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訊:吳冠中 百年誕辰藝術跨年展,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辦

“書畫名家賞鑑”誠請您的添加關注,感謝您的支持轉發!!!祝吉祥、順意!!!

美育人生——吳冠中百年誕辰藝術展

展覽時間:2019年11月01日——2020年05月03日

展覽地點: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一層展廳

展訊:吳冠中 百年誕辰藝術跨年展,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辦

值吳冠中先生誕辰100週年之際,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清華大學、新加坡國家美術館、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美術館聯合策劃和舉辦以“美育人生”為主題的大展,對吳先生一生在國民美育啟蒙中所產生的影響做一次宏大的表述。

展訊:吳冠中 百年誕辰藝術跨年展,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辦

《春雪》 吳冠中 1996
布面油畫 30cm×59cm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本次展覽除了展出吳先生各個階段的優秀作品以外,還呈現出許多相關文獻、圖片、文章、手稿和畫具等。在策展的理念中採用圖文交互敘事的方式,作品的分佈板塊是在其代表性的話語引導下鋪陳開來。這是關於一個人的圖像敘事和其思維、語言表現的結合,以此讓每一位觀眾能夠從外而內去洞悉這位偉大的藝術家。

展訊:吳冠中 百年誕辰藝術跨年展,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辦

《再繪高昌(高昌遺址之二)》 吳冠中 1987
紙本設色 61.4cm×45.9cm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藏

本次展覽共展出吳冠中先生的畫作111幅,分別來自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和中國美術館,分三個單元展示,分別是“風箏不斷線”、“形式是畫家的生命線”和“風格是背影”。

展訊:吳冠中 百年誕辰藝術跨年展,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辦

《紅蓮》 吳冠中 1997
布面油畫 66cm×91cm 中國美術館藏

這些作品中無論是早期的還是晚年的,也不論是油畫還是彩墨,畫面表現無一例外地乾淨、澄澈,把世間的景象揉成一片純粹的色彩,再讓自然的或世俗中的事物成為點、化成線,變作這混沌之中的聲鳴,如浩瀚天宇中的星漢,亦如流星劃過夜空的軌跡。

此次大展中,榮寶齋在線聯合博物館奇妙物、清華藝博藝術商店共同推出“百年吳冠中——榮寶齋木版水印主題活動”,帶來《雙燕》、《江南小巷》、《周莊印象》等多幅吳冠中經典作品木版水印,藉此與藝術愛好者一起緬懷藝術大家,共同分享其對於生活與藝術的熱忱和摯愛。


展訊:吳冠中 百年誕辰藝術跨年展,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辦

吳冠中

1919年出生於江蘇宜興,中西繪畫交融探索中取得卓著成就的著名畫家,清華大學教授。1936年進入杭州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學習;1942年畢業後任教重慶大學建築系;1946年公費赴法國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學習油畫;1950年歸國,曾先後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營建系、北京師範大學、北京藝術學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1991年被法國文化部授予“法國文化藝術最高勳位”。2001年文集《畫外話·吳冠中卷》獲人民文學出版社第三屆人民文學獎,文集《吳冠中談美》獲中國新聞出版總署第七屆全國優秀青年讀物獎。2002年當選為法蘭西學院藝術院終生通訊院士;2003年榮獲文化部造型表演藝術創作研究成就獎。2006年被香港中文大學授予文學榮譽博士。曾任第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


吳冠中藝術感悟

展訊:吳冠中 百年誕辰藝術跨年展,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辦

吳冠中《雙燕》
榮寶齋木版水印 38cm×79cm

我一輩子斷斷續續總在畫江南,在眾多江南題材的作品中,甚至在我的全部作品中,我認為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是《雙燕》。

展訊:吳冠中 百年誕辰藝術跨年展,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辦

吳冠中《江南小巷》
榮寶齋木版水印 45cm×30cm

起最主要作用的還是形式構成……分析其中的造型因素,主要是黑與白的對比,幾何形的組合:方、長方、扁方、三角、垂直的、橫臥的……簡單因素的錯綜組合,構成多樣統一的形式美感,這大概便是色調素雅的江南民居耐人尋味的關鍵。

展訊:吳冠中 百年誕辰藝術跨年展,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辦

吳冠中《荷花》
榮寶齋木版水印 46cm×45cm

中國傳統繪畫中的荷花捲軸汗牛充棟,但那些程式化了的荷圖並不令我激動。而荷塘中大塊小塊葉片之交錯,曲線直線穿插之繁雜,連倒影也已被包圍進葉叢中,難分水上水下,似乎我只是葉底的昆蟲,迷途於花葉的迷宮。我作過不少殘荷,著眼於線之曲折,倒影的盪漾,垂蓮的點綴,這回彩繪濃妝,似乎想飽餐濃葉重彩的盛宴,願讀者有同樣的好胃口。

展訊:吳冠中 百年誕辰藝術跨年展,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辦

吳冠中《橋》
榮寶齋木版水印 42cm×45cm

我學過國畫,愛傳統,感激我的國畫啟蒙老師。不過我想我不算國畫老師的好學生,因我又學西畫了,但我並不是國畫的叛徒。國畫也好,西畫也好,學著學著,我 越來越發現它們之間藝術規律的共同性。於是,我想造一座橋,是東方和西方、人民和專家、具象和抽象之間的橋。我總在橋的兩岸探尋和勘測,因之,傳統的作品、老師的教導以及老師自身漫長歲月中的探索,都正是造橋必需的資料。橋不一定由我造成,但它一定會被造成,而且將有許多樣式新穎的橋,我多麼想看到(這)座橋的載重量和流量啊!

展訊:吳冠中 百年誕辰藝術跨年展,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辦

吳冠中《新苗》
榮寶齋木版水印 38cm×45cm

風格無處借,它是樹,是從幼苗成長的,它長期吸收雨露陽光的滋養,屢經風雪的摧殘。不是所有的樹苗都能長成大樹的,更不可能在數日、數月,或三五年內便長成大樹,這是藝術規律,也是生命的規律。真正的藝術是具有生命的,許多技法、工藝、手法被革新了,發現了,這大大促進了藝術的創新,標誌著藝術也進入了突飛猛進的新時代,應向勇於革新的年輕一代致敬。但不宜將技法創新與藝術風格等同起來。

(註明:文貼轉自 榮寶齋在線)


弘揚中華文化經典,傳播中華書畫藝術.......

向歷代 藝術家致以崇高的敬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