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公司向頭條創作者收取30%的渠道費,對此你作何感想?

財經奧迪特


說白了,蘋果公司就是個強盜,也代表了美國人的價值觀,他收費的理由就是你用我的設備,不管怎樣掙到的錢都要給我30%。所以建議還是用國產設備更放心。


用戶3633647864232


看了幾條回覆和評論,有極少人支持收取。大部分人是在諷刺果粉的。

但是,我想提一個問題:蘋果收取的是通道費。也就是有些人說的專欄打賞收益可以商討。這裡面反應的一個最大問題是:一個為消費者生產手機的廠家居然在適時監控你用這個手機來做什麼,並決定要對你的行為做出是否收費的決定,這個是不是有點太可怕了?你買個汽車,汽車廠商適時監控你把車開到什麼地方去了,並因為你去了酒店等所以必須要另外收費,否則你的車下次廠商就不讓你開去酒店了?這個不恐怖嗎?

我想現在有人肯定會跳出來給我科普:這個費用蘋果公司收的是服務商的,服務商然後向用戶收取了這筆費用。那麼我想問:我們的各種資金賬戶綁定的是銀行卡吧,沒有直接綁定蘋果公司的資管賬戶吧?而且蘋果公司沒有金融服務權限吧?你從服務商到銀行資產的調配數據蘋果公司是如何掌握的?難道軟件公司這種服務商會向蘋果公司開放數據庫權限?還是銀行的數據庫會向蘋果公司開放?這兩種情況應該不會發生吧!那麼最大的可能就是蘋果公司監測了用戶的數據,而且是在軟件外的強制讀取!這種讀取不可怕嗎?別說隱私了,就是你銀行資產的賬戶和交易密碼都可能被讀取了。如果沒有這樣詳細的數據讀取能力,那麼蘋果就只能是在軟件服務商在其平臺上架軟件時一次性收取多少費用,而不是現在這樣持續收取費用!

華為被美國政府打壓時任總說:信息是水管中水,華為只是造了個管子,一個生產水管的商家去偷取數據做什麼,誰給錢?現在蘋果公司可以比喻為水龍頭,而且這水龍頭還監測水流自己收錢🙀!細數一下:出行,網絡社交,居住,點外賣,購物,資產管理,甚至像我們這種做投資交易的全在其監測下。衣食住行和工作,無所不包,越思越怕呀!只能慶幸自己從來沒有用過蘋果手機了😸!


交易邏輯分析員


不可思議!匪夷所思!

蘋果🍎這麼大的貴族公司,怎麼可能收取30%渠道費呢?

太降低身份了吧,蘋果高大上啊,系統……全球聞名啊😄

……………………………………

果粉們都是社會精英儲備人才啊。

30%應該是筆誤,絕對是300%才配得上身份啊😊,肯定是300%!

……………………………………

精英果粉都是社會中間力量,是中國🇨🇳的脊樑!怎麼可能再乎300%?

………………………………………………

剛剛聽到旁邊一個果粉興奮的說:我驕傲,我的蘋果🍎,就是霸氣!

……………………

我默默的看了一眼自己的華為手機,然後開始了50倍變焦……





星空之飄塵


這並不是蘋果向創作者收取的分成,而是向所有存在內購產品的第三方應用收取的分成,包括頭條。這個分成比例為百分之30。

蘋果向頭條收取這些付費形式的分成、到了創作者手裡自然就會扣除30%了。

為什麼會收取分成?

在蘋果商城中,大部分的App都是免費的,當然也有付費的,但僅憑收取付費App的手續費,是遠遠不足以填充運營成本的。



所以,收取App中內購的分成,成了蘋果商城的主要收益來源,並且是任意形式的內購。

為什麼會減少創作者的收益?

一般,App內購的充值比例是1:1。但這時蘋果插了一腳要收取分成,充值比例就會降低30%。

也就是說,本來消費者購買你的付費專欄或者付費書籍時充值了10塊錢,但蘋果插一腳收取30%。你的收益自然也要減少30%,因為平臺不可能為每一個人去支付這30%的費用。

最後

平臺中的用戶都不一樣,有iOS端和安卓端,自然也就要分清楚你的收益。


小憨科技


蘋果手機應該全面封殺!因為他收取渠道費的做法違反了我國的法律,我國對進行商業活動企業收取增值稅,是一種合法的徵稅行為,而蘋果手機是在用戶支付手機相應對價後,手機的所有權已經歸機主所有,根據我國的物權法,機主具備對物品的收益處理權。比如,甲100萬出售房子給乙,乙在房價高漲時以300萬出售給丙,甲是否有權在300萬房價中收取30%90萬的渠道費呢?答案根據我國的物權法規定當然是否定的。同理,燒磚的不能因為建成房子再另行收取銷售後的收入一樣。所以,蘋果手機的做法是違法的行為,必須立刻停止侵權行為,在我國經營必須遵守我國的法律,否則應該進行懲處。


知行致遠1


蘋果公司收取30%的收益是有他的獨特理由的,首先頭條不可能直接捨棄了蘋果用戶,說他乾脆不要這部分客戶了,所以頭條頂多最多會出來說譴責一下,然後就只能同意蘋果的蠻橫要求,畢竟果粉惹不起,蘋果更惹不起。

其次,蘋果收取30%的收益也不是第一次,在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時候,他就開始了這種做法,蘋果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牛逼操作系統,他不怕你拋棄他,畢竟在國內幾千萬的果粉不是吹得,說白了,蘋果人家就是好用,你中國的富人階級就是喜歡用,無論蘋果怎麼樣,流利的操作系統就是令你愛不釋手,所以蘋果不怕流失用戶。

綜合以上:蘋果收取30%雖然會受到個別人的強烈譴責,但不會對蘋果有任何的傷害,蘋果也不懼怕這種傷害,而蘋果的自信則完全來自自己全系列生態和獨特的手機系統,他擁有完全的手機系統掌控權。





叔說點事兒


還是韓國人瞭解中國,人傻錢多,虛榮心強。為了蘋果區區30%的服務費不算什麼,支持蘋果,讓那些蘋果用戶買單!



唯一13116113


你就想想,前兩年蘋果和微信吵著要分錢。他是怎樣知道蘋果手機用戶給微信裡的作者打賞的?

頭條和微信是不會和蘋果共享用戶數據的,手機用戶的銀行賬號或者支付寶,微信錢包,裡面打賞金額的數據也不可能提供給蘋果。那麼蘋果怎麼知道那些蘋果用戶通過蘋果手機給打賞,打賞了多少?

只有一個原因,就是蘋果監控了蘋果手機用戶的數據。你想想你用蘋果手機,裡面所有操作包括定位,搜索,資金來往,瀏覽記錄,等等這些,其實蘋果公司都能讀取,然後決定和一些服務提供商瓜分經濟利益,推送廣告,收集數據,用戶偏好這些,就像一雙眼睛監視著你。想想都可怕。還有再前期幾年,蘋果的GPS門,後臺打開的,用戶都不知道,用戶在什麼地方,蘋果隨時都知道。


大鬍子抽菸


蘋果為什麼是全世界最賺錢的科技公司?除了蘋果手機創造的利潤外,APP store的高額收費也是其重要的一個支撐。據統計,2018年,蘋果App Store創造了466億美元的收入,比Google Play的248億美元高出88%,同比App Store 2017年的收入增長20.4%。

這一點,可能對於習慣在軟件方面享受免費午餐的部分用戶來說,是很難接受的一件事情。但是,蘋果提供的應用商店,就像一家超級市場,顧客購買其中的收費APP,市場方面收取部分費用,我個人覺得是可以理解的,也並非不可接受。

核心的問題在於,這個收費標準太高了。30%,幾乎就是三分之一,從感情上就很不舒服。與安卓平臺相比較,安卓只需要收取2%,達到了15倍的差異,用觸目驚心來形容也不為過。

更可怕的是,這個APP store 收費的外延似乎是彈性的,有些難以界定。從最初的使用收費APP的抽成,後來逐漸發展到APP內部付費也要抽成,再到用戶打賞也要抽成,蘋果在抽成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早在2017年6月,蘋果公司就宣佈,用戶打賞屬於“應用內購買”,蘋果將抽取30%。這個打賞抽成,被戲稱為“蘋果稅”,引起了強烈反彈。

當時的蘋果《app store審核指南》指出,如果開發者想在ios軟件提供下述功能(比如用戶訂閱、遊戲內虛擬貨幣、遊戲級別、獲取高端會員內容、或者提供完整功能版本等),則開發者必須使用軟件內購買。蘋果從中提取30%的分成。

問題中提到的渠道費,就是從這裡而來。其中,蘋果是作為第三方支付平臺的身份而存在,依據應用內購買的條款而收取費用。

討論到這裡,我不禁慶幸,多虧我沒有使用蘋果啊!


沉默的投資者


有什麼感想,他要收,難道你不給?

聽說新蘋果產品沒發行就已經收到800萬預訂,人們可能瘋了。喬幫主死後蘋果一度低迷,可能是庫克經營不太好,不過,過了這些年,人們對蘋果的熱情仍然沒減,開始時爭論他們收取三萬的渠道費引眾怒,以為他們會涼涼,但人家照樣能生存下去,這又真的很奇怪。

其實蘋果這種方式有很大風險,因為系統和硬件都是自己生產,別跟我抬槓說很多配件都是用人家的,現在你真找不到哪個產品全部都是自己生產的,哪家配件強就訂哪家產品,然後自己組裝成品,這也是自己的產品,別像那些沒見識的傢伙說無人機應該是大的戰機而不是玩具機。

為什麼說蘋果的經營方式有風險,為什麼沒有第二家這種模式的生存得下去?因為就算你能有自己的系統,你也形成不了生態,有生態,也不一定能得到認同。收30%的渠道費,這要有多大的底氣。蘋果之所以能這麼有底氣,之所以能生存這麼久,一個主要原因是因為這種模式是他們開創的,而且這些年都能堅持下來,第二個原因是軟件硬件雖然在成品上都有高潮與低潮期,但他們的質量一直都能保持上乘,而第三個原因是他們的生態能夠保持不衰,能夠吸引大量的用戶,就算收比重很大的渠道費,你也一定得接受,因為很多人都會拿出蘋果手機來掃碼,你的店不交費,會損失很多生意,這就是底氣。這一點安卓就不一定能做到,如果安卓這樣做,人們會想,如果這樣,我不如換蘋果吧。

公司的強大,別人就會給面子,像華為一樣,雖然沒有蘋果強大,但美國要制裁華為,很多企業都聯合起來要求美國推遲或取消制裁,谷歌要制裁華為,但實施沒多久,得知華為的底氣,主動要求重新合作,取消之前的制裁,這才叫底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