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死後,此人提出一個計策,想要和清朝玉石俱焚

三藩之亂是清朝初期三個藩鎮王發起的反清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在耿精忠、尚之信歸順清廷之後,吳三桂於1678年(康熙十七年)在衡州稱帝,立國號周,建元昭武,大封諸將。不過,在吳三桂稱帝時,整個吳周的勢力,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換而言之,清朝大軍,已經掌握了戰場上的主動了。因此,在稱帝之後不久,吳三桂就積鬱而死,在吳三桂臨終之際,將所謂的“帝位”傳給孫子吳世璠。在此基礎上,為了扭轉吳三桂勢力的不利局面,一位吳三桂的手下提出了一個計策。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這個計策可謂要和清朝玉石俱焚,如果真的實施,或許可以成功推翻清朝。

吳三桂死後,此人提出一個計策,想要和清朝玉石俱焚

首先,根據《清史稿》、《清聖祖實錄》等史料的記載,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吳三桂去世。在此背景下,雖然吳三桂傳位於孫子吳世璠,但是,在皇帝的寶座交接之際,自然需要一位大臣來處理事務。對此,吳三桂的侄、婿與心腹將領馬寶、胡國柱、夏國相齊聚衡州,公推吳國貴暫時處理吳周的事務。康熙十七年(1678年)九月,吳國貴召集並主持諸將會議,討論今後的方針大計。在此基礎上,吳三桂的手下自然是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其中,就吳國貴來說,作為吳周頗有眼光、有膽有識的統帥,提出了一個非常風險的計劃。在吳國貴看來,因為清朝大軍已經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所以我們應當“捨棄雲南而不顧,北向以爭天下”。

吳三桂死後,此人提出一個計策,想要和清朝玉石俱焚

當然,向北進攻以爭奪天下,只是一個目標,在具體的計劃上,吳國貴認為,應當“以一軍圖荊州,略襄陽,直趨河南;一軍下武昌,順流而下,經略江北。”為了確保這一計劃的順利實施,吳周的將士必須“勿畏難,勿惜身,寧進死,勿退生,拼死決戰,剜中原之腹心,斷東南之漕運,即令不能混一,黃河以南,我當有之”。對此,從上帝視角來看,吳國貴的這一計策,無疑是可行的,因為,如果繼續死守今雲南、貴州、廣東、廣西、四川等地的話,雖然可以確保一時的安穩,但是,從長遠角度來看,這隻能讓吳周勢力慢性死亡。基於此,如果捨棄自己的基業,將主要兵力用來進攻,而不是防守,或許還有一線生機。對此,在筆者看來,這顯然是在學習三國時期的諸葛亮。

吳三桂死後,此人提出一個計策,想要和清朝玉石俱焚

對於三國時期的蜀漢,在疆域範圍上不如清朝初期的吳周,也即吳周可以視為一個加強版的蜀漢。在此基礎上,蜀漢面對實力遠遠強於自己的曹魏,沒有坐以待斃,先是諸葛亮五次北伐曹魏,在諸葛亮病逝後,姜維又多次進攻中原。在對曹魏的軍事進攻中,蜀漢獲得了一些可以扭轉戰局的契機,比如街亭之戰如果勝利,諸葛亮完全有機會奪取曹魏的隴右地區。如今,就吳國貴來說,也是在學習諸葛亮的“攻勢理念”。並且,在筆者看來,吳國貴要比諸葛亮激進許多,因為,吳國貴的計劃是捨棄雲貴等地,也即這些地區我們幾乎不防守了,讓後集中化兵力進攻中原地區,並且切斷清朝在東南地區的漕運,這無疑想要和清朝玉石俱焚了。

吳三桂死後,此人提出一個計策,想要和清朝玉石俱焚

最後,眾所周知,在明清時期,江蘇、浙江、安徽等地,為清朝貢獻了大量的賦稅,特別是當時的江南省,更是迫使康熙皇帝要進行拆分。而這些省份的物資、財富等,都需要藉助漕運來輸送到清朝京城。所以,一旦吳三桂的手下真的可以切斷東南地區的漕運,並且讓自己的主力直趨河南甚至直搗黃龍,無疑存在推翻清朝的可能。進一步來說,就算無法攻破清朝的都城,僅僅切斷東南地區的漕運,清朝的軍餉很可能就要出問題了。基於此,吳國貴的計劃雖然冒險,但是一旦成功,將改變吳周和清朝之間的形勢對比。但是,非常可惜的是,吳三桂的大部分手下,不願意捨棄自己的家業,吳國貴的這一計策自然沒有得到實施。而吳周勢力的結局,自然也和吳國貴預料地一樣,遭到了清朝大軍的步步蠶食。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軍攻下四川、貴州並進兵雲南。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朝包圍昆明城,吳世璠自殺,餘部投降,這意味著持續8年的三藩之亂終於被康熙皇帝平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