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olences en milieu scolaire

“霸凌”,音譯自英文單詞“bully”,指恃強欺弱者、惡霸,百度百科的解釋則指:長期存在於社會中的人與人之間權力不平等的欺凌與壓迫。

violences en milieu scolaire | 拒絕校園霸凌

法國在2010年才開始在政府層面上使用校園霸凌(violences en milieu scolaire)這個詞彙,在2011年才召開了第一次關於校園欺凌的全國會議。至此,校園霸凌才正式引起了全法人民的廣泛關注。

violences en milieu scolaire | 拒絕校園霸凌

HSBC調查顯示,2010年至2014年,法國校園霸凌事件減少了15%。2016年,將近1/3的學生在校園裡或者上下學的路上遭受過同學的霸凌,而如今這個數據已經降到1/10,不過全國每天還是會發生20-30起嚴重霸凌事件,令人痛心。

violences en milieu scolaire | 拒絕校園霸凌

在法國有很多的校園霸凌就發生在中國的小朋友身上

“我從小學就開始聽到種族歧視的話,‘月亮臉’、‘吃狗肉’,這讓我厭惡,但同學們說只是鬧著玩”,26歲的華裔男子小陳說”“到了初中,我經常被同學們掏口袋,看我有沒有裝錢。他們還常對我說中國人很髒、不禮貌,我從來不跟他們爭執。”在巴黎做售貨員的小董回憶道

violences en milieu scolaire | 拒絕校園霸凌

作為在笛卡爾批判理性思維裡浸泡長大的法國人,熱衷政治辯論、和所有人找茬兒,是法國的文化核心,我們的孩子們生活在法國,最好的保護自己的方法就是“辯”回去。所以,讓孩子們學好法語、理解法國人的思維方式很重要

violences en milieu scolaire | 拒絕校園霸凌

但是不管是國內外,校園霸凌都十分常見,許多孩子都曾遭受或目睹過校園霸凌事件。針對男生的校園霸凌主要以身體攻擊和言語攻擊為主,如毆打、嘲笑、辱罵。而針對女生的校園霸凌常常體現在人際關係層面。在一起校園霸凌事件裡,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角色。你可能是欺凌,可能是協助者,甚至是局外人,但是沒有一個人是無辜的。常見的霸凌有下面幾種

多發生在男生對男生、男生對女生上,包括:愛顯擺者、顯富者、有某樣東西很珍貴或者別人好想要者, “搶”是無法根治的,但也是相對人身傷害最好的校園霸凌行為。中國素來有“破財消災”的說法,大多數家庭也縱容了這種校園霸凌,或者學生通常總是通過老師來解決。但無論是哪一種解決方式,都是弱選擇,並不能真正解決實質問題。

violences en milieu scolaire | 拒絕校園霸凌

取綽號

在校園時期,“取綽號”是最多的,也是學生最喜聞樂見的。大多數綽號有一定依據,根據性格、星座、外貌而來。但有部分綽號並非如此,生殖器官、粗俗的髒話、電視節目或者網絡上大家群起而攻之的話題人

violences en milieu scolaire | 拒絕校園霸凌

關係霸凌

“關係霸凌”可以視作集團內部爭鬥,放在特殊場景內又可以類比成皇室爭鬥,利用關係碰撞火花,製造一次又一次的矛盾和衝突。一群人和一群人過意不去,一群人和一個人誠心詰難,一群人裡所有人刻意針對一個人。這些或多或少的關係霸凌,都會讓那個被獨出來的感到或多或少的不安與難受,乃至於之後的人生對於過去產生極強的牴觸和心理陰影。

violences en milieu scolaire | 拒絕校園霸凌

在法國有專門針對霸凌者的法律,試圖減少校園暴力的發生:

年滿13歲的孩子可能會面臨6個月及以下的監禁,也會罰款7500歐元及以下。如果情節過於惡劣,加害者可能會面臨刑事審判。

violences en milieu scolaire | 拒絕校園霸凌

法國從2015年起,每年11月份第一個週四都是全國反對校園霸凌日(la journée Non au harcèlement),今年是11月7日,目的就是讓各個學校不要鬆懈對學生的關心,持續關注校園霸凌的現象。法國國民教育部也計劃出臺新一輪《反對校園暴力行動計劃》,儘管這項計劃因受到各方爭議一直被擱置,但是法國國民教育部布朗蓋部長(Jean-Michel Blanquer)推行此項計劃的態度依然堅定。

violences en milieu scolaire | 拒絕校園霸凌

大臉法語 Talent France,專注留法一站式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