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傾力打造省際區域文化旅遊中心城市

傾力打造省際區域文化旅遊中心城市關於加快推進三門峽市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思考

聚焦|傾力打造省際區域文化旅遊中心城市

2019年,對三門峽來說,是文旅融合元年。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省文化和旅遊廳的關心指導下,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乘著機構改革的東風,始終保持堅定的政治立場和昂揚的工作狀態,守正創新,精心謀劃,紮實推進各項工作,科學勾畫發展藍圖,文旅融合迸發出新活力、取得了新成效,呈現出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的新局面。

一、百舸爭流激活力,文旅融合顯芳華

公共服務日趨完善。全市共有國家級文化先進縣4個、省級文化先進縣2個,實現了文化先進縣級單位全覆蓋;全市有省級公共文化示範區1個、示範項目2個;省級特色文化基地3個。全市74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和1465個行政村(社區)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全部建成,圓滿完成省定目標,綜合排名全省第4位。7家公共圖書館達到三級以上圖書館標準,10家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單位榮獲“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務先進單位”稱號。2019年,全市新建改建旅遊廁所67座,超額完成省定目標。

文藝創作亮點頻頻。組織創作了《紅高粱》《畫皮》《女人是座山》《曹端還鄉》《大山的兒子》《姚崇辭官》《甘棠遺愛》等一大批優秀劇目,《大山的兒子》入選全國基層院團地方戲曲匯演劇目,《甘棠遺愛》榮登央視戲曲頻道《九州大戲臺》欄目。舞臺藝術送基層、中原文化大舞臺、政府採購百場戲、農村公益電影放映、春滿崤函、快樂星期天、印象·天鵝城消夏音樂季、戲曲進校園等文化惠民活動反響熱烈、備受歡迎。

文旅扶貧紮實推進。全面推動文化廣電基礎設施全覆蓋、文化活動無盲區,提高了貧困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整體水平。全市346個貧困村基層文化服務中心全部建成、廣播電視信號實現了全覆蓋;以脫貧攻堅為主題創演了曲劇《大山的兒子》《源頭活水》;組織完成“紅色文藝輕騎兵”進基層進農村扶貧演出活動。盧氏大鯢灣生態旅遊項目被列入全國金融支持旅遊扶貧重點項目;盧氏縣入選河南省旅遊扶貧示範縣;靈寶市寺河鄉、盧氏縣朱陽關鎮入選河南省特色生態旅遊示範鎮;9個村入選河南省鄉村旅遊特色村;6家鄉村旅遊經營單位被評定為四星、三星級鄉村旅遊經營單位。全市現有市級特色旅遊生態示範村8個、鄉村旅遊特色村14個、休閒觀光園區1個、鄉村旅遊創客示範基地3個、汽車後備箱工程示範單位11個。全市規劃建設特色民宿村27個,其中8個已經建成並投入運營;70餘家旅遊企業與重點旅遊貧困村開展結隊幫扶專項行動。目前,全市有各類鄉村旅遊經營單位600多個,從事鄉村旅遊的總人數有3萬多人,通過發展鄉村旅遊帶動了1640戶8908人脫貧。

聚焦|傾力打造省際區域文化旅遊中心城市

文化產業持續向好。全市現有省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園區)10個、市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園區)53個、各類文化產業企業4000餘個,文化產業從業總人數有10萬餘人,年總產值約45億元。

旅遊產業發展強勁。全市現有4A級旅遊景區14家、省級旅遊度假區1家、星級飯店16家、旅行社47家、省級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基地1家、省級研學旅遊示範基地3家、特色溫泉旅遊度假區2家、旅遊車船公司2家。2019年前三個季度,全市共接待海內外遊客4262.4萬人次,同比增長18.68%;旅遊業總收入379.03億元,同比增長17.6%。各項指標增速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穩居河南省第一方陣。

文物和非遺保護傳承出新出彩。全市現有世界文化遺產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5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02個、不可移動文物3413件(套),收藏保管文物近7萬件(套),其中珍貴文物9882件(套)。還有中國傳統村落11個、河南省傳統村落58個、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4個、省級項目33個、市級項目113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人、省級38人、市級285人,省級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1個,省級非遺傳習所、展示館5個,靈寶剪紙、盧氏剪紙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項目名單,文保單位、文物和非遺數量均居全省前列,並實現了第27個文物安全年。今年以來,全市完成考古發掘項目10個,正在進行的項目2個,發現墓葬600餘座,出土器物1400餘件(套)。

聚焦|傾力打造省際區域文化旅遊中心城市

二、莫為浮雲遮望眼,風物長宜放眼量

三門峽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山川秀美,旅遊資源稟賦深厚、優勢突出,白天鵝、仰韶文化、地坑院、《道德經》、中流砥柱、豫西民俗等在全國乃至世界上都是具有壟斷性的資源,文旅融合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然而,我們清醒地認識到:無論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還是“詩和遠方終於走到了一起”,文化和旅遊的融合發展對國家層面和省、市、縣層面都是一個新課題,需要我們轉變觀念、創新思維,在具體實踐裡找尋真諦,在工作推進中融合發展,摸索有效路徑,探索“三門峽實踐”。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相繼對文化和旅遊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發表了一系列關於文化和旅遊工作的重要講話,提出了堅定文化自信的重大論斷,分析了文化和旅遊的關係,闡明瞭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具體要求,科學回答了事關文化和旅遊發展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重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研究進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今年9月16日至18日,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河南省進行考察調研,就經濟社會發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傳承紅色基因、保護黃河生態和發展鄉村旅遊、推進鄉村振興等提出了明確指示,為我們做好文化旅遊深度融合、推動產業發展指明瞭方向。

聚焦|傾力打造省際區域文化旅遊中心城市

今年8月12日,國務院出臺了《關於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遊消費潛力的意見》,提出了9項激發文化和旅遊消費潛力的政策舉措。8月27日,國務院辦公廳又印發了《關於加快發展流通促進商業消費的意見》,特別指出要將城市主要商圈和特色商業街與文化、旅遊、休閒等緊密結合,培育商業、旅遊、文化、體育等融為一體的消費模式,以適應當代人消費需求多樣化的需求。文旅融合即將迎來新一輪的全區域、深層次、高質量的發展機遇期。

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也多次對文化旅遊工作作出指示批示,明確要求加快構建文化高地和全國知名旅遊目的地,為我市轉型發展和建設省際區域中心城市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文化成為旅遊的核心資源,旅遊成為文化的重要市場,兩者有機結合和深度融合,既是文化和旅遊互動共榮的客觀需要,也是文化和旅遊發展的必然規律。要想真正做到文旅融合,必須多維調度、全面發力、深度融合。

(一)主動做到部門的有機融合

業務和權責對口銜接是機構改革的基本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關心支持下,新組建的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內設科室22個,與省文化和旅遊廳實現了業務處室的上行下效、對口對責,匯聚了力量、凝聚了人心,為文旅融合發展提供了體制機制保證。

(二)主動做到資源的有機融合

資源整合是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發揮資源效益最大化、釋放文化旅遊產業紅利、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重要手段,更是機構改革的根本目的和具體要求。因此,我們必須堅持以人民對文化和旅遊的美好生活需求為導向,切實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係,努力實現以文化為靈魂豐富旅遊內涵、推動旅遊發展,以旅遊為載體彰顯文化魅力、促進文化繁榮,全面推進文化事業、文化旅遊產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融合發展和高質量發展。

(三)主動做到產業的有機融合

文化是旅遊產業大發展的重要支撐,旅遊產業大發展可以推進文化的大繁榮。自然資源、文化景觀和城市風情是激發旅遊消費的三大原動力,特別是入境遊客到中國旅遊必談文化的魅力。不僅文化景觀和城市旅遊休閒功能的打造需要文化,自然山水景區的建設開發也需要文化做依託,充分適當地體現歷史傳承、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要有高水平、遊客喜聞樂見、參與性強的文化展現形式,從而有效拉動文化旅遊消費。因此,發展旅遊產業,一定要有真文化,做到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的有機融合、全面提升。

(四)主動做到品牌的有機融合

推動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必須實施品牌戰略,需要依託文化發展旅遊,依託旅遊創造品牌,依託品牌壯大產業,依託產業反哺文化。要以文旅融合項目為載體,激活優秀文化資源,講好三門峽故事,建設一批文化旅遊景區,保護開發一批文化旅遊名鎮名村,打造一批文化旅遊精品線路,策劃一批文旅娛樂演藝項目,推出一批特色美食,研發一批文創產品和旅遊商品,形成特色突出、類型多樣、品牌鮮亮、滿足不同群體需求的文化旅遊產品體系。要以重大文化旅遊節會活動為依託,打造節慶會展品牌。要探索建立文物、非遺開發保護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加強供需渠道和信息平臺的有機對接,通過文化旅遊活動帶動文化傳承和產業化發展,促進客源的對接互動和品牌的交相輝映。

(五)主動做到市場的有機融合

要進一步整合文化廣電和旅遊部門的宣傳推廣資源,構建立體化、全方位的文化旅遊宣傳促銷體系。要準確把握文旅市場需求和消費趨勢,創新文化旅遊交流合作和營銷方式,形成多層次、多領域的對外交流新格局,開發適銷對路的文化旅遊產品,拓寬消費領域,推動文化旅遊產業的深度融合和轉型發展。

(六)主動做到行業監管和行政執法的有機融合

結合文化旅遊監管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加強對文化旅遊市場的綜合監管,營造文明誠信、規範有序的市場環境,不斷提升市民和遊客的滿意度、歸屬感、幸福感。

(七)主動做到人員的有機融合

這次機構改革,雖然涉及的都是國家公職人員,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文化、旅遊融合過程中,存在價值觀念、體制機制、業務領域、運作方式、工作習慣、標準要求等多方面的隔閡與衝突。

我們在調整安排領導分工和科室人員時,始終堅持加強黨的領導,堅持五湖四海、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堅持部門需要和個人意願相結合。通過機構改革、部門重置和人員優化,實現了全面融合、角色轉換,得到了全體幹部職工的一致認同。

(八)主動做到現實和目標的有機融合

在機構改革、人員調整過程中,我們以黨性錘鍊為主線,不斷教育和引導廣大幹部職工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用兢兢業業的工作解決當前的現實問題,用無私為公的奉獻創造更多的光輝業績。在崗位調整、全面融合的過程中,不僅沒有影響工作,還進一步激發了機構人員勇於擔當、幹事創業的內生動力。

開放,是文化的天然特徵,也是旅遊的天然屬性。步入文旅融合新時代,我們不再分文化人、廣電人、旅遊人,因為我們都是文化人、廣電人、旅遊人。

聚焦|傾力打造省際區域文化旅遊中心城市

三、咬定青山不放鬆,啟航圓夢天鵝城

文化旅遊產業不僅是一個地方經濟社會轉型發展、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還是提升城市形象、擴大對外開放的重要渠道。目前,我國已進入到了大眾旅遊時代、全域旅遊時代,人民群眾對文化旅遊消費的需求也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全面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不僅是我們的初心和願望,也是我們的責任和使命。

為此,我們一定要站位全局,超前謀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關於打造“五彩三門峽”、建設“三地五中心”的戰略部署,以建設文化高地和全國知名旅遊目的地為目標,以仰韶文化發現100週年紀念活動和白天鵝城市品牌提升工程為主線,以“兩園建設”(廟底溝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仰韶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三區創建”(全域旅遊示範區、5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旅遊度假區)為抓手,拓展新視野、推動新傳播、釋放新動能,進一步增強三門峽市文化旅遊核心吸引力和競爭力,為建設省際區域中心城市貢獻文化旅遊力量。

那麼,如何做好我市的文旅融合發展工作呢?歸納起來,就是明確一個目標、抓住兩條主線、突出十個著力:

(一)科學定位,確立文旅融合發展新目標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根脈,國家的強盛總是以文化的興盛為支撐;旅遊象徵著經濟繁榮,是高質量生活的重要標誌。

就三門峽來講,我們要堅持“文化惠民、旅遊富民、以文興旅、以旅彰文”的總體思路,以打造文化高地和全國知名旅遊目的地為目標,加快推進文化事業、文化旅遊產業轉型升級,把我市建成省際區域文化旅遊中心城市和創新型文化旅遊強市。

(二)抓住主線,開創文旅融合發展新格局

古人云:“綱舉目張,執本末從。”文化和旅遊的融合發展,涉及公共服務體系、文藝創作、文化旅遊產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文化扶貧和旅遊產業扶貧、行政執法和市場監管等方方面面,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要緊緊抓住仰韶文化發現100週年紀念活動和白天鵝城市品牌提升工程這兩條主線,引領文旅融合取得新突破、實現新發展。

1.仰韶文化發現100週年紀念活動

仰韶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最重要的考古文化,在人類文明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對探尋中華文明源頭、確立文化自信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目前,仰韶文化發現100週年紀念活動的籌備工作已全面啟動,並得到了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和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步,要積極爭取把紀念活動上升到國家層面,構建“早期中國”文明長廊和中國根親文化品牌,把這一壟斷性資源轉化為文化軟實力,進而增強文旅融合發展的硬實力,打造“河南省入境旅遊新高地”。

2.“白天鵝”城市品牌提升工程

白天鵝是上天賜予我們無比珍貴的禮物,並已成為三門峽最為耀眼的光華。它不僅為城市增添了一道道亮麗的風景,而且向世人展現了我市良好的生態優勢。我們要動員全社會力量,全面實施“白天鵝”城市品牌提升工程和“點亮天鵝城”工程,打造宜居宜遊的“中國生態城”城市形象。

聚焦|傾力打造省際區域文化旅遊中心城市

(三)全面發力,激發文旅融合發展新動能


1.著力完善文化旅遊融合的頂層設計

要深入研究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資源優勢、方法路徑,儘快啟動《三門峽市文化旅遊產業發展規劃》編制工作,同時完成文化產業和鄉村旅遊兩個專項規劃,進一步明確城市定位、發展方向、產業佈局、重大項目、保障措施,為文旅融合發展、城市轉型發展提供頂層設計和技術支撐。

2.著力謀劃重大文化旅遊建設項目

發展文化旅遊產業主要依靠文化輸出和旅遊消費,要特色化、特長化、規模化。一個城市,一個地區,要想做大做強文化旅遊產業,必須要有世界有名、全國知名、具有強大帶動功能和市場號召力的龍頭吸引物。

我市目前的文化旅遊資源、文化旅遊產業和A級旅遊景區數量均位居河南省第一方陣,旅遊產業體系也日趨完備,關鍵就是缺少大項目做支撐引領。當務之急是要建設龍頭景區、規劃重大項目,形成中心突破、點線連接、區塊結合、層次豐富、要素聚集的文旅產業發展格局。

今後一個時期,要著力抓好七個重大項目的謀劃建設工作:

一是廟底溝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仰韶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北陽平考古遺址展示中心。儘快全面啟動廟底溝仰韶文化博物館建設和澠池縣仰韶文化博物館提升改造、仰韶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工作,力爭在2021年11月仰韶文化發現100週年紀念大會前全面建成。同時,配合“中華文明起源研究工程”,做好前沿理論研究和成果運用,夯實“早期中國”文明長廊和中國根親文化聖地的建設基礎。

二是天鵝湖旅遊度假區。為適應文旅融合新趨勢,發展新業態,進一步豐富文化旅遊產品供給,市委、市政府決定整合天鵝湖國家城市溼地公園、陝州公園、黃河公園、虢國博物館、陝州地坑院、高陽山溫泉、溫塘村度假小鎮等優勢資源,通過天鵝湖文化旅遊度假公園(含天鵝湖蜜月度假村、陝州古城建設和黃河遊船碼頭提升改造)、陝州地坑院民俗文化旅遊區(含河南省非遺傳承創新中心)、高陽山溫泉旅遊度假綜合體三大核心體驗項目,打造集黃河風光、天鵝觀賞、溼地觀光、文化遺址保護與展示、溫泉療養、民俗體驗、美食娛樂、體育健身、生態休閒於一體的高品質旅遊度假區,並創建國家級旅遊度假區,使之成為黃河流域具有旅遊目的地性質的大型文旅綜合體。目前,該項目已被列入全市2019年重大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三區創建”頭號工程,並得到了省文化和旅遊廳的大力支持,各項創建申報和配套提升工程正在緊張有序開展。

三是三門峽文化旅遊中心。進一步提升完善文化旅遊公共服務體系,積極推動文化旅遊中心規劃建設工作,並與國際文博城有機融合,發展會展經濟,拉動文旅消費。

四是主城區文化旅遊特色商業街區。在主城區規劃建設文化旅遊特色商業街區,發展基於5G、超高清、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新一代沉浸式體驗型文化和旅遊消費項目,為遊客和市民提供特色餐飲、休閒娛樂、文化創意、非遺展示、旅遊購物、網絡遊戲、音樂動漫等綜合性旅遊服務,繁榮城市夜間經濟,打造城市旅遊消費熱點。

五是豫西山地民宿產業集群。主動適應文旅發展新常態,培育產業新優勢,拉動旅遊新消費,以特色民宿催動休閒度假、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該項目總投資25億元,首批11個民宿村今年年底建成並投入運營,第二批19個特色民宿村年內要具備開工條件,明年全部建設完成。

六是“三山一帶”旅遊度假綜合體。打通甘山—寺河山—燕子山旅遊公路,以甘山運動康養主題公園、寺河山蘋果小鎮、燕子山森林度假為主體,形成山地旅遊度假產業集群。

七是函谷關老子文化養生園。該項目以傳承老子哲學思想為核心,旨在打造集休閒度假、研修交流、修身養性、淨化心靈為一體的世界知名的道家文化研究交流聖地和傳統文化發展標杆。目前,第一期工程正在加緊建設。

特別是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河南時重要講話精神,高起點、前瞻性謀劃沿黃生態廊道重大文化旅遊產業項目,打造黃河最美生態經濟帶,並使其成為我市轉型發展、科學發展、綠色發展新的增長極和閃光點。

聚焦|傾力打造省際區域文化旅遊中心城市

3.著力繁榮文藝創作

藝術是最能感染人的,一部好的藝術作品可以傳誦幾代人、影響幾代人、教育幾代人,不僅能夠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文化的需求,還對提高城市品位、擴大對外影響、豐富旅遊業態具有重要作用。近幾年,我市文化藝術創作成績斐然,許多劇目還獲得了國家和省級獎項併到國內外進行交流演出。但是,僅有幾部戲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要堅持藝術創作生產必須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出精品、出人才”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上下功夫,完善藝術生產機制,培育本土文藝名家。要積極順應和滿足老中青幼及國內境外等各層次需求,特別是要充分考慮主體消費人群已轉變為“90後”“00後”的實際情況,在戲曲、音樂、舞蹈、廣播電視、非遺及民俗表演、旅遊演藝等多領域的文藝創作上實現破局,構築青春時尚、活力勃發、魅力四射的城市形象。

4.著力推進文物和非遺的保護利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就對一些地方將經濟發展和文物保護對立起來的行為提出警示。他說:“如果說以前無知情況下的不重視還可以原諒,那麼現在有認識情況下的不重視,那就是意識問題、政績觀問題。”在對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中他還強調:“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保護是底線,利用是高線。我們要高度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工作,堅決不能視文物、非遺的保護傳承為建設發展的包袱,也不能要求文物保護必須為項目開發讓路。市政府常務會已經研究決定,把文物考古勘探作為項目審批的前置條件,各級、各部門及各規劃設計、開發建設單位都要嚴格遵守,依法依規履行相關手續。

大家都知道,每一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文保單位,都會形成新的旅遊熱點;每一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成,都會帶來環境的改善、形象的提升和就業崗位的增加。因此,我們要高度重視文化遺產在構建中華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文化自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發揮三門峽作為全省文物大市、非遺大市的資源優勢,進行有效保護、合理開發、科學利用,傳播優秀文化,豐富旅遊供給,提升城市品質,促進文化旅遊產業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聚焦|傾力打造省際區域文化旅遊中心城市

一是要做好大遺址保護。三門峽市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傳承地和古絲綢之路、漢唐古道的核心節點城市,全市現有登記在冊文物點3413處,公佈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600餘個,其中遺址類佔40%以上。特別是仰韶村遺址、廟底溝遺址、北陽平遺址、盧氏舊石器遺址、崤函古道等文化遺址群在全國、全省都佔有重要地位,我們要依託大遺址及其歷史環境和其科研、教育、遊憩等功能,繼續強化頂層設計,突出主體責任,不斷創新大遺址保護模式,為全省大遺址保護和我市文旅融合發展作出新貢獻。

二是要推動博物館發揮作用。以建設“華夏曆史文明傳承創新區”為契機,不斷加強博物館的規劃建設、運營管理、文物保護、展示利用、社會服務等工作,注重營造高雅的人文環境和優美的生態環境,強化服務意識和旅遊功能,使博物館不僅要成為人民群眾獲取知識、陶冶情操的重要場所,而且要成為公眾文化休閒和旅遊消費的重要選擇地。要以“互聯網+中華文明”為抓手,深入發掘和充分闡釋文物資源的歷史、文化、旅遊、研學價值,加快“數字博物館”和文化創意產業建設,進行跨界融合和品牌塑造,實現以文化促進創意發展,以創意推動文化傳承、旅遊發展。

三是要主動走出去。要探索建立文物保護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開發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模式,通過本地組織、外出宣傳、展覽推廣等文化旅遊活動帶動文化傳承和產業化發展,積極謀劃組織以仰韶彩陶、虢國玉器、青銅器等珍貴文物的專題展覽和國內外交流活動,使其成為三門峽的外交使者、城市名片、文化品牌、旅遊形象。

5.著力打造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品牌

無論是對一個產業,還是一座城市,品牌都至關重要。打造品牌,不僅要有好資源、好名字,而且要有大投入、大營銷。西安是十三朝古都,外界對其認知長期停留在古城、秦腔、回民街、羊肉泡上,房價始終徘徊在六七千元,遊客也比杭州、成都少得多。但這兩年,西安成了網紅城市,勢頭直逼一線城市。特別是2018年,西安定位國際文化旅遊中心城市、硬科技之都和中國演藝之都品牌,耗資2000萬元簽約諮詢機構,大力促成抖音戰略合作,吸引了無數年輕人的眼球,迅速提升了在全國以及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力。

西安的抖音走紅,只是一個開始,真正的意義在於品牌營銷意識的覺醒。而正是這種覺醒,才讓西安能夠贏在當下、贏得未來。三門峽更需要有品牌營銷的覺醒意識。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突出重圍、贏得機會、謀得發展。

需要注意的是,城市品牌與產品品牌有著不同之處,它包含更多的成長因素,產品也包羅萬象,消費群體更是全方位的。所以,在打造城市品牌的前期,選擇主體市場和主體產品打造一條核心營銷主線是最為關鍵的。

這條主線就是創意、科技和文化旅遊節會活動。

我們要主動運用文化旅遊創意和4K、5D、VR、無人機、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引入優秀文化創意和設計團隊,共同打造文旅創意及策劃平臺,激發具有本地文化特色和標識的優秀傳統文化活力。

要以重大文化旅遊節會活動為依託,以黃河文化旅遊節、橫渡母親河、白天鵝國際攝影大展、黃河大合唱藝術節、白天鵝旅遊季為主幹,完善《四季文化旅遊節會活動策劃方案》,策劃組織社會影響力大、經濟帶動性強、群眾參與度高的節會活動,做到“季季有大活動、月月有新亮點”,打造文化旅遊節慶會展活動品牌,謀求新突破、塑造新形象、實現新發展。

要大力實施“白天鵝”品牌戰略,準確把握市場需求和消費趨勢,開發適銷對路的文化旅遊產品,整合宣傳資源,創新推廣方式,強化目的地營銷,形成“全媒體宣傳、形象展示、節會活動、區域協作、對外交流”五位一體的文化宣傳和旅遊營銷格局。

聚焦|傾力打造省際區域文化旅遊中心城市

6.著力做好文化旅遊扶貧和鄉村振興

產業扶貧是舉措,鄉村振興是目標,文化旅遊產業在鄉村振興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近年,我市把鄉村旅遊、特色民宿作為文化旅遊扶貧和鄉村振興的主抓手,但需要注意的是,極少有人去一個地方只是單純為了住民宿,民宿不是單一的存在,是要和旅遊觀光、休閒度假、特色美食、民俗風情、非遺等結合起來的,強化互動性、參與性、獨特性,這樣才可能創造品牌、豐富內容、拉動消費。

我們要突出“自然山水和民俗、民味、民藝、民活”,大力推進文化扶貧、旅遊產業扶貧和鄉村旅遊發展,規劃建設文化產業特色村和特色旅遊鄉鎮,策劃推廣鄉村旅遊線路。到2020年末,全市要創建5個優秀旅遊鄉鎮、20個鄉村旅遊示範村和20個汽車後備箱示範基地(示範點),確保我們在打贏脫貧攻堅戰和鄉村振興中不落伍、不掉隊、向前看、往前走。

7.著力發展夜間經濟

在不久前國務院辦公廳發佈的《關於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遊消費潛力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指出,要豐富夜間文化演出市場,優化文化和旅遊場所的夜間餐飲、購物、演藝等服務,鼓勵建設24小時書店;到2022年,建設200個以上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夜間文旅消費規模持續擴大。8月27日,國務院辦公廳又發佈了《關於加快發展流通促進商業消費的意見》,也提出要鼓勵主要商圈和特色商業街與文化、旅遊、休閒等緊密結合,適當延長營業時間,開設深夜營業專區、24小時便利店和“深夜食堂”等特色餐飲街區;有條件的地方可加大投入,打造夜間消費場景和集聚區,完善夜間交通、安全、環境等配套措施,提高夜間消費便利度和活躍度。相關專家表示,此次發佈的《意見》可能是截至目前我國第一份涉及“夜間經濟”的國家政策,在此前的相關政策文件中僅出現過“延長營業時間”等說法。可以說,城市夜間經濟迎來大好的發展機遇。

研究表明,夜間經濟的市場主體、消費群體偏向年輕人,即20歲到40歲之間的人群。因此,在打造夜間經濟的產品體系中,要注重考慮諸如休閒街區、數字酒吧、數字書店、數字深夜食堂、文創商店、小劇場、演藝酒吧、電子競技、音樂動漫等適合年輕人的夜間項目,打造獨具特色的夜間旅遊吸引物。我市也要積極謀劃,大力發展夜間旅遊,首先在城市夜景照明、夜間旅遊吸引物及配套產品、夜間文化旅遊公共服務及管理三個方面開好局、起好步。

8.著力培育大型文化旅遊企業集團

推動文旅融合,需要創新發展機制、產品、模式和路徑,加快研發文旅項目、培育文旅企業,積極推進市場化進程,不斷拓展衍生產品鏈條,構建特色鮮明的文旅新業態,培育覆蓋投資、經營、創意、娛樂、影視製作等領域的綜合性文旅企業和產業集群。而想真正做到這些,就一定要突出企業主體地位,通過組建大型企業集團,運用現代管理制度,搭建投融資平臺,推動文旅融合發展。

我市已經成立了文旅集團,下一步要給足政策、留足空間、創新模式、加快培育,以大企業推動大發展。

9.著力提升文化旅遊服務水平

文化旅遊服務的水平,不僅是一個城市建設管理水平的具體體現,還可以極大地提升遊客的體驗度、歸屬感和市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從而提升城市的美譽度、擴大品牌的影響力,使人民群眾切實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

一是要在全面完成鄉村綜合性文化中心建設基礎上進行提升完善,加快城市書屋建設,更好地服務群眾和遊客。

二是提高旅遊服務質量,全力做好“三門峽旅遊服務質量提升年”各項工作,不斷增加遊客的滿意度。

三是加快信息化建設,推進“互聯網+文化+旅遊”,建設完善智慧文化、智慧旅遊、智慧交通、智慧應急處置體系,以智能化服務遊客、服務大眾,拓展消費領域,激發旅遊消費。

四是完善文化旅遊交通體系,規劃建設旅遊集散中心、旅遊專線車、觀光巴士、引導標識和沿黃生態廊道、崤函古道、“三山一帶”、韶山、小秦嶺、盧氏全域六條旅遊風景綠道及文化旅遊服務配套設施。

五是加強專業人才培訓,培育一批文藝創作、文化創意、影視製作、職業經理人、導遊員、講解員、服務員、鄉村致富能手隊伍,為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奠定人才基礎。

六是繼續強化文化旅遊惠民,推動國有景區和文化場所門票降價、打折和淡季免費開放,組織舉辦文化旅遊消費季、消費月、數字文旅消費體驗等活動。鼓勵把文化旅遊消費植入各類消費場所,依託社區生活綜合服務中心、城鄉便民消費服務中心等打造群眾身邊的文化旅遊消費網點。

10.著力營造文化廣電和旅遊發展環境

探索建立適合三門峽實際的文旅融合的長效協調機制、綜合監管機制和行政執法機制,加強對文化旅遊資源的傳承保護和合理利用,加強對文旅市場和廣播電視的綜合監管,規範市場經營秩序,營造文明誠信、積極健康的營商環境,確保文化廣電和旅遊市場健康有序穩定和高質量發展。

聚焦|傾力打造省際區域文化旅遊中心城市

春風化雨黃河岸,再沐千年崤函風

我們堅信,有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有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全市文化廣電和旅遊系統廣大幹部職工一定會以更加堅定的政治擔當、歷史擔當和責任擔當,讓文化“活”起來,讓旅遊“火”起來,加快構建文化高地和全國知名旅遊目的地,奮力書寫文旅融合發展新篇章,在三門峽深化“效能革命”、發力“三次創業”、重振崤函雄風、打造省際區域中心城市新徵程中作出更大的貢獻,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

(本文刊載於《三門峽日報》2019年10月28日A3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