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運會給武漢留下什麼:應急和謀遠相結合 努力破解世界性難題

大型賽會場館建設規模大,投入資金多,賽後如何利用好,使之繼續提供經濟和社會效益,是一道世界性難題。如果合理的、成功的規劃好再利用,則會給城市的經濟、社會提供持久的動力和效益,反之,則會成為沉重的包袱和負擔。武漢市在軍運會籌辦之初,就充分考慮到這道難題,在科學規劃、節儉建設、拓寬融資渠道、拉長產業鏈、提升服務品質等方面謀篇佈局,走出了一條大型賽會場館建設及轉化再利用的“武漢模式”。

軍運會給武漢留下什麼:應急和謀遠相結合 努力破解世界性難題

這兩天,記者在江漢大學體育館看到,軍運會結束後,這裡工人們正在拆除隔離檔、宣傳牌、大屏幕,這些設施都是租賃而來,現在將歸還到原有單位。據介紹,此次軍運會,35個場館只有10座新建,其餘都是在原有設施基礎上改造而成,裡面的設施設備都是秉持節儉辦會宗旨,能借的不租、能租的不買,節省了大筆資金。專家認為,節省投資分散佈局,合理規劃場館規模,提高節約型建築設計,正是此次軍運會 應急和謀遠的表現之一。

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執委會特聘專家、軍運村首席專家劉清早說,軍運村功能的佈局上,力求確保必須賽後利用,絕不做形象工程,絕不做無用的工程。

軍運會給武漢留下什麼:應急和謀遠相結合 努力破解世界性難題

創造多種融資渠道,有效利用各種資金,降低政府投資風險,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場館建設和運營。作為武漢軍運會投入最大的一個項目----軍運村項目,由武漢保利地產開發,前期作為軍運會住宿之地,後期則作為商業住宅出售,共計2496套房源。

武漢市社科院副研究員顧曉焱博士認為,“我們武漢市政府非常好的利用了社會資源來辦會,比如說我們的軍運村,那麼運動員賽事結束之後,將作為商品房出售,極大地節約了我們政府的公共成本,也盤活了這些市場資源。”

軍運會給武漢留下什麼:應急和謀遠相結合 努力破解世界性難題

據中國體育場館協會統計,目前全國公共體育場所的開放度僅為百分之四十四,利用率不足百分之三十,單個場館平均年收入不足萬元,經營開發不夠,資源浪費嚴重。

記者瞭解,軍運會馬術館、射擊館、擊劍館,包括主媒體中心改造的滑冰館,一個個新穎的場館星羅棋佈,灑在武漢城區的不同角落,按照規劃,軍運會結束後,這些設施將轉型成為社區的文化中心、學校的訓練中心和城市的功能服務中心,填補武漢大型體育場館和健身設施的短板,進一步提升城市服務品質。

漢口文體中心賽後將打造“一場三館”,體育場將向市民開放晨練、晚練,白天還開放若干培訓和足球賽事;博物館已經引進荊楚金石博物館,還將引進漢繡博物館等公益性展示服務基地,圖書館已經收藏8萬多冊藏書,可同時容納近千名讀者在湖光秀色中靜享閱讀樂趣;文化館將引進藝術類培訓及音樂節、大講堂等文化惠民活動。


軍運會給武漢留下什麼:應急和謀遠相結合 努力破解世界性難題

專家認為,提高大眾體育消費熱情、帶動第三產業發展,不僅提高市民的身體素質,增加場館的利用率,帶動旅遊熱、軍運熱,還可以使現代服務業的產業基地和產業鏈有效拉長,按照市場化、民營化的原則,創新管理、多種經營。

顧曉焱博士說,“我們的賽事場館的佈局,它是非常的貼近我們老百姓的生活,很多場館它分佈在中心城區,市民感受到自己周邊公共服務的一些很巨大的變化,市民說是家門口的軍運會,充滿了自豪感也充滿了支持。”

漢口文體中心場館負責人陳學斌熱情歡迎市民前來,“我們漢口文體中心總面積是49,000方,我們這49,000方將全面的公益性的為老百姓提供文化體育的公益活動,歡迎全市的老百姓到我們這邊這裡來讀書、鍛鍊身體、交流文化、觀賞音樂、參觀非遺。而且我們這邊在地下有充足的停車位,為老百姓參加這些活動提供保障,歡迎大家來”

此外,江漢大學體育館將納入正常體育教學秩序,承辦省市級賽事,同時開放更多的功能房區域給普通大學生群體。

江漢大學體育學院副院長蔣國勤說,“我們會組織更多的校內賽事活動,比如說排球、氣排球、籃球,包括5人制足球,因為我們這個場館訓練場,熱身場和比賽場有很多,同學們可以在上面健身上課,條件會有很大的改善。”

專家表示,始終把軍運會建設與城市規劃相結合,應急和謀遠相結合,這種綜合考量為賽後利用留下了充分的市場騰挪空間,這些新建場館不僅使城市品質進一步提升,城市功能更加完善,也最大程度的杜絕了利用率不高、產業閒置、資源浪費的問題,為破解世界性難題,提供了武漢樣本。

顧曉焱博士表示,“和奧運模式、青運模式相比,武漢軍運會的場館建設,在提前規劃、節儉建設、提升城市品質、長期惠民等方面都走出了新路,可以說我們在這方面打造了新的武漢模式。”

(武漢廣播電視臺融媒體記者:黃鵬 陳哲峰 餘軍 張亞暉 朱素芳 呂鴻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