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激荡十年》1、波澜壮阔又混沌失控的十年

能够聆听何需阅读

点击上方蓝色标识让晓书童说给您听


解读《激荡十年》1、波澜壮阔又混沌失控的十年


“激荡十年”与“激荡三十年”的差别

今天开始,我将为您解读《激荡十年、水大鱼大》(中国企业2008~2018),今年年初的时候,为了感谢各位同学为晓书童频道投票,我曾送了50本书给各位同学们,怎么样?您看完了吗?还喜欢吗?没有拿到这本书的同学也没有关系,现在,我就将兑现自己的承诺,解读这本《激荡十年》。

作者吴晓波,之前我们一起聊过他的《激荡三十年》,《腾讯传》,就连现在同一时间,还在解读着他的《大败局》。作为我最喜欢的作家、企业家和自媒体人,之前我也推荐过很多次,大家对他也已经很熟悉,这一次呢我也就不再单独介绍了。

《激荡十年》是一本关于记录2008~2018,中国十年企业改革史的书,它与前作《激荡三十年》相比,有一个很特别的不同。

当我们看改革开放前30年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们说那是充满了诗意的30年,这是一个被自下而上的力量和需求所推动的过程,是一场民众基于自由的创造。主题就是破旧立新,而这破坏本身是站在道德一边,具有正义性的。

在吴晓波的演讲中经常都能听到他诉说一件事情,90年代他在温州做采访,一位官员在酒醉之后曾对他说:“吴记者,一切的变革都是从违法开始的。”这让当时的吴晓波极其的震惊,后来他将此事写成报道,朱镕基总理为此还有一个批示,专门探讨这件事情。

而类似的事情在30年前比比皆是,因为违的这个法是计划经济之法,前30年的变革就是对计划经济不断突破的过程。当时,一切旧的秩序都是阻碍进步的枷锁,那段岁月充满了创世纪的特征,吴晓波用激越的文字,描述了万物的野蛮生长,即便是失败者也仍然那么迷人,能参与其中即是你的荣幸。尽管,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那是一段极其陌生的过去。

那么,在写《激荡十年》的时候,吴晓波心中没有了这么多的快意江湖,我们看到的也是一段截然不同的历史。

激荡30年中,希腊神话般的“诸神诞生”已经不再出现,遍地皆凡人,商业回归到了世俗的本意,少了体制突破的戏剧性,模式创新、资本驱动和法治规范成为了商业运行的主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性感突变的“艺术时代”结束了,诸神黄昏,理性的“科学时代”已经降临。

吴晓波他自己说,写这本书我最大的感慨有两点:

  • 第一是写的哆哆嗦嗦、战战兢兢。因为不知道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不知道边界到底在什么地方。
  • 第二,是这十年来所发生的很多景象,让我感到非常的陌生。


比方说中国的互联网界,像是诸如马云、马化腾,他们和吴晓波都算是同龄人,彼此之间多少也有些交集。这些人今天已经成为了中国商业界非常重要的人物。在激荡30年中,他们是冲破垄断、打破旧体制的主要力量;而在今天呢?他们自己已经成为了垄断的一部分。

在《激荡十年》年这本书中,吴晓波给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中国经济发展令人们所感到的压迫和不适感,它既体现在社会个阶层之间的矛盾,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与妥协,也体现在中国与各国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当中。

这些的压迫和不适从何而来呢?或许,答案就在书名当中。


何为“水大鱼大”?

“水大鱼大”是对刚刚过去的十年最好的描述,这四个字像是一枚铅弹,击穿了遮蔽森林的迷雾,它出自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周其仁教授。去年吴晓波正在写作这本书的时候,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形容词,来形容刚刚过去的这十年。他带着这个问题去找了周教授。

作为中国经济最杰出的观察家,周其仁总是能用简洁的表述把深刻的真相揭示出来,他就给了这四个字。“水大鱼大”,水指的就是中国经济环境,制度环境,而鱼指得就是中国企业。


  • 水有多大?

在过去的十年间,评论中国用的最多的一个词应该就是“大国崛起”。我们的经济总量超过了日本,居于世界第二,制造业超过美国,广东经济总量相当于整个俄罗斯,上海经济总量相当于整个泰国。我们摩天大楼的数量占到了全球的7成,我们的互联网普及度世界最高,所有来中国旅游的欧洲人都对我们的4G网络羡慕不已。我们还拥有2.25亿的中产阶级,中国的消费者每年都要买走全球70%的奢侈品,而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39岁,甚至就连中国大妈对于黄金的热爱,都构成了期货市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 鱼有多大?

也是在过去十年之间,世界500强当中的中国企业,从35家激增到了115家,腾讯和阿里闯进了全球前十大市值公司之列;在传统的白色家电业,中国公司的产能均为世界第一;排名前十大全球房地产公司中,7家都来自中国;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前四名都是中国的。

另外,中国的商业投资界也发生了基础设施级别的巨变,以互联网为基础平台的生态被视为新的世界,它重构了商业的基本逻辑。在这十年间,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社交的方式、购物的方式和接受日常服务的方式以及金融支付的方式,都发生了难以置信的巨大改变。

那这不是很好吗?何来的压迫和不适呢?

周其仁口中的“水大鱼大”,所要描述的不仅仅是量的变化,不仅仅是要说中国的经济发展规模扩大了一点,或者企业规模扩大了一点,这仅仅只是正在发生的事实中的一部分而已。

吴晓波在书中写到:大鱼的出现必然造成大水的激荡,并在鱼群之间形成新的竞争与合作的格局。“大水大鱼”所呈现出来的,是水和鱼对于自身壮大感受到的不适感,以及让其他人所感觉到的不安。


解读《激荡十年》1、波澜壮阔又混沌失控的十年


这就是我们在过去十年所看到的景象,它既波澜壮阔又混沌失控,充满了希望又令人疑惑。

那我们想问,大水和大鱼之间的关系,到底该如何定义呢?

如果说这里的水不好,中国的经济环境不好,不适合办企业,那115家世界五百强企业是怎么来的呢?我们2.25亿中产阶级是怎么来的呢?没法解释。

那如果水很好,我们这里有最好的经商环境,是最适合赚钱的国家,那么为什么这么多的鱼会非正常死亡?吴晓波所认识的很多的聪明人,都被他写进了他的《大败局》当中,即便到今天还在发生着这样的事情,他们为什么会非正常死亡?

今天很多的企业家,赚了很多钱之后选择了移民,2016年美国投资移民一共签了800个人,其中730多个都是中国人,为什么他们觉得不安全而要离开呢?这个问题,今天在很多人心中都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激荡十年”的主要矛盾

在渐进式的中国变革之路上,我们看到了一系列战略性的矛盾,吴晓波在新书中为我们总结了四个,是在最近十年才出现的新矛盾。

  • 第一个是经济增长方式的彷徨。在08年全球经融危机中,我国快速推出了四万亿振兴计划,率先冲出衰退低谷。但与此同时,这也固化了依靠投资来振兴经济的路径依赖,在日后也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 第二个是市场之手与政府之手的博弈。我们的中央集权制,构建起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制度框架,而所有关于市场化的争论都与此有关。在2013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去年召开的十九大上,决策者都表达了市场化改革的决心。


  • 第三个是制造能力与消费升级之间的冲突。中国的制造产业长期都依赖于成本优势,中国制造与价廉物美是划等号的。但是最近十年来,中产阶级消费能力的井喷让人措手不及,它对供给侧造成了巨大的错配性压迫,转型升级的效率和代价决定了中国产业变革的未来。


  • 最后一个矛盾,是中国崛起与世界经济秩序之间需要调试。在过去的十年中,我们一改之前三十年的“韬光养晦”,表现出了对国际事务的极大热情。但与此同时出现的则是各国对于中国资本的羡慕与恐惧。


说到这里,我们稍微抬起头,简单看看国际上的局势,到2008的时候,全球化的浪潮已经高涨了整整六十年,但是在2008年之后,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最终改变了潮汐的方向,“反全球化”成为了新的趋势,国际贸易的增长在这段时间几乎陷于停滞,2016年的两大黑天鹅事件,英国脱欧和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更是让我们看到了新保守主义的再度兴起。

而我们中国作为全球化的最大受益国,处境似乎略显尴尬。我们似乎成了唯一一个仍然在全力推动全球化的超级大国,无论是2008年的奥运会,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还是2014年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及16年的G20峰会,都是一系列的标志性事件,它们代表了我们的一贯立场和姿态,不过,有些时刻,我们确实是孤独的。

是世界更加需要中国,还是中国更加需要世界呢?这是一个无解却又经常被提起的问题。在这背后,体现了世界各国对于中国崛起的复杂心情。


解读《激荡十年》1、波澜壮阔又混沌失控的十年


40年变革的原动力

纵观整个改革开放40年,沧海桑田。我们能走到这里,配得上“大国崛起”这四个字,绝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我们一定是做对了某些事情。换言之,中国的崛起存在自己的内在逻辑和原动力,那么,它是什么呢?

吴晓波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他把答案放到了这本书的最后。中国经济变革的原动力来源于四个方面:

  • 第一,制度创新。


  • 第二,容忍非均衡。


  • 第三,规模效应,或者叫巨国效应。


  • 第四、技术破壁。


以上我们所说的,近十年来出现的四个新矛盾,经济增长方式的彷徨,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博弈,制造能力与消费升级之间的冲突,中国崛起与世界经济秩序的调试。还有纵观改革40年经济变革的四个原动力,制度创新、容忍非均衡、巨国效应和技术破壁。这四个矛盾和四个原动力,就是贯穿《激荡十年》全书所有事件的主线。


中国折叠

介绍完了这些,我们再把目光收回来,看看我们自己的周围。

在2016年,获得雨果奖的科幻小说叫做《北京折叠》,这本小说很短,只有两万多字。它讲述了在三个不同的空间中,分别住着不同的人,第三个空间住着底层的蓝领,第二个空间住着中产白领,在第一个空间里的则掌握着权利和财富的精英。

这是一个典型的反乌托邦设定,在可以折叠的空间里,阶层的鸿沟越来越宽,最终,人们在物理的意义上被完全隔绝。可以折叠的空间,第一个空间的精英们拥有更多的资源,甚至能使用更多的时间。真可谓是“富者田连阡陌,穷者无立锥之地”。

当我们翻开硬币的另一面,大国崛起的背后,整个社会也正在被折叠。

在过去的十年中,深圳市的房价从1万3,暴涨到了6万,北京金融街的写字楼,租金超过了曼哈顿。在整个大中华地区,10亿美元富豪人数为749人,超过了美国的552人。站在上海黄浦江的外滩边,眺望两岸的摩天大楼和璀璨灯光,我们发现,这里就是当今世界最最繁华和喧嚣的流动盛宴。

对财富的焦虑和阶层固化的恐惧,使得物质追求成为当代最显赫的“道德指数”。

中国每天有一万家新的创业公司注册诞生,它们中的90%会在18个月里失败。在淘宝平台上,活跃着600万名大大小小的卖家,他们不分昼夜地叫卖着自己的商品。在政府的鼓励之下,全国各地出现了8000多家创业孵化器。在每一个星巴克咖啡店里,每天都有人开着电脑,热烈地讨论一个又一个稚嫩却野心勃勃的计划书。

而这样疯狂的财富运动,在一百多年前的美国也曾出现过,当时有人说:“美国普遍存在的极端商业活力,近乎疯狂的求富欲望,正是美国社会改善和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人说:“在人们高涨的,从未有过的消费热情背后,是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屈从和冷漠,越来越多的人变得什么都不相信,除了已经到手和即将到手的个人利益。”

他们究竟谁说得对,或者说得都对,又或者都不对。

今日中国变得更加壮观,却也更加扑朔迷离。

  • 我们曾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是每一个人都在问,这部分人中包括我在内吗?


  • 我们曾说“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但是因为“抓老鼠”而造成的环境破坏和伦理沦丧,已经伤害了很多人的利益和身体,发展的代价成为新的社会命题,人们必须在个人自由与公共秩序之间做出选择。


  • 我们曾说“摸着石头过河”,但是改革早已进入深水区,底不可及,早已没有石头可摸了。


换而言之,我们进入了一个失去共识的年代,或者说,旧的共识已经瓦解,而新的共识还未达成。

不过呢,就像狄更斯的那句话,用来描写任何时期都不会有问题,“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最智慧的时代,也是最愚蠢的时代。”

我们每个人,也都要思考这个时代与自己的关系,书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这个时代从不辜负人,它只是在磨炼我们,磨炼每一个试图改变自己命运的,平凡的人。”有的人在今天叹息着青春散场,而更多的人则开始吟唱,世界如此之新,一切都还尚未命名。


除非经由记忆之路,人不能抵达纵深。

刚才我所讲述的很多内容,都出自《激荡十年》的前言,作者自己所写的前言,一定是整本书价值浓度最高的部分,《激荡十年》的前言自然也是写得异常精彩,它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标题,出自德国的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的一句话,除非经由记忆之路,人不能抵达纵深。

大水之中,除了大鱼之外,还有同我们普通人一般的小鱼小虾,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就一同回顾这似曾熟悉的十年,经由自己的记忆之路,去感知大水的流速与方向,这与我们的生活休戚相关,因为感知它,是为了窥见自己未来命运的纵深。

解读《激荡十年》1、波澜壮阔又混沌失控的十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