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声情琴音诉愁眠——浅析黎英海古诗词艺术歌曲《枫桥夜泊》

内容提要:《枫桥夜泊》是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经典之作,是黎英海先生将唐代诗人张继的七言绝句《枫桥夜泊》作为歌词所创作的一首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高雅的艺术品位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作品,这首作品将诗词与民族音乐艺术完美的结合。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古诗词《枫桥夜泊》的诗词赏析以及艺术歌曲《枫桥夜泊》的创作背景和黎英海的艺术歌曲的创作;第二章详细分析《枫桥夜泊》的曲式结构、调性及创作特点;第三章着重研究《枫桥夜泊》中钢琴伴奏所创造的意境与情感。本文通过对这三方面的具体研究从而来寻找《枫桥夜泊》本身及在钢琴伴奏领域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 黎英海 《枫桥夜泊》 钢琴伴奏

引 言

艺术歌曲最早是由欧洲浪漫主义时期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创作出的一种声乐体裁。艺术歌曲这种体裁所体现的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歌词多半采用诗歌,强调词、曲的紧密结合,侧重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表现手法与作曲技法较为成熟与复杂,并且十分重视钢琴伴奏的运用。而中国的艺术歌曲则是在20世纪初出现,起初是由我国作曲家留学归来将这种艺术形式带回中国,后来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歌曲形式。相较西方艺术歌曲而言,中国作曲家们将艺术歌曲的形式与古诗词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具有民族特点的音乐形式——古诗词艺术歌曲。可以说,我国的诗词完全符合艺术歌曲对唱词的文学水平方面的要求。这种以西方的作曲技法与中国古诗词、传统的五声调式相结合,融入了中西音乐元素的艺术形式推动了声乐艺术在我国的发展。近百年来,中国的艺术歌曲蓬勃发展,已经有很多作品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如《南乡子》、《教我如何不想他》、《送别》、《花非花》以及下文中将要提到的《枫桥夜泊》等等。

一、古诗词艺术歌曲《枫桥夜泊》概况

(一)《枫桥夜泊》诗词内涵

《枫桥夜泊》的创作正值唐朝安史之乱时期,诗人张继因进京赶考失意,而心情低落,在返乡途中来到苏州寒山寺,伴随着夜晚的景色他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七言绝句,成为了中国古诗词当中的经典之作。诗人心思细腻缜密,短短四句诗中不仅仅讲述了他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与感受,同时也抒发了他壮志难酬的愁苦心情。诗中勾画出了许多意象: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之人、姑苏城、寒山寺、钟声、客船,所有的景色物都独具慧眼。总体以一“愁”字为主,可以看出作者在作诗的同时也将自己的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流离失所之难全部刻画进景色之中,有声有色,有情有景,并将此情此景通过四句诗交融在一起。《枫桥夜泊》是一首写“愁”的代表之作,《碛砂唐诗》中曾评价到:“‘对愁眠’三字为本章关目。明逗一‘愁’字,虚写竟夕光景,辗转反侧之意自见”。《唐诗三集合编》也提及:“全篇诗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说出。”通过对诗词的理解以及后人的评价中可以看出本诗不再停留在单纯描绘枫桥秋夜美景的水平之上,而是将情景交融,创造出了一种典型化艺术意境。

(二)《枫桥夜泊》创作背景

黎英海是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在我国民族音乐创作、音乐理论以及音乐教育方面都有着突出的成就,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许多作品更是流传了半个多世纪,并成为直至今日都会上演的经典佳作。黎英海先生的创作风格虽然简洁却精致,不失自身风格特点,皆以浅显见真功,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性特征。他始终坚持音乐创作的民族化,并有意识地在创作中追求民族风格。艺术歌曲是黎英海音乐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他还为声乐作品谱写出了具有很强艺术性的钢琴伴奏,在我国近现代艺术歌曲的创作领域中有着非常突出的成就。上世纪80年代初,黎英海先生在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方面体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其中以孟浩然的《春晓》、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及本文所分析的张继的《枫桥夜泊》为代表,黎英海将其整理创作为艺术歌曲,并为这三首作品配以钢琴伴奏,将这三首古诗词艺术歌曲作品并为声乐套曲。在2006年的黎英海北京作品专场音乐会上首次公演就收到了业内的一致好评,此番引起的巨大轰动也说明了这三首作品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其中,创作于1982年的《枫桥夜泊》其具有探索性的作曲技法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美学角度上进行了很好的诠释,更是斩获了1988年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中国艺术歌曲创作比赛的金奖,对之后中国现代音乐的创作有着开创性的重大意义。

二、《枫桥夜泊》唱段解析与诗词意象设计

(一)曲式结构分析

《枫桥夜泊》这首作品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属于一个单乐段作品。曲式结构精美短小却也与诗词的篇幅相对应,正是这样的“诗歌结合”才使整首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更加的生动与贴切。曲式结构图如下:

诗意声情琴音诉愁眠——浅析黎英海古诗词艺术歌曲《枫桥夜泊》

从《枫桥夜泊》的曲式结构的角度来看,作曲家所选的诗词题材与写作手法本身就是一个巧妙的对比,诗词题材本身很精美短小,而写作手法却是富有艺术性的较为难以把握与控制的。这“一简一繁”的对比就仿佛古诗词《枫桥夜泊》本身,短小却能融入情和景于其中,使读者在品味诗词意境时仿佛置身于客船之上。起、承、转、合的结构较为方整,从小节数上面可以体现出来,前三个乐句都是4小节,在最后一个乐句时有明显变化,变为3小节,但并不是为了对比而是为了在后面进行音乐的补充,这一点从歌词方面就可以看出:“夜半钟声到客船,夜半钟声到客船,到客船。”这是作曲家对诗词方面的改编,为了更适合音乐所衬托出的一种意境,将其方整性打乱并进行裁剪手法,就仿佛是一种回音,越飘越远...

(二)调性、强弱及节拍浅析

《枫桥夜泊》这首作品追求民族风格,所以全曲都为民族调式,且不停地在各个调式间游移。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黎英海曾创作《汉族调式及和声》理论著作,这部著作由“汉族调式研究”和“汉族调式和声”这两大部分组成,即理论与实践两者的对立和统一,在“汉族调式研究”部分就明确的阐述了中国汉族音乐旋律主要调式的构成,对于不同调式风格的旋律特征的差别也通过对“五声音阶五声调式、七声音阶五声调式、调式的交替与发展、调式的变音与游移”等方面的细致研究最终在书中给出了严谨明确的解释,剖析了不同语音、不同地域、不同风俗习惯之间的共性与个性,为后人在创作具有中国汉族调式特色的音乐时起到了指导作用,同时对于丰富与发展中国音乐风格的多声语言有着深远的影响和特殊的含义。而在《枫桥夜泊》中也是运用了汉族调式和声,引子部分与a(起)部分为C羽雅乐七声调式,a1(承)部分则变为G商燕乐七声调式,到了b(转)部分,调式又进行到了#F角雅乐七声调式,而a2(合)部分的调式一直在游移,概念上就像是西方和声中的离调,一直在进行着调式上的转变直至全曲的尾声部分才将调性变回原调C羽雅乐七声调式作为结束。

在强弱变化方面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全曲为了衬托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象与气氛所以并没有很强的音量,但并不代表没有强弱方面的变化与对比,而是追求更加细腻的变化,可能在同一小节的两个相邻的音就会出现强弱的递进或者对比。全曲pp —— p —— mpmp——p——pp是主要强弱变化的趋势,b2(转)部分情绪逐渐激动并通过离调的方式在a2(合)部分将音乐推向高潮,这时旋律出现f的力度和对比的音型,不过很快恢复了平静,并在歌词的反复中逐渐消失。节拍为具有方整性的4/4拍,全曲并没有节拍方面的对比和转换,但作曲家却利用弱起节奏以及特殊表现方式的节奏型将原本应平稳的4/4拍效果削弱,从而突出强调歌曲本身的意境和情感。

(三)诗词意象设计

《枫桥夜泊》中节奏型都是很有民族风格特色的,不论是声乐部分还是钢琴伴奏部分。在声乐部分经常使用“前十六后八”节奏、“后十六前八”节奏及符点节奏。如谱例1-1、1-2,配合着旋律的级进进行共同体现汉族民族风格特点。

谱例1-1.

诗意声情琴音诉愁眠——浅析黎英海古诗词艺术歌曲《枫桥夜泊》

谱例1-2.

诗意声情琴音诉愁眠——浅析黎英海古诗词艺术歌曲《枫桥夜泊》

古诗词《枫桥夜泊》的意象就在诗词的本身,而古诗词艺术歌曲中增添了对意象的更细腻深刻的描写,这也是全曲节奏织体的点睛之笔,钢琴伴奏中巧妙的意象设计为刻画“愁眠”情感提供了更简明却也更为深刻的推动作用。作曲家对于作品意象的设计如下:

意象(1):钟声 见谱例2

谱例2是《枫桥夜泊》中的引子部分节选,在低音声部用一个纯五度音程来演奏三个小节力度由ppmp的全音符,并以此作为本曲的主题动机之一,在全曲贯穿,反复出现,其音响效果恰似低沉悠远的钟声,给人以遐想。在寂静的夜晚,由远及近的传来钟鸣声,这种对于声音的刻画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当时的寂寥和孤独,就连寒山寺打更的敲钟声也可以听得很清晰。

谱例2.

诗意声情琴音诉愁眠——浅析黎英海古诗词艺术歌曲《枫桥夜泊》

意象(2):流水声 见谱例3

谱例3是《枫桥夜泊中》引子部分的节选,也是紧接着“钟声”出现的节奏型,在低音声部用先级进进行加五度跳进的长倚音节奏来演奏,考虑了钟声泛音的特点,是本曲出现的另一种主题动机,同样也是贯穿整首作品,其音响效果更像是透着夜色的流水声,就好似诗人带着愁思踱步到小溪旁,伴着桥下潺潺流动泛着波光的流水,发现一切都如此的冷清凄凉。

谱例3.

诗意声情琴音诉愁眠——浅析黎英海古诗词艺术歌曲《枫桥夜泊》

意象(3):寒霜满布的风声 见谱例4

谱例4也是《枫桥夜泊》引子部分的节选,它在前两个动机“钟声”、“流水声”之后出现,在高音声部以带长倚音的级进上行九连音节奏来演奏,也是一种可以体现意境的主题动机,仿佛诗人抬头望天,却只看到弥漫着整个星空的雾气,此时吹来又一阵阵凉风,如此天气正与他此刻的心境相仿,不由得感叹道他形影单只的寂寥以及壮志难酬的苦闷。

谱例4.

诗意声情琴音诉愁眠——浅析黎英海古诗词艺术歌曲《枫桥夜泊》

由此可见,黎英海所编配的钢琴伴奏不仅仅是伴奏织体的形式,其音乐创作手法十分简短精炼,与声乐旋律部分浑然一体,达到一种完美的艺术境界。通过钢琴伴奏的烘托和渲染将整部作品的意境展现的淋漓尽致,这样一来不仅能使声乐演唱者全身心的诠释音乐角色,还给听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钢琴伴奏所创造的意境和情感

在仔细品味整首诗所传达出来的意境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细致分析作曲家是如何运用音乐的特殊表现手段,来诠释诗人的苦闷哀愁,并将诗中“愁”字的表现力在钢琴伴奏中做进一步的延伸。首先是上一部分所提及的意象设计,每一部精美成熟的作品都需要作曲家在创作前就进行设计,而这种设计作为亮点,成为一种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段,而黎英海所创作的《枫桥夜泊》中还有更为精巧的设计。

(一)音乐中级进与五度跳进的运用

在钢琴伴奏的演奏过程中不难发现,作曲家使用了传统的五声音阶调式。既然是五声音阶调式,级进是必然会出现并大量使用的,这是民族调式和声的特点之一,那么五度跳进的运用就是黎英海为民族调式和声增添的一种新的色彩,五度给人一种空灵且沉稳的音响效果,而且相对来说非常协和、不突兀,不论是将其叠为五度音程还是旋律的跳进进行都能有很好的音乐表现力,使全曲通过两种带有对比性的音乐形态串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严谨又无法分割。

(二)音量的变化及对比

全曲中,强弱的变化对比可以说是最为细致的,从谱中各个地方的力度标记就可以体现出来。如谱例5,音型结构简单、单一却在力度上有着明显的不同。还可以从“钟声”这一意象中也可以体现,细致的音量控制不仅仅是为了营造出诗中所特有的气氛与效果,还为了更好地衬托出曲中所提到的客船在水面动荡的感觉。全曲接近尾声时,“钟声”逐渐远去的效果也是通过相同音乐的不同力度表现来呈现的,与全曲开头形成了呼应,是听者有一种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的感受。

谱例5.

诗意声情琴音诉愁眠——浅析黎英海古诗词艺术歌曲《枫桥夜泊》

由此可见,作曲家在创作时,对于整首作品中钢琴伴奏所抒发的意境和情感的掌控不仅仅是单一的“特殊”,而是将钢琴伴奏作为独立而重要的组成部分来进行设计,并运用钢琴的各种音响效果来渲染诗作中所表达的感伤情怀。在这首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音乐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黎英海的艺术歌曲作品中通过运用钢琴这一西洋乐器来演奏出具有中国音乐文化特色的作品,同时也造就了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内涵。

结 语

黎英海将古诗词艺术歌曲《枫桥夜泊》中的古诗、声乐旋律、钢琴伴奏三者进行了完美结合轻诉“愁眠”,用三者共同体现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高超的艺术价值。在这首作品中虽然采用了较为简单的曲式结构,但是复杂的调式调性、和声的变化以及打破原本平衡感的节奏织体可以说是将张继诗词中所表达的复杂的内心情感表现的尤为尽致。并且黎英海通过这部艺术歌曲将他的汉族调式与和声理论的综合运用的创作特色表现的尤为突出,在钢琴伴奏的创作与演奏中都体现出了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中的重要地位。古诗词艺术歌曲《枫桥夜泊》中展现了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精密的创作思维,为我们后来在探索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道路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秦德祥,吟诵音乐的节奏形态及其特征———以六首《枫桥夜泊》的吟诵谱为例,《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第2期;

2.李淑芬,黎英海歌曲《枫桥夜泊》的艺术特色,《中国音乐》,2009年第2期;

3.曾广海,黎英海《枫桥夜泊》艺术特色探析,《当代音乐》,2015年11月;

4.孙佩雯,跨学科视阈下的音乐分析理论与实践——以黎英海艺术歌曲《枫桥夜泊》为例,《歌唱艺术》,2016年第3期。

作者:李勇,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艺术指导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