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唯一沒殺的開國功臣,第一抗倭英雄,湯和如何做到壽終正寢?

韓聖劍


朱元璋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跟隨其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大將,在開國之後幾乎被屠戮殆盡,只有信國公湯和、曹國公李文忠、武定侯郭英、還有黔寧王沐英,寥寥幾人善終,而且李文忠還是朱元璋的外甥,若不是大腳馬皇后庇護,也早就over了!如果不是常遇春死得早、劉伯溫退的及時,都難逃不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屠刀!

先來看看功臣的下場,就知道信國公湯和能倖免,有多麼的不容易!

魏國公徐達

淮西二十四將之首,朱元璋一人之下、萬軍之上的天下兵馬大元帥,明朝開國首功元勳,追封中山靖王!被太祖一條燒鵝賜死!

鄂國公常遇春

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軍中,年僅四十。

韓國公李善長

比之於漢初蕭何亦不為過,後朱元璋以“知逆謀不發舉、狐疑觀望懷兩端”的罪名處死,死的時候77歲,全家70口滿門抄斬!

宋國公馮勝

藍玉案牽連,賜毒酒暴卒!

穎國公傅友德

平巴蜀、徵西塞、伐雲南,戰功赫赫,因藍玉案牽連。後來在朱元璋宴請百官的宴會上,奉旨砍下兩個兒子的首級後自盡而亡,死了也不安生,朱元璋下旨,傅友德全家發配遼東!這完全是朱元璋看他不順眼,莫須有,強加之罪!

涼國公藍玉

常遇春小舅子,掃平大漠的第一功臣,在捕魚兒海戰中大破北元,殺的蒙古騎兵一蹶不振,為大明疆域的穩固立下卓越功勳!後來俘虜並輕薄元朝皇妃,遭朱元璋嫉恨,以謀反罪名剝皮萱草,傳示全國,抄家滅門,夷三族!想想那張人皮燈籠,藍玉開國元勳裡是死的是最慘的。而且藍玉案牽連甚廣,前後斬首的官員多達4萬人。

曹國公李文忠

朱元璋外甥。勸諫朱元璋,差點被朱元璋當場砍殺,幸得大腳馬皇后庇護不死,後來病死,一樣滿門抄斬。

為什麼唯獨湯和善終,而且壽終70高齡?

不忍心殺發小

湯和在童年便與太祖相識,一起捉蟋蟀、一起逃亡、一起參加革命,而且湯和參加義軍比朱元璋早,屬於朱元璋的領路人,還救過朱元璋的命!但湯和從不自矜,在戰火中,發小友誼昇華為革命友誼!這有點像劉邦和盧倌,但是盧倌擔心自己被呂后幹掉,提前叛逃匈奴,兒時友誼土崩瓦解!

湯和謹小慎微

湯和眼見著昔日戰友一個一個先自己而去,內心是寒冷而顫慄的,所以明哲保身,及早請辭兵權,並且遣散家奴,太祖皇帝對發小湯和的知趣自然十分高興,還委任他構建海防,這些防禦工事為日後戚繼光抗倭打下堅實基礎!朱元璋對任何人都是尖刻的,即便是湯和,也曾因酒後發牢騷,被朱元璋多次訓斥,並將罪行刻在鐵捲上以示懲戒。

殺人也很厭倦

當年邁的朱元璋,看著人才凋零的朝堂,當年的淮西二十四將都遠去了,自己的江山也穩固了,誰還能陪自己閒敲棋子,醉酒當歌?我累了、倦了,算了,我的老夥計,湯和兄弟,活下去,好好地活下去…


烏蘭大俠


這個問題並不復雜,不是朱元璋不想殺他,而是狗咬刺蝟無處下口而己。

朱元璋殺了那麼多開國元勳,哪個不是罪名昭昭?理由充足。

湯和也有惹過朱元璋不開心的時候,是湯和駐守常州的時候,有事請示朱元璋,沒有得到滿意的答覆,回去喝點悶酒,說了醉話:“我鎮守此城,如坐屋脊,左右為難。”朱元璋聽說後,竟懷恨在心。在封湯和為信國公時,不但列舉他在常州的過失,還把那些過失刻在了世襲憑證上。可見朱元璋內心深處還是暗藏殺心的,只是沒找到藉口而暴發罷了。

湯和沒有被殺的原因,主要是他謹言慎行的結果。湯和比朱元璋大三歲,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光屁股哥們兒。朱元璋入伍也是湯和舉薦的,而很快就成了湯和的上司。湯和從不以大哥自局,對朱元璋十分尊重,做到了言聽計從,從不居功自傲。

其二,該斷則斷,主動上繳兵權,告老還鄉,讓朱元璋喜歡又放心。湯和跟隨朱元璋四十餘年,深諧朱元璋腑底,所以當退則退,決不遲疑,主動上繳兵權後,使朱元璋達到了預期的目地,當然不會殺他了。

其三:不戀權,湯和辭官還鄉後,又受命鎮壓倭寇,功成之後,不戀京都,毅然回鄉為民。朱元璋大為賞識,還能殺他嗎?

其四,湯和鄉里民間口碑極佳,從不仗勢欺人,並從嚴管教家室奴婢,不授人以把柄,使朝庭監察無懈可擊,極大的降低了被彈劾的危險。

湯和以自己的沉敏多智,謹小慎微的作風,才躲過了殺戮,活到七十歲,得以善終。





用戶李森


 明太祖朱元璋生前,確定配享太廟的十二功臣,有六王、六公侯。其中,排在六王第五位的,是東甌王湯和。

湯和是朱元璋的老鄉,比朱元璋大三歲,早年和朱元璋一起起兵。可以說,湯和親眼見證了朱元璋從一個窮小子一步一步登上皇帝寶座的過程。湯和很有智謀,和許多開國勳將一樣,征戰的足跡遍佈東南、四川、漠北、西北各處,一直馬不停蹄,而且多次負傷。

不過,比起徐達、常遇春等人,湯和的功績就要遜色得多,所以洪武三年,他只進封為中山侯,食祿每年一千五百石。直到洪武十一年,才進封為信國公,歲祿三千石。湯和以他獨特的政治智慧逃出了魔掌,最終得以安享晚年,死後也受到追封,極盡哀榮,這在朱元璋統治期內,是很罕見的。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生性猜疑,心狠手辣,開國功臣幾乎被老朱誅殺殆盡,即使跟隨他出生入死的徐達(據說欽賜的那個鵝,雖然沒毒,但老朱心裡明白,徐達背上的瘤是不能吃鵝肉的)、李善長也沒能倖免,更別說明朝開國第一猛將藍玉,最後也被株連九族。可是湯和卻能壽終正寢。那麼,湯和躲過朱元璋的誅殺手掌,其玄機在哪兒呢?其實湯和能壽終正寢,是因為他具有特殊的政治智慧——大智若愚。

  一、湯和了解自己的領導人朱元璋的秉性

。俗話說“知人知面不知心”。但是,作為朱元璋的發小湯和卻非常瞭解朱元璋的為人。他和朱元璋是從小一起長大的,而且在長期的戰鬥生涯中,朝夕相處,他就很清楚朱元璋的秉性,知道他的喜惡和忌諱。

  他大智若愚,明哲保身,逃過朱元璋誅殺的手掌。本該說朱元璋應該感謝湯和和徐達等人,要不是湯和徐達引領他參加起義,投奔光明,走上正確的道路,哪有他老朱的天下。可是朱元璋這人不這樣想,他當上皇帝后,想的是如何保住朱家的江山,而不是考慮和他的出生入死的兄弟如何分享天下。

  二、湯和大智若愚,不參與任何政治派別

。湯和這個人很聰明,他不參與任何政治派別的鬥爭,採取中庸之道。大家知道,朱元璋的天下是仰仗一幫能人打下的,其中有兩大核心集團,一派是來自朱元璋老家的淮西集團,如常遇春、徐達、李善長、胡惟庸、藍玉、湯和等。另一派是為朱元璋立下汗馬功勞的以劉伯溫為首的浙東集團。兩集團之間互相爭鬥,水火不容。而湯和的聰明之處恰恰就是極少參與這兩派的政治鬥爭,從而使自己沒有陷入到這個政治鬥爭的漩渦當中。

  三、湯和從來不敢小瞧發小,自始至終尊重發小。我們知道,湯和與朱元璋是自小的玩伴,參加起義軍也早於朱元璋。朱元璋加入起義軍時,湯和已經是一位小頭領,但他對朱元璋言聽計從,甘願接受朱元璋的領導。

  在湯和的幫助下,朱元璋漸漸展現自己的才能,很快也當上了領導,而且位置在湯和之上。湯和不僅沒有半點嫉妒,反倒更加擁戴。恰恰是這一點朱元璋對湯和也比較放心。而其他一些蠢材,自以為和朱元璋一起出生入死,功高蓋主,他老朱的天下也有自己的一份,對老朱不恭不敬,不把發小放在眼裡。有些甚至恃功而驕,大大咧咧,與已經是皇帝的朱元璋稱兄道弟,結果可想而知。

  四、湯和隨遇而安,看淡功名,捨得放手。明朝初建時候,朱元璋打下天下後,開始封賞功臣。一開初封了六位公爵,即韓國公李善長、 魏國公徐達 、曹國公李文忠、 宋國公馮勝 、衛國公鄧愈 、鄭國公常茂。如果論戰功,湯和也並不在這些人其下。論資歷,更是深厚,但湯和竟只被封了侯爵。對此湯和卻毫無怨言,他看淡功名,隨遇而安,仍然兢兢業業工作。

  而其他一些人,就因為不滿封賞而有所抱怨,引起朱元璋的忌恨。後來,朱元璋又給湯和加封為信國公,他也不驚不喜。等朱元璋平定天下,當上皇帝后,不等朱元璋開口,湯和又主動找到朱元璋,說自己年事已高,指揮軍隊力不從心,要辭職還鄉享清福去。朱元璋一聽高興極了,正和他的心意,立馬恩准湯和回家養老,還下令給湯和在鳳陽修建了府第,封賞金銀。

  五,湯和看清風向,低調做人,不妄議朝政。湯和回鄉以後不參與政事,不妄議朝政,低調做人。他還限制家人的行為,不談國事,不參與地方政事。他還每年去京城拜見朱元璋,向朱元璋彙報自己的思想動態,決口不提政事,消除朱元璋對他的疑慮,這使朱元璋對他很放心。湯和以他獨特的政治智慧逃出了魔掌,最終得以安享晚年,死後也受到追封,極盡哀榮,這在朱元璋統治期內,是很罕見的。

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年事已高,湯和深知其不願統帥軍隊的本意,主動提出希望能返回故鄉,至此,兩位在戰場上叱詫風雲的梟雄分道揚鑣,朱元璋的深謀遠略湯和深表佩服,而湯和的謙卑,凡事不盲目也獲得了朱元璋的信任,兩位可以說是英雄惜英雄。











Zh上善若水W


湯和能做到善終,阿貴認為最主要的有三點,第一點:湯和是一個非常有眼力的人 在經過胡惟庸和藍玉一系列事件後,他看清楚朱元璋已經容不下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很明顯朱元璋是在為下任朱氏王朝的掌舵人鋪好路,既然要鋪路就必須清除路上的一切不確定因素。他也是看清楚這裡面箇中複雜的事實,且不說破,毅然的選擇了辭官回鄉。其實湯和在那時候根本就沒達到告老還鄉的條件,向朱元璋提出後朱元璋也絲毫沒有挽留的意思,這樣一來,湯和也印證了心中的一點點疑慮,堅信了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

第二點:湯和是一個和識時務的政治家,在當時已經有好些個辭官回家後被殺的大臣,可他卻得以善終,因為他辭官後非常低調,不與朝中人有半點往來和瓜葛。不與當地官員和鄉紳有交往,這也讓朱元璋找不到任何藉口對其下手。

第三就是湯和從小和朱元璋一起長大,二人的感情自然要比一般人深厚。朱元璋參軍投郭子興也是湯和的牽線搭橋。在隨後的戎馬生涯中,湯和從不擺駕子處處都以朱元璋為大哥,以大哥為先,也從不向朱元璋要功勞甚至搶功。朱元璋說什麼就是什麼,就是賞賜上對他不公平,他也從不計較什麼,就是再有不情願的地方,他也不會在臉上表現出來。對朱元璋的旨意,他都盡最大努力去完成,恪守本份,,這些表現朱元璋一樁樁,一件件都記在心裡,所以說湯和的為人他心裡是有數的。湯和對朱氏王朝也就沒有什麼威脅性,最後對他也只有聽之任之,沒有再加害於他。


以上三條是湯和能夠得以善終最主要的因素。事實證明一個人活著容易,但是要糊塗的活出明白卻不容易。以上是阿貴的觀點,朋友們有需要補充的地方,歡迎來評論區和阿貴探討探討,讓我學習學習。謝謝!


阿個貴州人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大明王朝從此出現在歷史的舞臺上,在我國曆史上,皇帝殺忠臣的事似乎是家常便飯,成為了萬人之上後,就開始擔心曾經的左膀右臂會不會想要分走半壁江山。平時愛猜忌,性格又刻薄的朱元璋更是將這一舉措發揮到了極致,為了鞏固龍椅、為了保護朱家王朝的利益。

據史料記載,明朝的34位開國功臣,只有4位免於殺身之禍,朱元璋也成為中國歷史上誅殺功臣最多的一位帝王。然而,湯和依舊找到了一條出路,這和他平時的心思縝密,為人老實,對帝王盡心盡責是分不開的。

元朝滅亡及掃平天下後,湯和更是第一個主動交出兵權的將領,朱元璋在當時就把湯和隨自己的威脅降到了最低,並且給了湯和一份特殊的安心。在朝中的地位提升,加之平常的察言觀色,湯和意識到年歲漸大的朱元璋已經無效顧及軍權,也開始意識到自己也將要盡力歷朝歷代臣子的必經之路,便主動退出歷史舞臺,像朱元璋提出告老還鄉的請求,旨在告訴太祖自己功成後絕不爭功,根不會威脅到王權,自己只想做個凡夫俗子,體驗一把平凡子弟的寧靜罷了。就算不問朝政,湯和也明白自己無時無刻不被朱元璋監視著,他就整天遊山玩水,也不結交地方朋友,一股與朝廷脫軌的灑脫,朱元璋對此大為放心,加之先前湯和的表現,這一前一後,讓朱元璋絕對的放心,湯和重病的時候,朱元璋還親自前往探望。可以說湯和成為落網之魚除了一定的運氣成分,和他自身的一系列表現是密不可分的。


一米八2022


大頭和尚上臺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殺跟班,有的獲罪被殺,有的無罪賜死,例如中書左丞相李善長、左丞相胡惟庸、太子太傅藍玉、大將軍葉升、太子太師馮勝、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宋濂、太子太師傅友德……然而信國公湯和卻能夠倖免於難,得以善終,這為啥?

1. 湯和是朱元璋好基友。 湯和家裡比較富裕,先開始創業,投奔郭子興的紅巾軍,由於表現好,就給升級了做了千戶。湯和覺得這工作不錯,就拉好基友放牛娃,不,現在在黃覺寺出家的大頭和尚朱元璋入夥。朱元璋入夥後,那是積極表現啊!多次立功,後來居上。升級太快,趕超了湯和。跟一塊來的小夥伴都心理有怨氣,不服氣小朱,只有湯和言聽計從。讓小朱心理那是倍爽。

2. 小湯識趣 小湯跟了小朱後,鞍前馬後,貢獻頗多。小朱做了大BOSS後,覺得大家太辛苦,該休息休息。小湯就趕緊提出要回家養老。小朱一想,真是蛔蟲啊!於是,發了獎金,發了座大房子就回家了

3. 小朱時常敲打 小湯有次喝酒醉了,埋怨了幾句,被小朱聽見了。小朱就記住了,該升級時,不給升;該發獎金,也沒給發。小朱時常提及此事,讓小湯感到危機。

4. 小湯晚年,更加謹慎。 每次小朱叫他去宮裡議事,回家就閉口不言,從不洩露半句。而且遣散了身邊的小蜜,守口如瓶。小朱看見,很是欣慰。

5. 小湯家香火不旺。 小湯家兒子女兒不多,人也不多。對小朱家沒有任何威脅。

小朱想了想,都這麼慘了,殺他作甚,還是他一條生路吧!


飄渺孤泓影


我總結以下四點原因吧:

1.湯和本就是一個沉穩敏捷,善於謀略的大臣,又是朱元璋的同鄉,對他的瞭解知之甚多。明朝建國後,湯和看出了朱元璋的心病,他害怕公爵王侯手中所握之權會對明朝構成威脅。於是湯和就順水推舟,以“年事已高,不能再指揮軍隊馳騁戰場”為由主動交出手中的軍權,並辭官回家養老。湯和識相知趣,正好迎合了朱元璋的心思,朱元璋為此大悅,立馬撥款為湯和在鳳陽老家修建了府第,讓他衣錦還鄉。所以,湯和保全了自己和家人。從此以後,湯和每年一次上京朝見。

2.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湯和和朱元璋一起投奔了郭子興的紅巾軍,在郭子興麾下效力。後來朱元璋脫穎而出,成為首領,當時諸將大多是朱元璋的同輩,都不肯居於他之下,湯和比朱元璋大三歲,惟獨他認真謹慎地聽從指揮,朱元璋為此非常高興。據《明史》記載:“湯和長太祖三歲,獨奉約束甚謹,太祖甚悅之。”湯和在關鍵時刻,他率先承認朱元璋的領導地位,這份功勞,朱元璋是一直是銘記於心的。

3.湯和有一顆常人做不到的平常之心,對待功名利祿從不過於追求,亦不爭功。他待人寬厚,處事謹慎,在受到朱元璋的批評後也從不發牢騷,朱元璋對他的表現大為讚賞。後來湯和做了信國公後,從來都不驕不躁,亦不傲世輕物,仍以一顆平常之心處事待人。故而,朱元璋對他非常放心,從而保全了自己和家人。

4.湯和衣錦還鄉後,低調做人,從不以功臣自居,並且束縛子孫家奴,遵守法紀,善待鄉鄰,不授人以柄。尤其是湯和晚年,他為人更加恭敬謹慎,入朝所聽到關於國事的議論,一語也不敢向外洩露。他有妾百餘人,生病之後便全部用錢將她們打發走。他在朝廷上所得的賞賜,大多分給了家鄉的鄉親們。據《明史·湯和列傳》記載:“和晚年益為恭慎,入聞國論,一語不敢外洩。媵妾百餘,病後悉資遣之。所得賞賜,多分遺鄉曲。”湯和的這些所作所為毫無半點貪戀權力的慾望,令朱元璋放心,故而未遭到他的毒手。

就這樣,湯和活到了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以七十歲的高齡去世,是明初少有的幾個能善終的老臣。




記錄歷史感悟的建築師


“唯謙恭謹慎爾,知進退。”

作為和朱元璋一起長大的少時好友,湯和與朱元璋的私交,遠勝過後期跟隨朱元璋的其他名將徐達、李文忠、常遇春、馮勝、傅友德等人。

1.故交:

兩人自幼相識,類似劉邦與樊噲的關係,有著更深的私人情誼。

2.識人:

湯和先於朱元璋加入紅巾軍,主動向郭子興推薦朱元璋;其軍職雖高於朱元璋,卻在每次並行時,都走在朱元璋的後面,顯示出對朱元璋的尊敬;之後朱元璋出走,湯和捨棄千夫長之位,隨其重新開始打拼。

3.將才不顯:在徐達、李文忠、常遇春、馮勝、傅友德等人的光輝下,湯和的軍事才能並不突出,屬於相對讓人放心的一類。

4.政治嗅覺敏銳:

在北伐北元的大戰役結束後,大明疆土已大致安定;正所謂“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之後的主要方向是休養生息,恢復國力;之前因征戰而下放的軍權,也到了收回的時候。

朱元璋沒有采用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的策略,而是為了給自己的長孫朱允炆消除隱患,採用了劉邦“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策略:先奪相權兵權,然後興大案,以此把諸多能臣名將一網打盡,其中牽連最廣的是“胡惟庸案”和“藍玉案”。

史載兩案之後,“功臣名將,幾近殆已。”

湯和清楚知道了朱元璋的用意,於是在完成浙江抗倭防線後,主動上交兵權,得以歸老鳳陽,最後善終。

5.其餘幾位倖存功臣:

沐英:朱元璋義子,隨藍玉平定雲南後,留在當地鎮守,留下了“沐王府”的傳奇;而且遠離中央,地位類似鎮守北邊的朱元璋諸子,不具有威脅性;

郭英:救過朱元璋,善守不善攻,靖難之役中的南軍主將之一;

耿炳文:謙卑且才能不顯,也是靖難之役的南軍主將之一。

6.可惜的是,禍起蕭牆,朱元璋的四子朱棣,最終在北平舉起反叛的大旗,推翻了侄子朱允炆的統治,並遷都北京,開啟了大明盛世。


橫海史話


開國後,朱元璋藉助胡惟庸案,殺了三萬人,藉助空印案,殺了五萬人,藉助國桓案,殺了兩萬五千人。德慶侯廖永忠、永嘉侯朱亮祖被朱元璋鞭打致死,宰相李文忠被毒死,劉基、胡惟庸、藍玉、馮勝、宋濂、傅友德都被朱元璋以各種理由弄死。連清朝歷史學家都說,朱元璋是屠戮功臣最多的皇帝,內心殘忍,無以復加。為什麼湯和能夠善終呢?結合他的事蹟,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他是朱元璋的發小,又是最初的領路人

湯和於元朝泰定三年(1326年)出生在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孤莊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和朱元璋不僅是同鄉,而且在一條小街上長大。童年的湯和有壯志,在嬉戲玩耍時,喜歡統率群童,練習騎馬射箭。成年之後的湯和身高七尺,舉止灑脫,沉穩敏捷,善於謀略。

至正十二年(1352年),湯和帶領十多個壯士參加了郭子興的紅巾軍,他因作戰勇敢而被封為千戶之職。湯和給兒時夥伴朱元璋寫信,邀請在皇覺寺的朱元璋參加義軍。有人知道了這封信的內容,要去告密。於是,朱元璋投奔了郭子興的紅巾軍。 朱元璋入伍後,因功被提升為鎮撫之職, 級別在湯和之上。

二、他一直堅定追隨朱元璋

至正十三年(1353年),湯和隨朱元璋進攻大洪山,攻克滁州,被授為管軍總管。又隨朱元璋攻取和州。當時諸將大多是朱元璋的同輩,都不肯居於他人之下,湯和比朱元璋大三歲,惟獨他認真謹慎地聽從指揮,朱元璋為此非常高興。

三、他能征善戰、履立奇功,而且居功不自傲

至正十五年(1355年)六月,湯和隨朱元璋平定太平,繳獲三百匹戰馬。在攻擊陳野先時,湯和被飛箭射中左大腿,他將箭拔出後繼續投入戰鬥,最後與諸將擒拿住陳野先,攻佔了溧水、句容。

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湯和隨軍平定集慶(今江蘇南京),立下了功勳。平定集慶後不久,湯和又跟隨徐達攻取鎮江,晉升為統軍元帥,其後又率領軍隊出行巡察奔牛(今常州奔牛鎮)、呂城(今丹陽呂城鎮),降服陳保二,攻取金壇、常州,然後湯和以樞密院同僉(同僉為院官身份,節制元帥)的身份駐守常州。

常州與張士誠統治的東吳相連,張士誠經常派間諜出來偵察,湯和防守十分嚴密,使敵人探聽不到任何消息。敵人屢次出兵侵犯,湯和全都將他們擊退,並俘虜敵人數以千計。隨後,湯和進取無錫,大破吳軍於錫山,趕走莫天祐,俘獲其妻子兒女,晉升為中書左丞;又以水師出行巡察黃楊山,將張士誠所屬的水軍打敗,俘獲千戶四十九人,被授以平章政事。湯和率軍援救長興,與張士信戰於城下,城中出兵,與湯和一起夾擊,大敗敵軍,俘獲士兵八千人;解圍之後,湯和率軍返回,討平江西諸山寨。永新守將周安反叛,湯和率軍進攻,將其打敗,連破其十七寨,然後圍城三月,攻克永新,捉拿周安,並將他獻給朱元璋,然後還守常州。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十月,湯和隨大軍討伐張士誠,攻克太湖水寨,攻下吳江州,圍攻平江。在閶門和敵人戰鬥時,湯和被飛炮擊傷左臂,應詔返回應天。傷好之後,湯和重返戰場,攻克平江,因為軍功,被朱元璋賞賜黃金和布帛。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湯和被授為徵南將軍,與副將軍吳禎率領常州、長興、江陰諸路人馬,前去征討方國珍。渡過曹娥江,攻下餘姚、上虞,攻取慶元。方國珍逃亡入海,湯和率軍追擊,將其打敗,俘獲敵軍大帥二人,海船二十五艘,斬首無數,然後回軍平定各屬城。

湯和派使者招降方國珍,方國珍到軍門投降,湯和獲得士兵二萬四千人,海船四百多艘,浙東地區全部平定。湯和於是與副將軍廖永忠一起前去討伐陳友定,從明州出發,由海路順風抵達福州的五虎門,駐軍南臺。湯和首先派人前去勸降,陳友定不予答覆,於是將其包圍,在城下將平章曲出打敗,參政袁仁請求投降,湯和乘機率領軍隊進城,然後分兵出行巡察興化、漳、泉及福寧諸州縣。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湯和又攻佔延平,擒獲陳友定,將其押送京城。

洪武三年(1370年),明軍北伐,湯和受命在明州造船,將糧食運往直沽,因受海上颶風襲擊,將糧食運到鎮江後返回。隨即,湯和被授以偏將軍,跟隨大將軍徐達西征,與右副將軍馮勝一起從懷慶越過太行山,攻取澤、潞、晉、絳諸州郡。同年五月,湯和隨徐達攻佔興元(今陝西漢中)。

洪武四年(1371年),湯和率軍渡河進入潼關,分兵徑直奔向涇州,派部將招降了張良臣,張良臣不久又反叛離去,湯和會合大軍圍攻慶陽,將張良臣俘獲斬首。湯和被授以徵西將軍,與副將軍廖永忠一起率水師溯江伐夏,夏兵扼住險要地段,湯和進攻沒能成功。又遇江水暴漲,駐軍大溪口,軍隊長久不能前進,而傅友德已率軍從秦、隴深入,攻取漢中。廖永忠已在其前攻克瞿塘關,進入夔州。湯和這才率軍跟隨其後,進入重慶,降服明升。還軍之後,傅友德、廖永忠受到朱元璋的賞賜,而湯和不及他們。

洪武五年(1372年),湯和以右副將軍的身份,隨大將軍徐達北伐,遇敵於斷頭山,戰敗,指揮使章存道陣亡,朱元璋對此未予追究。湯和隨即與李善長一起駐紮中都宮闕。又鎮守北平,修築彰德城,跟隨徐達在定西將擴廓打敗,平定寧夏,向北追擊到察罕腦兒,擒獲蒙古猛將虎陳,獲馬、牛、羊十多萬頭。後來在攻戰東勝、大同、宣府的戰役中,湯和都立有戰功。返回京城後,官職授為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柱國,爵位封為中山侯,每年的俸祿一千五百石,並授與子孫世襲的憑證。

洪武九年(1376年),伯顏帖木兒屢次寇邊,湯和以徵西將軍的身份駐防延安,伯顏帖木兒嚮明朝乞求和解,湯和遂率軍返回。

洪武十一年(1378年)春,湯和晉封為信國公,每年的俸祿三千石,參加商議軍國大事。湯和多次去中都、臨清、北平操練軍隊,修繕城牆。

洪武十四年(1381年),湯和以左副將軍的身份率軍出塞,征討乃兒不花,攻佔敵人的灰山營,俘獲平章別裡哥、樞密使通而歸。[12]

洪武十八年(1385年),思州蠻族叛亂,湯和以徵虜將軍隨楚王征討,俘獲敵軍四萬人,擒獲蠻族的首領而歸。

四、他不貪權攬工,審時度勢,激流勇退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年事已高,心中不願諸將長期統領軍隊,只是還沒有公開採取措施。湯和洞察出了朱元璋的本意,因此找機會對他說道:“臣年事已高,不能再指揮軍隊馳騁戰場了,希望能返回故鄉,為將來死去找一片容身之處。”朱元璋聽後大為高興,解除了湯和的兵權,開始在中都鳳陽給湯和修建府第。

五、他為國分憂,著眼大局,抗倭有策

當時倭寇經常騷擾沿海一帶,朱元璋把湯和召來,對他說:“你雖已年邁,再請你替朕一行吧!”湯和到實地巡視後,決定在江浙沿海一帶築城59座。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諸城終於築成。湯和返京覆命,鳳陽新宅也已建成。湯和便帶領妻子兒女去向皇帝辭行,朱元璋十分高興,賜他黃金三百兩、白金二千兩、紙紗三千錠、彩幣四十多套,賜給其夫人胡氏的物品也一樣多,並且下詔褒獎,諸功臣無人能與他相比。從此以後,湯和每年一次上京朝見。

六、他善於藏拙,明哲保身

湯和回鄉後,整天喝酒下棋,遊山玩水,含飴弄孫;從不結交中央官吏和鄉紳,也不議論國度大事,給人一副只貪圖享用,不問世事的樣子,也讓朱元璋十分放心。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農曆正月初一,湯和到京師給朱元璋拜年時,得了急症,不能說話。朱元璋即日親臨探視,長久嘆息之後,讓他返回故鄉。待湯和病稍好一點時,朱元璋又命人將他接到京城,讓他坐車進入內殿,設宴慰勞,關懷備至,並賜黃金、布帛、御膳、法酒等等。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湯和病情日漸加重,不能站立。朱元璋想見湯和,便命他坐車前往覲見,朱元璋用手撫摸湯和,與他詳細敘談家鄉故舊以及這些年來興兵的艱難。湯和已經不能對答,只是不停地叩首。朱元璋見此情形,淚流不已,厚贈黃金、布帛作為喪葬費用。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八月,湯和病逝,終年七十歲,朱元璋下詔追封湯和為東甌王,諡號襄武。敕葬安徽蚌埠曹山南麓。

《明史·湯和列傳》:湯和晚年為人更加恭敬謹慎,入朝所聽到關於國事的議論,不敢向外洩露一句。他有妾百餘人,生病之後便全部用錢將她們打發走。他在朝廷上所得的賞賜,大多分給了家鄉的鄉親們,每當見到布衣時的故交遺老時,湯和總是顯得非常高興。當時許多公、侯等老將都因奸黨罪先後伏法,很少有人倖免,而湯和獨享老年之福,並以功名而終。

軼聞故事

湯和經常因為酒醉犯錯。在駐守常州時,他曾有事請示朱元璋,沒有得到滿意的答覆,便在喝醉後埋怨說:“我鎮守此城,就像坐在屋脊之上,左右為難。”朱元璋聽說之後懷恨在心。平定中原後,論功行賞時,朱元璋以湯和徵閩時釋放陳友定的餘孽,使八郡重受騷擾;還軍途中,又被秀蘭山賊寇襲擊,失去二名指揮使為由,不封湯和公爵。湯和伐蜀回來後,朱元璋又當面數落其逗留之罪,湯和頓首謝罪,此事才作罷。在封他為信國公時,朱元璋仍列舉他在常州時的過失,並命人刻在世襲憑證之上。





滴水之悟


有一句話就能概括湯和善終的原因:一分交情,兩分功勞,三分謹慎,四分知趣,湊成了十分安全。

朱元璋從一個農民成為了一代帝王,而跟隨他打天下的功臣就有大多都不得善終,那麼湯和能夠善終?原因無外乎兩點:湯和的性格,與朱元璋的關係。

湯和的性格比較開闊,與世無爭,湯和與朱元璋同鄉裡,當年,湯和首先在郭子興手下做事情,湯和在義軍隊伍裡發展後,主動邀請朱元璋加入義軍。而且湯和沒有倚老賣老,不因為年長就欺負朱元璋,而是能恪守禮節,認真地聽從朱元璋上的指揮。湯和在關鍵時刻,率先承認朱元璋的領導地位,朱元璋對此是一直是銘記於心的。早年的同鄉之誼和共事經歷,讓朱元璋更加了解讓湯和,這保障了湯和在朱元璋稱帝之初不受猜疑。

其次,湯和在打江山的過程中,從未在行動上從未表現過對明朝和皇帝的不忠不敬。無論是早年甘居朱元璋之下,還是後來的任勞任怨,湯和均恪守臣禮,在受到朱元璋的批評後也從不發牢騷,朱元璋對他的表現大為讚賞。湯和做了信國公後,不貪戀功名利祿,從不爭功,處事越發謹慎。待人寬厚,不驕不躁,不傲世輕物,故而朱元璋對他非常放心。晚年的湯和不僅遣散了一百多侍妾,所得賞賜基本分送給部屬,對待早年的親朋好友還是很熱情,關鍵是還主動上交了兵權,提出退休,從此不問國事,給朱元璋一個老實人的形象。

湯和雖然功高卻不震主,這點讓朱元璋找不到誅殺他的理由,所以湯和可以安度晚年,有個好結局。湯和死後,朱元璋下詔追封他為東甌王,諡襄武,葬於安徽蚌埠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