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激盪十年》1、波瀾壯闊又混沌失控的十年

能夠聆聽何需閱讀

點擊上方藍色標識讓曉書童說給您聽


解讀《激盪十年》1、波瀾壯闊又混沌失控的十年


“激盪十年”與“激盪三十年”的差別

今天開始,我將為您解讀《激盪十年、水大魚大》(中國企業2008~2018),今年年初的時候,為了感謝各位同學為曉書童頻道投票,我曾送了50本書給各位同學們,怎麼樣?您看完了嗎?還喜歡嗎?沒有拿到這本書的同學也沒有關係,現在,我就將兌現自己的承諾,解讀這本《激盪十年》。

作者吳曉波,之前我們一起聊過他的《激盪三十年》,《騰訊傳》,就連現在同一時間,還在解讀著他的《大敗局》。作為我最喜歡的作家、企業家和自媒體人,之前我也推薦過很多次,大家對他也已經很熟悉,這一次呢我也就不再單獨介紹了。

《激盪十年》是一本關於記錄2008~2018,中國十年企業改革史的書,它與前作《激盪三十年》相比,有一個很特別的不同。

當我們看改革開放前30年這段歷史的時候,我們說那是充滿了詩意的30年,這是一個被自下而上的力量和需求所推動的過程,是一場民眾基於自由的創造。主題就是破舊立新,而這破壞本身是站在道德一邊,具有正義性的。

在吳曉波的演講中經常都能聽到他訴說一件事情,90年代他在溫州做採訪,一位官員在酒醉之後曾對他說:“吳記者,一切的變革都是從違法開始的。”這讓當時的吳曉波極其的震驚,後來他將此事寫成報道,朱鎔基總理為此還有一個批示,專門探討這件事情。

而類似的事情在30年前比比皆是,因為違的這個法是計劃經濟之法,前30年的變革就是對計劃經濟不斷突破的過程。當時,一切舊的秩序都是阻礙進步的枷鎖,那段歲月充滿了創世紀的特徵,吳曉波用激越的文字,描述了萬物的野蠻生長,即便是失敗者也仍然那麼迷人,能參與其中即是你的榮幸。儘管,對於今天的年輕人來說,那是一段極其陌生的過去。

那麼,在寫《激盪十年》的時候,吳曉波心中沒有了這麼多的快意江湖,我們看到的也是一段截然不同的歷史。

激盪30年中,希臘神話般的“諸神誕生”已經不再出現,遍地皆凡人,商業迴歸到了世俗的本意,少了體制突破的戲劇性,模式創新、資本驅動和法治規範成為了商業運行的主軸。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性感突變的“藝術時代”結束了,諸神黃昏,理性的“科學時代”已經降臨。

吳曉波他自己說,寫這本書我最大的感慨有兩點:

  • 第一是寫的哆哆嗦嗦、戰戰兢兢。因為不知道哪些該講,哪些不該講,不知道邊界到底在什麼地方。
  • 第二,是這十年來所發生的很多景象,讓我感到非常的陌生。


比方說中國的互聯網界,像是諸如馬雲、馬化騰,他們和吳曉波都算是同齡人,彼此之間多少也有些交集。這些人今天已經成為了中國商業界非常重要的人物。在激盪30年中,他們是衝破壟斷、打破舊體制的主要力量;而在今天呢?他們自己已經成為了壟斷的一部分。

在《激盪十年》年這本書中,吳曉波給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中國經濟發展令人們所感到的壓迫和不適感,它既體現在社會個階層之間的矛盾,各利益集團之間的衝突與妥協,也體現在中國與各國之間的政治和經濟關係當中。

這些的壓迫和不適從何而來呢?或許,答案就在書名當中。


何為“水大魚大”?

“水大魚大”是對剛剛過去的十年最好的描述,這四個字像是一枚鉛彈,擊穿了遮蔽森林的迷霧,它出自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的周其仁教授。去年吳曉波正在寫作這本書的時候,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形容詞,來形容剛剛過去的這十年。他帶著這個問題去找了周教授。

作為中國經濟最傑出的觀察家,周其仁總是能用簡潔的表述把深刻的真相揭示出來,他就給了這四個字。“水大魚大”,水指的就是中國經濟環境,制度環境,而魚指得就是中國企業。


  • 水有多大?

在過去的十年間,評論中國用的最多的一個詞應該就是“大國崛起”。我們的經濟總量超過了日本,居於世界第二,製造業超過美國,廣東經濟總量相當於整個俄羅斯,上海經濟總量相當於整個泰國。我們摩天大樓的數量佔到了全球的7成,我們的互聯網普及度世界最高,所有來中國旅遊的歐洲人都對我們的4G網絡羨慕不已。我們還擁有2.25億的中產階級,中國的消費者每年都要買走全球70%的奢侈品,而他們的平均年齡只有39歲,甚至就連中國大媽對於黃金的熱愛,都構成了期貨市場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


  • 魚有多大?

也是在過去十年之間,世界500強當中的中國企業,從35家激增到了115家,騰訊和阿里闖進了全球前十大市值公司之列;在傳統的白色家電業,中國公司的產能均為世界第一;排名前十大全球房地產公司中,7家都來自中國;全球資產規模最大的銀行,前四名都是中國的。

另外,中國的商業投資界也發生了基礎設施級別的鉅變,以互聯網為基礎平臺的生態被視為新的世界,它重構了商業的基本邏輯。在這十年間,我們獲取信息的方式、社交的方式、購物的方式和接受日常服務的方式以及金融支付的方式,都發生了難以置信的巨大改變。

那這不是很好嗎?何來的壓迫和不適呢?

周其仁口中的“水大魚大”,所要描述的不僅僅是量的變化,不僅僅是要說中國的經濟發展規模擴大了一點,或者企業規模擴大了一點,這僅僅只是正在發生的事實中的一部分而已。

吳曉波在書中寫到:大魚的出現必然造成大水的激盪,並在魚群之間形成新的競爭與合作的格局。“大水大魚”所呈現出來的,是水和魚對於自身壯大感受到的不適感,以及讓其他人所感覺到的不安。


解讀《激盪十年》1、波瀾壯闊又混沌失控的十年


這就是我們在過去十年所看到的景象,它既波瀾壯闊又混沌失控,充滿了希望又令人疑惑。

那我們想問,大水和大魚之間的關係,到底該如何定義呢?

如果說這裡的水不好,中國的經濟環境不好,不適合辦企業,那115家世界五百強企業是怎麼來的呢?我們2.25億中產階級是怎麼來的呢?沒法解釋。

那如果水很好,我們這裡有最好的經商環境,是最適合賺錢的國家,那麼為什麼這麼多的魚會非正常死亡?吳曉波所認識的很多的聰明人,都被他寫進了他的《大敗局》當中,即便到今天還在發生著這樣的事情,他們為什麼會非正常死亡?

今天很多的企業家,賺了很多錢之後選擇了移民,2016年美國投資移民一共簽了800個人,其中730多個都是中國人,為什麼他們覺得不安全而要離開呢?這個問題,今天在很多人心中都仍然是一個巨大的問號。


“激盪十年”的主要矛盾

在漸進式的中國變革之路上,我們看到了一系列戰略性的矛盾,吳曉波在新書中為我們總結了四個,是在最近十年才出現的新矛盾。

  • 第一個是經濟增長方式的彷徨。在08年全球經融危機中,我國快速推出了四萬億振興計劃,率先衝出衰退低谷。但與此同時,這也固化了依靠投資來振興經濟的路徑依賴,在日後也引起了極大的爭議。


  • 第二個是市場之手與政府之手的博弈。我們的中央集權制,構建起了富有中國特色的制度框架,而所有關於市場化的爭論都與此有關。在2013年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及去年召開的十九大上,決策者都表達了市場化改革的決心。


  • 第三個是製造能力與消費升級之間的衝突。中國的製造產業長期都依賴於成本優勢,中國製造與價廉物美是劃等號的。但是最近十年來,中產階級消費能力的井噴讓人措手不及,它對供給側造成了巨大的錯配性壓迫,轉型升級的效率和代價決定了中國產業變革的未來。


  • 最後一個矛盾,是中國崛起與世界經濟秩序之間需要調試。在過去的十年中,我們一改之前三十年的“韜光養晦”,表現出了對國際事務的極大熱情。但與此同時出現的則是各國對於中國資本的羨慕與恐懼。


說到這裡,我們稍微抬起頭,簡單看看國際上的局勢,到2008的時候,全球化的浪潮已經高漲了整整六十年,但是在2008年之後,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最終改變了潮汐的方向,“反全球化”成為了新的趨勢,國際貿易的增長在這段時間幾乎陷於停滯,2016年的兩大黑天鵝事件,英國脫歐和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更是讓我們看到了新保守主義的再度興起。

而我們中國作為全球化的最大受益國,處境似乎略顯尷尬。我們似乎成了唯一一個仍然在全力推動全球化的超級大國,無論是2008年的奧運會,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還是2014年的“一帶一路”倡議以及16年的G20峰會,都是一系列的標誌性事件,它們代表了我們的一貫立場和姿態,不過,有些時刻,我們確實是孤獨的。

是世界更加需要中國,還是中國更加需要世界呢?這是一個無解卻又經常被提起的問題。在這背後,體現了世界各國對於中國崛起的複雜心情。


解讀《激盪十年》1、波瀾壯闊又混沌失控的十年


40年變革的原動力

縱觀整個改革開放40年,滄海桑田。我們能走到這裡,配得上“大國崛起”這四個字,絕不是一個偶然的事件,我們一定是做對了某些事情。換言之,中國的崛起存在自己的內在邏輯和原動力,那麼,它是什麼呢?

吳曉波在寫這本書的時候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他把答案放到了這本書的最後。中國經濟變革的原動力來源於四個方面:

  • 第一,制度創新。


  • 第二,容忍非均衡。


  • 第三,規模效應,或者叫巨國效應。


  • 第四、技術破壁。


以上我們所說的,近十年來出現的四個新矛盾,經濟增長方式的彷徨,市場與政府之間的博弈,製造能力與消費升級之間的衝突,中國崛起與世界經濟秩序的調試。還有縱觀改革40年經濟變革的四個原動力,制度創新、容忍非均衡、巨國效應和技術破壁。這四個矛盾和四個原動力,就是貫穿《激盪十年》全書所有事件的主線。


中國摺疊

介紹完了這些,我們再把目光收回來,看看我們自己的周圍。

在2016年,獲得雨果獎的科幻小說叫做《北京摺疊》,這本小說很短,只有兩萬多字。它講述了在三個不同的空間中,分別住著不同的人,第三個空間住著底層的藍領,第二個空間住著中產白領,在第一個空間裡的則掌握著權利和財富的精英。

這是一個典型的反烏托邦設定,在可以摺疊的空間裡,階層的鴻溝越來越寬,最終,人們在物理的意義上被完全隔絕。可以摺疊的空間,第一個空間的精英們擁有更多的資源,甚至能使用更多的時間。真可謂是“富者田連阡陌,窮者無立錐之地”。

當我們翻開硬幣的另一面,大國崛起的背後,整個社會也正在被摺疊。

在過去的十年中,深圳市的房價從1萬3,暴漲到了6萬,北京金融街的寫字樓,租金超過了曼哈頓。在整個大中華地區,10億美元富豪人數為749人,超過了美國的552人。站在上海黃浦江的外灘邊,眺望兩岸的摩天大樓和璀璨燈光,我們發現,這裡就是當今世界最最繁華和喧囂的流動盛宴。

對財富的焦慮和階層固化的恐懼,使得物質追求成為當代最顯赫的“道德指數”。

中國每天有一萬家新的創業公司註冊誕生,它們中的90%會在18個月裡失敗。在淘寶平臺上,活躍著600萬名大大小小的賣家,他們不分晝夜地叫賣著自己的商品。在政府的鼓勵之下,全國各地出現了8000多家創業孵化器。在每一個星巴克咖啡店裡,每天都有人開著電腦,熱烈地討論一個又一個稚嫩卻野心勃勃的計劃書。

而這樣瘋狂的財富運動,在一百多年前的美國也曾出現過,當時有人說:“美國普遍存在的極端商業活力,近乎瘋狂的求富慾望,正是美國社會改善和進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有人說:“在人們高漲的,從未有過的消費熱情背後,是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屈從和冷漠,越來越多的人變得什麼都不相信,除了已經到手和即將到手的個人利益。”

他們究竟誰說得對,或者說得都對,又或者都不對。

今日中國變得更加壯觀,卻也更加撲朔迷離。

  • 我們曾說“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但是每一個人都在問,這部分人中包括我在內嗎?


  • 我們曾說“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但是因為“抓老鼠”而造成的環境破壞和倫理淪喪,已經傷害了很多人的利益和身體,發展的代價成為新的社會命題,人們必須在個人自由與公共秩序之間做出選擇。


  • 我們曾說“摸著石頭過河”,但是改革早已進入深水區,底不可及,早已沒有石頭可摸了。


換而言之,我們進入了一個失去共識的年代,或者說,舊的共識已經瓦解,而新的共識還未達成。

不過呢,就像狄更斯的那句話,用來描寫任何時期都不會有問題,“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最智慧的時代,也是最愚蠢的時代。”

我們每個人,也都要思考這個時代與自己的關係,書中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這個時代從不辜負人,它只是在磨鍊我們,磨鍊每一個試圖改變自己命運的,平凡的人。”有的人在今天嘆息著青春散場,而更多的人則開始吟唱,世界如此之新,一切都還尚未命名。


除非經由記憶之路,人不能抵達縱深。

剛才我所講述的很多內容,都出自《激盪十年》的前言,作者自己所寫的前言,一定是整本書價值濃度最高的部分,《激盪十年》的前言自然也是寫得異常精彩,它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標題,出自德國的政治思想家漢娜.阿倫特的一句話,除非經由記憶之路,人不能抵達縱深。

大水之中,除了大魚之外,還有同我們普通人一般的小魚小蝦,接下來的時間裡,我們就一同回顧這似曾熟悉的十年,經由自己的記憶之路,去感知大水的流速與方向,這與我們的生活休慼相關,因為感知它,是為了窺見自己未來命運的縱深。

解讀《激盪十年》1、波瀾壯闊又混沌失控的十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