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交易也分對錯,虧錢以後的你都在想什麼?

估計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哈,我這次買對了!唉,我這次賣錯了!

心態、自信,在一次次自認為的錯誤中變化。

範·撒普在《通向財務自由之路》中寫道:“大多數成功的交易商只有35%-50%的成功率,他們之所以成功並非由於能夠很好地預測價格,而是因為他們賺錢的交易的規模遠遠大於賠錢的交易的規模。這需要高度的自我控制。

大多數成功的交易商只有35%-50%的成功率,這是讓人吃驚的事情。那麼,什麼是正確的交易?什麼是錯誤的交易?難道只有買了就漲、賣了就跌才是正確的交易嗎?難道只有每次都成功地抄底摸頂才是正確的交易嗎?

對與錯的特徵

-相對性-

在交易中我們經常看到許多投資者虧損持倉一直持有而獲利持倉卻跑得非常快,這種現象非常普遍,但這並不是投資者不理智,而是他無法確定對與錯,沒有一個非常明確的對錯判斷標準。

然而,他為什麼沒有對錯判斷標準呢?因為在交易市場中對與錯具有別的任何市場不具有的特徵,即:對與錯在期貨交易市場中的轉換性非常快,快得甚至來不及反應,一筆交易一分鐘前可能是獲利的,而一分鐘後卻可能變成虧損;也有可能今天獲利的持倉第二天又變成虧損,這種對錯的快速轉換是期貨交易市場所特有的,也是期貨交易市場與別的市場的一個本質區別。

-時效性-

對與錯除了具有極強的相對性外,同時還具有很強的時效性。任何一筆交易無論是贏利的還是虧損的都具有有效的時間性,超過這個時間週期則對與錯都將發生逆轉,這在股票市場中表現得猶為明顯,股民一旦被套,因期盼心理不願止損,而被迫長期持有,以等待下一個贏利週期的出現。然而,在期貨市場中,因保證金制和交割限制,投資者無法長期持有頭寸,往往無法等到贏利時期的到來就被迫虧損出場。

對與錯的時效性使市場上產生了對時間週期的研究,並形成了專門的週期理論,進而使投資者不僅從價格上來把握市場,而且可以從時間上來把握市場,使交易更上一個層次。

-連續性和不可分割性-

交易本身由贏虧組成,由對錯組成,沒有隻有贏利或虧損的交易。在交易中,對與錯是連續的、不可分割的,這種連續性不是指連續獲利或虧損,而是對與錯是交替出現,並且永遠如此,具有連續性

同時,對與錯具有不可分割性,如同一張紙的正反面一樣不可分割,誰也不可能一直獲利或虧損,誰也不可能把獲利和虧損割裂開來。你只有真正理解了虧損是正常現象和必然現象,你的交易心態才能保持平靜,才能不至於對市場產生恐懼心理而無法按計劃交易。

如何處理對與錯

任何投資者的交易一旦發生虧損,不僅其賬戶資金受到損失,而且其自尊心也同時受到打擊。若他不能正確理解虧損,則會產生自責心理;若連續虧損甚至會產生自卑心理,進而使自己進入不能犯錯的狀態。

-制定適應自己的標準-

你首先制定的是一個適應自己的對錯標準,而不是適應市場的對錯標準,因為在任何時候市場都不可能給你一個明確而肯定的對錯標準。進場交易,結果被套,是否就錯了呢?其實只要不到止損點交易就仍然處於正確狀態。

對與錯不能由盈虧來判斷,而應由盈虧的質量來判斷,做錯了只有小虧損、做對了有大贏利才是對,否則則是錯。對與錯的評判標準其實就是止損點如何設、是否嚴格執行的問題,止損點如何設立是一個因人而異的問題,但嚴格執行則是應普遍遵守的紀律。

-允許自己犯錯-

在交易中如果你不允許自己犯錯,則你的交易要麼非常小心,高度緊張,心態難以平衡,要麼一旦做錯就不認錯而鑄成大錯,這都是交易大忌。出現虧損在交易中是非常正常的事,你應當把適當的虧損看成是獲利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和成本,機會都是尋找出來的,不是一眼就能看出來的,不付出代價就想成功那是幻想!

-遵守紀律,執行標準-

遵守紀律,嚴格執行自己制定的對錯標準是改正錯誤和交易獲利的前提條件。進場之後,你惟一需要做的就是用你的評判標準去判斷該出還是持有,一旦觸及止損點惟一可做的就是出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