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峰:“3+1+2”方案可以說是高考改革的江蘇貢獻

11月1日-3日,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2019·秋)(簡稱“高博會”)在南京舉行,作為本次高博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主辦、江蘇省教育廳支持、河海大學承辦的“新中國高等教育70年高峰論壇”在南京國際博覽中心隆重召開。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教育部原黨組副書記、副部長杜玉波,江蘇省政協副主席胡剛,中國民辦教育協會會長王佐書,江蘇省委教育工委書記、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葛道凱,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會長丁曉昌,貴州省教育廳副廳長徐國華,吉林省教育廳副廳長孫長智,山東省委教育工委副書記、省教育廳副廳長、黨組副書記白皓、湖南省教育廳副廳長唐亞武,甘肅省委教育工委委員、專職副書記、省教育廳黨組成員張曉東,青海省教育廳副廳長楊發玉,河海大學黨委書記唐洪武,河海大學校長徐輝,中國農業大學副校長王濤,華北電力大學副校長王增平,河海大學副校長董增川,南京藝術學院院長劉偉冬,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院長 薛茂雲等嘉賓出席論壇,來自遼寧、福建、廣西、河北等十餘省教育廳的代表,國內百餘所高校的領導和老師們參會。

會上,長江學者、浙江大學劉海峰教授作了主題為“新中國招生考試70年”的精彩報告,他從高考制度的重要性、高校招生考試70年的變遷、新中國高校招生考試的成就以及高考改革的展望四個方面展開報告。


劉海峰:“3+1+2”方案可以說是高考改革的江蘇貢獻


以下為現場報告實錄:

一、 高考制度的重要性

在高等教育領域專門選考試招生,尤其是高考方面來作主旨報告,主要是因為考試製度的重要性。以高考為核心的考試製度,正如國務院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裡講到的,“考試招生制度是國家基本教育制度,是人才培養的樞紐環節,關係到國家發展大計,關係每一個家庭的切身利益,關係億萬青少年學生前途命運。”高考改革是一個敏感而重大的問題,一有風吹草動,基本上都會引發激烈的討論。在中國,高考改革是牽動高層領導人和基層老百姓神經一件大事,是最高領導人和最底層老百姓都關心的大事。

陳寶生部長說,“高考是教育領域具有政治意義與全局意義的重要工作,關係國家發展大計,關係千萬學子前途命運,關係社會和諧穩定”。《國家教育中長期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第十二章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成立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中國的考試招生改革如此重要並影響廣泛,已變成一個重要的公共政策和重大的民生工程,因此不能僅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決定,而需要有一個更權威、更專業、代表性更廣泛的組織或機構來制定方案包括指導改革。

二、 高校招生考試70年的變遷

70年劃分一下,大概可以分成八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9-1951),單獨招考向統一考試過渡階段。1949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於1950年5月26日公佈了《高等學校一九五O年度暑期招考新生的規定》,講到:“為了逐步改正各校自行招生的混亂狀態,減少人力、物力和時間上的浪費,特規定全國高等學校暑期招生日期的範圍。”這個是開始過渡。當時鼓勵大區來招生,比如說江蘇包括上海、浙江、福建,當時都有專門招生委員會,當時各個大區都有教育部。1951年教育部要求各大行政區爭取實行全部或局部高等學校統一或聯合招生,結果當年有將近70%高校實行統一或聯合招生,佔所有高校數的69.6%。

第二階段,(1952-1956)高考制度建立階段。1952年是新中國高校招生考試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個年份,在之前大區統考的基礎上,創建了全國統一的高考制度。

這是在總結經驗之後採取的重大改革,已經形成了高考制度的基本框架,從此中國的高校招生進入了“高考時代”,在中國高校招生考試史上具有開創之功。1953-1956年間,還有一些爭議,關於是否應該實行全國統一高考有利有弊,總體上得到認可,一些人認為我們統一高考既不是學歐美的也不是學蘇聯的,是我們中國招生考試實踐中總結出來的。

第三階段(1957-1965)高考起伏發展階段。此時期的招生考試受政治運動的影響較大,1957年反右運動以後,進一步嚴格政審和體檢,招生人數很大,尤其大躍進的時候。1952年考生只有5萬多,錄取率90多,現在全國錄取率接近90%還不到。文革前高校招生考試跌宕起伏變化非常大,從1957年的10.56萬人到1958年的26.56萬人,又從1960年的28.41萬人,降到1961年的16.9萬人,1962年的10.68萬人。1956年,考慮“在與一般考生成績相同或相近(指總分少20分左右)時,就應該優先錄取”,但是又有變化,1962到1965年比較強調擇優錄取。文革有一點很不同,現在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文革前的高考不公佈分數,考生也不知道分數,1978年才公佈分數,跟我們現在很不一樣,因為當時有各種限制。

第四階段(1966—1976)停廢高考階段。文革十年,但是高考停廢了11年,廢止高考成為發動“文化大革命”的突破口。1970年以後,開始招收工農兵大學生,一開始是北大清華,1971年全面推廣,文革期間有94萬“工農兵大學生”。

第五階段(1977—1984)高考制度恢復階段。1977年準備按文革推薦上大學,8月份鄧小平召開科學與教育工作座談會,決定恢復高考。召開了第二次全國高校招生工作會議。這一舉措是在“兩個凡是”的極左思潮尚未打破的情況下實施的,其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教育領域,對思想領域、政治領域、經濟領域及其他戰線的撥亂反正和後續改革也產生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後面第六、七、八階段就不細講了。1999年是一個轉折點,因為擴招,擴招是一個很重要的轉折點,文革後的高考錄取人數很少,錄取率最少4.7%,1977年只有個位數,後面百分之二三十地增,1998年從33%增加到55%,增加了22個點。

劉海峰:“3+1+2”方案可以說是高考改革的江蘇貢獻

資料圖

三、新中國高校招生考試的成就

(一)提高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水平

考試製度有以考促學的功能,保證高校新生的質量,可以提高整個民族的文化教育水平。考試製度通過才學選拔人才,會形成青少年一心向學的風尚。

(二)選拔了大量人才

1952年首次高考錄取了5.32 萬人,2019年預計錄取820萬人,增長了156倍多。“文革”前17年,高校招生是按國家幹部來選拔學生,一考上就有準幹部的色彩,計劃性很強。選拔出大量當時國家急需的各行各業的人才,為社會主義建設起了重要的支撐作用。恢復高考40年多來,通過高考公平擇優,選拔了億萬合格的大學生,經過高等學校培養造就,大量人才已成為社會各界的骨幹,成為推動改革開放的中堅力量。中國近40年的經濟起飛和社會發展,都是和高考制度的恢復以及不斷改革密不可分的。

(三)維護教育公平與社會公平

考試製度的核心價值和基本原則就是公平競爭、擇優錄取。高考以其公平公正贏得了社會大眾的高度信任,儘管高考有其侷限和弊端,但公平性一向為公眾所認可。“在分數面前人人平等”曾經是一個響亮的口號,它意味著上大學不是靠家庭出身,不是靠走後門,而是靠勤學苦讀獲得的分數。

“文革”前對工農子弟升學有一定的傾斜政策,近年來也實行弱勢群體入學機會保障政策,以及教育部專門撥出招生計劃由部屬高校招收貧困縣的考生,全國各地也出臺了照顧弱勢群體考生的政策。這個是保證公平正義,是必須的措施,包括對連片特殊困難縣、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以及新疆南疆四地州學生,對少數民族加分、對邊疆民族自治區招生計劃的優惠,也都是為了達成社會的公平與正義,也是為維護我們國家的公平、安定。

(四)促進社會階層流動

在相當長的時期,一旦考上大學,便好似魚躍龍門,可以改變個人和家庭的命運,雖然現在高考改變命運沒有那麼響亮了,今年雲南還在搬磚的青年同學被清華大學錄取,也是典型的個案,現在流動率已不如過去了。

根據北京大學、蘇州大學15萬本科生的學籍卡和所載學生父母的職業做量化分析,研究者南大梁晨教授和香港科技大學的李中清教授《無聲的革命》這本書,確實說明1949年以來,中國高等教育領域出現了一場“無聲的革命”,大學生來源開始多樣化,民國時期大學生是高度基因化,文革前也是高度基因化,但是民國時期能夠讀大學的孩子都是社會上層子女,文革時期是工農等社會較低階層子女逐漸在其中佔據相當比重,而統一高考招生制度的建立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 高考制度有利於維護社會秩序,恢復高考使整個社會由亂而治,便是高考制度維護社會秩序功能的生動體現。

劉海峰:“3+1+2”方案可以說是高考改革的江蘇貢獻

資料圖

四、高考改革的展望

高考制度利弊並存,統一高考制度對中小學教育也產生不少負面的影響,比如說中學只抓智育而片面追求升學率、學生學習壓力過大、負擔過重,且近視率攀升、體質下降,一定程度上影響求異思維和個性發展,所以必須要加以改革。去年講的破五唯,“唯分數、唯升學”是“破五唯”中首當其衝的頑瘴痼疾,因此,未來中國高考還需要不斷加以改革。

我覺得有三個方面,第一積極穩妥推進高考綜合改革。2014年關於深化改革考試招生制度實施意見實施以來,大家最關注是上海和浙江的新高考改革,核心就是“3+3”科目改革,這個改革有很多好處,學生選擇性大大增加,也帶來很多挑戰。今年4月江蘇等8個省市公佈新高考改革方案裡面做了改進,改為“3+1+2“的科目考試方案。這個大家都很關心,這一方案既增強了學生的選擇性,又能防止因為避難就易棄考物理導致科學素養下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3+3”模式出現的問題。

新方案可以說是對文理分科與“3+3“的一種折中,是兼顧統一性與多樣化的科目改革方案,“3+1+2”方案可以說是高考改革的江蘇貢獻。也有人說這不是倒退了嗎?我覺得不是,唐代布袋和尚有一首《插秧歌》:“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表面上退一點,實際上是進步。

二、深化考試內容改革,考試內容改革是高考改革永恆的主題。尤其是內容要有實際性,怎麼通過考內容而不是考實際應對,內容改革能夠考出學生能力素質,能以能力定義素質定義來命題,考試內容以結構對學生學業水平與素養的考查信度與效度,我們要研究有利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高考內容選擇與設計,實現對高中教育過程評價的實質性引領。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三、探索綜合素質考核評價。高校考試招生改革應該考慮如何引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因為原來為分數論,特別實行平行志願,這個是非常公平的,防止高分落榜,防止信息不對稱弱勢群體家庭填報志願處於不利地位。一方面把分數提到最重要的地位是非常公平,但是一枝獨秀的弊端也是非常明顯的,體、美、勞更不用說,現在提倡立德樹人,要怎麼構建符合新時代要求的高校招生錄取模式,綜合評價多元錄取,要做到這一點非常不容易,尤其中國重面子和人情的社會風氣沒有根本明顯好轉和根本變化,過度重視教育的價值觀沒有改變,誠信體系沒有建立,這種多元模式我覺得一定要慎重,小範圍試點確實具有可行性之後,大家遵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名言再來逐步推進,但是發展方向肯定是這樣的。

總之,高考是適應中國國情的考試製度,高考必須改革完善,但必將長久存在下去。高考改革應該在全面研究、長遠規劃的基礎上漸進推行,這樣才能夠使高考繼續為我國高等學校選拔合格人才,維護社會公平和教育公平以及促進社會流動,維護社會秩序,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