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聲情琴音訴愁眠——淺析黎英海古詩詞藝術歌曲《楓橋夜泊》

內容提要:《楓橋夜泊》是我國古詩詞藝術歌曲中的經典之作,是黎英海先生將唐代詩人張繼的七言絕句《楓橋夜泊》作為歌詞所創作的一首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高雅的藝術品位的古詩詞藝術歌曲作品,這首作品將詩詞與民族音樂藝術完美的結合。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紹古詩詞《楓橋夜泊》的詩詞賞析以及藝術歌曲《楓橋夜泊》的創作背景和黎英海的藝術歌曲的創作;第二章詳細分析《楓橋夜泊》的曲式結構、調性及創作特點;第三章著重研究《楓橋夜泊》中鋼琴伴奏所創造的意境與情感。本文通過對這三方面的具體研究從而來尋找《楓橋夜泊》本身及在鋼琴伴奏領域的價值與意義。

關鍵詞:古詩詞藝術歌曲 黎英海 《楓橋夜泊》 鋼琴伴奏

引 言

藝術歌曲最早是由歐洲浪漫主義時期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創作出的一種聲樂體裁。藝術歌曲這種體裁所體現的最為突出的特點是歌詞多半採用詩歌,強調詞、曲的緊密結合,側重於表現人的內心世界,表現手法與作曲技法較為成熟與複雜,並且十分重視鋼琴伴奏的運用。而中國的藝術歌曲則是在20世紀初出現,起初是由我國作曲家留學歸來將這種藝術形式帶回中國,後來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藝術歌曲形式。相較西方藝術歌曲而言,中國作曲家們將藝術歌曲的形式與古詩詞相結合,形成了一種具有民族特點的音樂形式——古詩詞藝術歌曲。可以說,我國的詩詞完全符合藝術歌曲對唱詞的文學水平方面的要求。這種以西方的作曲技法與中國古詩詞、傳統的五聲調式相結合,融入了中西音樂元素的藝術形式推動了聲樂藝術在我國的發展。近百年來,中國的藝術歌曲蓬勃發展,已經有很多作品成為經久不衰的經典之作,如《南鄉子》、《教我如何不想他》、《送別》、《花非花》以及下文中將要提到的《楓橋夜泊》等等。

一、古詩詞藝術歌曲《楓橋夜泊》概況

(一)《楓橋夜泊》詩詞內涵

《楓橋夜泊》的創作正值唐朝安史之亂時期,詩人張繼因進京趕考失意,而心情低落,在返鄉途中來到蘇州寒山寺,伴隨著夜晚的景色他有感而發,創作了這首七言絕句,成為了中國古詩詞當中的經典之作。詩人心思細膩縝密,短短四句詩中不僅僅講述了他對江南深秋夜景的觀察與感受,同時也抒發了他壯志難酬的愁苦心情。詩中勾畫出了許多意象: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之人、姑蘇城、寒山寺、鐘聲、客船,所有的景色物都獨具慧眼。總體以一“愁”字為主,可以看出作者在作詩的同時也將自己的羈旅之思,家國之憂以及身處亂世流離失所之難全部刻畫進景色之中,有聲有色,有情有景,並將此情此景通過四句詩交融在一起。《楓橋夜泊》是一首寫“愁”的代表之作,《磧砂唐詩》中曾評價到:“‘對愁眠’三字為本章關目。明逗一‘愁’字,虛寫竟夕光景,輾轉反側之意自見”。《唐詩三集合編》也提及:“全篇詩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說出。”通過對詩詞的理解以及後人的評價中可以看出本詩不再停留在單純描繪楓橋秋夜美景的水平之上,而是將情景交融,創造出了一種典型化藝術意境。

(二)《楓橋夜泊》創作背景

黎英海是我國著名音樂教育家、作曲家。在我國民族音樂創作、音樂理論以及音樂教育方面都有著突出的成就,他一生中創作了大量的音樂作品,許多作品更是流傳了半個多世紀,併成為直至今日都會上演的經典佳作。黎英海先生的創作風格雖然簡潔卻精緻,不失自身風格特點,皆以淺顯見真功,表現出鮮明的民族性特徵。他始終堅持音樂創作的民族化,並有意識地在創作中追求民族風格。藝術歌曲是黎英海音樂創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他還為聲樂作品譜寫出了具有很強藝術性的鋼琴伴奏,在我國近現代藝術歌曲的創作領域中有著非常突出的成就。上世紀80年代初,黎英海先生在古詩詞藝術歌曲創作方面體現出了極高的藝術成就,其中以孟浩然的《春曉》、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以及本文所分析的張繼的《楓橋夜泊》為代表,黎英海將其整理創作為藝術歌曲,併為這三首作品配以鋼琴伴奏,將這三首古詩詞藝術歌曲作品併為聲樂套曲。在2006年的黎英海北京作品專場音樂會上首次公演就收到了業內的一致好評,此番引起的巨大轟動也說明了這三首作品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其中,創作於1982年的《楓橋夜泊》其具有探索性的作曲技法對中國傳統文化在美學角度上進行了很好的詮釋,更是斬獲了1988年全國高等藝術院校中國藝術歌曲創作比賽的金獎,對之後中國現代音樂的創作有著開創性的重大意義。

二、《楓橋夜泊》唱段解析與詩詞意象設計

(一)曲式結構分析

《楓橋夜泊》這首作品採用“起、承、轉、合”的結構,屬於一個單樂段作品。曲式結構精美短小卻也與詩詞的篇幅相對應,正是這樣的“詩歌結合”才使整首作品所表達的情感更加的生動與貼切。曲式結構圖如下:

詩意聲情琴音訴愁眠——淺析黎英海古詩詞藝術歌曲《楓橋夜泊》

從《楓橋夜泊》的曲式結構的角度來看,作曲家所選的詩詞題材與寫作手法本身就是一個巧妙的對比,詩詞題材本身很精美短小,而寫作手法卻是富有藝術性的較為難以把握與控制的。這“一簡一繁”的對比就彷彿古詩詞《楓橋夜泊》本身,短小卻能融入情和景於其中,使讀者在品味詩詞意境時彷彿置身於客船之上。起、承、轉、合的結構較為方整,從小節數上面可以體現出來,前三個樂句都是4小節,在最後一個樂句時有明顯變化,變為3小節,但並不是為了對比而是為了在後面進行音樂的補充,這一點從歌詞方面就可以看出:“夜半鐘聲到客船,夜半鐘聲到客船,到客船。”這是作曲家對詩詞方面的改編,為了更適合音樂所襯托出的一種意境,將其方整性打亂並進行裁剪手法,就彷彿是一種迴音,越飄越遠...

(二)調性、強弱及節拍淺析

《楓橋夜泊》這首作品追求民族風格,所以全曲都為民族調式,且不停地在各個調式間遊移。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到黎英海曾創作《漢族調式及和聲》理論著作,這部著作由“漢族調式研究”和“漢族調式和聲”這兩大部分組成,即理論與實踐兩者的對立和統一,在“漢族調式研究”部分就明確的闡述了中國漢族音樂旋律主要調式的構成,對於不同調式風格的旋律特徵的差別也通過對“五聲音階五聲調式、七聲音階五聲調式、調式的交替與發展、調式的變音與遊移”等方面的細緻研究最終在書中給出了嚴謹明確的解釋,剖析了不同語音、不同地域、不同風俗習慣之間的共性與個性,為後人在創作具有中國漢族調式特色的音樂時起到了指導作用,同時對於豐富與發展中國音樂風格的多聲語言有著深遠的影響和特殊的含義。而在《楓橋夜泊》中也是運用了漢族調式和聲,引子部分與a(起)部分為C羽雅樂七聲調式,a1(承)部分則變為G商燕樂七聲調式,到了b(轉)部分,調式又進行到了#F角雅樂七聲調式,而a2(合)部分的調式一直在遊移,概念上就像是西方和聲中的離調,一直在進行著調式上的轉變直至全曲的尾聲部分才將調性變回原調C羽雅樂七聲調式作為結束。

在強弱變化方面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全曲為了襯托詩詞中所描繪的景象與氣氛所以並沒有很強的音量,但並不代表沒有強弱方面的變化與對比,而是追求更加細膩的變化,可能在同一小節的兩個相鄰的音就會出現強弱的遞進或者對比。全曲pp —— p —— mpmp——p——pp是主要強弱變化的趨勢,b2(轉)部分情緒逐漸激動並通過離調的方式在a2(合)部分將音樂推向高潮,這時旋律出現f的力度和對比的音型,不過很快恢復了平靜,並在歌詞的反覆中逐漸消失。節拍為具有方整性的4/4拍,全曲並沒有節拍方面的對比和轉換,但作曲家卻利用弱起節奏以及特殊表現方式的節奏型將原本應平穩的4/4拍效果削弱,從而突出強調歌曲本身的意境和情感。

(三)詩詞意象設計

《楓橋夜泊》中節奏型都是很有民族風格特色的,不論是聲樂部分還是鋼琴伴奏部分。在聲樂部分經常使用“前十六後八”節奏、“後十六前八”節奏及符點節奏。如譜例1-1、1-2,配合著旋律的級進進行共同體現漢族民族風格特點。

譜例1-1.

詩意聲情琴音訴愁眠——淺析黎英海古詩詞藝術歌曲《楓橋夜泊》

譜例1-2.

詩意聲情琴音訴愁眠——淺析黎英海古詩詞藝術歌曲《楓橋夜泊》

古詩詞《楓橋夜泊》的意象就在詩詞的本身,而古詩詞藝術歌曲中增添了對意象的更細膩深刻的描寫,這也是全曲節奏織體的點睛之筆,鋼琴伴奏中巧妙的意象設計為刻畫“愁眠”情感提供了更簡明卻也更為深刻的推動作用。作曲家對於作品意象的設計如下:

意象(1):鐘聲 見譜例2

譜例2是《楓橋夜泊》中的引子部分節選,在低音聲部用一個純五度音程來演奏三個小節力度由ppmp的全音符,並以此作為本曲的主題動機之一,在全曲貫穿,反覆出現,其音響效果恰似低沉悠遠的鐘聲,給人以遐想。在寂靜的夜晚,由遠及近的傳來鐘鳴聲,這種對於聲音的刻畫讓我們彷彿看到了詩人當時的寂寥和孤獨,就連寒山寺打更的敲鐘聲也可以聽得很清晰。

譜例2.

詩意聲情琴音訴愁眠——淺析黎英海古詩詞藝術歌曲《楓橋夜泊》

意象(2):流水聲 見譜例3

譜例3是《楓橋夜泊中》引子部分的節選,也是緊接著“鐘聲”出現的節奏型,在低音聲部用先級進進行加五度跳進的長倚音節奏來演奏,考慮了鐘聲泛音的特點,是本曲出現的另一種主題動機,同樣也是貫穿整首作品,其音響效果更像是透著夜色的流水聲,就好似詩人帶著愁思踱步到小溪旁,伴著橋下潺潺流動泛著波光的流水,發現一切都如此的冷清淒涼。

譜例3.

詩意聲情琴音訴愁眠——淺析黎英海古詩詞藝術歌曲《楓橋夜泊》

意象(3):寒霜滿布的風聲 見譜例4

譜例4也是《楓橋夜泊》引子部分的節選,它在前兩個動機“鐘聲”、“流水聲”之後出現,在高音聲部以帶長倚音的級進上行九連音節奏來演奏,也是一種可以體現意境的主題動機,彷彿詩人抬頭望天,卻只看到瀰漫著整個星空的霧氣,此時吹來又一陣陣涼風,如此天氣正與他此刻的心境相仿,不由得感嘆道他形影單隻的寂寥以及壯志難酬的苦悶。

譜例4.

詩意聲情琴音訴愁眠——淺析黎英海古詩詞藝術歌曲《楓橋夜泊》

由此可見,黎英海所編配的鋼琴伴奏不僅僅是伴奏織體的形式,其音樂創作手法十分簡短精煉,與聲樂旋律部分渾然一體,達到一種完美的藝術境界。通過鋼琴伴奏的烘托和渲染將整部作品的意境展現的淋漓盡致,這樣一來不僅能使聲樂演唱者全身心的詮釋音樂角色,還給聽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鋼琴伴奏所創造的意境和情感

在仔細品味整首詩所傳達出來的意境的同時,我們更應該細緻分析作曲家是如何運用音樂的特殊表現手段,來詮釋詩人的苦悶哀愁,並將詩中“愁”字的表現力在鋼琴伴奏中做進一步的延伸。首先是上一部分所提及的意象設計,每一部精美成熟的作品都需要作曲家在創作前就進行設計,而這種設計作為亮點,成為一種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段,而黎英海所創作的《楓橋夜泊》中還有更為精巧的設計。

(一)音樂中級進與五度跳進的運用

在鋼琴伴奏的演奏過程中不難發現,作曲家使用了傳統的五聲音階調式。既然是五聲音階調式,級進是必然會出現並大量使用的,這是民族調式和聲的特點之一,那麼五度跳進的運用就是黎英海為民族調式和聲增添的一種新的色彩,五度給人一種空靈且沉穩的音響效果,而且相對來說非常協和、不突兀,不論是將其疊為五度音程還是旋律的跳進進行都能有很好的音樂表現力,使全曲通過兩種帶有對比性的音樂形態串聯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結構嚴謹又無法分割。

(二)音量的變化及對比

全曲中,強弱的變化對比可以說是最為細緻的,從譜中各個地方的力度標記就可以體現出來。如譜例5,音型結構簡單、單一卻在力度上有著明顯的不同。還可以從“鐘聲”這一意象中也可以體現,細緻的音量控制不僅僅是為了營造出詩中所特有的氣氛與效果,還為了更好地襯托出曲中所提到的客船在水面動盪的感覺。全曲接近尾聲時,“鐘聲”逐漸遠去的效果也是通過相同音樂的不同力度表現來呈現的,與全曲開頭形成了呼應,是聽者有一種意猶未盡、回味無窮的感受。

譜例5.

詩意聲情琴音訴愁眠——淺析黎英海古詩詞藝術歌曲《楓橋夜泊》

由此可見,作曲家在創作時,對於整首作品中鋼琴伴奏所抒發的意境和情感的掌控不僅僅是單一的“特殊”,而是將鋼琴伴奏作為獨立而重要的組成部分來進行設計,並運用鋼琴的各種音響效果來渲染詩作中所表達的感傷情懷。在這首作品中我們也可以看出,藝術歌曲的鋼琴伴奏音樂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影響力的。黎英海的藝術歌曲作品中通過運用鋼琴這一西洋樂器來演奏出具有中國音樂文化特色的作品,同時也造就了藝術歌曲鋼琴伴奏的深厚文化底蘊和豐富文化內涵。

結 語

黎英海將古詩詞藝術歌曲《楓橋夜泊》中的古詩、聲樂旋律、鋼琴伴奏三者進行了完美結合輕訴“愁眠”,用三者共同體現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高超的藝術價值。在這首作品中雖然採用了較為簡單的曲式結構,但是複雜的調式調性、和聲的變化以及打破原本平衡感的節奏織體可以說是將張繼詩詞中所表達的複雜的內心情感表現的尤為盡致。並且黎英海通過這部藝術歌曲將他的漢族調式與和聲理論的綜合運用的創作特色表現的尤為突出,在鋼琴伴奏的創作與演奏中都體現出了鋼琴伴奏在藝術歌曲中的重要地位。古詩詞藝術歌曲《楓橋夜泊》中展現了我國豐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精密的創作思維,為我們後來在探索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道路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秦德祥,吟誦音樂的節奏形態及其特徵———以六首《楓橋夜泊》的吟誦譜為例,《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4第2期;

2.李淑芬,黎英海歌曲《楓橋夜泊》的藝術特色,《中國音樂》,2009年第2期;

3.曾廣海,黎英海《楓橋夜泊》藝術特色探析,《當代音樂》,2015年11月;

4.孫佩雯,跨學科視閾下的音樂分析理論與實踐——以黎英海藝術歌曲《楓橋夜泊》為例,《歌唱藝術》,2016年第3期。

作者:李勇,瀋陽音樂學院民族聲樂系藝術指導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