的挖掘進行深耕,卻只能長期依賴“喝酒不開車”這一觀念的普及來鞏固線下“酒後”市場,那隻能說e代駕是將自己的思維侷限在了很小的一塊地方。

高維打低維的做法是什麼?一經切入就很快取代e代駕市場地位的滴滴代駕已經給出了答案。一方面,滴滴在推出滴滴代駕服務之後,它憑藉著大出行領域的流量與用戶優勢很快就建立了在代駕行業的規模優勢,這證明了傳統互聯網代駕服務本身並不存在太多的技術與服務壁壘;另一方面,滴滴立足於出行領域的全方位業務佈局,可以輕易地將代駕服務進行更寬泛的多元化場景拓展,未來具備更大的想象空間。

於是,依託於先發優勢的e代駕在代駕領域裡的競爭壁壘不斷被攤薄:規模層面,定位在代駕服務的它與滴滴沒有任何一戰之力;精細化層面,它的一切服務、司機管理、代駕服務場景拓展動作都脫離不了滴滴出行的固有業務範疇,相比於競爭對手,e代駕很難稱得上在哪個領域有優勢。

從大的維度來說,e代駕未來唯一破局的方式就是在代駕這一細分垂直領域做出更強的壁壘。但從現狀上來看,e代駕在市場層面長期依賴酒後代駕這一“坐著收錢”的領域,提倡了多年的女性代駕、司機睏乏代駕、長途運輸代駕、旅遊外出代駕等細分領域的市場挖掘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在運營層面,當滴滴這樣的巨頭已經進入到大數據城市交通管理的AI時代,e代駕卻仍僅僅停留在給代駕司機多一些人文關懷、在源頭酒廠提倡喝酒不開車的階段,這怎麼看都有些“不思進取”。

代駕行業的未來是什麼?安全與價格是第一階段,激活以酒駕、商務、旅遊、陪練、代辦等多元化場景為代表的代駕市場需求是第二階段。對於e代駕來說,過去頻發的無底線營銷和用戶投訴未能證明它在安全與價格層面能夠給到用戶讓人滿意的服務,而在代駕多元化場景挖掘的“下半場”,自詡為國內代駕行業頭部平臺的e代駕同樣未能承擔起行業破局的責任。

2.

回望e代駕在2015年左右的巔峰期,它在代駕行業中的市場份額曾一度高達90%。但隨著滴滴代駕的上線,不過百天的時間滴滴就完成了對e代駕的超越,現在,滴滴代駕已經以近八成的市場份額成為了代駕市場裡多年的霸主。

這直接導致e代駕失去了資本市場的熱捧,關於e代駕最新一輪融資以及上市的傳聞全部停留在了它巔峰時的2015年,此後4年的時間裡,我們見證的是e代駕不斷跌落神壇。

而除了在商業模式與行業洞見上遭遇的“降維打擊”之外,e代駕自身頻發的負面爭議可能也是它迅速被大量用戶拋棄的重要原因。

在營銷上頗有心得的e代駕曾被捲入“無底線營銷”的爭議,這讓它在過去丟失了很大一波的路人緣。2017年底,央視主持人郎永淳涉嫌醉駕事件被e代駕官方展開了“借勢營銷”,這讓它揹負了“喜歡出風頭”的名聲;同期,e代駕推出的“e代喝”業務又引發大量爭議,輿論一邊倒地質疑它“打色情擦邊球”。

如果說品牌營銷的方式只能表明一個企業的上層意識的話,那麼頻發的用戶投訴可能就是對平臺運營功底的直接挑戰了。

在去年的《2018年度互聯網領域315質量安全報告》中,中消協公佈了20類普遍存在涉嫌過度收集或使用個人信息的APP,e代駕名列其中;去年底,在中消協公佈的《100款APP個人信息收集與隱私政策測評報告》中,e代駕被評為“一星”。

個人隱私方面的投訴之外,代駕過程中的人身財產損失也成為針對e代駕的投訴“大戶”。在缺乏代駕行業相關行業準則和法規的情況下,即便e代駕多年以來一直宣稱在乘客+司機端的安全與服務領域做了特別多的工作,但相關投訴與事故、糾紛仍然頻發。

“e代駕司機撞車被判全責,公司拒絕理賠”、“e代駕消費不足500索取發票須付快遞費”、“代駕已到家行程還在加”、“客服服務態度惡劣”、“e代駕霸王條款不退押金,一拖再拖無處維權”、“代駕司機多收費”......這些都是在網上可以經常看到的用戶投訴。

不可否認的是,e代駕所遭遇的運營投訴幾乎是整個代駕行業以及出行行業在短期內都無法完全規避的問題,滴滴出行、滴滴代駕這樣的體量所遭遇的用戶投訴量可能更多。但鑑於e代駕在代駕領域的資歷以及它那麼多年來一直在代駕這一細分垂直領域的深耕,它在平臺運營以及用戶服務上做的顯然並不好。

在某種程度上,這些用戶端的不認可也是讓e代駕生存空間進一步萎縮的根本原因。外部巨頭大量分流、代駕多元化需求“挖掘無力”讓e代駕無法“開源”的情況下,它可以努力的最直接方向就是服務好既有用戶,提升用戶粘性,但在這方面它不但未能建立自己獨特的壁壘,反而遭遇質疑不斷。

3.

對於代駕這一“年輕”的行業來說,它起於政策性的酒駕入刑和觀念性的“開車不喝酒、喝酒不開車”,但行業的未來卻與“酒”沒有一丁點關係。

這可能就是一直固守著以“喝酒”相關場景作為自己核心優勢所在的e代駕相對於競爭對手來說最大的差異,相比於滴滴代駕這樣典型的互聯網企業,e代駕雖然有互聯網代駕平臺之名,但它更像是一家傳統企業。

雖然酒後代駕市場創造了目前代駕領域絕大多數的市場份額,也持續在以核心的角色推動著國內代駕市場的增長,但酒後代駕業務本身能夠提供的想象空間已經到頭了。

自從四年前滴滴代駕入局後掀起與e代駕的補貼之戰並迅速獲得優勢之後,人們就開始意識到:代駕行業表面上看的是對酒駕市場的爭奪,深層次來說看的卻更多是用戶運營、場景聯動、平臺實力與未來的想象空間。

這也是為什麼當年很早就知道滴滴要做代駕業務、“做好了燒錢準備”的e代駕在面臨滴滴代駕的入場時,僅撐了幾個月就宣告“放棄”的原因。因為e代駕發現,滴滴代駕與e代駕的補貼戰帶來的並不是自身在代駕市場的爆發性增長,而是用戶向競爭對手的轉移。只要e代駕的補貼一停,e代駕的訂單就應聲而下。滴滴則利用多次燒錢補貼打市場的經驗以及自身足夠龐大的用戶資源與運營優勢成功反超e代駕。

上線20天后,滴滴代駕就對外宣佈已覆蓋全國80個城市,註冊司機過百萬。而e代駕彼時沉澱了近5年的時間,註冊司機才積累到20萬左右。根據艾瑞諮詢《2015年Q3在線代駕行業季度監測報告》統計,2015年7月,e代駕還佔據著80%的市場份額;但到8月,滴滴代駕進入市場後,滴滴代駕的市場份額已經飆升至43.7%,e代駕則下降至49.3% 。到了11月,據CNIT(中國IT研究中心)發佈的《2015年10月中國在線代駕市場研究報告》顯示,滴滴代駕入場僅3個月,用戶覆蓋率便達到70.4%,自此躍居行業首位。

更“嚴酷”的是,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滴滴代駕建立的司機和乘客的保障體系才是它贏得用戶、確立起代駕行業領先地位的根本原因。根據相關第三方公司的調研結果顯示,滴滴代駕司機對平臺有很高的滿意度。

在代駕行業深耕將近5年且擁有領先地位的e代駕,在滴滴代駕上線近百天就被反超了,不管是滴滴利用一站式出行平臺聯動效應的優勢迅速獲客,還是滴滴憑藉家大業大無所畏懼的燒錢補貼,e代駕都束手無策,只能眼看滴滴登上寶座。此後,國內代駕市場格局就此扭轉。

當然,從行業趨勢上來看,國內代駕行業的市場潛力自然是巨大的。根據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發佈的《2018-2023年中國代駕市場調查及行業分析報告》顯示,2016-2018年間,我國代駕市場需求迅速增長。2016年,全國代駕行業總訂單量超過2.53億單,總產值達到154億元;2017年代駕行業進入持續成長期,代駕司機規模達到1.5億人以上。2018年代駕行業繼續穩中有升,全國代駕服務使用次數增長到2.67億次。

對於e代駕來說,曾經可以與滴滴正面一戰的它現在顯然已經被滴滴代駕甩開了很遠的距離。未來難道它還要繼續與滴滴代駕對標嗎?這明顯不是一個可行的思路,因為滴滴與e代駕之間的競爭完全是“降維打擊”。那麼e代駕就只能無奈地看著滴滴對自己市場領地的繼續蠶食、對持續增長的代駕市場繼續搶佔?也不盡然,e代駕需要做的是在代駕服務這個垂直維度上做出更大的技術與服務壁壘,滴滴勝在“廣而大”,但e代駕依然有機會可以“深而精”。

至於能否在“深而精”的維度實現破局,那就要看e代駕有沒有自我破局的動力了。

被滴滴出行“降維打擊”的e代駕,還有未來嗎

互聯網、科技、商業與傳播領域的不明覺厲,都有穿透過去與未來的邏輯相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