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萬元獎金怎麼用?科學家的回答亮了:還房貸

剛剛過去的這個週末,

聚光燈再一次投射到科學家的身上,

只不過這次的主角,

並非白髮蒼蒼、功成名就的老科學家,

而是50位平均年齡40多歲的

青年科學家。

他們中,

有17人的年齡在36歲到40歲之間,

有9人在35歲以下,

最年輕的,

不過才32歲。

11月2日,

作為騰訊科學周重磅活動之一,

首屆“科學探索獎”在北京頒發,

這50張洋溢著青春氣息的面孔集體亮相。

在此之前,

他們之中的絕大多數,

對公眾而言只是個陌生的名字,

其中不乏既未戴學術“帽子”

也不屬於任何學術“圈子”的

年輕學者。

50人中,

有8人在此之前

沒有任何獲獎的背景和經歷。

這樣的結果,

不管是在我國以往的科技獎勵體系中,

還是在諾貝爾獎等

國際科學大獎的統計中,

都實屬罕見。

300萬元獎金怎麼用?科學家的回答亮了:還房貸

▲2019年科學探索獎獲獎者合影

在11月2日的頒獎現場,

“科學探索獎”監督委員會主席、

清華大學教授錢穎一給出這樣的評價:

這個獎,

與很多其他成就獎、成果獎不同,

它不是獎勵過去,

而是支持未來,

鼓勵青年才俊探索科技前沿。

300萬元獎金怎麼用?科學家的回答亮了:還房貸

▲錢穎一

事實上,

這個新生的科學大獎甫一面世,

就打上了“青年”烙印。

一年前的這個時候,

北京大學教授饒毅

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

攜手楊振寧、毛淑德、何華武、

鄔賀銓、李培根、陳十一、

張益唐、施一公、高文、

謝克昌、程泰寧、謝曉亮、潘建偉,

共同發起設立

這個名為“科學探索獎”的獎項。

其中的14位科學家,

都是當代頂尖的科學家,

他們卻將眼睛瞄向了

“下一代頂尖科學家”:

這個獎,

要獎勵的是青年學者的“未來可能”。

300萬元獎金怎麼用?科學家的回答亮了:還房貸

300萬元獎金怎麼用?科學家的回答亮了:還房貸

“愛迪生髮明留聲機時29歲、

發明電燈時31歲,

牛頓發明微積分時22歲,

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時26歲、

提出廣義相對論時37歲……”

頒獎當天,

騰訊主要創始人陳一丹在致辭中

一遍遍提及這些人類科學史上

赫赫有名的人物。

300萬元獎金怎麼用?科學家的回答亮了:還房貸

▲陳一丹

他說:

“世界上許多科學家的重大發現或發明,

都產生於精力旺盛、

思維活躍的青年時代。

我們最應該做的,

也是他們最需要的,

就是通過實際的支持,

為他們創造一個可以心無旁騖、

忘我投身科研的外部環境。”

他所說的“實際支持”,

對“科學探索獎”來說,

就是連續5年給這50位獲獎者,

每人每年60萬元、

總計300萬元的獎金資助。

更為重要的是,

獲獎的青年科學家

將享有獎金支配權——

不必每年都向資助方

提交經費使用情況,

獎金即便不用於

科研工作本身也仍被允許,

比如“還房貸”。

這一做法,

在國內以往的科技獎勵中也並不常見。

頒獎前夕,

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等

媒體集體採訪時,

多位“科學探索獎”獲得者談及獎金用途,

並不諱言地提到了“要支持家庭”。

“我的獎金使用,可能要用在家裡。”

北京大學研究員劉穎回答這句話後,

很快補充了一句,

“畢竟我們還有房貸。”

“我可能也會用於年輕人

壓力最大的地方——還房貸,

可能還會在我原來的中學

設立一個獎學金,

鼓勵他們做更多科學探索。”

清華大學教授吳華強說。

300萬元獎金怎麼用?科學家的回答亮了:還房貸

▲(三位獲獎代表,從左到右依次為:2019科學探索獎數學物理領域獲獎者、清華大學王亞愚,2019科學探索獎生命科學領域獲獎者、北京大學劉穎,2019科學探索獎前沿交叉領域獲獎者、浙江大學李鐵風)

這些樸素的答案,

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

人在青年時期

做科研以及其他工作的辛酸與不易。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研究員付巧妹說起

她剛回國的那段經歷:

上下班交通不便、距離也遠,

每天要花4個半小時在路上,

而且孩子還不到3個月,

非常影響人的心態。

“我們年輕人,

在打拼過程中,

其實有很多誘惑,

這些都或多或少會影響你的工作。”

付巧妹說。

一個理想狀態下的科研狀態,

是心無旁騖——

不必為了經費,

為了生活而焦頭爛額。

300萬元獎金的設計

在很大程度上考慮了這一點。

馬化騰說,推出這一獎項,

就是希望幫助那些

從事基礎科學研究的青年科學家,

讓他們在“尋求創新又尚未最終突破”的關鍵時期,

得到“雪中送炭”的幫助。

今年年初,

發起“科學探索獎”的14位科學家,

對外發布一封公開信,其中提到:

“300萬元獎金不算是小數目,

但獲獎人不需要說明用途,

無論是用於科研,

還是舒緩生活壓力,

都不會受到任何干預。

科學探索獎在意的是人,

是忘我的境界,

是一往無前的精氣神,

而不是投資一個項目,

獎勵一項成果。”

32歲的浙江大學教授李鐵風,

就是這次“科學探索獎”最年輕的得主。

站在領獎臺上,

他說自己就像回到兒時的歡樂時光。

這歡樂就是郊區機場看飛機,

還能在大草坪抓各種飛蟲,

和許多“熊孩子”一樣,

他那時也有“奪命三連問”:

“飛蟲為什麼能飛?”

“有翅膀就能飛?”

“飛機怎麼不像蟲子那樣飛?”

300萬元獎金怎麼用?科學家的回答亮了:還房貸

▲李鐵風

後來,

他知道了

阿基米德撬動地球、

牛頓蘋果落地、

萊特兄弟的飛機翅膀

都關係著“力學”這二字,

再後來他知道了

伯努利原理、

空氣動力學和仿生,

於是他學了力學,

直到現在研究力學。

“或許我們的探索仍然初步或笨拙,

仍可當作是對自然、

生命以及科學之美的謙卑致敬。”

李鐵風說,

希望自己做力學的前沿交叉研究,

能從技術科學層面

為人類探索貢獻“輕舟濟滄海”的一個螺釘。

當天,

97歲高齡的物理學家楊振寧,

以“科學探索獎”發起人的身份,

出席了頒獎儀式,

並在儀式最後上臺給這個獎項“點贊”。

他說:“‘科學探索獎’特別是

為比較年輕的學者(而設),

這是一個非常有遠見的想法。”

300萬元獎金怎麼用?科學家的回答亮了:還房貸

▲楊振寧

作為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楊振寧熟稔科學探索和科研工作的規律。

他說,

一個科學研究工作者,

一生有兩個“最困難”時期,

一個是做研究生的時候,

一個是得了博士學位之後的5~10年。

做研究生的時候,

要選研究題目。

楊振寧說:“這時候的我們,

學習的是已有的知識,

但做研究,(卻)要改變,

要發展一個新的方向,

這個是困難的。”

他坦言,

1947年就是他一生中

“比較不開心的一年”——

那一年,

他正在美國攻讀博士學位。

至於得了博士學位之後的5~10年,

則要選擇研究領域,

並要在這個領域裡

做出一個能夠站得住的成果,

這在楊振寧看來同樣是“一個新的挑戰”。

在這些青年學者“最困難”的時期,

如果能夠得到更多的關注和支持,

他們之中,

就有可能誕生新的

愛迪生、牛頓、愛因斯坦……

值得一提的是,

楊振寧不僅是科學探索獎的

15位發起人之一,

還主動要求參與評審,

擔任了數學物理組的評委。

“科學探索獎”執行委員會秘書長、

騰訊副總裁王嫵蓉向記者透露,

執行委員會考慮到楊振寧年事已高,

建議他“做顧問就可以了”,

但楊振寧卻主動要求“參與得更深入一點”。

“他對中國最大的青年科學家

資助獎項寄予厚望,

更對中國的青年科學家

充滿期待!”王嫵蓉說。

▼最後,請橫置手機詳看下圖中的獲獎者

他們中的每一位,

都有可能成為中國未來頂級科學家

300萬元獎金怎麼用?科學家的回答亮了:還房貸

300萬元獎金怎麼用?科學家的回答亮了:還房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