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為什麼晚年如此悽慘?

阿榮的文化世界


白崇禧為什麼晚年如此悽慘?(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1949年4月20日,解放軍渡過長江,白崇禧的偏南江南夢碎,只好帶著桂系15個軍25萬人,40多艘軍艦和幾十架飛機,先撤退廣西,再轉入海南,經過一番截擊,白崇禧已經沒有多少人馬了,李宗仁出走美國,蔣介石積極爭取白崇禧“歸隊”。

因此,老蔣特意派陸軍副司令羅奇和原上海市長陳良攜帶信函和金磚(軍費)前往海口遊說白崇禧到臺北組閣,白崇禧信老蔣不過,但是又抵擋不住“行政院長”的誘惑力,先派李品仙和參謀長徐祖貽到臺灣探老蔣的虛實,兩人在臺灣十分受禮遇,便電告白崇禧“蔣介石是出於至誠!”,在羅奇、陳良、李品仙等人的慫恿下以及組閣的誘惑下,1949年12月30日,白崇禧從海口搭專機飛臺灣,從此再也不能離開臺灣一步。

初到臺灣

剛到臺灣的白崇禧處境尚好,1950年1月,他還給李宗仁發電報,轉告蔣介石的三點意見,邀請他赴臺,李宗仁既不辭“代總統”,也不去臺灣,弄得蔣介石的位置很尷尬,最後也顧不上法統了,於1950年公告“復職”。

李宗仁馬上在紐約召開新聞發佈會,指老蔣的“復職”是“違憲”的,蔣介石拿李宗仁沒有辦法,就把氣撒到白崇禧身上,白崇禧在臺灣的地位每況愈下。

1952年,國民黨七大召開,所有在臺的六屆常委都被選為“評議委員”,只有白崇禧一個人落選,連於右任這些國民黨大佬都看不下去了,去求情,老蔣說“我知道,我知道!”,再也沒有下文。

失去自由

蔣介石知道白崇禧和李宗仁的關係鐵,只要是攻擊李宗仁的事兒,他都忘不了讓白崇禧表態,不表態就過不了關,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白崇禧不得不在罷免李宗仁的聯署書上簽名。

這還沒完,但凡蔣介石要反擊李宗仁,他都讓白崇禧出面說話,1964年2月,李宗仁在紐約《先鋒論壇報》上要求美國效仿法國,承認新中國,實現中美邦交正常化,白崇禧被迫致電李宗仁說他“迭發謬論”,要他“幡然悔悟,以保晚節”,其實大家都明白,白崇禧根本就沒有說話的自由。

就在白崇禧被除名的當年,他的家被“國安局”查抄,連地板都被撬開檢查,白崇禧氣的給蔣經國打電話,蔣經國說這事兒別問我,問“總統”去,老蔣告訴他“不是針對你,人人都應該這樣來一次!”氣的白崇禧翻白眼。

除了說話不自由,白崇禧的行動也受到限制,白公館的對面就是派出所,裡面不少警員都是特工,他家進進出出的人都受到監視和跟蹤,賦閒在家的白崇禧喜歡請人下棋,這些人經常受到特工的盤查,最後再也沒人敢陪他下棋了,白崇禧無形中和軍政界高層隔開了。

白崇禧薪俸伊斯蘭教,是臺灣“回教協會”理事長,1955年,約旦國王侯賽因訪臺,當面邀請白崇禧訪問中東,不久,蔣介石就讓“回協”改組,白崇禧的會長被時子周代替了,就剩下了“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席的空頭銜了。

痛失愛妻 終年暴亡

最令白崇禧傷心的莫過於晚年喪妻了,他的妻子馬佩璋是桂林有名的美人,出身書香門第,很有名氣,兩人患難37載,為他生了10個子女,白夫人體胖,有高血壓和心臟病,曾有算命者說她活不過六十歲,果真很靈驗,她1962年病逝,終年59歲。逆境中痛失老伴,白崇禧深受打擊,發表《敬悼先室馬佩璋夫人》一文,抒發對亡妻的懷念之情。

白崇禧喜歡打獵,有一次興起,邀請幾個朋友乘小火車上山打獵,鐵路是單行線,出發前已經打過招呼,可是火車剛出發沒多遠,山上一列小火車呼嘯而來,好在他們的小火車剛出站,速度不是很快,千鈞一髮之際,他的副官把他推下車,小火車跌入谷底,造成四人死亡,警方定性為意外事故,從此後,白崇禧很少出遠門。

1966年12月2日,白崇禧被發現死在臥室地板上,屍身周身發紫,睡衣和床單撕得稀爛,床頭還有半杯沒有喝完的酒。

據傳言,喪妻之後的白崇禧倍感寂寞,人老心旺,經常到西門町易怡整形醫院白髮染黑,順便接受護士按摩筋骨,日久天長,就同一名張姓護士談戀愛,為了強身壯體就到中醫協會理事長賴少魂處購買藥酒,被人在藥酒的劑量上動了手腳,白崇禧從藥酒中得到不少助力,有老來逢春之意,和張姓護士往來頻繁。

1966年12月1日,張護士再次到白公館夜宿,第二天原定到高雄剪綵的白崇禧一直沒有起床,副官呼喚不見迴音,進屋發現張護士已走,而白崇禧裸著身體趴臥在床,早已經氣絕身亡了。

這個說法來自文章《我所知道的白崇禧》,是一名臺灣偵防組特工的述說,不知道十分可信。

白崇禧和蔣介石兩人幾十年來的恩恩怨怨終於畫上了句號。




歡迎關注、轉發、評論,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讀有趣的歷史!


葛大小姐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先說一個真實的故事——

我原工作單位的一個同事,年長我十來歲,年年不是勞模就是先進工作者,以單位為家,手腳閒不住,然而退休後不過幾年,身體棒棒的他百病纏身,繼之奔赴黃泉。

這個故事或許只是個例,讓人難以信服,那麼,有些官員在臺上時風聲水起,下野後萎靡不振,時日不多便一命嗚呼,這樣的情況應是屢見不鮮!

回到正題。人累,分身累和心累,心累誰能見?有誰曉?心累有時遠勝於身累,相信眾人有諸多的感受,那麼,相應地,人之悽慘呢,本人以為也分物資悽慘和精神悽慘,衣不遮體食不果腹通過努力尚且改變,而一個身懷抱負的人落得個苟且偷生實屬生不如死,所以,從精神層面講,說白崇禧在臺灣過得悽慘毫不為過!


用戶101823519785


白崇禧的晚年如此悽慘到底是有多悽慘?

白崇禧的晚年憋屈窩囊非常淒涼,一代名將失去兵權,失去戰場,被軟禁,連活命的權利都受到威脅。1949年12月30日,56歲的白崇禧在蔣介石函電的催促下,從海口飛往臺灣。可以說白崇禧是被蔣介石騙到了臺灣,蔣介石許諾給白崇禧國防部長的職位,但卻只是個騙局,根本沒有兌現。

沒有人身自由

白崇禧到了臺灣後,被蔣介石派人秘密監視,在白的住處對面有個專門的特務監視團,正常的人身自由也沒有了,他無法正常地會友,圍棋,打獵……有一次白崇禧出去喝咖啡發現旁邊兩桌客人都是監視他的。還有一次白崇禧乘坐轎車剛出門就有一輛吉普車尾隨。



白崇禧精神恐懼

蔣介石命湖北籍“國大代表”在會議上彈劾白崇禧,1,彈劾他貪汙軍費。2,彈劾他在軍事上失職:“擁兵不救援徐州,不遵從統帥調兵命令,擁兵自衛”。這兩條無論那一條追究起來都會要了他的老命,讓他惶惶不可終日。1959年蔣經國在臺灣出版《危急存亡之秋》一書,揭露白崇禧的“逼宮案”讓白崇禧百口莫辯。這些就像一把把鋼刀架在白崇禧的頭上,他時刻擔心蔣介石一聲令下,自己會人頭不保。



白崇禧的生命受到威脅

老年時的白崇禧到阿里山打獵。被蔣介石安排的人員秘密派人在白崇禧下山的纜車必經的軌道上做了手腳,他料到年老體衰的白崇禧打獵後不會步行下山,一定會坐纜車,而纜車必經懸崖,他要讓白崇禧神不知鬼不覺地墜崖。

結果白崇禧坐的是第二輛纜車,當第一輛纜車墜崖後,白崇禧的副官及時保護白崇禧,用自己的死換來了白崇禧的老命,面對鐵軌上鬆脫的螺絲釘,面對山崖下幾具血肉模糊的屍體,白崇禧還是沒有覺察到這是場暗殺陰謀。不久他又去阿里山打獵,重複昨天的故事。白崇禧乘坐的車與另外的車相撞,白崇禧僥倖撿回老命,終於意識到有人暗殺他,從此足不出戶,但是住處附近到處是便衣特務,來拜訪的親朋都會受到跟蹤,實在是憋屈。

白崇禧死的不明不白



1966年12月1日晚,白崇禧還是突然死亡了。根據醫生和他的副官當時對現場的回憶,白崇禧是裸死,他在死亡之前曾經進行過激烈的掙扎,死相非常痛苦,因疼痛難耐把床單都撕碎了,顯然不是正常死亡。但有人對外宣稱白崇禧是得了心臟病而死。

有很多人認為是蔣介石下毒。還有一種說法是因為1962年白崇禧的妻子去世,白崇禧晚年孤獨,他就自己的年輕護士熱戀起來。因為年老體衰一直吃補藥維持身體。他經常派下人到中醫協會理事長賴少魂處去買“補藥”。賴少魂被特務收買,加大藥的劑量,所以導致白崇禧的死亡,而和白崇禧熱戀的那位護士早就溜之大吉了,有人判斷她也是被特務派來的臥底特務。所以說很多人一直也認為這是白崇禧突然暴病的原因。白崇禧的家人自知他的死背景複雜,無法追究下去,只好接受他是得“心臟病”而死的“事實”。

叱吒風雲數十年的“小諸葛”兼“戰神”就這樣不明不白地走了。

造成這種悽慘結局的原因是什麼呢?

白崇禧在過去的20多年中多次與蔣介石鬥爭,白崇禧和李宗仁幾次乘危逼宮,讓蔣介石三次下野,這對蔣介石來說,如鯁在喉異常難堪。蔣在大陸慘敗後,更是對此嫉恨,想立刻讓“李白”死。無奈李宗仁在國外反蔣,蔣鞭長莫及。只好對被騙來的白崇禧發洩。

之所以沒有立刻對白下手,看在他還有利用價值的份上,他有牽制李宗仁的作用。1965年李宗仁迴歸祖國得到周總理的熱情接待,白崇仁的生命進入倒計時。


小姐姐講史


白崇禧去臺灣後,應該是很鬱悶,但是絕對算不上慘,如果他那樣算慘的話,彭大將軍和賀龍元帥又怎麼說呢。鬱悶那是肯定的,因為到了臺灣,蔣介石並沒有重用白崇禧,而是將他晾在一邊了,對於權力慾望很重的白來說,肯定不樂意。但是白崇禧雖然過的不愉快,但是還是善終的:

1,蔣介石如果恨白崇禧,一定要他死,根本不可能留他到1966年,近20年了,如果你要殺一個仇人,機會大把的是,可能讓他多活20年嗎?

2,白崇禧到了臺灣,猶如籠中之鳥,已經沒有了任何實力,對蔣介石毫無威脅,蔣介石雖然與他有恨,但是大家畢竟是一個戰線上的,沒有極大仇恨,蔣介石沒有必要殺他。

3,蔣介石這個人極其愛面子,他拉攏胡適,但是胡適不肯做官,明面上誇胡適高風亮節,不慕虛榮,但是在日記上大罵胡適不是東西,儘管如此,蔣介石仍然沒有怎麼樣胡適。對於老對手白崇禧,蔣介石肯定也不會迫害。

4,白崇禧還有利用價值。白崇禧在國民黨中的地位還是非常重要的,蔣介石需要樹立個人威信,肯定不能給人以小肚雞腸的印象,善待過去的對手有助於提高國民黨都凝聚力和蔣介石的號召力。

綜上,白崇禧在臺灣,應該是鬱郁不得志,但是根本不是慘。他的生活水準還是很高的,有副官,隨從,家僕,私人醫生,廚師,個人官邸……還要咋樣呢,而且活到74,個人認為非常不錯了。


文心雕龍780


白崇禧晚年在臺灣確實不算很好,無職無權不說,自己家對門就是保密處設的點,家裡被特工徹底搜查過,他老婆離臺一趟在機場還要享受搜身待遇,最後更是死在了女護士的肚皮上,死的有些不明不白。對於風光一世的白崇禧來說,確實有點淒涼。

有些人對白崇禧去臺灣不解,李宗仁、黃紹竑都勸他不要去臺灣,但是他最後還是選擇了跟蔣走,這麼做原因無非是以下幾點:

一、在抗戰期間蔣介石還是對白崇禧委以重任,使得白崇禧覺得自己在蔣介石心中還是很有地位的。北伐之前,白崇禧不過是桂系的第三號人物,然而蔣介石卻任命他為代參謀總長,在職務上僅次於總司令蔣介石和參謀總長李濟深。抗戰爆發以後蔣介石再次任命白崇禧為參謀總長,雖然這不過是為了拉攏桂系的需要,但是還是讓白崇禧的頗為自得,也一定程度上讓他對蔣介石有了幻想。

二、李白的關係隨著兩人地位的上升,已經有了隔閡。當初李白黃三人一起在廣西打天下的時候可謂關係密切,大有同生共死之意。但是所謂共患難易,共享樂難,隨著地位的上升,李宗仁和白崇禧各自有了自己的小團隊,被身邊親信所包圍,關係不如當初一起打天下那麼親密。而且兩個人對各自的前途都有自己的規劃,彼此之間意見分歧日大,所以他不聽李宗仁他們的建議也在情理之中。

三、白崇禧恃才傲物,輕視蔣介石的部下,認為自己去臺灣大有可為。白崇禧有小諸葛之稱,雖然從他的經歷看這個稱呼有些過譽,不過他自己還是很自得的。在白崇禧眼裡,國軍裡其他人都遠不如自己,到了臺灣蔣介石肯定也需要重用自己。

所以在蔣介石派人一再勸說,加上各種條件誘惑下,白崇禧最終選擇去了臺灣。不過蔣介石的真實目的,僅僅是用白崇禧的牌子籠絡下桂系殘餘,來和李宗仁的第三黨對抗。這種情況下自然是不會真的給白崇禧實權,反而要嚴格監控起來。

所以才有了52年特工突襲白公館,將白崇禧的家翻了個底朝天,連地板都撬起來查看,白崇禧去找蔣經國抗議,卻被輕描淡寫的打發回去。保密處更是對著他家大門設了個辦事處,現場監視,因此白崇禧在臺灣的生活過的也是謹小慎微。後來白崇禧出行時路上橋樑出事故,白崇禧被副官所救才倖免於難,很多人都認為這是蔣介石搞的暗殺,白崇禧也是深居簡出,顯然也是怕再出事。

白崇禧最後和護士張小姐熱戀,李宗仁回大陸一年後,白崇禧全身赤裸死在床上,而張小姐不知所蹤,有些人說他死於馬上風,有些人則說是因為此時白崇禧失去利用價值,蔣介石派人下藥,真正死因最後也未揭秘。不管怎麼說,相比當年,白崇禧的晚年可以說是不如意的。


不沉的經遠


出來混的,遲早都要還的!白崇禧的淒涼都是他自己一手造就的。

白崇禧,廣西軍閥的二把手,一生中和李宗仁砣不離稱、秤不離砣,互相扶持著讓新桂系軍閥從1926年一直蹦躂到了1949年,最後還絢爛的出了一個代總統!

不過,輝煌過後就是隕落,白崇禧用40萬兵力和廣西、湖北、安徽等省的軍政大權,支持李宗仁當上代總統。可是新桂系的勢力和蔣介石勢力差的太多,1949年元旦開始,蔣介石孜孜不倦的給李宗仁穿小鞋,渡江戰役、上海戰役、衡寶戰役、廣西戰役,桂系軍閥幾場大戰下來,白崇禧的幾十萬軍隊都被霍霍沒了。

這時,李宗仁還當著代總統呢!直接坐飛機跑美國去了!臨走前,他告訴白崇禧,千萬不要去臺灣!千萬不要去臺灣!千萬不要去臺灣!

可是,輸光一切的白崇禧,最終還是去了臺灣。因為,蔣介石開除的價碼足夠高——行政院長!

李宗仁當總統時,都沒讓白崇禧當行政院長,蔣介石還能讓你當行政院長?白崇禧雖然號稱小諸葛,可是在這件事上實在是太弱智太腦殘。也許是前軍政部軍需署長陳良帶來數萬兩黃金讓白崇禧看到了蔣介石的“誠意”吧!

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白崇禧到了臺灣,發現行政院長職位只不過就是騙他的把戲而已。可是,白崇禧毅然決然把全家20多口人搬到了臺灣,心甘情願成為張學良一樣的被軟禁者。

有人要問了,白崇禧知道了蔣介石的把戲,還主動伸脖子過去,是不是傻?其實白崇禧不是傻,是太聰明瞭!聰明反被聰明誤!白崇禧認為,蔣介石手下,軍事指揮能力能夠拿得出手的,只有白崇禧一個人!蔣介石只要反攻大陸,發動第三次世界大戰,就必須重用白崇禧。

如果白崇禧的內心獨白讓杜聿明、陳明仁等人聽到,估計要笑得滿地找牙了——蔣介石向來只喜歡奴才,不喜歡人才,更不喜歡天才。蔣介石的圈子,向來是“武大郎開店——容不下個子高的”。蔣介石用人,一定要看黃埔、浙江籍、忠心三點要求,白崇禧一個要求都不滿足,蔣介石要是重用他,還真是見了鬼了!

當然,不能說白崇禧不聰明,只能說蔣介石騙術太高!何應欽、閻錫山都是被“行政院長”的胡蘿蔔騙去的。到了以後才發現,行政院長職務,非蔣某人乾女婿陳誠莫屬。陳誠則表示——我這個行政院長,不過是暫時保管,真正的掌權者,必然是秘密警察蔣經國。

於是,失意的白崇禧和閻錫山、何應欽一道,組成了令臺灣山區野兔們聞風喪膽的三大狩獵小隊!


刺殺白崇禧

這三個人,還偏偏只有白崇禧不老實,於是秘密警察們盯上了他,要弄死他。

第一次暗殺,在白崇禧的狩獵途中,白崇禧的越野車被做了手腳,巧的是,白崇禧當天剛好換了車,躲過一劫。要不然,白崇禧會隨著座車失控墜下山崖,真是完美的意外事故。

第二次暗殺,依舊是狩獵途中,白崇禧上山後,經過的橋被擰鬆了幾個螺絲,當他回程途中,同行6個人中5個人掉下深溝。白崇禧當時在第二輛車上,身邊人最後關頭把他推了出去,免於一死。淒涼的在夕陽下步行回家。

經過兩次暗殺,白崇禧再也不敢去狩獵了。每天深居簡出的生活,讓白崇禧十分乏味,於是他的老毛病又犯了——好色。

白崇禧20年代時,白崇禧以外受傷,手下一個副官派了自己老婆伺候他。沒料到這個營長老婆主動獻身,陪著白崇禧過了一段沒羞沒臊的日子,還給白崇禧生下了他的長子白先道。現在,白崇禧的老伴馬佩璋已經撒手人寰了。無聊之中,白崇禧和自己的保健護士搞在了一起。據說這個護士膚白貌美大長腿,讓白崇禧為了和她共度良宵,多次服用補藥,找回了青春的活力。

不久後,白崇禧被發現死在了護士的床上,場面極其香豔,女護士則是再也找不到了。白崇禧喝的補藥不見了,白崇禧渾身赤裸的身體呈現出令人觸目驚心的青綠色。

白崇禧的兒女和舊部,也在秘密警察的關照下,只好統一口徑“白將軍死於心臟病發作,壽終正寢。”幾十年後,白崇禧那個作家兒子再次出來闢謠“我爸爸不是被秘密警察殺死的!”

這就叫“此地無銀三百兩”!


蔣介石為什麼要殺白崇禧?因為這兩個人結怨太深,而白崇禧自己卻不知道!

蔣介石的兩次下野,都和白崇禧有著密切的關係。白崇禧的桂系老二,何應欽是蔣系老二,兩人私交很深。

蔣介石的第一次下野,寧漢對立中,白崇禧在中央執監委員會上違背了蔣介石出兵武漢的命令,讓蔣介石下不來臺。蔣介石氣氛之下說“那我下臺,你們和武漢方面和好吧!”白崇禧順勢說“總司令英明,這是維持本黨團結的好辦法。”參會的李烈鈞、李宗仁都表示同意,與白崇禧私交很好的何應欽一言不發,蔣介石只好安然下臺。僅僅一年後,蔣介石上臺,白崇禧被通緝,化妝成女人才逃脫,蔣介石直接給他開除黨籍,撤銷一切職務。直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第二次下野,白崇禧才被恢復黨籍。

蔣介石的第三次下野,讓他更討厭這個白崇禧了。李宗仁1948年5月當上副總統,6月白崇禧就被免掉了國防部長職務,擔任華中剿總司令。白崇禧還想兼管徐州剿總,蔣介石拒絕,可是當淮海戰役發生前夕,蔣介石舊事重提,白崇禧則直接一口回絕。

白崇禧並不能料到淮海戰役的失敗,他不願擔任淮海戰役國軍總指揮的原因有三,第一不想丟掉經營多年的湖北,第二不想成為徐州剿總蔣軍嫡系的空頭司令,當然最重要的第三點是,李宗仁想當總統了。

淮海戰役的失敗,某種程度上說,有白崇禧的責任。蔣介石命令白崇禧華中剿總的黃維兵團和張釜兵團去津浦線作戰,白崇禧讓黃維去了,沒讓張釜去。蔣介石又讓28軍和20軍去淮海戰場,白崇禧在武漢攔住,一個月以後才放行。蔣介石嫡系第二軍調南京,白崇禧再次阻撓,蔣介石電話裡和他吵了半小時都沒定下來。爭吵一段時間後,淮海戰役的國軍早已全線崩潰。

淮海戰役讓蔣軍嫡系被一網打盡,白崇禧正好讓蔣介石下臺,李宗仁當上了代總統。

這樣的白崇禧,蔣介石在臺灣不直接弄死他,已經是很仁慈了,對不對?


歷史知事


說到白崇禧就不得不說李宗仁,這兩人都是桂系軍隊的代表人物。但是相比晚年的話,李宗仁要比白崇禧好的太多了。

李宗仁在國民黨敗退臺灣的時候就去了美國,1949年11月20日的時候,李宗仁乘飛機飛往香港,之後轉到美國,在美國流亡16年後,在1965年終於回到了北京,之後在1969年逝世於北京。

但是白崇禧的晚年就比較慘淡了,白崇禧的慘淡可以說和李宗仁也是有分不開的關係。

首先來說就是李宗仁在1949年的時候把蔣介石搞下野了,然後李宗仁當選代總統,而當時同為桂系的人白崇禧是堅決的站在了李宗仁這邊,這個就給後來白崇禧在臺灣慘淡的晚年生活埋下了伏筆。所以當時國民黨敗退之後,李宗仁也是堅決不去臺灣,但是白崇禧卻對蔣介石抱有希望,當時李宗仁也是勸過白崇禧不要去臺灣,但是白崇禧沒有聽。

而到了臺灣之後,蔣介石就恢復了“總統”職務,就開始對白崇禧進行打壓了,在1950年7月的時候,白崇禧被聘為國民黨改造委員會中央評議委員,這是一個沒有任何實權的職務,也是這個時候開始受蔣介石的擺佈,後來蔣介石甚至直接在白崇禧的公館對面建立了一個專門監視白崇禧的派出所。

到了後來1952年的時候國民黨選擇新的中央委員,而當時所有的上一屆委員除了白崇禧全都選上了,只有白崇禧一個人落選,當然這個背後肯定是蔣介石在操控的,之後的白崇禧就更加的難了,到了1966年的時候白崇禧突然就死在了自己的公館,據說當時白崇禧的屍體發綠,很顯然是中毒的跡象,到現在為止白崇禧的死因也是一個謎團,很多人都懷疑是蔣介石毒死的。

白崇禧的死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李宗仁回到北京,其實蔣介石一直監視白崇禧的原因也就是因為怕他和李宗仁還有聯繫,而李宗仁在1965年回到北京,這個時候大陸和臺灣的關係本來就很緊張,李宗仁的迴歸自然給當時在臺灣的國民黨很大的打擊,所以蔣介石也是怕白崇禧在臺灣有所作為,於是就毒死了白崇禧。


中國歷史研究所




回答之前,先說說白崇禧不得善終的兩種傳聞。

第一個說法:1966年12月2日,據說白崇禧的副官發現他死在臥室,渾身發綠,時年七十四歲。

第二個說法:白崇禧因心臟病於1966年12月1日住進醫院,“上面”指派一個女特護專門護理,可第二天早上便死在病床上。屍身呈黑綠色,驗屍官出據的檢驗結果是“沒有結果”,而那個女護士從此人間蒸發。




從以上兩種傳聞來分析,白崇禧疑似被毒死。但疑問也隨之而來,一個行將枯木的老者,不被“毒死”還能有多大“危害”?雖說有些傳聞不必去辯識真偽,但白崇禧的晚年應該逃不過“卸磨殺驢”的規律。不過,這個曾經在國民黨政府軍界號稱“小諸葛”的風雲人物,在大陸期間確實讓蔣介石“膽戰心驚”,蔣也因此多次對他起了殺心,但都沒能如願。特別是白崇禧煽動李宗仁、何健、張發奎、陳濟棠等三次反蔣和三次逼宮,還有國共對決期間他態度的“曖昧”和按兵不動,使他倆之間結下了深深的積怨,這也可能是白崇禧到了臺灣後處境艱難的原因之一。



白崇禧分別在1929、1930和1936年三次起兵反蔣,雖以失敗告終(史料有載,不一一詳述)。但亦正亦反和反覆無常性格曾先後在1927年、1931和1949又聯合李宗仁等逼蔣下野。特別是1936年反蔣、西安事變後力主殺蔣和1949年逼蔣的舉動,著實給自己的未來的政治生涯埋下了禍患。



1936年,時值東北淪陷,華北危在旦夕之際,白崇禧、李宗仁和陳濟棠竟玩起了同室操戈的遊戲,雖打著“北上抗日”的旗號,暗中卻又接受日本人的資助軍援,反過來準備武力推翻蔣介石,最後連粵軍中的核心人物餘漢謀等一批將領都看不下去了,以至於合力致電全國,擁護蔣介石。陳濟棠下臺後,白崇禧才在眾怨之下退回了廣西。



西安事變爆發後,白崇禧提出了殺掉蔣介石以謝國人的主張。被我黨及時否決後,又暗中促使何健向西安進兵,表面上是“救駕”,實際上就是欲間接置蔣介石於死地。



抗戰勝利後,內戰全面爆發,人民解放軍發動的三大戰役使“蔣家王朝”搖搖欲墜。而白崇禧卻把家底“藏了”起來,成為1949年扶植李宗仁當上中華民國“代總統”的資本。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淮海戰役期間,蔣介石數次電令白崇禧出兵救援,可白就是“裝傻充愣”。蔣介石大罵他“娘希匹”都不管用,最後使中央軍嫡系部隊幾乎損失殆盡。這筆帳,蔣介石氣急敗壞的記在了他頭上。



淮海戰役後,國民黨敗局已定。但還有三大軍事集團分別在中南、西南、華東負隅頑抗(白崇禧、胡宗南、湯恩伯)。白崇禧盤距的中南桂系當時擁有22個軍35萬的兵力,幾經爭取後,白崇禧仍拒絕在和平解放協定上簽字。



1949年4月,毛澤東主席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下“完全、徹底的消滅桂系”。林彪的四野主力和陳賡的二野兵團首當其中,90餘萬人馬撲向中南地區,最終全殲白崇禧集團,桂系也就從此灰飛煙滅。



(而當桂系被消滅前、當人民解放軍雄距長江北岸、國共北平和談方案達成時,白崇禧可能有過“好”的舉動,歷史也曾經給過他及幾十萬軍隊最後一個機會,可他反覆無常竟慫恿和逼迫李宗仁拒絕在和談書上簽字,最終被列為內戰第四號戰犯。另外,根據黨的文獻資料、俄羅斯公佈的毛澤東主席與斯大林的一組往來函電內容,毛澤東在1949年1月7日,曾向蘇與中共間的聯絡員奧爾洛夫詳細介紹了國民政府高級軍事將領的通共情形,白崇禧竟以內戰最大巨頭列在其中。這點,蔣介石不會不知道,李宗仁也不可能不清楚,可他,卻少了一份小心,多了不該有的自信)。



白崇禧沒了資本後,李宗仁曾警告他千萬別去臺灣,蔣介石不會不記他的仇。可他不信那個邪,雖說倆人之間千絲萬縷的“敵對”關係可能一觸即發,但他必定為蔣家王朝立過汗馬功勞,而且認為功大於過,所以,他還是去了。



1954年3月,臺北的“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二次會議”上,湖北代表但衡今提案彈劾白崇禧,重點是指控徐蚌會戰 時,白崇禧故意不前,用心不明,這次議會使本來就名落孫山的白崇禧更是雪上加霜。而且,更多的彈劾及指責越來越多,可能這一切都來自於“最高統帥”的打壓。



更搞笑的是,白崇禧的住所被劃定完後,對面竟駐紮了一個“派出所”,不辦案專門負責監視他。在這這情形下,估計白崇禧知道自己的政治生涯“完了”,也可能知道自己不能善始善終,所以,最後才在孤獨寂寥的晚年,虔敬地將精神寄託在宗教信仰上。



白崇禧:字健生,(1893年3月18日--1966年12月2日),廣西桂林人,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新桂系軍閥頭號人物,綽號“小諸葛”,抗日期間被稱為戰神,在當時與李宗仁合稱“李白”。



白崇禧一生養育十個子女。


驍勇34


白崇禧,廣西人,1893年生人。軍事謀略過人,神機百變,有“小諸葛”,“當代張良”,“白狐狸”之稱,日本人更是稱白崇禧為戰神。他是桂軍桂系的代表人物,和李宗仁並稱“李白”。國民黨敗退以後,白崇禧跟隨蔣介石去了臺灣,從此開啟了自己悽慘的晚年生活。


白崇禧到了臺灣以後。表面上他還是國民黨的四星上將,並且是臺灣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民黨也依然對他非常禮遇。然而事實上白崇禧早已經被特務監控,一言一行都在蔣介石那都有報備,是一隻成為了蔣介石籠中的鳥。

白崇禧在臺灣保密局的代號是“老妹子”。保密局日夜監控白崇禧的一舉一動,為了避免自己的朋友也遭到牽連,晚年的白崇禧到後來基本斷絕了和朋友的交往,只在家裡讀讀梁啟超先生的《飲冰室集》,打打獵什麼的。

白崇禧的晚年如此悽慘,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於大陸時期,他和李宗仁曾經對蔣介石造成的障礙。當年李宗仁和白崇禧領導的桂系在國民黨敗退臺灣以前一直是蔣介石的頭號政敵,心腹大患,凡事都和蔣介石過不去。因此也一直讓蔣介石懷恨在心。李宗仁跑去美國,留下來的白崇禧自然就成為了蔣介石發洩憤怒的對策

白崇禧曾經還力推李宗仁上臺當國民黨的總統,主政南京,並且真的成功逼迫蔣介石下野,讓李宗仁成為成為了國民黨的代總統。這件事也讓蔣介石懷恨在心,



白崇禧將軍的兒子白先勇曾經這樣說:“父親當年完全可以不去臺灣,他去臺灣是為了給國家,民族一個交代”。


圍知歷史


在大陸解放之前,白崇禧集團是國軍在大陸的最後一個重兵集團,在退入廣西時尚有二十萬人左右。雖然受到解放軍在衡寶戰役中的殲滅性打擊,但因為桂系長期控制廣西,保甲制搞得比較徹底,加以衡寶戰役後大量桂系軍隊的散兵遊勇三五成群的逃回廣西,潛入深山老林,要和解放軍打游擊。這也是解放初期廣西剿匪時間持續比較長的原因,就是因為崇山峻嶺阻隔,大兵團行動不便,而很有利於小股部隊的山地作戰。

這時候國軍在大陸大勢已去,李宗仁是代總統,先是宣佈遷都廣州,廣州受到威脅後,又遷往重慶。在從廣州遷往重慶的時候,李宗仁就沒去了,直接去了香港,靜觀其變。後來發現形勢已經完全不可能挽回,於是直接去了美國。在白崇禧兵敗之後,李宗仁也勸過白崇禧,不要去臺灣,和他一起去美國,但白崇禧不聽,選擇了去臺灣。這是因為白崇禧認為,反攻大陸仍然有希望,只要國軍還有機會反攻,他的軍事才能就還對國軍有用。

白崇禧的回憶錄是到臺灣之後臺灣相關部門主持給做的口述回憶和整理,在裡面可以看到,白崇禧基本上沒有怎麼提到他反對中央軍的事,而且很多問題也都談得比較簡略,甚至是武漢會戰這樣抗日戰爭期間的重要戰役,白崇禧自己也沒怎麼多談,只是保留了一些當時的文告,作為資料而已。而這個回憶錄最關鍵的部分是在後面,也就是解放戰爭時期,尤其是淮海戰役期間,他一直試圖說明,他並非在華中擁兵自重,坐觀成敗,也是曾經積極救援過的,只是力所不及而已。

這意味著什麼呢?這就意味著,白崇禧很清楚,他在到臺灣之後受到冷遇,最關鍵的就是他在淮海戰役期間的表現。早在1947年中野挺進中原之後,白崇禧就曾經提出過將華中和華東的國軍統一指揮的問題,但國軍統帥部認為,國軍精銳主力兵團基本上就在這個地區,如果都交給他指揮,政治上比較危險,所以拒絕了這個建議。到淮海戰役之前,國軍將領普遍認為,徐蚌會戰事關黨國生死,應該由白崇禧指揮,國軍統帥部確實也曾請他指揮,他一開始也答應了,但中途卻突然變卦了,直接從南京不告而別,返回了武漢。

按照當時在華中剿總給白崇禧當副總司令的宋希濂的回憶,這個時期白崇禧曾經和他談過話,拉攏過他,大概的意思是,徐蚌會戰將會把中央軍嫡系的主力兵團全部投入進去,但也不會是解放軍的對手。只要解放軍能在徐蚌地區消滅了中央軍的精銳,政治上就會出現比較大的變化。所以,白崇禧不僅自己不去徐州指揮,而且曾經試圖將黃維兵團留在華中,淮海戰役關鍵時刻,國軍統帥部曾想調宋希濂的十四兵團東進救援,也被白崇禧嚴詞拒絕。宋希濂的部隊都到武漢上船了,又被白崇禧派自己的衛隊硬趕下來了。

因此,直到最後離開大陸的時候,蔣都認為,國軍失敗的最主要原因不是解放軍太厲害,而是國軍內部不團結,尤其是一些地方勢力在關鍵時刻的掣肘,導致事關當過命運的大決戰的全盤失敗。為了調宋希濂兵團東進,蔣白二人更是在電話裡大吵一通,直接指責白是軍閥。因此,白崇禧的回憶錄就是想為自己辨白,他並不是完全沒有救援,而是救援過的,比如他曾經讓張淦兵團東進,只是遇到解放軍阻擊,沒有能夠打過去而已。但這也無濟於事,絲毫不能改變白崇禧在臺灣的境遇。

其實,白崇禧在臺灣受到冷遇並不奇怪,閻錫山等其他地方軍閥也都一樣,去臺灣後晚年都很淒涼,無人聞問。他們心裡當然也都很清楚,他們作為地方實力派,既然已經失去了自己的地盤和軍隊,去臺灣也就是寄人籬下了,殘延苟喘,能活著就行了,其他的想法並不是太多。李宗仁從美國逃脫,返回大陸之後,臺灣更是對白崇禧加緊了監視和控制,生怕他也逃回大陸。但在解放前的關鍵時刻,李宗仁堅決不去臺灣,白崇禧還是選擇了去臺灣,說明白崇禧其實對國軍和蔣都還抱有一絲幻想,在政治上未免幼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