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橋遺夢》:四天激情換來半生落寞,婚外情不能承受之重

《廊橋遺夢》:四天激情換來半生落寞,婚外情不能承受之重

《廊橋遺夢》是由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於1992年創作的中篇小說。當年問世後在《紐約時報》暢銷榜上盤踞3年之久。後來93年的時候改編成電影,轟動巨大。最顯著的影響是,電影播放完後,在美國社會上掀起了一陣離婚熱潮,而後,這種影響持續蔓延至中國。

它講述了一段悽美動人的婚外情故事。婚外情,在大眾價值觀看來,是一種道德禁忌,無論是在當年信息匱乏,人性壓抑封閉的時代,還是在現在價值多元化,人性自由奔放的社會,婚外情,從來都是一個帶有歧視色彩的話題,一旦發展,就會毫無疑問地被輿論打壓,受到道德的譴責。

這部小說,破天荒地打破了人們對婚外情的成見和侷限認知,從兩位主人公的感情經歷中,人們深刻地感受了生活的真實與無奈。從文化的角度來說,名著之所以能成為名著,歷時久遠而經久不衰,很大意義上,在於它釋放了我們生而為人,長期在傳統價值觀裡浸泡之下,人性的壓抑和荒蕪的一面。

我們通常會發現,活在名著故事裡的主人公,往往是不被當時社會價值觀所接納的,甚至是被唾棄的。但是,作為局外旁觀者,我們得以窺見書中人物心理的起承轉合,他們的七情六慾,悲歡喜樂,如此真切地,全然通過文字的方式流淌在我們自己的血液中,引發了我們對於生活和命運的深邃思考。

《廊橋遺夢》:四天激情換來半生落寞,婚外情不能承受之重

正如《廊橋遺夢》帶給我們的啟示。故事發生在1965年,主人公弗朗西斯卡是一個美國鄉村的農婦。和農夫丈夫養育了一雙兒女,生活平靜,單調而乏味。一次丈夫帶著兒女離家出遠門了幾天,攝影記者羅伯特·金凱車停在她家門口問路,緊接著電光火石般的愛情開始萌芽了。

弗朗西斯卡雖然是一個農婦,生活在封閉的小鎮,卻對自由與夢想有著本能的渴望,所以當四處漂泊的羅伯特懷揣著自己的夢出現在自己的生活中時,猶如一粒小石子敲打在了平靜的水面,心神跟著盪漾了起來。

而羅伯特,久經漂泊,遇見了賢淑又熱情的弗朗西斯卡,漂泊的心似乎找到了停靠的泊岸,孤獨浪子眷戀起了這份來自女性的溫柔和細膩,以及家庭的溫暖。兩顆心在4天的時間裡一點一點向彼此靠近。

羅伯特深情地對弗朗西斯卡說:這樣確切的愛,一生只有一次!

然而,當羅伯特提出要帶她離開小鎮的時候,弗朗西斯卡的內心極度糾結和痛苦,一方面迷戀,不捨,另一方面又要承受不得不擔負起來的生活責任,糾結之餘,她想到了她的孩子,她說,不想給孩子做一個壞榜樣,另外,對於丈夫的虧欠也讓她無法承受。權衡之下,她只能做出這樣的選擇:

我,我想,永遠留著它。我想在我下半輩子還是這麼愛你。可是...要離開這個家情況就變了。因為我不能把這個家破壞了,去建個新的。看來我只能把對你的這份感情,深深地埋在心裡。

經過羅伯特兩次的誠摯邀請,她最終還是拒絕羅伯特,帶著破碎的心繼續麻木而枯燥的生活。

《廊橋遺夢》:四天激情換來半生落寞,婚外情不能承受之重

震撼人心的愛情,通常以悲劇收場

說起愛情文學,無論是中國的《紅樓夢》,美國的《廊橋遺夢》,俄國的《安娜卡列尼娜》,還是日本的《挪威的森林》,其結局都是悲劇收場。愛情激盪人心的力量,在於它的神秘,炙熱與迷幻。然而,這種感覺通常是短暫的,是由體內多巴胺等生化激素大量分泌而產生的愉悅感覺。

一旦虛幻的感覺與真實的柴米油鹽碰撞,激情很快就煙消雲散。假設《泰坦尼克號》中,出身豪門的rose與貧窮浪蕩的Jack兩人都得救了,最終就真能從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嗎?從常識來看,兩個成長背景不同的人,三觀很難吻合,生活中,隨便的幾個小細節就能磨碎對於愛情的幻想。

王子和公主的美好愛情永遠只能存在童話故事中,正如斷臂維納斯的美,因為缺憾才能激發出人對於美好的無窮無盡的想象,後人經過多方琢磨和煞費苦心的設計,也沒能替維納斯造出一隻完美的手臂。愛情若想永存,唯一的辦法就是讓它永遠止步於那個激情迸發的階段。

所以,在文學裡,真正看起來永恆的愛情通常是有犧牲精神的,由於各種原因,愛情不能得以善終,於是炙熱的愛情就這麼永遠鮮活地定格在了我們的幻想中,每當夜深人靜,思潮如同湧動的海浪一般猝不及防地襲擊敏感的神經,提醒我們曾經火熱地活著過。

或許沒有結局,才是愛情最美好的歸處。

渴望愛情,其實是渴望一次與自我的浪漫邂逅

張愛玲曾說:對於女人而言,愛指的是被愛!深以為然,其實不僅是女人,渴望被愛是人類共有的需求,馬斯洛的需求層次定律中,明確提到,在滿足了基本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後,愛與尊重的需求是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實現傾向。

《廊橋遺夢》:四天激情換來半生落寞,婚外情不能承受之重

在愛情裡,人會獲得一種強烈的存在感。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人與人的關係都是在於滿足自己的某一方面的需求。人帶著自身對於愛與被愛的渴求進入到愛情中,並且從中獲得心靈的撫慰和被珍視的感覺,在激情煥發的時候,人會體驗到一種強烈的自我存在感。

這種存在感會強烈到,若干年後,當你走過一條熟悉的路,聽到一首熟悉的音樂,或遇到共同熟識的人,哪怕是聞到一股熟悉的麻辣燙味,情緒開關就會瞬間開啟,所有的愛與被愛的感覺都將在一瞬間全部被喚起。那些所有共同經歷的事物都會鏈接到曾經的美好情感體驗。

情人眼裡出西施。一個人為什麼會強烈地愛上另外一個人?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從愛人的濃情蜜意裡,看見了自身的美好與特別!陷入愛情的時候,愛人的眼睛像是美顏相機,過濾掉了缺點和瑕疵,過濾掉了所有其他的誘惑,只留下一個完美無瑕的對方,因此,自我價值感得到空前的膨脹。這些美好的體驗在塑造一個人對自己的認知:我是可愛的,獨一無二的,有魅力的,值得被愛的!

而這一點認知剛好滿足了人對於自我認同感的需要,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我們愛上了一個人,其實,我們是愛上了他們眼中的那個美好的自己。

愛情如此美好,碰觸現實卻容易不堪一擊

假設一下,《廊橋遺夢》最後的結局如果是這樣:弗朗西斯卡熬過了內心良心和道德的抵制,和心愛的羅斯特私奔了。兩個人從此開始了長途奔波,四海為家的生活,愛情的甜蜜,性格的契合,過了一陣快樂的日子。激情平淡下來後,一箇中年女人帶著對兒女的思念和愧疚,帶著對丈夫不忠的良心譴責,還有周圍的閒言碎語,長期奔波,居無定所,人很容易就感到疲乏。

接下來,愛情的“暈輪效應”消失後,到了不可避免的磨合期,兩個人真實的一面徹底暴露,開始為日常瑣碎爭吵。

正常的愛情在爭吵之後很容易復原,而婚外的愛情,彼此揹負著沉重的精神枷鎖,每一次的爭吵都是對感情致命的消耗,這是因為,付出的代價越大,需要的補償就會越多,而一旦得到的補償不足以彌補自己所付出的損失,人的心理就會失去平衡,失衡會進一步刺激新一輪的爭吵,如此惡性循環下去,感情很快就會被磨損得體無完膚,

這是婚外情通常無法善終的深層原因。

《廊橋遺夢》:四天激情換來半生落寞,婚外情不能承受之重

弗朗西斯卡是很理性的,她清醒地知道,愛情與責任到底孰輕孰重,她選擇了把這份愛放在了心底,在每年生日那天,去廊橋那裡憶往昔美好的時光,來慰藉自己受傷的心。而在她死後,她選擇把自己的骨灰撒在了和他有過美好回憶的廊橋那裡,作為對這份愛情最後的見證。

順天應人,才是愛情應有的態度

一箇中年女性,為了責任,犧牲掉自己的情感,花費了半生,隱忍到最後,無非在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恰逢其會的愛情是,在合適的時間遇上合適的人,不早也不晚,如同劉若英的歌詞中這樣唱道:請允許我塵埃落定,用沉默埋葬了過去,愛是天時地利的迷信,哦,原來你也在這裡!

即使是對的人,出現在錯誤的時間裡,也難以矯正命運的安排。我們並非單獨的個體,而是生活在一個錯綜複雜的社會體系裡,被社會規則所制約,身上揹負了太多的責任,道德以及良心的牽絆,選擇一個東西,就必須要以另一個東西作為補償,選擇了不合時機的愛情,就得與整個環境造成的輿論壓力為敵,而偏偏,愛情雖然美麗璀璨,卻是最禁不起摧殘的,幾番碰觸,就會遭到碾壓,碎成渣。

活得不糾結,人間才值得!

感情中,如果摻雜了太多的痛苦,糾結,矛盾,悲傷,那這段感情帶給一個人的綜合體驗是負面的。所有的關係,最終目的是,在幫助我們去向內看,去看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真正美好的人生,沒有定論,很難說婚外真愛有絕對的對錯之分。

只是,需要明確的一點是,無論和誰在一起,處在什麼樣的位置,捫心自問一下,自己內心真實的感覺是不是舒服的?如果用長久的糾結來換取短暫的刺激快樂,這份付出是否值得?

假若羅斯特那天沒有和弗朗西斯卡相遇,他們倆也許會各自為安,不必為了四天的享樂而遺憾半輩子,弗朗西斯卡依然過著平淡的生活,而羅斯特依然四處漂泊,雖然沒有那份確切的愛和激情,至少活得心安理得,心無掛礙!

其實,人活著,並不需要太多理想化的生活夢想,追求一個虛無縹緲的夢想,結果容易往往被夢想誤傷。最重要的是體驗當下,珍惜眼前,學會從平淡中創造快樂。

活得不糾結,才是生活給予的最大福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