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話的“拱起”與“崛起”

上海方言
上海話不一樣。

上海方言是上海地區土生土長的白話,上海話是被各地方言“拱起”的“上海普通話”。

老辰光,上海的母親河“松江”(現在叫吳淞江)流域就是老上海地區,因為夾在江浙之間,松江話受到了蘇州與嘉興兩地方言的“擠壓”,譬如淞北人(吳淞江北)講“阿去?”,淞南人就講“去伐?”,長久以往,逐漸“擠壓”出一支南腔北調的老上海“本地話”。

上海話的“拱起”與“崛起”

吳淞江

19世紀中期,太平天國運動和上海開埠以後,各地的移民湧入上海,形成了各地方言的“大沖撞”,天南地北的人用自己的家鄉話在上海交流,到處是“鄉音較量”的對話,哪裡的人勢力大,哪裡的方言就滲透強,從各個方面影響上海的本地方言,“拱起”了一種外地移民在上海通用的普通話—上海話。

上海話的“拱起”與“崛起”

上海開埠第一門


上海話的“拱起”凝聚了上海人的身份認同,區別於上海本地人,本地人被上海人稱作了“鄉下人”。語言學家趙元任先生研究中提到過,當年,在上海的無錫人與常州人見面,即使彼此講自己的家鄉話都能聽得懂,但是他們還是都說上海話,因為他們是上海人。

上海話的“拱起”與“崛起”

蘇州觀前街



上海人說上海話,與任何地方一樣,語言識別都是文化隔閡或文化接納最簡捷的方式。

1947年臺灣“二二八運動”時,當地人曾用閩南話問答的方法來防範外省人。2010年,吉爾吉斯坦人在街頭設崗,攔截行人詢問“麥子”怎麼發音來搜捕烏茲別克人,因為“麥子”的發音兩地有明顯的差別。


上海話的“拱起”促成了上海人的“崛起”,憑藉各地移民的人文薈萃,上海話也標識了海納百川的屬性,凸顯了上海人有容乃大的氣質。

上海話的“拱起”與“崛起”

浦東爛泥渡路



今天的上海,擁有更多來自各地甚至各國的新移民,學說上海話的文化遠見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就像外國人學漢語的熱潮方興未艾,上海話的再次“崛起”也可想而知。

一段歷史,一個典故,一件趣事,一點談資。聽知滬者說那些曾經的上海故事。如果想得到音頻文字版本請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滬申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