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判官员死刑, 行刑前问犯人: “你祖宗是谁?” 听完又说:“ 免五次死罪”,这人是谁,你怎么看?

老和尚888


这件事流传很广,但真如坊间传闻一样么?带你了解真实的人物和内幕。

封建王朝,帝王家天下,法外用刑和法外开恩的情况都很多,而律令不过是统治工具而已,水大漫不过船,皇帝不乐意一切都是白搭,最终还是要看统治者的意思。既然讲朱元璋,那就以洪武朝为背景,举几个栗子:

①已经被下狱安心等死的范文从,做为御史竟然忤逆朱元璋的旨意,如果不刻意挑着资料看的话,这情况一般都会死得妥妥的。后来太祖为了显示自己仁义大度,也可能是因为杀言官名声实在不好听,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我们下文再讲,总之,最后的结果就是范文从被法外开恩,被赦免死罪,不但如此,还特地赐予“免汝五死”的洪恩。

无法跳过的②和③

②言官,老朱多少还能忍忍,区区一个五品员外郎竟然谏言已经许配人家的少女不再入宫充当宫女,这得让多少见不到老朱的纯真少女黯然神伤(^_^),所以,虽然只是一句谏言而已,听不听两可的事,但老朱还是痛下杀手,把张来硕碎尸万段万万段。

老朱是苦出身,用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和血汗换来了如今的大明江山,好不容易享享福,皇帝本人,后宫的老婆们,自己一群儿子的王府里,对宦官和宫女的需求量是巨大的,这类人力资源的征召,可以说是由零起步,毕竟元大都在北方,老朱南京立都这方面现成的“人才”很少,不过因为这点事杀人一是证明老朱做事太随性,二是可以看出当时的律令贯彻不够彻底和老朱是有一定关系的。

③行医者以毒药杀人,老朱来了兴致,非要插手,你下毒药害人我就让你也尝一下毒药的滋味,为了不让此人太快丧命,还用粪水和冷水轮流强制洗胃,让人犯将毒药吐出,然后再灌,折磨得基本有出气没进气了才斩首示众,以儆效尤。

朱元璋本心并不是喜欢虐杀之人,他这样做有很朴素的道理在,行医者平时接触很多病人,一旦涉及下毒,天知道多少人会遭殃,甚至搞不清怎么回事就挂了,所以同样是下毒,普通人按律执行也就是了,但医生对社会人群的危害恐怕更大,万一出现群体事件,则威胁无数人的生命安全,所以下毒人无数,老朱偏要拣这么个例子杀一儆百。

“上请”也要循例,而老朱的脾气大家懂的,他铁定要粉碎这些条条框框,宗旨就是只要我愿意,我都要管,符合“上请”情况的,我要管,不符合“上请”条件的,我也要管。你还别不服,程序搞得太麻烦的,拖拖拉拉搞得令人心急的,不能让我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手资料的,我跳过司法机构也要管,所以锦衣卫应运而生。

范文从案始末

故事的发生是这样的,某天御史范文从直言进谏,可能是说话方式有些问题,冲撞了太祖,朱元璋的脾气也不大好,直接吩咐左右将范文从下狱并判处死罪,明朝的死刑犯人在死前还有个“复核”过程,这项工作只能皇帝做,因为别人没有这个权限,杀或者不杀,全杀还是留几个,都是皇帝的做主。

当朱元璋勾到范文从的时候发现他是苏州吴县人,这不是范仲淹的故乡么,恰巧范文从也是范姓,所以询问范文从,范文从承认,他是范仲淹十二代孙。

老朱听了很高兴,竟然碰到名臣后代,所以亲赐“免汝五死”的洪恩,至于免死五次,其实是无所谓的事,关键还是看皇帝的意思,无论丹书铁劵还是免死金牌或者免汝五死都一样。

“百死难恕其罪”咋办?免死五次生效,再杀你1次,死了死了还欠94条命。

太祖为何推崇范仲淹

太祖耕作出身,少时放牛,吃饭都成问题,读书就跟别提了,但是后来造反事业有所起色,队伍里也有些知识分子的时候,他的求知欲被激发了,基本上打了多少年仗,就学习了多少年,尤其对历史非常感兴趣,否则大明开国后,那么多的政务老朱怎么处理,靠别人可不是他的风格,连丞相都废了······

在学习过程中,有两句名言,因为太过有名,所以老朱肯定是学过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就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字句,怎么来的呢?

滕子京与范仲淹是至交好友,当他为人高傲,狂放不羁,自我反省和自我约束力又非常差,所以被政敌盯上,遭到弹劾被贬巴陵郡守。滕子京有股不服输的劲儿,所以即便被贬依然干出一番政绩,并且在他的努力下,岳阳楼得以重新修建,“把酒临风”“心旷神怡”之际却又难免黯然神伤,对先前被贬耿耿于怀。

范仲淹的文学、诗、词造诣很高,名望更高,于是滕子京请范仲淹写一篇《岳阳楼记》,所以才有了这篇传世经典,范仲淹意在告诫滕子京,不要太过注重个人荣辱,要以天下为怀,这可不是范仲淹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当时他也被贬为邠(bīn)州知州,他的忧患意识为天下敬仰,更难的是,心口如一,要写这位大名人,所废笔墨必是巨量的,所以咱们只能一点而过,他的才华涉及方面太广太广。

范文从事件是史实?

其实这个故事出自《寄园寄所寄》,清人赵吉士所作,曾做过知县,他写这个故事的原因是借史抒怀,看清了官场黑暗的他,或许也有滕子京和范仲淹般的遭遇,崇敬的也正是范仲淹这类有忧患意识的政治人物,最后还趁机也高抬了一下太祖。即便到了清代,朱元璋的粉丝也是很多的,不奇怪。

事情的真相是:

范文从的脾气秉性像极了他的先祖,得罪朝中要员,遭人构陷打入大牢,而朱元璋对他的身世早已知情,所以看在其先祖的份上改为发配戍边,死罪可免,活罪难逃,至于免死五次,只是清人赵吉士增加故事性的一个点缀罢了。


古今通史


此人叫范文从,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后人。

故事是这样的:话说朱元璋在位时,范文从担任御史。他这人是个急性子,喜欢直言上谏。有次他忤逆了朱元璋的旨意,朱元璋大怒,将其打入死牢。



在临行前,朱元璋特意亲临现场。朱元璋在审阅范文从的卷宗时看到他的籍贯姓名,便好奇地问他:你是范文正(范仲淹)的后人么?

范文从说,我正是范仲淹的第十二世孙。朱元璋听后沉默了一阵子,令人拿来五方布帛。

朱元璋不是给他布帛悬梁自尽,而是亲笔在布帛上写下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写完后朱元璋当场表示范文从凭此可以免死五次。范文从借着祖宗的名气不仅捡回一条命,还拿到了五次免死令,可谓祖坟冒青烟啊!



为何朱元璋一听他是范仲淹的后人会有如此举动呢?

因为范仲淹是北宋名臣,他主张庆历新政,改革吏治,是少有的清官,和包拯齐名。

而朱元璋出身贫苦,对范仲淹非常崇敬,自然不会让他的后人死在自己手里,还要重点保护起来。

不过这件事听起来很美好,但十有八九是虚构的。

因为这件事在《明史》、《明实录》等正史中并无记载,而是出现于赵吉士所写的笔记《寄园寄所寄》中,属于杂家野史。

赵吉士是明末清初的人物,他生活的年代距离朱元璋已经过去300多年。

他历任清朝交城知县、山西清吏司主事、国子监学正等职,为官清廉,著作颇丰,《清史稿》有其列传。

赵吉士曾因勘验河槽不利被康熙免官,后补授国子监学正。他的这段经历和范文从非常类似,而古人喜欢借古喻今,所以范文从的故事很可能就是照着他这段经历改编而来的。

他以朱元璋比做康熙,将自己比做范文从,虽然曾犯上遭罪,但最终免于处罚,重新出仕,也算有些“官运”。

不过他想象的皇上赐予他五道免死令是不可能实现的。即便真有此物,也起不到多大作用,皇帝想杀你还需要理由和次数么?


石头说历史


朱元璋的杀伐果断是出了名的,杀人无数,但唯有一次,在他判了一个官员死刑以后,在行刑前朱元璋问犯人: “你祖宗是谁?” 听完又说:“免五次死罪”,这人是谁,这又是怎么回事?下面听听有书君的介绍。

有书君先简单的还原事件的原委。该事件中的犯人名叫范文从,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后人。当时朱元璋时期,范文从担任御史一职,为人性子急,又总在朱元璋面前直言不讳。总所谓忠言逆耳,常常惹得朱元璋很没面子,故而惹得朱元璋一气之下,将其打入死牢。

行刑前,朱元璋亲临现场,在审阅其卷宗的时候,看到其籍贯和姓名,便问他: “你祖宗是谁?”范文从说:“我是范仲淹第十二世孙”,朱元璋听完写了五副字,送给了范从文,并当场表示范文从凭此可免死五次。

那么,朱元璋为何不杀此人还重赏?有书君认为有以下几点:

1.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在元末时期,吏治败坏,人民就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天下大乱。作为底层人民的朱元璋深受其害,在动乱之中他失去了所有的亲人。平生最恨贪官污吏,在他的统治期间,只要有官员贪污超过了八十贯就会受到酷刑。

而范仲淹,作为北宋的名将,他一生都在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自己的人生报复,也是这么做的,因此得到了老百姓的爱戴。朱元璋自然也对其深深地敬佩,出于对名将的敬佩之情,故而赦免了范从文。

2.给自己整顿吏治打下基础

作为一个统治者,朱元璋经历过底层社会的疾苦,他意识到社会的稳定需要有一个廉洁的思想觉悟和为百姓做事的决心。于是便大力整顿吏治,但光严查贪污腐败喊口号还不够,他还要证明给大家,告诉大家他并非只是嘴上说说。

这时,范文从的直言不讳,以及其祖上的优良品质,正好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可以从侧面证明朱元璋是个可以接受意见和建议的明君。

从这件事我们也能看出,朱元璋一生虽杀伐无数,但还是个愿意接受意见的明君。同时,这件事也告诉我们,一个人所积累下来的福德,对其后世子孙们也是一种庇佑。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这个人叫范文从,是北宋范仲淹的后代,洪武年间担任御史,我们也知道明朝的御史经常要劝谏皇帝,正所谓,忠言逆耳,良药苦口,朱元璋的脾气大家也知道,也比较差,有一次,范文从说的话,不大中听,就惹恼了朱元璋。

朱元璋就让有司去给范文从判罪,有司判范文从死罪,准备秋后问斩,当时死刑是要由皇帝来勾选的,朱元璋就翻阅了这一批的案件。

朱元璋翻着翻着,就翻到了范文从的案件,其实朱元璋对范文从还是有点印象的,毕竟那次确实将朱元璋给气得不轻,朱元璋就想看看范文从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然后一看这个范从文的籍贯,是苏州吴县人。

朱元璋忽然想到,北宋的名臣范仲淹也是吴县人,而范文从又姓范,难不成这个范文成是范仲淹的后代?朱元璋平时闲暇的时候,也是常叫人来讲史,或者自己常看史书的,对北宋的范仲淹特别的敬佩。

朱元璋就让人把范文从叫过来,就问他:你是哪里人呀?范文从说:苏州吴县人。朱元璋说:北宋的范仲淹也是吴县人,你是不是范仲淹的后人呀?

范文从说:是的,我正是他的十二世孙。朱元璋听完之后,沉默了许久,就让人拿来五尺的帛书,然后在上面书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正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名句。

朱元璋将帛书赐给了范文从,他对范文从说:我赦免你这次的死罪,而且还再免你五次死罪,希望你能以这几句话做为自己的座右铭,以后,我做得不好的地方,你继续规劝我。

这五次免死,甚至要胜过明代的一般的丹书铁券,毕竟那个只能免三死而已,不过这五次免死与丹书铁券也一样,那就是,如果是谋反罪,那是不能免的。


历史简单说


不是说免死十次吗,怎么成了免死五次呢?这种杜撰的段子不知道有多少人信,既然说是假的,不管说十次还是五次,或者说是一百次,在实际上并没有多大的意义,明初朱元璋是发了不少免死金牌,但这么儿戏的就发放“免死金牌!”还一下子弄上五次,比买一送一都厉害了!(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首先说这免死金牌的发放规则,最硬性的一个条件要么是上阵杀敌的功臣或者说加官晋爵的爵位身份,而这两类人基本上就被与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一帮老哥们包圆了,后面的不管再得势再受宠,基本上也就没这个福分了!

至于说谁家祖坟上冒青烟,一下子可以申请到五次的免死次数,这就差比“无限魂斗罗”还厉害了,其实这个人叫范文从,据说这位幸运儿之所以让朱元璋青眼有加,还真就是因为他们家的祖坟冒了青烟!


这范文从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后代,十二世嫡孙,赶巧范仲淹是朱元璋的偶像,范文从干的是御史大夫的活,也就是说专门说不还听的话的,也是因为这个事得罪了朱元璋,龙颜大怒,朱元璋以严厉著称,范文从很快死罪就下来了。

也就是说朱元璋是看在了范仲淹的面子,给了范文从免死的机会,但有一个事实不容忽视,朱元璋没读过书也不认字,有关范仲淹的戏词也不多,实在不知道朱元璋从哪里知晓范仲淹的事迹这么清楚,以他对范文从的态度,都可以五体投地了。

因此,这事八九不离十他就是好事者杜撰的,有太多的疑点,同时朱元璋干不出这件事情的理由远比能够干出来的多!


历史三日谈


被朱元璋判处死刑的官员,在行刑前说出了祖宗的姓名,朱元璋得知后,竟然承诺免除其五次死刑。这种事情简直就是让人不可思议,不过却在《寄园寄所寄》和《朝野纪略》中记载了。



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为了稳定社会、发展生产,于是制定了很多的国家政策。这时有一个御史大夫名叫范文从,他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后代,因为性格耿直,所以经常顶撞朱元璋。

后来有一次范文从忤逆朱元璋,搞得朱元璋非常气愤,所以朱元璋直接把范文从下了狱,并且交给了刑部审理。经过刑部的审理,最终接把范文从定为了死罪。并且将案件的奏本交给了朱元璋定夺。



朱元璋接到案件的奏本后,看了看死刑犯的籍贯和身世背景,觉得范文从很可能是范仲淹的后代。于是身为范仲淹粉丝的朱元璋赶紧从监狱里叫来范文从。

朱元璋叫出范文从后,询问其是不是范仲淹的后代,范文从说自己是范仲淹的嫡传十二世孙。没想到这时的朱元璋因为得知范文从是范仲淹的后代,瞬间下令免除了范文从的罪过。并且立刻命人拿来了锦帕御笔亲书范仲淹的两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写完之后把锦帕赐给了范文从,之后还说此锦帕可以免除五次死罪。



在《寄园寄所寄》中关于这件事夸赞了朱元璋的仁义,更重要的是赞扬了圣贤人物对子孙的福泽绵长。

实际上关于这件事,越关感觉编造的可能性比较多。首先说朱元璋对待官员是非常的铁面无私,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刑罚过重的人,所以根本不可能因为个人的好恶而改变刑法的轻重。即便是亲侄子朱文正犯了过错,朱元璋也会依照律法惩罚。



其次,明朝时期的的免死金牌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定制,在朱元璋亲自制定的律法上规定,只有获得军功和爵位的功臣才能获得丹书铁券。而范文从一介文官,根本无法上战场争取战功,朱元璋怎么可能为了他而违反已经制定的大明律。

另外在在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有李善长、徐达等34人获得了免死金牌[丹书铁券],而且这些人都在正史中都是有所记载的。



最后说说一下,所有的免死金牌都会写上“谋逆不宥”四个字,而且还会制作成两份,一份保存于皇宫的内府之中,留作恩赐的证据,防止臣子伪造。另一份才会赐给臣子。所以这种即兴“粗制滥造”的“免死金牌”很可能是虚假宣传。


我是越关


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杀伐果断的人,不管是反元建明之时还是后来的进行中央改革和清理权臣的时候,他从来都没有心慈手软过。朱元璋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特地将管辖皇帝禁卫军的亲军都尉府改为锦衣卫,把锦衣卫打造成了一个特殊的军事特务机构。这个特务机构有着自己独特的“法庭”,还可以采用各种令人胆战心惊的酷刑,许多大臣惨死于锦衣卫的门下。就是这样一个设计了锦衣卫的皇帝朱元璋,居然有一次饶了官员的死刑,还答应免去五次死罪,是哪个官员能让朱元璋网开一面呢?

这个人就是范从文。范从文在洪武年间做了御史,由于当时的朱元璋心狠手辣,范从文觉得皇帝杀伐过重,于是上书直谏,劝朱元璋要怀柔并济,不可杀伐过重。朱元璋一听,火冒三丈,觉得自己的事岂是你一个小小御史可以过问的?于是当即下令将范从文打入监狱,并准备对范从文严刑拷打之后斩首示众。

可是到了快行刑的时候,朱元璋又改了主意,他要亲自去审问范从文,因为他又想救下这个敢于直谏的御史,让他经历一下牢狱之苦就行了,没必要砍头。朱元璋到了范从文前,问他祖上何人,范从文回答他说先祖是北宋名臣范仲淹,而自己正是范仲淹的子孙。朱元璋听说后,立即免除了范从文的死刑,还给了他五次免去死罪的机会,这是为何呢?原来啊,朱元璋自幼生长在贫困之家,和范仲淹的成长经历很是相似,都是从底层奋斗上来的,因此朱元璋十分崇敬范仲淹。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开始阅览群书,看了范仲淹的文章更是钦佩不已,他怎么能杀掉范仲淹的后代呢?于是朱元璋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纸条,交给范从文,并答应他这张纸条可以免去他五次死罪,以此来鼓励这位勇于上书的御史。还有一种说法是明朝对官员执行死刑之前都要对官员的家庭背景和出身做详细的调查,而调查出来,范从文居然是范仲淹的后人,朱元璋因此网开一面。

朱元璋虽然易怒易杀伐,但能够悔改,在知道自己错了之后也能及时弥补。朱元璋的做法也在变相地告诉朝中大臣,让他们多多学习范仲淹,达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为君主,为自己,为朝廷分忧。这个有关朱元璋免人死罪的故事本来记载于明末清初的休宁仕子赵吉士《寄园寄所寄》中采编的《皇明朝野纪略》。这个故事的结尾还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人感上之仁,而叹贤者遗泽之远。”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百姓都被朱元璋博大的胸怀和他的仁慈所打动了,并且感叹贤能的人的影响如此深远,以至于经过漫长的岁月,他的遗泽还在庇佑着他的子孙后代,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实际上,这篇文章记载的故事真实性有待考证,历史上并没有范从文这个人的相关记载,正史上也从未有过朱元璋免去某官员五次死罪的记录。这个故事也真假莫辩,既有说是范文从的,也有说是范从文的。不论实际历史如何,这个故事还是让我们了解到了一代贤臣范仲淹强大的影响力和朱元璋的勤恳与智慧。


邓海春


在讲这个典故之前,杨角风先讲一个前两年去南京旅游时,导游讲的一个故事:

说的是朱元璋登基之后,定都南京,可是南京城不够坚固,于是决定修南京城。既然是修城,就得花钱和用人。

于是朱元璋集中了全国的能工巧匠,前来修城墙,而且每块城砖都有制作者的姓名和相关信息,一旦这块砖出了问题,那么制造这块砖的,运这块砖的,砌这块砖的人都将受到株连。导游讲到激动处,不忘夸赞一番,这种方法有力的杜绝了吃私贪污,使得南京城建的固若金汤,至今仍然坚固无比。

随后话题一转,又讲到了南京城一只鸡都没有哦:

还是修城,因为太费钱,朱元璋就打了当时江南首府沈万三的主意,说的是沈万三有一个聚宝盆,里面的银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于是朱元璋打算借沈万三的聚宝盆一用,约定的还盆子日期是明天一早,以鸡叫为准。

结果朱元璋为了霸占聚宝盆,当天就派出多路人马,大肆杀鸡,于是整个南京城的鸡全部被杀光,从此之后南京城再也没有鸡叫过,而聚宝盆,也就再没还给沈万三。

当然,导游这样说,主要还是推销她手中的“南京板鸭”!

当然,朱元璋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

比如,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故事,比如路边吃西瓜还杀人故事,比如因为宫女脚大也要杀事件,总之,这些年,朱元璋好忙啊,一直忙着杀人。

结果,就回到我们的题目了,这一次朱元璋又要杀谁呢?

这个故事的出处不得而知,总之流传比较广,说的是一个叫范文从的人,至于这个人是通元啊,还是因为冒死上谏啊,还是因为当面揭龙鳞啊,总之,得罪了朱元璋,后果很严重!

而这个朱元璋要杀所谓的御史范文从时,才知道自己底下的大臣原来姓范:

“难道你是范仲淹的后人?”

这个范文从估计也是聪明盖世,一看有戏,马上回答:

“那是,我是范仲淹的第十二代传人!”

朱元璋一听,拍了一下龙腿,不忘拽一下文: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念完诗文,估计已经双眼含泪,朕就是这样的人啊,这首诗写到朕的心中啊,此人断不能杀!

不仅不能杀,还得让他免五次死罪!

故事就是这么一个故事了,至于真伪,显然是假的啊,造假之人无外乎凭借这种造假传递自己的一种主张。

一种是宣传大家要学习范文从的精神,勇于进谏;另一种也是为了宣传朱元璋虽然杀人无数,但是也不是滥杀;亦或者为了表明朱元璋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态度吧。

差不多就是这样吧,应该能回答这个问题了!


杨角风发作


朱元璋后来虽然只用了15年的时间,便开创了享国276年的明朝,也是最后一个汉人王朝,能力可见一斑。

不过,他的出身却很卑微,他曾经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刘邦也曾被视为一个农民出身的皇帝,可实际上刘邦在造反之前却是一个乡镇官员,朱元璋才是唯一一个彻彻底底地从社会最底层爬上来的皇帝。

所以,朱元璋的嘴边也经常挂着一句话:我本淮右布衣。

也正因为他是出身于社会最底层的皇帝,所以他打心底缺乏一定的安全感,从而导致了性格上的多疑,为了维护自己花了15年时间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他也确实砍了不少人的脑袋。

朱元璋用了一系列的铁腕之策,为自己建立了绝对的权威,将皇权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几乎再没有人敢忤逆他的意志。

可是,偏偏有这么一个人,忤逆了朱元璋的意志,从而被判了死刑,可是这个人一句话又将自己从鬼门关里拉了回来,还被朱元璋特别批准“免汝五次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个人是范文从,一个苏州人,洪武年间官拜御史。

明朝的读书人多数虚伪,满口道德文章,可是背地里却是男盗女娼,又好虚名。当然,有黑便有白,有虚伪的读书人,自然也少不了正直的读书人,这范文从便是一个。

明朝御史下有监察百官之权,上有谏上之职,官权不小。

后来,范文从因为直言进谏忤逆了朱元璋的意志,朱元璋一气之下将范文从扔进了牢狱之中,然后判处了死刑。

过了没多久,朱元璋审批死刑的时候,翻到了范文从的案卷,一看,心中一愣,此人姓范,又是苏州吴县人,难道是范文正公的后人?

于是,朱元璋便亲自提审了范文从,直截了当地问到:范文从,你家老祖宗是谁,你是不是范文正公的后人?

范文从一听,也愣了,皇帝怎么突然间调查起自己的户口来了?不过,他对自己能作为范文正公的后人,心里却也很自豪,所以毫不犹豫地回答:是的,我确实是范文正公的后人,是范公的第十二世孙!

朱元璋听完后沉默了下来,果然呀,范文从这小子还真是范仲淹的后人,杀一个范文从是很容易,可是,将来这事要是被人知道了,恐怕又得骂我老朱了,不如送范仲淹一个顺水人情,饶了这小子一命,也给我老朱自己捞一个好名声。

想到这,朱元璋当即叫道:来人,去拿一块白色丝帛过来!

只听一个细尖细尖的声音答了一声“是”,很快便有一个婢女捧着白色丝帛在一个老太监的带领下低着头走了进来,然后将丝帛放在了案上,便又迅速退了出去。

朱元璋展开丝帛,只见他挥亳在丝帛之上洋洋洒洒地写了十几个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句话正是范文正公所写《岳阳楼记》中的千古名句,一腔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情怀被表达得淋漓尽致。

朱元璋放下笔,嘴中轻声说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想来你应该也很清楚,这是你家老祖宗范文正公所写的千古名句,他一生忧国忧民,你今天在朝为官,我将这句话送给你,也希望你不要辱没了先人的好名声,更希望你能够像范文正公一样做一个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好官。

范文从倒头跪拜,感激涕零地说:臣谢皇上不杀之恩,臣以后一定好好做官,绝不会辱没先人。

朱元璋看着范文从,突然没忍住又说了一个“口谕”:从今日起,朕可免你五次死罪,希望你不要辜负了朕对你的厚望。

范文从又是一跪:谢皇上,臣定当结草衔环以报圣恩!

朱元璋这才满意地点点头:嗯,你且退下吧。

古语有“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之说,可是,范仲淹的遗泽竟然历经了12世仍能庇护自己的后代,让自己的后代能够受贿,不得不说很让人出乎意料。

不过话说回来,范仲淹的“遗泽”能不能发挥作用,从而救范文从一命,实际上也要看朱元璋是什么态度。如果朱元璋不愿意给范仲淹这个面子,又或者说,他不想也不能通过范文从一案获得什么好处的话,也许范文从仍然逃不过一死。

朱元璋饶恕范文从一事经过范文从的嘴传开之后,无数人的人忍不住感叹:皇帝真是太好了,先贤的遗泽也真是太好用了。

这也正是朱元璋所想要达到的效果,饶了一个小小的御史范文从,便让自己获得了一个“仁君”、“明君”的好名声,这笔买卖对一个皇帝来说实际上很划算。

此外,朱元璋也通过这件事立了一个标杆,只要你们当一个忠君爱国的好官,我不介意给你们多给你们一点甜头,这和“千金市马骨”是一个道理。

他饶了范文从一命,换来了范文从的忠诚,又用一个范文从打了一个广告,从而换来了更多的范文从。

朱元璋在这笔“政治买卖”中,虽然筹码只有一个范文从,可是却获得了可观的政治利益。


吾与吾国


我是长安视界,我来回答:

众所周知,朱元璋是一个非常残暴嗜杀的君主,把各种残酷的刑罚视同儿戏,而且对待臣子从不心软,管你是功臣还是故旧,一律杀之后快。

可就是这样的朱元璋,却对一个胆敢挑战自己权威的官员网开一面,不但赦免了他的死罪,还提起御笔写了字送给他,说:“你凭着这样东西可免五次死罪。”

这真是让人瞠目结舌,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位被赦免的官员到底是谁呢?他又是因为什么缘故才得到了朱元璋的法外施恩?

刚直不阿的御史

此人的名字叫范从文,在朝中担任御史之职。众所周知,明代御史要行使监察职责,发现问题就要“辩明冤枉”。

而范从文更是御史中的“战斗机”,他性情耿直到从来不拐弯,即便是朱元璋做的有不对的地方,他也敢于斗胆进言,这份胆识真是让人为他捏了一把汗。

果然,范从文很快就为自己的耿直付出了代价。

当时有一桩贪污案株连官员达100多名,其中固然有应当被严惩的贪官污吏,却也有些因渎职获罪的倒霉官吏,朱元璋一律判死刑或流放,明显属于量刑过重。

范从文本来与此案并无关联,但他就是看不惯朱元璋这种不分青红皂白屠戮官吏的作风,因此在监督审判时做了“变通”之举,使一些人免于死罪。

范从文一片好心,却被小人当场弹劾,并将他逮捕下狱,罪名是“忤旨”。

最终,范从文被判了死刑,朱元璋签字复核的时候,看到此人的罪名,觉得有些好奇,想问问他为什么会有天大的胆子敢跟自己唱对台戏。

范从文不卑不亢,直言进谏。朱元璋本来已经有点生气了,但看了看范从文的籍贯(苏州吴县)、姓名之后,突发奇想,问道:“你祖上和范文正公有何关系?”

范从文回答:“微臣正是范文正公的第十三世孙。”

朱元璋一听,顿时对范从文刮目相看,之后命侍从拿来五方锦帛,亲笔题写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赐予范从文,说他可凭此物免死五次。

即命左右取帛五方来,御笔大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二句,赐之。谕:免汝五死。”——《樵书》

值得一提的家世

范从文能侥幸捡回性命,都要得益于自己的老祖宗范文正公。

范文正公就是北宋名臣范仲淹,“文正”是他的谥号。他文武兼备、智谋过人,无论是在朝堂上料理政事,还是带兵驻守边防,表现都极为出色,被人们尊称为“千古第一士大夫”。

不仅如此,他还主持了新政改革,增强了国力;在文学上,他亦颇有作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名句都成为千古绝唱。

在教育上,他主张改革科举制度,建立地方学堂,开启了古代基础教育阶段免费教育的新风尚。

这样一位能臣、全才,怎不让朱元璋心生向往,更何况范仲淹力主反腐倡廉,这与朱元璋的主张也是不谋而合。

乞丐出身的朱元璋,平生最痛恨便是贪官污吏,他是多么希望自己的朝堂上也能有范仲淹这样的忠臣、贤臣啊。

正因为这样,当他听说范从文是范仲淹的后人时,才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当场赦免了范从文。

我想他会有此举,一方面是对范从文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够发挥优良的血统,成为和祖宗一样百世流芳的名臣。

另一方面则是以此来告诫文武百官:我朱元璋需要的是范仲淹这样的臣子,而你们也应当以此为奋斗目标。

一种不同的说法

有关范从文因祖宗之名得到赦免的事件流传甚广,但也有人指出此事恐为虚构。

原因一:此事的走向完全不符合朱元璋的行事作风,睚眦必报的朱元璋怎么可能会因为远隔十几代的祖宗就放过罪臣呢?《明史》、《明实录》等正史中也并无此事的相关记载。

原因二:此事主要见于《樵书》、《寄园寄所寄》和《朝野纪略》,真实性不可考。

就拿《寄园寄所寄》来说吧,它是清代官吏赵吉士撰写的笔记,该书内容十分复杂,既有类似范从文被赦的故事,也有很多怪力乱神的传闻,还有不少官场幽默故事,所以更像是一本作者写来解闷的文学作品,故事的真实性就不好说了。

赵吉士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呢?是因为他亦是为官清廉,并对朱元璋十分推崇,或许他恨不能早生若干年,便可为朱元璋效力,做一名名垂青史的清官、好官了。

欢迎关注长安视界。更多纪录片、知识推送给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