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者張濤醫生曾對我說,這輩子別再跑步了

6年前,張濤讀了一本《少的力量》的書,作者是一個非常勵志的美國胖子,通過跑步擊退了病魔,恢復了健康。

跑者張濤醫生曾對我說,這輩子別再跑步了

同樣受著身體肥胖、頸椎、腰椎困擾的他,受到啟發,模仿作者開始跑步經常在凌晨5點起來,跑步1小時之後再上班。通過1年半的時間,減重20斤,恢復了正常的體型,那時的他,還只是簡單的奔跑。

2年前,一場車禍打破了生活的寧靜,右腿髕骨被取出9塊碎骨,被法醫定為十級傷殘,在床上躺了3個月,身體爆肥,長了20多斤。

在複查的時候,醫生跟我說:“你這輩子就不要跑步了。”

張濤並不甘心,於是向師友餘丹博士請教,餘博士對他說:“你只管去跑!如果身體實在支撐不住,你就從此死了這條心。但是,這也比你輸給自己頭腦中虛構出來的恐懼要強!”

聽了餘博士的話,他下定決心:不但要跑,還要跑馬拉松!

於是,他慢慢恢復訓練,從每天步行10000步開始,慢慢到隔天跑1公里,接著是3公里、5公里、8公里、10公里,直到賽前一個月,終於可以一口氣跑30公里,為備戰武漢首屆馬拉松比賽做好了準備。

“儘管車禍給我右腿帶來的創傷和疼痛,一直影響著我的速度和姿勢,但並不是不能忍受,客觀現實和主觀想象不是一回事。”他說,“對我來說,跑步意味著難得的獨處機會,靜靜的思考,往往能夠把工作中紛繁蕪雜的各種線索整合起來,找到突破點或創意點,而在大汗淋漓的同時,我也能體驗到內心的沉靜和充實。每次跑完之後,大腦裡分泌大量的多巴胺和內啡肽,讓我的性格變得很樂觀。”

在2016年4月10日的漢馬上,張濤最終以5小時28分的成績完賽,同時他也開啟了明年漢馬的備戰,“明年,我要跑進4小時。”他說。

還記得這樣一句話,“在非洲大草原上,每天早晨,羊睜開眼睛所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必須比跑得最快的獅子跑得還快,否則我就會被獅子吃掉。而就在同一時刻,獅子從睡夢中醒來,首先閃現在腦海裡的第一個念頭是:我必須比跑得最慢的羊跑得快,要不然我就會餓死。

於是,幾乎是同時,羊和獅子一躍而起,迎著朝陽跑去。

生存的壓力,使羊成了奔跑“健將”,獅子成了草原“獵手”。

而我們呢?

奔跑是不是也是一種本能?

跑步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