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话的“拱起”与“崛起”

上海方言
上海话不一样。

上海方言是上海地区土生土长的白话,上海话是被各地方言“拱起”的“上海普通话”。

老辰光,上海的母亲河“松江”(现在叫吴淞江)流域就是老上海地区,因为夹在江浙之间,松江话受到了苏州与嘉兴两地方言的“挤压”,譬如淞北人(吴淞江北)讲“阿去?”,淞南人就讲“去伐?”,长久以往,逐渐“挤压”出一支南腔北调的老上海“本地话”。

上海话的“拱起”与“崛起”

吴淞江

19世纪中期,太平天国运动和上海开埠以后,各地的移民涌入上海,形成了各地方言的“大冲撞”,天南地北的人用自己的家乡话在上海交流,到处是“乡音较量”的对话,哪里的人势力大,哪里的方言就渗透强,从各个方面影响上海的本地方言,“拱起”了一种外地移民在上海通用的普通话—上海话。

上海话的“拱起”与“崛起”

上海开埠第一门


上海话的“拱起”凝聚了上海人的身份认同,区别于上海本地人,本地人被上海人称作了“乡下人”。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研究中提到过,当年,在上海的无锡人与常州人见面,即使彼此讲自己的家乡话都能听得懂,但是他们还是都说上海话,因为他们是上海人。

上海话的“拱起”与“崛起”

苏州观前街



上海人说上海话,与任何地方一样,语言识别都是文化隔阂或文化接纳最简捷的方式。

1947年台湾“二二八运动”时,当地人曾用闽南话问答的方法来防范外省人。2010年,吉尔吉斯坦人在街头设岗,拦截行人询问“麦子”怎么发音来搜捕乌兹别克人,因为“麦子”的发音两地有明显的差别。


上海话的“拱起”促成了上海人的“崛起”,凭借各地移民的人文荟萃,上海话也标识了海纳百川的属性,凸显了上海人有容乃大的气质。

上海话的“拱起”与“崛起”

浦东烂泥渡路



今天的上海,拥有更多来自各地甚至各国的新移民,学说上海话的文化远见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就像外国人学汉语的热潮方兴未艾,上海话的再次“崛起”也可想而知。

一段历史,一个典故,一件趣事,一点谈资。听知沪者说那些曾经的上海故事。如果想得到音频文字版本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沪申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