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遼威震逍遙津,差點俘虜孫權,卻為何終其一生沒有討伐蜀漢?

孤獨王子青蛙


建安二十年,孫權發動的合肥之戰。在此戰中,張遼一戰成名,威震逍遙津。既然張遼有如此實力,又為何沒打過劉備的蜀漢呢?以下便是個人的觀點。

首先縱觀張遼一生,與蜀漢的發展軌跡不相聯繫,自然也沒有機會去攻打蜀漢。

眾所周知,張遼是在公元198年,曹操攻破下邳時,被曹操收服歸順曹營的。此時的張遼,在跟隨呂布麾下時就已經有了幾分實力的凸顯。否則曹操也不會將其收入麾下了。

之後曹操更是重用張遼,先後參與了赤壁之戰、長坂之戰、合肥之戰等戰役,使其的實力得以完全的發揮。而張遼表現最為突出的,便是使其威震天下的合肥之戰了。張遼在此戰中,以八百之兵追趕孫權十萬人馬,最後更是差點俘虜孫權。

而孫權也因此對張遼忌憚不已,在張遼病時仍告誡屬下。直言:"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但縱使張遼有如此實力,卻仍然沒有與蜀漢正面對敵過。這並不是因為張遼心虛怯懦,而是因為張遼完全沒有機會與蜀漢敵對。當張遼投入曹操麾下,初露鋒芒時,劉備還在左躲右藏,保存實力。

後來劉備又接連投靠曹操、袁紹,直到依附劉表時才勉強安定下來。而之後便一步一步的發展自己的實力,到了220年左右才正式確立了自己的政權統治。然而張遼可是在公元222年就去世了。自然沒什麼機會打劉備的蜀漢了。

第二,劉備以及關羽都曾對張遼有恩,張遼若與蜀漢敵對,或會生出惻隱之心。

上文也曾經提到了,張遼在沒有投靠曹操之前,是跟在呂布手下的。而當呂布集團被曹操覆滅時,呂布卑微窩囊的向曹操求饒,張遼卻凜然的說"大丈夫死則死,爾何必求饒。"

之後更是大罵曹操為國之賊人,痛恨當初濮陽城的大火沒有燒死曹操。曹操這個人,雖然對人才十分彎得下身子,但面對張遼如此的羞辱,自然會怒火中燒,於是曹操便"拔劍直奔張遼殺來"。幸而被劉備勸住。

此時劉備拉住了曹操的手臂。苦口婆心的勸說曹操,道:"此等赤心之人,正當留用。"懇請曹操不要殺了張遼。就連一貫孤傲的關羽,也跪著懇求曹操饒張遼一命,說到:"關某素知文遠忠義之士,願以性命擔保。"此般作態,倒叫曹操沒辦法再殺張遼了,只得棄劍於地,解釋自己只是文遠(張遼)開個玩笑。

也是因此,張遼便死心塌地跟隨著曹操,為其賣命。而聽關羽對張遼的評價,便知道其肯定是個忠義正直之人,對於劉備和關羽的救命之恩,肯定也會銘記於心,在作戰時也難免心生惻隱。

第三,張遼乃騎兵出身,而蜀漢多為山地,張遼實力難以發揮,自然不會貿然出戰。

劉備的蜀漢,自然位置多位於四川一帶,僅聽名字便知道其地形如何崎嶇難行。這樣的地形,只怕曹操的大量騎兵難以發揮作用。而作為騎兵出身的張遼,更是英雄無用武之地了。

主觀因素可以儘自己的全力去克服,但是存在的客觀因素實在是一座難以翻越的大山。而現在這樣一座大山就壓在了張遼的身上,他也實在是沒辦法了,唯一能做的也就是儘量不與蜀漢對抗了。

至於張遼在合肥之戰中,威震逍遙津的表現,個人覺得也有一些客觀上的優勢條件。畢竟當時的戰爭的主戰場在合肥,這樣一片平坦的地域,對於孫權的步兵來說有優勢,但是對於張遼所率的騎兵更有優勢。

騎兵對步兵,本身就有兵種上的天然優勢,能夠以八百騎兵破吳軍的步兵也並不是什麼巧合。況且曹操也絕對把張遼這員大將放在蜀漢戰場上。因為他認為蜀漢佔據的大部分地區基本都是雞肋之地,並不能很明顯的幫助自己霸業。自然不會讓張遼到蜀漢浪費時間。

由此可知,張遼的優勢在蜀漢難以發揮,發展軌跡又與蜀漢相不聯繫,再加上劉備、關羽都曾對張遼有恩,張遼不便對其大打出手,種種因素加起來,便是張遼從未打過劉備的蜀漢的真實原因。





小時大彬


張遼,字文遠。跟呂布是老鄉。張遼在沒有投靠曹操之前,是呂布手下的“八健將”之一。而當呂布集團被曹操覆滅時,呂布卑微窩囊地向曹操求饒,張遼卻凜然的說"大丈夫死則死,爾何必求饒。" 之後更是大罵曹操為國之賊人,痛恨當初濮陽城的大火沒有燒死曹操。曹操這個人,雖然對人才十分看重,但面對張遼如此的羞辱,自然會怒火中燒,於是曹操便"拔劍直奔張遼殺來"。幸而被劉備勸住。 此時劉備拉住了曹操的手臂。苦口婆心的勸說曹操,道:"此等赤心之人,正當留用。"懇請曹操不要殺了張遼。就連一貫孤傲的關羽,也跪著懇求曹操饒張遼一命,說到:"關某素知文遠忠義之士,願以性命擔保。"此般作態,倒叫曹操沒辦法再殺張遼了,只得棄劍於地,解釋自己只是文遠(張遼)開個玩笑。 也是因此,張遼便死心塌地跟隨著曹操,為其賣命。而聽關羽對張遼的評價,便知道其肯定是個忠義正直之人,對於劉備和關羽的救命之恩,肯定也會銘記於心,在作戰時也難免心生惻隱。而曹老闆此人善於知人用人,肯定不會讓張遼去對陣劉備關羽,給他放到東方現場對陣孫權是最好的安排。張遼作為曹魏集團“五子良將”之一,有勇有謀,是不可多得的良將。以八百破十萬,差點活捉孫權,一戰成名,威震天下。至此孫權得了一個“孫十萬”的稱號。張遼逍遙津一戰威名赫赫,達到了江南小兒夜裡哭啼聞聽張遼的名字立止的效果。



青梅煮酒讀歷史


首先縱觀張遼一生,與蜀漢的發展軌跡不相聯繫,自然也沒有機會去攻打蜀漢。

眾所周知,張遼是在公元198年,曹操攻破下邳時,被曹操收服歸順曹營的。此時的張遼,在跟隨呂布麾下時就已經有了幾分實力的凸顯。否則曹操也不會將其收入麾下了。

之後曹操更是重用張遼,先後參與了赤壁之戰、長坂之戰、合肥之戰等戰役,使其的實力得以完全的發揮。而張遼表現最為突出的,便是使其威震天下的合肥之戰了。張遼在此戰中,以八百之兵追趕孫權十萬人馬,最後更是差點俘虜孫權。

而孫權也因此對張遼忌憚不已,在張遼病時仍告誡屬下。直言:"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但縱使張遼有如此實力,卻仍然沒有與蜀漢正面對敵過。這並不是因為張遼心虛怯懦,而是因為張遼完全沒有機會與蜀漢敵對。當張遼投入曹操麾下,初露鋒芒時,劉備還在左躲右藏,保存實力。

後來劉備又接連投靠曹操、袁紹,直到依附劉表時才勉強安定下來。而之後便一步一步的發展自己的實力,到了220年左右才正式確立了自己的政權統治。然而張遼可是在公元222年就去世了。自然沒什麼機會打劉備的蜀漢了。

第二,劉備以及關羽都曾對張遼有恩,張遼若與蜀漢敵對,或會生出惻隱之心。

上文也曾經提到了,張遼在沒有投靠曹操之前,是跟在呂布手下的。而當呂布集團被曹操覆滅時,呂布卑微窩囊地向曹操求饒,張遼卻凜然的說"大丈夫死則死,爾何必求饒。"

之後更是大罵曹操為國之賊人,痛恨當初濮陽城的大火沒有燒死曹操。曹操這個人,雖然對人才十分彎得下身子,但面對張遼如此的羞辱,自然會怒火中燒,於是曹操便"拔劍直奔張遼殺來"。幸而被劉備勸住。

此時劉備拉住了曹操的手臂。苦口婆心的勸說曹操,道:"此等赤心之人,正當留用。"懇請曹操不要殺了張遼。就連一貫孤傲的關羽,也跪著懇求曹操饒張遼一命,說到:"關某素知文遠忠義之士,願以性命擔保。"此般作態,倒叫曹操沒辦法再殺張遼了,只得棄劍於地,解釋自己只是文遠(張遼)開個玩笑。

也是因此,張遼便死心塌地跟隨著曹操,為其賣命。而聽關羽對張遼的評價,便知道其肯定是個忠義正直之人,對於劉備和關羽的救命之恩,肯定也會銘記於心,在作戰時也難免心生惻隱。

第三,張遼乃騎兵出身,而蜀漢多為山地,張遼實力難以發揮,自然不會貿然出戰。

劉備的蜀漢,自然位置多位於四川一帶,僅聽名字便知道其地形如何崎嶇難行。這樣的地形,只怕曹操的大量騎兵難以發揮作用。而作為騎兵出身的張遼,更是英雄無用武之地了。

主觀因素可以儘自己的全力去克服,但是存在的客觀因素實在是一座難以翻越的大山。而現在這樣一座大山就壓在了張遼的身上,他也實在是沒辦法了,唯一能做的也就是儘量不與蜀漢對抗了。

至於張遼在合肥之戰中,威震逍遙津的表現,個人覺得也有一些客觀上的優勢條件。畢竟當時的戰爭的主戰場在合肥,這樣一片平坦的地域,對於孫權的步兵來說有優勢,但是對於張遼所率的騎兵更有優勢。

騎兵對步兵,本身就有兵種上的天然優勢,能夠以八百騎兵破吳軍的步兵也並不是什麼巧合。況且曹操也絕對把張遼這員大將放在蜀漢戰場上。因為他認為蜀漢佔據的大部分地區基本都是雞肋之地,並不能很明顯的幫助自己霸業。自然不會讓張遼到蜀漢浪費時間。

由此可知,張遼的優勢在蜀漢難以發揮,發展軌跡又與蜀漢相不聯繫,再加上劉備、關羽都曾對張遼有恩,張遼不便對其大打出手,種種因素加起來,便是張遼從未打過劉備的蜀漢的真實原因。


野史共享


想多了。張遼俘虜孫權?單挑都打不贏孫權。逍遙津二千多偷襲孫權三千多這種比例,在三國中不在少數,引起推倒效應很意外很幸運,因此得名將稱號。面對先鋒呂蒙甘寧,敢硬抗的膽量就差多了。將領是智勇兩面,張遼的勇且名將及格線。不說呂蒙,對比甘寧都遜色不少,至少人家百騎劫魏營是得到三國志,江表傳等文獻證實的。逍遙津八百破十萬,哪裡是八百?哪裡有十萬?孫權親自斷後表明無視,隨後對峙曹操表明無損,事實證明張遼逍遙津和甘寧劫魏營都是樣子貨,造不成太大傷害。

面對東吳的頻繁騷擾,想走也走不了。


靜而能守正


別想太多,張遼被安排在南部軍區總司令位置上,至死都是在南線作戰,而且經營得順風順水。就這麼簡單。


南北朝故事123


張遼:關羽從曹操手下救過他,與張飛劉備相談甚歡。曹操也知,故不會派他去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