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判官員死刑, 行刑前問犯人: “你祖宗是誰?” 聽完又說:“ 免五次死罪”,這人是誰,你怎麼看?

老和尚888


這件事流傳很廣,但真如坊間傳聞一樣麼?帶你瞭解真實的人物和內幕。

封建王朝,帝王家天下,法外用刑和法外開恩的情況都很多,而律令不過是統治工具而已,水大漫不過船,皇帝不樂意一切都是白搭,最終還是要看統治者的意思。既然講朱元璋,那就以洪武朝為背景,舉幾個栗子:

①已經被下獄安心等死的範文從,做為御史竟然忤逆朱元璋的旨意,如果不刻意挑著資料看的話,這情況一般都會死得妥妥的。後來太祖為了顯示自己仁義大度,也可能是因為殺言官名聲實在不好聽,當然還有一個原因我們下文再講,總之,最後的結果就是範文從被法外開恩,被赦免死罪,不但如此,還特地賜予“免汝五死”的洪恩。

無法跳過的②和③

②言官,老朱多少還能忍忍,區區一個五品員外郎竟然諫言已經許配人家的少女不再入宮充當宮女,這得讓多少見不到老朱的純真少女黯然神傷(^_^),所以,雖然只是一句諫言而已,聽不聽兩可的事,但老朱還是痛下殺手,把張來碩碎屍萬段萬萬段。

老朱是苦出身,用自己最寶貴的青春和血汗換來了如今的大明江山,好不容易享享福,皇帝本人,後宮的老婆們,自己一群兒子的王府裡,對宦官和宮女的需求量是巨大的,這類人力資源的徵召,可以說是由零起步,畢竟元大都在北方,老朱南京立都這方面現成的“人才”很少,不過因為這點事殺人一是證明老朱做事太隨性,二是可以看出當時的律令貫徹不夠徹底和老朱是有一定關係的。

③行醫者以毒藥殺人,老朱來了興致,非要插手,你下毒藥害人我就讓你也嘗一下毒藥的滋味,為了不讓此人太快喪命,還用糞水和冷水輪流強制洗胃,讓人犯將毒藥吐出,然後再灌,折磨得基本有出氣沒進氣了才斬首示眾,以儆效尤。

朱元璋本心並不是喜歡虐殺之人,他這樣做有很樸素的道理在,行醫者平時接觸很多病人,一旦涉及下毒,天知道多少人會遭殃,甚至搞不清怎麼回事就掛了,所以同樣是下毒,普通人按律執行也就是了,但醫生對社會人群的危害恐怕更大,萬一出現群體事件,則威脅無數人的生命安全,所以下毒人無數,老朱偏要揀這麼個例子殺一儆百。

“上請”也要循例,而老朱的脾氣大家懂的,他鐵定要粉碎這些條條框框,宗旨就是隻要我願意,我都要管,符合“上請”情況的,我要管,不符合“上請”條件的,我也要管。你還別不服,程序搞得太麻煩的,拖拖拉拉搞得令人心急的,不能讓我第一時間掌握第一手資料的,我跳過司法機構也要管,所以錦衣衛應運而生。

範文從案始末

故事的發生是這樣的,某天御史範文從直言進諫,可能是說話方式有些問題,衝撞了太祖,朱元璋的脾氣也不大好,直接吩咐左右將範文從下獄並判處死罪,明朝的死刑犯人在死前還有個“複核”過程,這項工作只能皇帝做,因為別人沒有這個權限,殺或者不殺,全殺還是留幾個,都是皇帝的做主。

當朱元璋勾到範文從的時候發現他是蘇州吳縣人,這不是范仲淹的故鄉麼,恰巧範文從也是範姓,所以詢問範文從,範文從承認,他是范仲淹十二代孫。

老朱聽了很高興,竟然碰到名臣後代,所以親賜“免汝五死”的洪恩,至於免死五次,其實是無所謂的事,關鍵還是看皇帝的意思,無論丹書鐵劵還是免死金牌或者免汝五死都一樣。

“百死難恕其罪”咋辦?免死五次生效,再殺你1次,死了死了還欠94條命。

太祖為何推崇范仲淹

太祖耕作出身,少時放牛,吃飯都成問題,讀書就跟別提了,但是後來造反事業有所起色,隊伍裡也有些知識分子的時候,他的求知慾被激發了,基本上打了多少年仗,就學習了多少年,尤其對歷史非常感興趣,否則大明開國後,那麼多的政務老朱怎麼處理,靠別人可不是他的風格,連丞相都廢了······

在學習過程中,有兩句名言,因為太過有名,所以老朱肯定是學過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這就是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字句,怎麼來的呢?

滕子京與范仲淹是至交好友,當他為人高傲,狂放不羈,自我反省和自我約束力又非常差,所以被政敵盯上,遭到彈劾被貶巴陵郡守。滕子京有股不服輸的勁兒,所以即便被貶依然幹出一番政績,並且在他的努力下,岳陽樓得以重新修建,“把酒臨風”“心曠神怡”之際卻又難免黯然神傷,對先前被貶耿耿於懷。

范仲淹的文學、詩、詞造詣很高,名望更高,於是滕子京請范仲淹寫一篇《岳陽樓記》,所以才有了這篇傳世經典,范仲淹意在告誡滕子京,不要太過注重個人榮辱,要以天下為懷,這可不是范仲淹站著說話不腰疼,因為當時他也被貶為邠(bīn)州知州,他的憂患意識為天下敬仰,更難的是,心口如一,要寫這位大名人,所廢筆墨必是巨量的,所以咱們只能一點而過,他的才華涉及方面太廣太廣。

範文從事件是史實?

其實這個故事出自《寄園寄所寄》,清人趙吉士所作,曾做過知縣,他寫這個故事的原因是借史抒懷,看清了官場黑暗的他,或許也有滕子京和范仲淹般的遭遇,崇敬的也正是范仲淹這類有憂患意識的政治人物,最後還趁機也高抬了一下太祖。即便到了清代,朱元璋的粉絲也是很多的,不奇怪。

事情的真相是:

範文從的脾氣秉性像極了他的先祖,得罪朝中要員,遭人構陷打入大牢,而朱元璋對他的身世早已知情,所以看在其先祖的份上改為發配戍邊,死罪可免,活罪難逃,至於免死五次,只是清人趙吉士增加故事性的一個點綴罷了。


古今通史


此人叫範文從,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後人。

故事是這樣的:話說朱元璋在位時,範文從擔任御史。他這人是個急性子,喜歡直言上諫。有次他忤逆了朱元璋的旨意,朱元璋大怒,將其打入死牢。



在臨行前,朱元璋特意親臨現場。朱元璋在審閱範文從的卷宗時看到他的籍貫姓名,便好奇地問他:你是範文正(范仲淹)的後人麼?

範文從說,我正是范仲淹的第十二世孫。朱元璋聽後沉默了一陣子,令人拿來五方布帛。

朱元璋不是給他布帛懸樑自盡,而是親筆在布帛上寫下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寫完後朱元璋當場表示範文從憑此可以免死五次。範文從藉著祖宗的名氣不僅撿回一條命,還拿到了五次免死令,可謂祖墳冒青煙啊!



為何朱元璋一聽他是范仲淹的後人會有如此舉動呢?

因為范仲淹是北宋名臣,他主張慶曆新政,改革吏治,是少有的清官,和包拯齊名。

而朱元璋出身貧苦,對范仲淹非常崇敬,自然不會讓他的後人死在自己手裡,還要重點保護起來。

不過這件事聽起來很美好,但十有八九是虛構的。

因為這件事在《明史》、《明實錄》等正史中並無記載,而是出現於趙吉士所寫的筆記《寄園寄所寄》中,屬於雜家野史。

趙吉士是明末清初的人物,他生活的年代距離朱元璋已經過去300多年。

他歷任清朝交城知縣、山西清吏司主事、國子監學正等職,為官清廉,著作頗豐,《清史稿》有其列傳。

趙吉士曾因勘驗河槽不利被康熙免官,後補授國子監學正。他的這段經歷和範文從非常類似,而古人喜歡借古喻今,所以範文從的故事很可能就是照著他這段經歷改編而來的。

他以朱元璋比做康熙,將自己比做範文從,雖然曾犯上遭罪,但最終免於處罰,重新出仕,也算有些“官運”。

不過他想象的皇上賜予他五道免死令是不可能實現的。即便真有此物,也起不到多大作用,皇帝想殺你還需要理由和次數麼?


石頭說歷史


朱元璋的殺伐果斷是出了名的,殺人無數,但唯有一次,在他判了一個官員死刑以後,在行刑前朱元璋問犯人: “你祖宗是誰?” 聽完又說:“免五次死罪”,這人是誰,這又是怎麼回事?下面聽聽有書君的介紹。

有書君先簡單的還原事件的原委。該事件中的犯人名叫範文從,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後人。當時朱元璋時期,範文從擔任御史一職,為人性子急,又總在朱元璋面前直言不諱。總所謂忠言逆耳,常常惹得朱元璋很沒面子,故而惹得朱元璋一氣之下,將其打入死牢。

行刑前,朱元璋親臨現場,在審閱其卷宗的時候,看到其籍貫和姓名,便問他: “你祖宗是誰?”範文從說:“我是范仲淹第十二世孫”,朱元璋聽完寫了五副字,送給了範從文,並當場表示範文從憑此可免死五次。

那麼,朱元璋為何不殺此人還重賞?有書君認為有以下幾點:

1.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在元末時期,吏治敗壞,人民就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天下大亂。作為底層人民的朱元璋深受其害,在動亂之中他失去了所有的親人。平生最恨貪官汙吏,在他的統治期間,只要有官員貪汙超過了八十貫就會受到酷刑。

而范仲淹,作為北宋的名將,他一生都在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作為自己的人生報復,也是這麼做的,因此得到了老百姓的愛戴。朱元璋自然也對其深深地敬佩,出於對名將的敬佩之情,故而赦免了範從文。

2.給自己整頓吏治打下基礎

作為一個統治者,朱元璋經歷過底層社會的疾苦,他意識到社會的穩定需要有一個廉潔的思想覺悟和為百姓做事的決心。於是便大力整頓吏治,但光嚴查貪汙腐敗喊口號還不夠,他還要證明給大家,告訴大家他並非只是嘴上說說。

這時,範文從的直言不諱,以及其祖上的優良品質,正好具有一定的說服力。可以從側面證明朱元璋是個可以接受意見和建議的明君。

從這件事我們也能看出,朱元璋一生雖殺伐無數,但還是個願意接受意見的明君。同時,這件事也告訴我們,一個人所積累下來的福德,對其後世子孫們也是一種庇佑。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這個人叫範文從,是北宋范仲淹的後代,洪武年間擔任御史,我們也知道明朝的御史經常要勸諫皇帝,正所謂,忠言逆耳,良藥苦口,朱元璋的脾氣大家也知道,也比較差,有一次,範文從說的話,不大中聽,就惹惱了朱元璋。

朱元璋就讓有司去給範文從判罪,有司判範文從死罪,準備秋後問斬,當時死刑是要由皇帝來勾選的,朱元璋就翻閱了這一批的案件。

朱元璋翻著翻著,就翻到了範文從的案件,其實朱元璋對範文從還是有點印象的,畢竟那次確實將朱元璋給氣得不輕,朱元璋就想看看範文從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人,然後一看這個範從文的籍貫,是蘇州吳縣人。

朱元璋忽然想到,北宋的名臣范仲淹也是吳縣人,而範文從又姓範,難不成這個範文成是范仲淹的後代?朱元璋平時閒暇的時候,也是常叫人來講史,或者自己常看史書的,對北宋的范仲淹特別的敬佩。

朱元璋就讓人把範文從叫過來,就問他:你是哪裡人呀?範文從說:蘇州吳縣人。朱元璋說:北宋的范仲淹也是吳縣人,你是不是范仲淹的後人呀?

範文從說:是的,我正是他的十二世孫。朱元璋聽完之後,沉默了許久,就讓人拿來五尺的帛書,然後在上面書寫: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個正是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中的名句。

朱元璋將帛書賜給了範文從,他對範文從說:我赦免你這次的死罪,而且還再免你五次死罪,希望你能以這幾句話做為自己的座右銘,以後,我做得不好的地方,你繼續規勸我。

這五次免死,甚至要勝過明代的一般的丹書鐵券,畢竟那個只能免三死而已,不過這五次免死與丹書鐵券也一樣,那就是,如果是謀反罪,那是不能免的。


歷史簡單說


不是說免死十次嗎,怎麼成了免死五次呢?這種杜撰的段子不知道有多少人信,既然說是假的,不管說十次還是五次,或者說是一百次,在實際上並沒有多大的意義,明初朱元璋是發了不少免死金牌,但這麼兒戲的就發放“免死金牌!”還一下子弄上五次,比買一送一都厲害了!(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首先說這免死金牌的發放規則,最硬性的一個條件要麼是上陣殺敵的功臣或者說加官晉爵的爵位身份,而這兩類人基本上就被與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一幫老哥們包圓了,後面的不管再得勢再受寵,基本上也就沒這個福分了!

至於說誰家祖墳上冒青煙,一下子可以申請到五次的免死次數,這就差比“無限魂鬥羅”還厲害了,其實這個人叫範文從,據說這位幸運兒之所以讓朱元璋青眼有加,還真就是因為他們家的祖墳冒了青煙!


這範文從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後代,十二世嫡孫,趕巧范仲淹是朱元璋的偶像,範文從乾的是御史大夫的活,也就是說專門說不還聽的話的,也是因為這個事得罪了朱元璋,龍顏大怒,朱元璋以嚴厲著稱,範文從很快死罪就下來了。

也就是說朱元璋是看在了范仲淹的面子,給了範文從免死的機會,但有一個事實不容忽視,朱元璋沒讀過書也不認字,有關范仲淹的戲詞也不多,實在不知道朱元璋從哪裡知曉范仲淹的事蹟這麼清楚,以他對範文從的態度,都可以五體投地了。

因此,這事八九不離十他就是好事者杜撰的,有太多的疑點,同時朱元璋幹不出這件事情的理由遠比能夠幹出來的多!


歷史三日談


被朱元璋判處死刑的官員,在行刑前說出了祖宗的姓名,朱元璋得知後,竟然承諾免除其五次死刑。這種事情簡直就是讓人不可思議,不過卻在《寄園寄所寄》和《朝野紀略》中記載了。



明朝洪武年間,朱元璋為了穩定社會、發展生產,於是制定了很多的國家政策。這時有一個御史大夫名叫範文從,他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後代,因為性格耿直,所以經常頂撞朱元璋。

後來有一次範文從忤逆朱元璋,搞得朱元璋非常氣憤,所以朱元璋直接把範文從下了獄,並且交給了刑部審理。經過刑部的審理,最終接把範文從定為了死罪。並且將案件的奏本交給了朱元璋定奪。



朱元璋接到案件的奏本後,看了看死刑犯的籍貫和身世背景,覺得範文從很可能是范仲淹的後代。於是身為范仲淹粉絲的朱元璋趕緊從監獄裡叫來範文從。

朱元璋叫出範文從後,詢問其是不是范仲淹的後代,範文從說自己是范仲淹的嫡傳十二世孫。沒想到這時的朱元璋因為得知範文從是范仲淹的後代,瞬間下令免除了範文從的罪過。並且立刻命人拿來了錦帕御筆親書范仲淹的兩句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寫完之後把錦帕賜給了範文從,之後還說此錦帕可以免除五次死罪。



在《寄園寄所寄》中關於這件事誇讚了朱元璋的仁義,更重要的是讚揚了聖賢人物對子孫的福澤綿長。

實際上關於這件事,越關感覺編造的可能性比較多。首先說朱元璋對待官員是非常的鐵面無私,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刑罰過重的人,所以根本不可能因為個人的好惡而改變刑法的輕重。即便是親侄子朱文正犯了過錯,朱元璋也會依照律法懲罰。



其次,明朝時期的的免死金牌已經形成了完善的定製,在朱元璋親自制定的律法上規定,只有獲得軍功和爵位的功臣才能獲得丹書鐵券。而範文從一介文官,根本無法上戰場爭取戰功,朱元璋怎麼可能為了他而違反已經制定的大明律。

另外在在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有李善長、徐達等34人獲得了免死金牌[丹書鐵券],而且這些人都在正史中都是有所記載的。



最後說說一下,所有的免死金牌都會寫上“謀逆不宥”四個字,而且還會製作成兩份,一份保存於皇宮的內府之中,留作恩賜的證據,防止臣子偽造。另一份才會賜給臣子。所以這種即興“粗製濫造”的“免死金牌”很可能是虛假宣傳。


我是越關


明太祖朱元璋是一個殺伐果斷的人,不管是反元建明之時還是後來的進行中央改革和清理權臣的時候,他從來都沒有心慈手軟過。朱元璋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特地將管轄皇帝禁衛軍的親軍都尉府改為錦衣衛,把錦衣衛打造成了一個特殊的軍事特務機構。這個特務機構有著自己獨特的“法庭”,還可以採用各種令人膽戰心驚的酷刑,許多大臣慘死於錦衣衛的門下。就是這樣一個設計了錦衣衛的皇帝朱元璋,居然有一次饒了官員的死刑,還答應免去五次死罪,是哪個官員能讓朱元璋網開一面呢?

這個人就是範從文。範從文在洪武年間做了御史,由於當時的朱元璋心狠手辣,範從文覺得皇帝殺伐過重,於是上書直諫,勸朱元璋要懷柔並濟,不可殺伐過重。朱元璋一聽,火冒三丈,覺得自己的事豈是你一個小小御史可以過問的?於是當即下令將範從文打入監獄,並準備對範從文嚴刑拷打之後斬首示眾。

可是到了快行刑的時候,朱元璋又改了主意,他要親自去審問範從文,因為他又想救下這個敢於直諫的御史,讓他經歷一下牢獄之苦就行了,沒必要砍頭。朱元璋到了範從文前,問他祖上何人,範從文回答他說先祖是北宋名臣范仲淹,而自己正是范仲淹的子孫。朱元璋聽說後,立即免除了範從文的死刑,還給了他五次免去死罪的機會,這是為何呢?原來啊,朱元璋自幼生長在貧困之家,和范仲淹的成長經歷很是相似,都是從底層奮鬥上來的,因此朱元璋十分崇敬范仲淹。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開始閱覽群書,看了范仲淹的文章更是欽佩不已,他怎麼能殺掉范仲淹的後代呢?於是朱元璋寫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紙條,交給範從文,並答應他這張紙條可以免去他五次死罪,以此來鼓勵這位勇於上書的御史。還有一種說法是明朝對官員執行死刑之前都要對官員的家庭背景和出身做詳細的調查,而調查出來,範從文居然是范仲淹的後人,朱元璋因此網開一面。

朱元璋雖然易怒易殺伐,但能夠悔改,在知道自己錯了之後也能及時彌補。朱元璋的做法也在變相地告訴朝中大臣,讓他們多多學習范仲淹,達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境界,為君主,為自己,為朝廷分憂。這個有關朱元璋免人死罪的故事本來記載於明末清初的休寧仕子趙吉士《寄園寄所寄》中採編的《皇明朝野紀略》。這個故事的結尾還有一句耐人尋味的話“人感上之仁,而嘆賢者遺澤之遠。”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百姓都被朱元璋博大的胸懷和他的仁慈所打動了,並且感嘆賢能的人的影響如此深遠,以至於經過漫長的歲月,他的遺澤還在庇佑著他的子孫後代,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

實際上,這篇文章記載的故事真實性有待考證,歷史上並沒有範從文這個人的相關記載,正史上也從未有過朱元璋免去某官員五次死罪的記錄。這個故事也真假莫辯,既有說是範文從的,也有說是範從文的。不論實際歷史如何,這個故事還是讓我們瞭解到了一代賢臣范仲淹強大的影響力和朱元璋的勤懇與智慧。


鄧海春


在講這個典故之前,楊角風先講一個前兩年去南京旅遊時,導遊講的一個故事:

說的是朱元璋登基之後,定都南京,可是南京城不夠堅固,於是決定修南京城。既然是修城,就得花錢和用人。

於是朱元璋集中了全國的能工巧匠,前來修城牆,而且每塊城磚都有製作者的姓名和相關信息,一旦這塊磚出了問題,那麼製造這塊磚的,運這塊磚的,砌這塊磚的人都將受到株連。導遊講到激動處,不忘誇讚一番,這種方法有力的杜絕了吃私貪汙,使得南京城建的固若金湯,至今仍然堅固無比。

隨後話題一轉,又講到了南京城一隻雞都沒有哦:

還是修城,因為太費錢,朱元璋就打了當時江南首府沈萬三的主意,說的是沈萬三有一個聚寶盆,裡面的銀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於是朱元璋打算借沈萬三的聚寶盆一用,約定的還盆子日期是明天一早,以雞叫為準。

結果朱元璋為了霸佔聚寶盆,當天就派出多路人馬,大肆殺雞,於是整個南京城的雞全部被殺光,從此之後南京城再也沒有雞叫過,而聚寶盆,也就再沒還給沈萬三。

當然,導遊這樣說,主要還是推銷她手中的“南京板鴨”!

當然,朱元璋的故事還有好多好多:

比如,珍珠翡翠白玉湯的故事,比如路邊吃西瓜還殺人故事,比如因為宮女腳大也要殺事件,總之,這些年,朱元璋好忙啊,一直忙著殺人。

結果,就回到我們的題目了,這一次朱元璋又要殺誰呢?

這個故事的出處不得而知,總之流傳比較廣,說的是一個叫範文從的人,至於這個人是通元啊,還是因為冒死上諫啊,還是因為當面揭龍鱗啊,總之,得罪了朱元璋,後果很嚴重!

而這個朱元璋要殺所謂的御史範文從時,才知道自己底下的大臣原來姓範:

“難道你是范仲淹的後人?”

這個範文從估計也是聰明蓋世,一看有戲,馬上回答:

“那是,我是范仲淹的第十二代傳人!”

朱元璋一聽,拍了一下龍腿,不忘拽一下文: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唸完詩文,估計已經雙眼含淚,朕就是這樣的人啊,這首詩寫到朕的心中啊,此人斷不能殺!

不僅不能殺,還得讓他免五次死罪!

故事就是這麼一個故事了,至於真偽,顯然是假的啊,造假之人無外乎憑藉這種造假傳遞自己的一種主張。

一種是宣傳大家要學習範文從的精神,勇於進諫;另一種也是為了宣傳朱元璋雖然殺人無數,但是也不是濫殺;亦或者為了表明朱元璋這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態度吧。

差不多就是這樣吧,應該能回答這個問題了!


楊角風發作


朱元璋後來雖然只用了15年的時間,便開創了享國276年的明朝,也是最後一個漢人王朝,能力可見一斑。

不過,他的出身卻很卑微,他曾經處在社會的最底層,劉邦也曾被視為一個農民出身的皇帝,可實際上劉邦在造反之前卻是一個鄉鎮官員,朱元璋才是唯一一個徹徹底底地從社會最底層爬上來的皇帝。

所以,朱元璋的嘴邊也經常掛著一句話:我本淮右布衣。

也正因為他是出身於社會最底層的皇帝,所以他打心底缺乏一定的安全感,從而導致了性格上的多疑,為了維護自己花了15年時間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他也確實砍了不少人的腦袋。

朱元璋用了一系列的鐵腕之策,為自己建立了絕對的權威,將皇權推上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幾乎再沒有人敢忤逆他的意志。

可是,偏偏有這麼一個人,忤逆了朱元璋的意志,從而被判了死刑,可是這個人一句話又將自己從鬼門關里拉了回來,還被朱元璋特別批准“免汝五次死”,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這個人是範文從,一個蘇州人,洪武年間官拜御史。

明朝的讀書人多數虛偽,滿口道德文章,可是背地裡卻是男盜女娼,又好虛名。當然,有黑便有白,有虛偽的讀書人,自然也少不了正直的讀書人,這範文從便是一個。

明朝御史下有監察百官之權,上有諫上之職,官權不小。

後來,範文從因為直言進諫忤逆了朱元璋的意志,朱元璋一氣之下將範文從扔進了牢獄之中,然後判處了死刑。

過了沒多久,朱元璋審批死刑的時候,翻到了範文從的案卷,一看,心中一愣,此人姓範,又是蘇州吳縣人,難道是范文正公的後人?

於是,朱元璋便親自提審了範文從,直截了當地問到:範文從,你家老祖宗是誰,你是不是范文正公的後人?

範文從一聽,也愣了,皇帝怎麼突然間調查起自己的戶口來了?不過,他對自己能作為范文正公的後人,心裡卻也很自豪,所以毫不猶豫地回答:是的,我確實是范文正公的後人,是範公的第十二世孫!

朱元璋聽完後沉默了下來,果然呀,範文從這小子還真是范仲淹的後人,殺一個範文從是很容易,可是,將來這事要是被人知道了,恐怕又得罵我老朱了,不如送范仲淹一個順水人情,饒了這小子一命,也給我老朱自己撈一個好名聲。

想到這,朱元璋當即叫道:來人,去拿一塊白色絲帛過來!

只聽一個細尖細尖的聲音答了一聲“是”,很快便有一個婢女捧著白色絲帛在一個老太監的帶領下低著頭走了進來,然後將絲帛放在了案上,便又迅速退了出去。

朱元璋展開絲帛,只見他揮亳在絲帛之上洋洋灑灑地寫了十幾個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這句話正是范文正公所寫《岳陽樓記》中的千古名句,一腔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的情懷被表達得淋漓盡致。

朱元璋放下筆,嘴中輕聲說道: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想來你應該也很清楚,這是你家老祖宗范文正公所寫的千古名句,他一生憂國憂民,你今天在朝為官,我將這句話送給你,也希望你不要辱沒了先人的好名聲,更希望你能夠像范文正公一樣做一個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的好官。

範文從倒頭跪拜,感激涕零地說:臣謝皇上不殺之恩,臣以後一定好好做官,絕不會辱沒先人。

朱元璋看著範文從,突然沒忍住又說了一個“口諭”:從今日起,朕可免你五次死罪,希望你不要辜負了朕對你的厚望。

範文從又是一跪:謝皇上,臣定當結草銜環以報聖恩!

朱元璋這才滿意地點點頭:嗯,你且退下吧。

古語有“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之說,可是,范仲淹的遺澤竟然歷經了12世仍能庇護自己的後代,讓自己的後代能夠受賄,不得不說很讓人出乎意料。

不過話說回來,范仲淹的“遺澤”能不能發揮作用,從而救範文從一命,實際上也要看朱元璋是什麼態度。如果朱元璋不願意給范仲淹這個面子,又或者說,他不想也不能通過範文從一案獲得什麼好處的話,也許範文從仍然逃不過一死。

朱元璋饒恕範文從一事經過範文從的嘴傳開之後,無數人的人忍不住感嘆:皇帝真是太好了,先賢的遺澤也真是太好用了。

這也正是朱元璋所想要達到的效果,饒了一個小小的御史範文從,便讓自己獲得了一個“仁君”、“明君”的好名聲,這筆買賣對一個皇帝來說實際上很划算。

此外,朱元璋也通過這件事立了一個標杆,只要你們當一個忠君愛國的好官,我不介意給你們多給你們一點甜頭,這和“千金市馬骨”是一個道理。

他饒了範文從一命,換來了範文從的忠誠,又用一個範文從打了一個廣告,從而換來了更多的範文從。

朱元璋在這筆“政治買賣”中,雖然籌碼只有一個範文從,可是卻獲得了可觀的政治利益。


吾與吾國


我是長安視界,我來回答:

眾所周知,朱元璋是一個非常殘暴嗜殺的君主,把各種殘酷的刑罰視同兒戲,而且對待臣子從不心軟,管你是功臣還是故舊,一律殺之後快。

可就是這樣的朱元璋,卻對一個膽敢挑戰自己權威的官員網開一面,不但赦免了他的死罪,還提起御筆寫了字送給他,說:“你憑著這樣東西可免五次死罪。”

這真是讓人瞠目結舌,那麼,我們不禁要問,這位被赦免的官員到底是誰呢?他又是因為什麼緣故才得到了朱元璋的法外施恩?

剛直不阿的御史

此人的名字叫範從文,在朝中擔任御史之職。眾所周知,明代御史要行使監察職責,發現問題就要“辯明冤枉”。

而範從文更是御史中的“戰鬥機”,他性情耿直到從來不拐彎,即便是朱元璋做的有不對的地方,他也敢於斗膽進言,這份膽識真是讓人為他捏了一把汗。

果然,範從文很快就為自己的耿直付出了代價。

當時有一樁貪汙案株連官員達100多名,其中固然有應當被嚴懲的貪官汙吏,卻也有些因瀆職獲罪的倒黴官吏,朱元璋一律判死刑或流放,明顯屬於量刑過重。

範從文本來與此案並無關聯,但他就是看不慣朱元璋這種不分青紅皂白屠戮官吏的作風,因此在監督審判時做了“變通”之舉,使一些人免於死罪。

範從文一片好心,卻被小人當場彈劾,並將他逮捕下獄,罪名是“忤旨”。

最終,範從文被判了死刑,朱元璋簽字複核的時候,看到此人的罪名,覺得有些好奇,想問問他為什麼會有天大的膽子敢跟自己唱對臺戲。

範從文不卑不亢,直言進諫。朱元璋本來已經有點生氣了,但看了看範從文的籍貫(蘇州吳縣)、姓名之後,突發奇想,問道:“你祖上和范文正公有何關係?”

範從文回答:“微臣正是范文正公的第十三世孫。”

朱元璋一聽,頓時對範從文刮目相看,之後命侍從拿來五方錦帛,親筆題寫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賜予範從文,說他可憑此物免死五次。

即命左右取帛五方來,御筆大書‘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二句,賜之。諭:免汝五死。”——《樵書》

值得一提的家世

範從文能僥倖撿回性命,都要得益於自己的老祖宗范文正公。

范文正公就是北宋名臣范仲淹,“文正”是他的諡號。他文武兼備、智謀過人,無論是在朝堂上料理政事,還是帶兵駐守邊防,表現都極為出色,被人們尊稱為“千古第一士大夫”。

不僅如此,他還主持了新政改革,增強了國力;在文學上,他亦頗有作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名句都成為千古絕唱。

在教育上,他主張改革科舉制度,建立地方學堂,開啟了古代基礎教育階段免費教育的新風尚。

這樣一位能臣、全才,怎不讓朱元璋心生嚮往,更何況范仲淹力主反腐倡廉,這與朱元璋的主張也是不謀而合。

乞丐出身的朱元璋,平生最痛恨便是貪官汙吏,他是多麼希望自己的朝堂上也能有范仲淹這樣的忠臣、賢臣啊。

正因為這樣,當他聽說範從文是范仲淹的後人時,才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當場赦免了範從文。

我想他會有此舉,一方面是對範從文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夠發揮優良的血統,成為和祖宗一樣百世流芳的名臣。

另一方面則是以此來告誡文武百官:我朱元璋需要的是范仲淹這樣的臣子,而你們也應當以此為奮鬥目標。

一種不同的說法

有關範從文因祖宗之名得到赦免的事件流傳甚廣,但也有人指出此事恐為虛構。

原因一:此事的走向完全不符合朱元璋的行事作風,睚眥必報的朱元璋怎麼可能會因為遠隔十幾代的祖宗就放過罪臣呢?《明史》、《明實錄》等正史中也並無此事的相關記載。

原因二:此事主要見於《樵書》、《寄園寄所寄》和《朝野紀略》,真實性不可考。

就拿《寄園寄所寄》來說吧,它是清代官吏趙吉士撰寫的筆記,該書內容十分複雜,既有類似範從文被赦的故事,也有很多怪力亂神的傳聞,還有不少官場幽默故事,所以更像是一本作者寫來解悶的文學作品,故事的真實性就不好說了。

趙吉士為什麼要寫這個故事呢?是因為他亦是為官清廉,並對朱元璋十分推崇,或許他恨不能早生若干年,便可為朱元璋效力,做一名名垂青史的清官、好官了。

歡迎關注長安視界。更多紀錄片、知識推送給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