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縣歷史名人——明代著名民間水利專家白英

白英(1363—1419年),字節之。明初著名農民水利家。山東汶上顏珠村人,後遷居汶上彩山。白英是運河上的一位“老人”(10餘名運河民夫的領班,不是指上年紀的人),治水、行船經驗相當豐富,十分熟悉山東境內大運河及其附近地勢、水情。因治河有功,於明正德七年(1512年)被追封為“功漕神”,建祠於南旺。清雍正、光緒皇帝追封他為“永濟神”和“大王”,受到人民敬仰。

汶上縣歷史名人——明代著名民間水利專家白英


白英自幼聰慧好學,早年以耕田為業,十分了解汶上的地理水勢。相傳明初運河水量不足,航運船隻受阻,朝廷為此非常焦急。就在這時,白英挺身而出,承擔了尋找甘泉、疏通運河的任務。他帶領官兵沿運河而行,突然止步,指地跺腳,平地噴出一口泉水,很快漲滿了運河,使航船順利通過,解除了人們的疾苦。此雖系民間傳說,但據史書載,白英不僅治水知識淵博,而且為人正直,不慕名利,老百姓熱情地稱他隱逸君子。
著名京杭大運河為歷代漕運要道。明朝洪武年間,黃河在原武(今河南省原陽縣地)決口,洶湧的黃河水漫過曹州流入梁山一帶,淤積400餘里,切斷了明朝南北水路大動脈的運河。南北漕運的癱瘓,使朝廷百官、平民百姓,無不為之憂慮。濟寧州潘叔正奏請朝廷儘快疏通河道以解百姓之苦。工部尚書宋禮受命同督都周長、刑部侍郎金純等帶領濟南、兗州、青州、東昌等4個府的25萬民工,對會通河水系進行了大規模治理,但因會通河水源不足,沒有根本解決漕運問題。
宋禮在治理會通河受挫後,便布衣微服出訪,尋求治水方略。他來到汶上城北,適遇白英。白英對運河的治理,早已思考了10年之久,並對運河進行過勘察,掌握了山東境內運河一帶的地理水情,及運河漕運受阻的主要原因。他見宋禮秉性剛直,真心誠意請教,便決定出山幫助宋禮治河。


白英根據會通河的地勢水情,提出了6條治河方法。以汶水作水源,築堤引水,西注運河地勢最高的南旺,然後向南北分流。其中六份北流到臨清,接通衛河,中間設水閘17座;四份南流至濟寧,下達泗、淮,中間設置水閘21座,從根本上解決會通河水源不足的難題。
宋禮採納了白英的建議,按照白英設計的圖紙組織施工。經過民工歷時9年的艱苦奮戰,終於完成了開掘汶上濟寧段運河這一舉世聞名的水利工程。使之河河相通,渠渠相連,湖湖相依,匯成一派巨大水系。白英治水的成功,使明、清兩代600餘年間航運暢通無阻,尤其對當時的南糧北運發揮了很大作用,最高年運糧達500萬石。有力地促進了明、清時代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
治理運河工程告竣後,白英隨宋禮進京覆命,因勞累過度,行至德州桑園,不幸嘔血去世,時年56歲。運河兩岸百姓聞訊,無不為之悲痛,白英的事蹟和英名永遠留在運河沿岸人們的心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