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日本為什麼總是地震不斷?

陶海亮


據新聞報道,日本當地時間6月18日上午,日本大阪發生6.1級地震。地震造成多人死傷,並造成當地的交通處於停運狀態,多處車站有旅客滯留。除過此次地震之外,我們在新聞報道里經常會了解到日本發生地震情況。1923年9月1日,日本關東地區發生里氏8.1級地震;1995年1月17日明石海峽海域發生里氏7.2級大地震;2011年3月11,位於日本本州以東的太平洋海域發生里氏9.0級地震。此次地震引發的巨大海嘯,對本州島宮城縣以及臨近的福島、巖手等縣造成了巨大的破壞,特別是造成福島縣第一核電站嚴重受損併發生爆炸事故。

我們從地理學知識可以瞭解為什麼日本多地震。從板塊構造學原理來說,地球可以分為六大板塊,分別是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與南極洲板塊。而這些板塊彼此之間是相對運動的,因而在板塊交接地帶就會發生地震。

世界上主要的地震帶有環太平洋地震帶與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如圖所示)。其中環太平洋地震帶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震帶,在這一地震帶上發生的地震佔到了全球一半以上。圖中我們看到,日本群島正好地處於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交界的環太平洋地震帶上,板塊之間的碰撞非常的頻繁,從而導致了日本地震頻發。

需要補充的是,我國臺灣省也是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也是地震多發區域。


環球網


這要從日本的地理環境說起了。我們知道,地球表面是由100公里厚的巖磐覆蓋著的,但這些巖磐不是一體的,是由7塊超過2000萬平方公里的板塊和10塊超過100萬平方公里的板塊組成。如果再加上幾塊稍小於100萬平方公里的板塊,也可以說地球的地表下是由20塊左右的板塊組成的。


不過,這些板塊並不是老老實實待著的,而是一點點的在移動,日本地理學家早就說過,由於地表下的板塊移動,夏威夷正乘坐著太平洋板塊這艘巨大客輪以每年8cm的距離向日本靠近著,照此下去,無數個N年以後,就可以去日本夏威夷度假了。



而這和日本地震又有什麼關係呢?原來日本實在悲催,這世界上僅有的20個板塊,其中居然有四塊覆蓋在日本列島周圍。它們就是太平洋板塊(1030萬平方公里)、北美板塊(750萬平方公里)、歐亞大陸板塊(678萬平方公里)、菲律賓海板塊(550萬平方公里)。


想想總面積只有37萬平方公里的毛毛蟲般的日本列島,周圍卻有著這樣的四個巨無霸擠壓而來,那日子能過好才怪了。 兩個大陸板塊在海底下最深處的交界地方就被稱為“海溝”,日本太平洋側的海溝就叫做“日本海溝”,最深處超過8000米。隨著太平洋板塊的移動,北美板塊也隨之而動,兩塊板塊則在日本所在的板塊周圍互相擠壓,正如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般,日本地下的板塊在這種擠壓下忍無可忍就會形成反彈,而反彈形成的斷層傳導到地面,就造成了地震,嚴重時地下的海水受到壓力反彈還會造成海嘯等。這就是所謂的“海溝型地震”。




還有一種則是由於大陸板塊移動時的力量過大,造成板塊表面出現裂紋,這種裂紋就是“斷層”。斷層有幾種,如縱向斷層、橫向斷層、正斷層、逆斷層等,而由斷層移動造成的地震則叫“內陸地殼內地震”,可怕的是,有些斷層可以引發多次地震,這種斷層則被稱為“活斷層”,而日本據統計這種活斷層共有2000多處,三天一震兩天一晃多數就是由於這種活斷層造成的。




看日本國立研究開發法人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提供的關於活斷層的全國分佈圖顯示,活斷層遍佈全國,尤其是以熊本縣為多,也就明白了何以熊本多地震的根源了。 所以,以日本列島被四大移動的板塊夾在中間而活斷層又極多的地理環境,這個國度如果地震不多才是怪事兒了。而且是無論何時何地都可能發生地震,至於小的地震,早已是家常便飯,偶爾不震一下,還真覺得生活中好像缺點什麼是的。


萬景路聊日常日本


東南亞新視角,緬甸新思維,歡迎關注 緬甸中文網


今年對日本而言,真是不太順利的一年,災害不斷。9月4日,21號颱風“飛燕”幾乎橫掃整個日本,導致日本出現暴風暴雨的惡劣天氣,造成日本鐵路、公路等交通中斷,幾百個航班停運,甚至導致日本大阪機場被淹,幾百萬人停電。可以說,這次颱風狠狠地重創了日本。不過,災害卻還沒有停止。


接著,9月5日,日本中部和北部先後發生了2次地震,震級分別為5.2級和4.4級,此次地震並沒有造成損失的消息。



緊接著,9月6日凌晨2點多,北海道發生了6.9級地震,此次地震的破壞力,相當於5.6顆原子彈的威力,已經導致多人受傷和死亡。截止7日晚,有消息就稱此次地震已經造成日本18人死亡,19人失蹤。此外,也導致了當地飛機、鐵路停運,還導致了約300萬戶居民停電。



雖然這次地震沒沒有引起海嘯,但卻引發了日本土地液化,這會導致地表上的建築物下陷,十分危險。此外,還有新聞指出,日本斷層帶活躍,全國各地均是高危地帶,隨時都可能發生地震。為什麼日本地震災害如此多發呢?


日本處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太平洋板塊比較薄,密度比較大,而位置相對低一些。當太平洋板塊向西呈水平移動時,它就會俯衝到相鄰的亞歐板塊之下。這兩個板塊發生碰撞、擠壓時,其交界處的岩層便出現變形、斷裂,從而產生火山爆發和地震等現象。


另外,除了這兩個板以外,日本附近還有菲律賓海板塊、北美板塊,因此日本地殼比較活躍,地震災害多發。



緬甸中文君


日本作為有名的“地震國”,日本公元6世紀就有地震記錄。全國每年平均有1萬多次地震,有感地震平均每天約有4次,5級以上的大地震在近百年中發生過100多次。那麼,日本為什麼總是地震不斷?

我們首先來看了解下日本的地理位置,日本位於太平洋板塊、菲律賓海板塊、歐亞板塊和北美大陸板塊的交界地帶。按照地質板塊學說,太平洋板塊比較薄,密度比較大,而位置相對低一些。當太平洋板塊向西呈水平移動時,它就會俯衝到相鄰的亞歐板塊之下。於是,當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發生碰撞、擠壓的時候,兩大板塊交界處的岩層便出現變形、斷裂等運動,從而產生火山爆發、地震等。氣溫與地震之間也存在相應的關係。這是因為地下岩石板塊發生斷裂,在斷裂處有強電磁波發生,電磁波傳遞到地表後,會將地下水變成水蒸汽。地震可謂家常便飯,人們幾乎每天都生活在有感地震之中。因此也總結了許多的經驗,發展科學研究和加強災害管理,減少災害的損失。地震災害難於避難,地震一旦發生後,如何以最快的速度以最小的成本去應對災害和減少損失,所以抗災是最重要任務。已經處於領先地位的日本還在加強有關防震抗災的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同時日本在管理上,也是強調合作團結、互相幫助、學習知識。


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日本可以稱為“地震大國”,領土還未佔據到世界陸地的1%,而地震發生總量卻佔據了世界地震發生數量的20%左右。至今為止,日本發生過較大的地震有關東大地震、阪神大地震、東日本大地震等。

超級地震大國--日本

眾所周知,地震多發生在板塊的交界處,從上圖可以得知,日本處於4個板塊的交界處,是世界上發生地震最多的地區之一。地震可以認為是板塊積蓄能量的釋放,在板塊的交界處,隨著板塊的相互運動,導致擠壓從而產生一定的力,而力的釋放就帶來所謂的地震。根據日本“地震本部”(研究地震的機構)的歸納,日本分為斷層地震和海溝型地震。

海溝型地震

上圖是日本海溝型地震可能發生的場所以及30年內發生地震的等級和概率的預測,可以看出部分地方已經超過50%,而且超過M7級,多是集中在太平洋一側。

斷層地震

斷層地震的分佈區域可以說是在日本國土的角角落落,雖然斷層地震發生的概率並不是很大,但是影響卻是十分的嚴重。之前的東日本以及阪神大地震都是屬於斷層地震,發生的地方也是在日本大城市,造成了數以萬計的傷亡。

在日本,現在有超過2000處斷層的存在,這些被稱為“活斷層”,特別在京都和名古屋附近,十分活躍。前兩天,東京還發生了一場小地震,許多在東京的朋友也都發朋友圈報了平安。

部分文章介紹:

《孫正義放棄管理權也要爭奪的5G,到底會給未來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新晉中國勢力VS老牌汽車廠家,勝負難測!汽車界已硝煙四起!》

《日系8家車廠“江湖地位”最新排名,豐田傲視群雄依舊無敵!》


日本二三事


地震學的創立和日本有關。1875年,年僅25歲的英國學者約翰·米爾恩應邀到了日本,出任東京帝國大學工程學院地質學教授,講授採礦工程學和地質學,於1894年回國。按照米爾恩的自述,在日本的19年時間裡,他經歷了“早飯時地面會晃動,午飯時地面會晃動,晚飯時地面會晃動,睡覺時地面還會晃動”的生活。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使米爾恩開始對“地面晃動”產生了濃厚興趣,開始將學術研究興趣從採礦學轉向“地面晃動”。回到英國以後,米爾恩運用他在日本期間積累的經驗和知識,進一步深入研究,同詹姆斯·阿爾佛雷德·尤因和托馬斯·格雷一起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地震實驗室。約翰·米爾恩因此被譽為“現代地震學之父”。

根據由約翰·米爾恩開創的地震學的“板塊結構理論”,地球表面由約十幾個大的板塊構成,這些板塊的邊緣處會相互作用、碰撞,這就是地震產生的原因。據統計,全球有85%的地震發生在板塊邊界,僅有15%的地震是否與板塊邊界的摩擦碰撞有關值得疑問。所謂“地震帶”就是板塊與板塊之間的“拼接處”。目前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帶:1、環太平洋地震帶,全長約4萬公里,是全球分佈最廣、地震最多的地震帶。全球約80%的地震發生在這一地震帶。2、歐亞地震帶,又稱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全長約2萬公里。全球約15%的地震發生在這一地震帶。3、海嶺地震帶,又稱大洋中脊地震帶。

日本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邊緣,在板塊結構上處於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交界處。兩大板塊在日本列島的正下方經常發生摩擦、衝突,是日本地震不斷的原因。據資料統計,全世界每年發生的里氏6級以上地震,有20%發生在日本。明治時代(1868-1912年)以來,日本已經發生過20多次里氏7級以上大地震。其中破壞性最大的有“五大地震”:1、1891年10月28日裡氏8級的美濃·尾張地區(名古屋一帶)地震;2、1896年6月15日裡氏7.2級地震宮城;3、1923年9月1日裡氏7.9級、以東京·橫濱為中心的關東大地震;4、1933年3月3日裡氏8.1級宮城大地震;4、1995年1月27日裡氏7.3級阪神(大阪·神戶)大地震;5、2011年3月11日裡氏9級的東北地區(宮城·茨城·巖手)特大地震。

長時期的地震經歷,使日本人在歷史上就具有防震抗震意識,積累了豐富的觀測地震和防震抗震經驗。著名的古建築五重塔和三十三間堂等,都是抗震建築。今天的日本,更是構成了包括法律、財政、指揮、研究、觀測、預警、宣傳、演練在內的相當完備的防震抗震體系。只是,具體談論日本的防震抗震體系是另一個話題,筆者就此打住。


馮瑋


世界上有幾個地震帶,例如唐山和日本都屬於太平洋沿岸地震帶。以下是世界地震帶


和中國地震帶分佈圖



張滴勤


日本為什麼經常發生地震?

日本地處亞洲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對沖斷裂帶附近,發生地震是一個必然的結果,經常發生地震對於日本來說絕對是一件好事,因為經常的地震將會釋放板塊變形的應力,使其不會積累成超級大地震!

所有紅色區域都是地震點,在這些附近也會有火山出現,絕大部分的地震帶附件都會伴隨著火山!

從上圖很明顯可以看出,板塊與板塊邊緣就是火山與地震的高發地帶,而日本全國都在這個地震帶上!

而這張2004年全年的全球地震動態圖跟上圖太平洋火山帶是高度吻合的,由此導致的結果是隔三差五的發生一下地震,一般通過新聞裡瞭解到的都是震級比較高的地震,另一些有感或者震級比較低的地震日本民眾甚至都不關注,就像吃個早飯或者買個菜一樣平常,不被關注也是正常的,但這並不表示日本民眾麻痺大意,相反他們在應對地震上訓練有素,而且有一整套的地震預報體系,使用通訊系統將警告信息趕在地震波到達之前提前讓民眾獲悉,基本上能搶得10S-20S甚至30S左右的時間,這對於逃生是極為寶貴的生命時間......

當然這對於沒有頻繁地震的我們國家也是一個非常有參考意義的,在這個地震預報體系(此預報非彼預報)我們是有落差的,這跟我們很少有地震有很大的關係,但也是因為平時的安寧造成地震時措手不及,因此無論是哪裡的民眾都應該在防震、抗震和自救方面都要有系統和全面的學習,這不是跟自己過不去,而是關鍵時候能救我們的命!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日本歷史上7級地震不在少數,每年有感地震發生次數超過1000次,全球10%的地震都發生在日本週邊,日本多地震在於日本地理位置比較特殊。

地球大陸是由板塊構造,而大陸板塊會因為地球自轉、地核自轉等因素移動,大陸之間就可能發生碰撞。日本剛好處處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擠壓處。作為地球最大的兩塊大陸,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移動、擠壓、碰撞的強度和頻率就可能高於其他地區。日本本州島從東向西分佈著一條地震帶,被日本稱作“中央構造帶”,因為正好處於地震帶上,地下活斷層密佈,不斷地斷裂引發地震,同時岩漿沿著地殼裂縫的上湧也使日本多火山。

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日本境內每年都可能發生數十萬次地震,只是有些地震規模很小,不會對地面的人和建築造成重大影響。多地震也使得日本人很重視災難的預警和報道。日本節目中,經常會突然插入響亮、容易分辨的提示音,提示哪裡地震了,哪裡發生了氣象災難等信息。信息的及時播報,有助於民眾瞭解接下來可能發生的事情,因為很多大型地震都會有餘震,可以提前做好災難防控工作。

日本曾拍攝並上映電影《日本沉沒》,描述日本本土面臨被強震震裂滑入馬裡亞納海溝的危機,人們不得不逃離日本,遷往俄羅斯、韓國等地。而實際上,那樣的事情發生的幾率很低很低,地震使得日本島國在不斷地升高,甚至火山噴發等因素還在使日本國土面積緩慢的擴大。地震多造成了人們的危機意識,也算是為數不多的好事。


來看世界呀


妖鬼雜談錄,一個專注談妖論鬼,卻成為歷史問答大人的糊塗


地震

什麼是地震,大家都知道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那為什麼日本多地震呢?

看下圖就明白。

日本列島正好坐立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處,由於太平洋板塊稍薄,密度比較大,位置較低,因此當太平洋板塊向西水平運動時,就會橫衝至亞歐板塊的下面,在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碰撞、擠壓之下,交界處的岩層便出現變形、斷裂等運動,產生火山爆發現象與地震。因此,日本會變為火山、地震的活動頻繁地帶。

所以這一帶也是最著名的世界三大地震帶之一的環太平洋地震帶的一部分。

這條地震帶有多活躍呢,地震次數佔據全球地震次數的80%,80%的淺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幾乎全部的深源地震都發生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

為什麼地震越來越活躍?

之前環太平洋地區報到日本以及菲律賓及南美等地的地震時,不約而同的提到進入地震活躍期,為什麼會如此呢?六根沒查資料也不是專家,就說一下個人看法,不對之處請網友指正。

對於地震的形成主要原因我們都知道了,所以在此基礎上進行推測,幾大板塊相互作用,肯定有一個力量的慢慢積蓄期,當積蓄到一定程度之後,這股力量就會不斷釋放出來,所以地震就頻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