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分封天下如此公平,為何天下諸侯還要群起反對?

sunny__小點


這裡肯定會有人說項羽的分封其實並不公平。因為項羽在分封的時候給自己分了西楚九郡,是所有諸侯王當中地盤最大的,他的地盤全都是戰國後期楚國最精華的一部分,其中楚國江陵、吳、彭城這三個最大的城市,項羽就獨得其二,即吳、彭城。



所以綜上所述,項羽的分封其實並不公平,也就是如此諸侯王才會群起而攻之。

但事實上真是如上所言嗎?個人覺得實則不然,項羽的分封其實也是當時最公平的存在。



第一、項羽在分封的過程中並沒有採用周時“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的做法。也就是項羽並沒有分封與自己有血緣關係的同族為王,在他分封的十八路諸侯當中沒有一個是項氏一族。

第二、項羽的分封是以軍功為依據。我們仔細看項羽分封的十八路諸侯就會發現,諸侯王中除了九江王英布是項羽的嫡系將領外,其餘十七路諸侯王全為起義軍首領,這些諸侯王在滅秦一戰都有相應功勞。



第三、項羽的分封主要是按戰國時期的格局來劃分地盤的。當時項羽手中唯一被封王的楚將英布他被封在淮南,這是楚國舊地;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原屬秦將,所以他們都被分封在三秦故地;魏王豹魏景湣王之子,所以被封在魏國舊地河東。

所以綜上所述,其實項羽的分封在當時而言已是十分公平,以軍功為依據,“按功分封”這完全合乎情理。項羽在滅秦一戰居首功,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他在分封過程佔據大頭,這無可厚非。


再者他本是楚國貴族之後,佔據楚地,理所當然,沒什麼錯的地方,且項羽也並沒有趁自己作為天下共主的機會將原六國所有的富庶之地都分給自己的嫡系將領,唯一是王的英布地盤還是在原楚地。

同時項羽也並沒有一人獨佔楚地,分封時項羽只是獨佔東楚、西楚之地,南楚卻是分給了三個諸侯王,即九江王、衡山王、臨江王。



而對於天下最富庶的關中之地,項羽也並沒有讓自己的嫡系或者同族去掌控,而是依照約定分封給了秦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三人。所以從種種跡象可以表面,項羽分封以屬公平。

當然項羽的分封也並不是完全的公平,項羽也是有私心在的。比如本來劉邦是應該封“關中王”的,可是項羽最終卻只是封他“漢王”,且還將他的封地封在較為偏遠的漢中地區,同時還讓章邯、司馬欣、董翳三人包圍著劉邦,讓他不能出關。



但是說實在的這麼做也實屬正常,對自己有威脅的人自然就要加以防範,總不能讓他壯大,然後來搬倒自己吧。而且項羽也並沒有多虧待劉邦,他自然讓他做王,也依然給他封地,漢中雖比關中窮了點,但是對於整個天下而言,也算是富庶之地,項羽也算是厚待劉邦了。

那麼這裡就很多人不明白,為何項羽分封天下時已是當時最為公平的存在,為何諸侯王還會相繼反叛,並對項羽群起而攻之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無非“利益”二字。

可以說無論項羽如何的分封,總有人會覺得不滿意,總有人認為自己吃虧了,也總有人認為自己才應該得到最富庶的地盤。

首先最先反叛項羽的就是那些沒有被分為王的將領,如田榮、陳餘、彭越之流,他們自認為自己功勞卓著,理應封王,可是最後卻發現項羽並沒有封他為王,自然就會反叛。



如田榮,他本是齊王田氏宗族。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時,他就與其兄田儋在齊地響應起義,並恢復齊國藩,田儋為王,他為相國。之後田儋被章邯所殺,田榮在隨後並擁立田儋之子田市為齊王,他自立為丞相,當然實際上此時齊國已為田榮所掌控。

項羽分封諸侯王的時候,田榮自認為自己這般實力,項羽定會拉攏他,讓他做齊王,可是沒曾想最後確是曾經的手下田都坐了齊王,他自己什麼都沒得到,連王的封號都沒有,這下就惹惱了他。於是在前206年,田榮就派兵攻打田都,將他趕出齊地後就自立為齊王,之後就反叛項羽。



其實田榮不能被封王,項羽是有充足的理由的。從反秦起義開始,田榮就一直在齊地割據自守,從來不出齊地與秦作戰,如項梁曾讓他向西一起夾擊秦軍,他就是不出兵,再如項羽也曾幾次讓他北上救趙,他依然還是不出兵,之後反秦聯軍入關作戰時,田榮也依然沒有跟隨入關。可以說田榮在滅秦一戰毫無功績,他一直在保存自己的實力,從未參與過與秦的作戰,你說就這樣的田榮何德何能能夠被封王?

其次反叛的就是那些被封王,但卻不滿意自己的封地的那些諸侯王,如燕王韓廣、殷王司馬卬等,其中最不滿意自己封地的就是劉邦。



當時劉邦自認為自己的功勞是僅次於項羽的,他也是第一個率先入關的起義軍首領,本來按照楚懷王的意思是“先入關中者為王”,可是項羽非當沒有封他為關中王,還把他封到偏遠的漢中去,讓他做漢王,這就讓劉邦受不了了。

憑什麼你項羽能做西楚霸王,我劉邦卻只能做漢王,真是“叔可忍嬸不可忍”。於是乎,劉邦後來的反叛也就理所當然了,畢竟劉邦的雄心可不是做王,而是天下之主,他的反叛是遲早的事情。



就這樣,項羽分封諸侯不到4年的時間,隨著諸侯王相繼反叛,前202年,項羽自刎於烏江。

其實項羽本可避免這樣的結局,如果在分封諸侯的過程中他能夠注意到以下的幾點問題,也許就能避免烏江自刎這樣的慘劇。

一、項羽在分封過程中最大的一個失誤就是放棄了關中的控制權。雖然關中之富十倍於天下這種說法有些過於誇張,但是相對於其他地區的戰亂不斷,相對穩定的關中地區經過秦人數百年的經營,其實力顯然是躍居於其他地方之上的。



可是就是這樣一個實力雄厚的關中地區,項羽居然主動放棄,當時哪怕他自己不願意去,讓自己的嫡系將領,如英布去,這樣也可以,可是項羽卻什麼都沒做,而是實實在在的將它放棄了,這就等於是給了他人可趁之機,一旦讓對項羽有異心的人掌控住關中,他就完全可以憑藉著關中之富去與項羽爭鬥,而事實上之後的劉邦正是藉助著關中富饒資源,最終擊潰了項羽。



二、項羽另外一個錯誤就是將彭城作為都城。首先彭城是一個四戰之地,其交通雖然四通八達,十分利於四面出擊,但卻也是個難以防守之地,很容易成為交戰的中心,可以說十分不利於項羽對於封國的統治。其次彭城距離關中地區真的是太遠了,一旦關中這等天下最富庶的地區有變,項羽很難在第一時間做出反應。

而一旦關中被佔領的時間過長,等項羽率軍前來時,關中早已是他人的囊中之物。再是彭城非天下中心,它根本不利於項羽去管控天下,一旦諸侯王有變,項羽很容易鞭長莫及。



三、項羽分封時候過度依賴秦三降將去鉗制劉邦。說實在的項羽雖把劉邦作為最大的敵人,但卻有些小瞧了劉邦,他妄圖依靠秦三降將在關中盯著劉邦,這完全就是不切合實際的想法。

首先,關中地區的百姓本就仇恨這三位降將,更是仇恨坑殺了二十餘萬秦卒的項羽,而反觀劉邦,關中秦人對這位入關奉行“約法三章”的劉邦可是十分的有好感,所以試想他們怎麼可能會幫助項羽他們去對付劉邦呢?因此當時劉邦一反叛,秦三降將立刻就在短時間內就被擊敗,而這其中少不了那些秦人的幫助。



當然不管我們當代人如何總結項羽失敗的原因。項羽分封最終的結局就是,十八路諸侯王近乎一半諸侯反叛,剩下諸侯悉數被滅,最後項羽也自刎於烏江,隨後漢王劉邦建立了國祚四百餘年的大漢。


澳古說歷史


項羽分封天下,指的是秦朝滅亡之後,由項羽主持的分封十八路諸侯。在鉅鹿之戰消滅秦軍主力威震天下的項羽在進入關中之後,就自封西楚霸王,然後就按自己的標準將天下分封給了十八路諸侯。自己則回到故鄉,建都彭城。作為一個近乎於統一天下的人能夠如此“慷慨”的與人分享天下,但卻依舊惹的群雄並起,反抗不斷,其原因究竟為何呢?

項羽的分封

項羽分封的時間是在公元前206年,當時他率領諸侯聯軍數十萬進入咸陽,殺死已經投降的秦王子嬰,火燒秦王宮。隨後開始與諸侯、部將和降將們分享勝利果實。他的分封主要有以下幾個層次:

  • 楚王熊心:這個項羽名義上的老大,作為滅秦主力楚國的君王,也是項羽叔侄名義上的主公。本來分封應該由他來安排,但是他根本無力控制已經威震天下的項羽。項羽遙尊他為“義帝”,然後將他安排到了當時還可以算蠻荒之地的湖南郴縣。

  • 西楚霸王項羽:搞定了自己頭上的熊心之後,項羽自封西楚霸王,將自己的家鄉徐州一帶分封給了自己。

  • 漢王劉邦:作為楚國派出攻秦的另一支主力部隊的領袖,也是與項羽有著千絲萬縷關係的對手,項羽沒有遵守楚王熊心當初的安排。也即先入關中者王之的命令。轉而讓劉邦到漢中一帶受封漢王,讓自己的對手到了另一個偏僻之地。

  • 舊六國諸侯:這些舊六國諸侯中多數在反秦起義中就復國稱王,也有的是追隨項羽和劉邦參與滅秦立功受封復國。如項羽分封前的趙王趙歇,燕王韓廣,齊王田市,魏王魏豹等等。

  • 項羽的部將兼盟友:這些人是與項羽在反秦起義尤其是鉅鹿之戰中並肩作戰的部將,如項羽麾下的名將英布,如受諸侯國國君派遣到鉅鹿救援隨後跟隨項羽入關的燕將臧荼等。

  • 秦朝降將:這些就是鉅鹿之戰後率領剩餘秦軍主力投降項羽的章邯、司馬欣等人。

從上述分類來看,項羽的確做到了“公平”,幾乎照顧到了方方面面,既有原來身居高位的舊諸侯,也有跟隨自己出生入死的部將和盟友,甚至連自己的對手劉邦也有一份。看起來似乎大家都應該滿意了吧。但是事實上項羽的分封從一開始就激起了強烈的反抗。

項羽分封中的“原則錯誤”

項羽的分封看似公平,實則有許多原則性的錯誤,因此從一開始就激起了強烈的反抗,甚至項羽自己就帶頭破壞了自己分封。可以說項羽的分封幾乎沒有完整的實行過一天。

  • 把政治分封當成了戰場論功:仔細分析項羽的分封,可以看出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跟隨他參加鉅鹿之戰和之後的滅秦之戰的人大都獲得了較好的封賞或者封地。而那些派兵支持,但沒有親臨戰場的六國舊諸侯均沒有得到什麼好處,有的還吃了虧。例如:鉅鹿之戰時,燕國將領臧荼受當時的燕王韓廣的命令率軍支援被困鉅鹿的趙國君臣。在戰後的分封中,臧荼因為鉅鹿之戰和隨同項羽入關的功勞,被項羽封為燕王,而原來臧荼的國君燕王韓廣卻被趕到遼東去做遼東王。這種打破政治常規的分封方式是顯然不可取的,同時也為後來韓廣與臧荼的兵戎相見埋下了禍根。

  • 不顧實際的分封:項羽在分封諸侯的時候雖然威震天下,可以說他的霸王之名是實至名歸的,但是他的“霸”僅僅是類似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霸主或者盟主,並非後世帝王具備真正統一天下的實力。當時各地存在的勢力並沒有經過戰爭的整合,這些地方勢力的根本利益受到損害的情況下必然會拼死一博以表達自己的不滿。例如項羽對趙國和齊國的分封,齊國因為與項羽叔侄有個人恩怨,項羽帶有個人偏見姑且不論。趙國作為鉅鹿之戰的主角之一,趙國君臣都可以算反秦有功。項羽卻在戰後分封的時候,將原來的趙王改封為代王,而趙國丞相張耳搖身一變成為了常山王,而另一個在趙國有較大影響力的陳餘卻沒有被封王。這種不顧實際甚至是人為製造矛盾的分封又導致趙國在戰後亂成一團。本來因為鉅鹿之戰將堅定的支持項羽的趙國被他自己弄得成了對手。

項羽的分封並沒有從政治大局的角度去考量,他的分封最大原則是誰跟著自己在戰場上立過戰功就把誰封到好地方。正如陳餘派人遊說齊王田榮的時候說的:“項羽做為天下的主宰,卻不公平,把好地方都分封給將軍們去稱王,把原來稱王的都遷到壞地方。”這種僅憑個人好惡決定的分封必然會引發不滿,也導致項羽分封之後天下並沒有得到穩定,反而轉瞬間就引發反抗,北方的諸侯幾乎都陷入了戰爭,項羽也在為了平定這些反抗和維護自己的分封決策中疲於奔命。

瞬間瓦解的分封

因為項羽的分封沒有從政治大局去考量,結果導致他的分封方案迅速瓦解,各地方勢力陷入新一輪的鬥爭。

  • 首先破壞分封的是項羽自己:在分封之後不久,項羽就做了兩件破壞自己分封的事情,一是不讓韓王韓成回國,在項羽的分封方案中把韓成繼續封為韓王,但是卻因為韓成與劉邦的關係,始終不讓韓成回國,而是把他帶到自己的都城彭城軟禁,隨後降封為候,後來乾脆一殺了之。這就使得項羽失去韓國的民心,尤其是使張良徹底投入劉邦陣營。二是被他尊為義帝的熊心,本就被他遷往偏僻的郴縣,可項羽仍不滿意,命人在路途中暗殺了熊心,使項羽背上了沉重的道德包袱,此事後來也成為劉邦號召群雄反擊項羽的一個藉口。

  • 齊國之亂導致項羽分身乏術:因為齊國的實際領袖田榮當年不肯救援項羽的叔父項梁,因此項羽與田榮之間結下了仇怨,在戰後分封的時候,項羽不顧田榮在齊國的勢力,直接將原來的齊王也就是田榮的侄子田市改封為膠東王,將跟隨自己作戰有功的齊國將領田都和田安分別封為齊王和濟北王。田榮一看不僅自己和哥哥田儋打下的地盤被項羽一分為三,他田榮本人還沒有被封王,因此田榮首先在齊國反抗項羽的分封,並且很快擊敗了項羽分封的田都和田安。項羽一看自己的分封決策被人挑戰,於是開始與齊國作戰,這一打就讓項羽陷入了泥潭難以分身,最終讓劉邦佔了便宜。

  • 趙國與燕國的戰亂讓北方局勢更加混亂:因為項羽的分封不公,導致各地方勢力內部矛盾激化,趙國的大將陳餘因為自己沒有被封王非常不滿,於是聯繫同樣不滿項羽分封的田榮,向其借兵之後攻擊被封為常山王的張耳,於是趙國陷入內戰。同樣舊燕王韓廣不滿自己的燕王之位和好地盤被封給了自己原來的臣子臧荼,雙方矛盾激化最終爆發戰爭。

  • 劉邦的漁翁得利:眼看項羽被困齊國無暇分身,躲在漢中的劉邦終於出手,在韓信的指揮下,漢軍通過“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奇襲關中,瞬間將項羽分封在關中的三名秦國降將擊敗,劉邦重新佔據戰略要地關中。隨後劉邦一路東進,將西魏王魏豹、殷王司馬昂和河南王申陽逼降。甚至大軍一路攻入項羽的首都彭城時,項羽仍被困在齊國無法脫身。

從項羽分封,到劉邦攻陷彭城,短短一年左右的時間,項羽分封的十八路諸侯就被消滅的七七八八。其中關中三王除了章邯困守孤城,另外兩個已經投降,山西河南一帶的三個王全部投降劉邦。趙國的常山王張耳被陳餘趕跑,陳餘擁立趙歇重新成為趙王使得趙國成為了項羽的敵人,齊國本就與項羽作戰,一時間北方除了鞭長莫及的臧荼全部成為了項羽的敵人。而南方諸侯始終保持中立,連英布都轉而開始背叛項羽。由此可見項羽的這種看似公平的分封其實恰恰因為不公導致完全失敗。


圍爐品茗人


前言:公元前207年,秦朝滅亡,劉邦進入咸陽,不久之後,項羽也進入了咸陽,開始了分封十八路諸侯。 對於各路將領,項羽是非常大方,能封王的全部封了王,而自己也封了一個西楚霸王。 可以說,項羽這種封王比劉邦要公平很多,當年,劉邦稱王后,只封了同性諸王。


那為何項羽比較公平的做法,卻引起了很大不滿呢? 原因如下:

一:師出無名 項羽雖然在當時是勢力最大的,但是卻不服眾。 項羽鉅鹿一戰,打敗秦軍主力,雖然功不可末,但是卻被劉邦搶先進入了咸陽。按照楚懷王的意思“誰先進入咸陽,誰就得天下”。雖然,後來,項羽逼迫劉邦把咸陽讓給了他,但是也是名不正言不順的。 在諸侯眼裡,你項羽就是一個力量大點的土包子,哪來的資格分封諸侯呢?


二:分封不均 項羽分封諸侯時,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其中田榮,彭越,陳餘三人最不滿意。 田榮本來是起義軍的老領導,和項梁是一起的,結果,分封諸侯時,田都被封為了齊王,天榮則是什麼都沒有封。 還有就是彭越,當時,彭越,趙揭,張耳一同起義,結果,最後封候時,趙歇封了代王,張耳封了常山王,彭越什麼都沒有。


正是,這樣的矛盾,以及分封不均,使得很多人反對項羽。 項羽分封諸侯,是比較公平的,而為何有人反對,則是因為項羽名不正以及言不順。如果,項羽名正言順,反對的人,肯定會減少很多的。


唯戀無名


公元前206年,項羽大軍進入咸陽,殺秦王子嬰,在咸陽屠城,火燒秦王宮,收集金銀美女準備回江東。

有人勸項羽定都關中,項羽不但不聽,反而把這個提出金玉良言的人殺了。

項羽在返回江東之前,進行了分封諸侯。

其實項羽分封諸侯不存在公平不公平的問題,項羽集團的實力當時在全國群雄中一枝獨秀,威風八面,又殺了秦朝的最後一個統治者秦王子嬰,可以說項羽已經掌握了生殺大權。

項羽的致命失誤不是不公平,而是太公平了,項羽當時在諸侯中威望最高,項羽完全可以為所欲為,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方案。

因此項羽當時最正確的做法是直接自稱皇帝或者暗示絕大多數實力很弱的諸侯擁戴自己為皇帝。

這樣全國都是屬於項羽的楚朝,項羽就是楚朝的開國皇帝,然後隨便把諸侯分成一個個小國,而這些小國的國土加起來都不如項羽的楚朝的直接控制區大,如果哪個諸侯比如劉邦不服氣,作為楚朝皇帝的項羽可以依仗強大的軍事優勢,統帥其他諸侯把造反的諸侯消滅。

而項羽范增為首的項羽集團很傻很天真,他們尊沒有一兵一卒的傀儡楚懷王為義帝,項羽自稱西楚霸王,項羽的實力明明可以做皇帝,偏偏要做權臣,把自己與劉邦等其他諸侯放在平起平坐的諸侯地位。

至於分封諸侯,項羽更是嚴重失誤,如果項羽自稱皇帝,他完全可以把自己的楚朝的國土一家獨大,其他十八路諸侯(加上楚懷王)意思一下就行了。

有人說項羽分封對劉邦不公平,其實項羽是對劉邦太好太公平的,項羽如果在關中稱帝,完全可以把劉邦的漢國封在漢中,不給劉邦龐大的四川之地,把劉邦放在眼皮底下,稍有反抗立即消滅。

項羽的致命弱點就是目光短淺,胸無大志,沒有繼承秦朝當楚朝皇帝的雄心壯志,只滿足當一個名不正言不順而且隨時可以被取代的所謂諸侯霸主。

項羽不做皇帝做西楚霸王是自降身份的愚蠢做法,是作繭自縛,把自己放在眾矢之的的不利地位,最終因為殺害義帝被劉邦帶領其他諸侯群起而攻之。

綜上所述,項羽分封諸侯不是不公平,而是太公平,他把自己放在與其他諸侯平等地位,如果項羽依靠一枝獨秀的軍事實力讓諸侯擁戴自己為楚朝皇帝,那就不存在楚漢戰爭,而是楚朝平定漢國叛亂的戰爭,結果也許會完全不同。

項羽性格上有嚴重缺陷,比如因為過於思念家鄉而放棄關中,其實即使項羽自己思念家鄉,可以回家鄉旅遊一下,而派大將比如鍾離眜等鎮守關中。

而劉邦在家鄉也是在項羽集團的中心徐州,但劉邦建立的西漢就以關中為根據地而一統天下。歷朝歷代的大一統王朝一般都是以最重要的城市為都城,比如清朝剛剛入關就以明朝的都城北京為都城,而項羽對家鄉念念不忘的小家子氣,註定項羽很難成為一統天下的開國皇帝。



人世間哪有什麼公平?誰的實力強誰就是公平。項羽的實力當時一枝獨秀,完全可以更加厚黑一些,直接稱帝,甚至可以在分封大會上把十八路諸侯全部抓起來,哪個不服立即處死,那樣項羽成為楚朝開國皇帝水到渠成。

厚德載物49847


認為項籍不分封就能當皇帝——絕對是對時代的重大誤解!

項籍分封前的天下局勢其實很簡單,就是恢復到戰國末期的局勢,而戰國末期是縱橫家馳騁的時代,一個強國可以打敗兩三個弱國,但面對三個以上的弱國,或者一個強國+若干國,再強的國家都無能為力了。

一個國家a要變得更強大,最好的方法就是吞併鄰國b,而鄰國的鄰國cde為了避免a越來越強大,必須阻止a吞併b,而這麼多國家干涉,a幾乎無法吞併任何國家。

而破解之道在於分化瓦解對手,造成短時間的絕對優勢,也就是說拉一批打一批。

任何國家都無法在當時得罪所有其他國家,項籍也不行。

當時天下6國都復國了,你說要郡縣制要當皇帝,可能嗎?

別說以楚國為根據地滅六國非常難,項籍連楚國都尚未統一,何談統一天下?

甚至於項籍連獨立勢力都算不上,只是一個軍事長官而已,缺少地盤和文官系統。

所以分封對項籍來說其實是必要的、緊迫的。而且分封不是隨意的,基本上項籍的做法就是把原七國的將相封為新王,瓜分舊王的領土,這樣原七國新王舊王自己就打起來了,就沒空管項籍了,這樣項籍才謀得一塊容身之地——西楚國,這才成為一股獨立勢力。

事實上項籍連三齊都搞不定,妄談統一天下實在滑天下之大稽。

很多人把項籍當成舊貴族的代表,其實恰恰相反,項籍家族只是世代為將而已,沒有任何證據表面他是貴族,並且項籍分封基本上是把舊六國王族貶到窮鄉僻壤,類似於把廣東王貶到非珠去,把新人立為廣東(珠三角)王,這哪裡是貴族,分明是草根這一邊的。

下克上和反傳統本來就不是貴族應有的姿態,而項籍本人絕對是有想過統一天下的,並非某些人幻想的只想恢復戰國局勢。

除了下克上這一表現外,項籍還把魏國的一部分和韓國(韓成被封為韓王,卻沒有就藩,當時韓國其實就是項籍在統治)的全部置於自己統治之下,而魏韓都是天下之中的封國,這樣反傳統的佈局顯示了項籍吞併天下的野心。

項籍寄以希望把列國碎片化,把己國最大化(西楚=楚國1/4+魏國1/2+韓國),逐一擊破統一天下,然而在第一步就卡殼。

非項籍不想統一天下,實則是不能,做不到,能力不足!


長島男爵


不管怎麼分,都不可能讓人滿意,平均分,有實力的反對,按實力分,一個是實力弱的覺得不公平,一個是實力強的還不知足,認為自己憑實力應該再多一點。劉邦認為自己功勞最大應該封關中王,可真封給他怕也不知足,還可能出去爭天下,封給三個降將看他。其他陳餘張耳不和,封誰另一個都會反對,被封的可能不鬧,沒封的就鬧。分封制經過秦國滅國後已經人心亂了,誰都想著封王,不象六國時代,大家都不想著王這事,都不安於自己的地位,大量的人都認為自己應該封王,就要天下大亂。周以前大家都是認為幾輩祖上積德才能稱王,到這時變成只要有能力就要稱王。封王越多越引發人的野心,讓更多的人想稱王,只要讓多數人斷了想頭才能天下太平。太平天國時把這事搞到極至了,封了2000多個王,候都沒人要了,貶值嚴重。其實想太平,封王這事就真不能公平,只能憑強權立個規矩,只有六國後人才能封王,減少有這想法的人,但就算是這樣,六國的後人還會互相打爭正位,不過參與的人能少一點。王候將相天生的有利於天下太平,說出王候將相寧有種乎這種話的目的就是在製造天下大亂,只有多數人認命才能天下太平。


海中巖haha


人總是貪心的,諸侯貴族也是如此。雖然項羽已經根據秦滅六國前的狀態以及各諸侯在反秦過程中的貢獻重新分封了天下,已經足夠公平。但是人心猶如無底洞,難以滿足。那麼接下來讓我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為什麼諸侯還要反對項羽的原因吧:

【背景】



項羽率領起義軍攻破了秦朝的都城,進入關中地區之後,假借楚懷王的命令,將那些在反秦過程中做出過重大貢獻的功臣將領分封土地。全天下在項羽的計劃被分為了18份,一共設立了18位諸侯王。



但是在分封天下不久後,那些諸侯王對項羽專權表示不滿,並且不斷起兵反對項羽。整個天下在被分為18份之後,天下亂成了一鍋粥,叛亂活動此起彼伏。項羽和他的軍隊疲於奔命,不斷對叛亂的諸侯王進行鎮壓。

【諸侯王為何非得反項羽不可?】

原因一:單純的對項羽不滿



在秦朝末年的戰爭中,項羽作為聯軍的先鋒帶領著他的部隊打下了不少硬仗。如果不是項羽和他的軍隊,秦朝是否會滅亡還未可知。但是在這個漫長艱苦的過程中,那些諸侯王也發揮了不少作用,加速了秦王朝滅亡的速度。

於是在那些諸侯王的心中,他們未免對項羽的頤氣指使表示抗拒。並且項羽之前只是楚軍中的先鋒,地位並不是很高。而且項羽還逼迫楚王下臺,令各路諸侯感到不滿。

原因二:諸侯對權力、地位的貪慾



秦朝結束了六國紛爭的局面,統一了整個天下,原來秦國的國君成為了天下的共主。秦王嬴政更是直接稱自己為始皇帝,受到全天下的供奉,享受著天下最大的權力,擁有整個天下的土地。秦始皇是當時以及之前所有時代內權力最大的一位君王。



而秦朝對天下的統一就像是打開了“潘多拉魔盒”一樣,每一個人嘴上雖然說著要光復六國,但是實際上自己又想成為下一個皇帝,享受著無上的榮光。項羽分封的那18位諸侯王大部分心中都有著這樣的想法,有著對權力的慾望。而這些諸侯王手中又聚集著大量的軍隊,真好可以用來反對項羽,建立自己的王朝。



【結尾語】


那些諸侯王享受著來自項羽的饋贈,卻做著自己奪取天下的美夢。再加上項羽那種孤傲的性格,對權力非常的敏感,無法滿足那些諸侯的要求。於是18路諸侯不斷起兵造反,而項羽也在一次次鎮壓的過程中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對天下的掌握。漢王劉邦最終建立了自己的王朝。

各位讀者大大,如果您願意的話能不能點開我的頭像,給我點個關注呢! 不方便的話,感謝您能點開看我的回答!

弋北談古今


項羽真的有分封諸侯的“名義”嗎?

項羽號稱西楚霸王,都是在天下共主楚懷王熊心的名義下自封的,然後才能越過楚懷王熊心分封了18路諸侯王。

最關鍵的是,項羽竟然分封完諸侯以後,就將楚懷王熊心殺害了,還是明目張膽的派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一起殺害的。

好嘛,前腳剛用天下共主的名義分封諸侯王,後腳就打自己的臉,推翻自己的根基,簡直是作死呀。

項羽真的有分封天下諸侯的權力嗎?

秦末天下大亂,各路起義軍擁護楚懷王熊心為共主反秦,有過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結果大家都知道,是劉邦先攻進了咸陽,這才有了後來的“鴻門宴”、楚漢爭霸。

如果真的要按照約定的話,此時分封天下的人應該是漢高祖劉邦,而不是西楚霸王項羽。

所以項羽分封天下諸侯,“名不正、言不順”,全靠拳頭大,就更談不上什麼公平了。

項羽分封天下諸侯真的公平嗎?

“先入定關中者王之”雖然被破壞的七零八落,但是“入關”成為了項羽的一個封王的標準。

所以很多秦末起義軍首領,如齊相田榮、趙將陳餘等人。立下了汗馬功勞,甚至手裡面有強大的軍隊,但是並沒有獲得相應的封地,引起了這些人的不滿,成為反對項羽的急先鋒。

於是天下大亂,從而使劉邦有了暗度陳倉的機會。

項羽首先是霸佔了楚懷王熊心的名義,分封諸侯;其次,一意孤行,按照自己的意志劃分諸侯國,分贓不均;最後,項羽還派人殺害了楚懷王熊心,推翻了自己的“根基”。

所以,項羽得到一個眾叛親離的下場,早已註定。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肯定是不公平喲,項羽以勢壓人,以強凌弱,差點殺了劉邦。義帝有言在先,先入關中者為關中王。劉邦採用懷柔之計,勢如破竹,先入咸陽。項羽運氣差一些,碰上了硬槎子,打的很苦,加之項羽一味蠻幹,坑殺降軍二十萬,無形中加大了自己的阻力。俗話說,願賭服揄。項羽開始耍賴,先設鴻門晏,企圖加害劉邦,心裡畢竟虛,還是放走了劉邦。封王時,劉邦封漢中王,把關中封給了秦的降將章邯,如果你是劉邦,心裡不窩火嗎?當時的漢中乃不毛之地,十分落後。項羽又害死義帝,自封西楚霸王,權力相當於秦皇,無名有實。在推翻秦皇朝的鬥爭中,項羽功勞最大,其次是劉邦,其他諸侯王都在搶地盤。很明顯,項羽對劉邦不公,劉邦開戰,是項羽挑起來的。


朵朵佬爺


公園前206年,項羽以西楚霸王的身份將全國劃成十八個區域,分封給各路諸侯、部將和降將為王

這十八個王是:漢王劉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韓成、殷王司馬邛、代王趙歇、常山王張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遼東王韓廣、燕王臧荼、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


這十八路諸侯都被分到那些地方呢?

1、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管轄梁,楚之地最富庶的九個郡,建都彭城,古有三楚,即江陵為南楚,吳越為東楚,彭城為西楚,因為定都彭城,所以項羽叫做西楚霸王。

2、劉邦被封為漢王,轄巴、蜀、漢中三郡,管四十一縣,建都於南鄭(今陝西漢中市)。



3、章邯,棄暗投明,滅秦有功,封為雍王,建都於廢丘(今陝西興平),管上秦三十八具,轄咸陽以西的地區,大致包括秦的內史西部、隴西郡和北地郡。

4、秦將司馬欣,多年前曾對項梁有恩,封為塞王,建都於櫟陽(今陝西臨潼),管下秦一十八具,轄咸陽以東的地區,大致擁有秦的內史東部。


5、秦將董翳,勸章邯投降有功,封為翟王,建都於高奴(今陝西延安北),管中秦三十具,轄有秦的上郡。

6、英布,項羽大將,戰功赫赫,封為九江王,建都於六縣(今安徽六安),統治楚國南部的九江郡四十五縣。




7、楚將吳芮,英布的岳父,率領百越各部落協同諸侯作戰,又從入關,頗有戰功,封為衡山王,建都於邾縣(今湖北黃岡北),大致領有楚國南部的衡山郡地區。

8、共敖,率軍擊南郡有功,封為臨江王,建都於江陵(今湖北黃岡),大致統治楚國南部的南郡等地。

9、魏王魏豹改封為西魏王,建都於平陽(今山西臨汾),管轄河東、太原、上黨三郡。



10、趙將司馬邛,平定河內有功,封為殷王,建都於朝歌(今河南淇縣),管轄黃河北部的河內郡三十二縣。

11、趙將申陽,本為趙相張耳的心腹大將,因平定河南有功,封為河南王,建都於洛陽,領有三川郡二十縣。

12、趙王歇,沒有隨項羽入關,功勞算小,但因為他是趙國王室之後,故將其遷徙於代地,仍號為趙王,統治趙國的北部地區(代郡、雁門郡、雲中郡)。



13、 趙相張耳,聲望高且富於智謀,又隨項羽入關,提供不少佳策,故封為常山王,襄國(今河北邢臺),作為常山國的首都,統治趙國的東部地區(邯鄲郡、鉅鹿郡、恆山郡)。


14、韓王成,沒有隨項羽入關,功勞算小,故仍稱韓王,但不能去到他的封地潁川郡去,實際上項羽變相吞併了韓國。

15、 燕將臧荼,隨從楚軍解除鉅鹿之圍,功勞頗大,封為燕王,建都於薊(今北京),統治原燕國的西部地區(漁陽郡、上谷郡、廣陽郡)。


16、原燕王韓廣,沒有隨項羽入關,功勞算小,故將其遷徙於遼東,改稱遼東王,建都於無終(今天津薊縣),統治原燕國的東部地區(右北平郡、遼西郡、遼東郡)。但韓廣不願東遷就國,臧荼只好把他給殺了,燕及遼東兩地皆為臧荼所有。

17、齊將田都,當年主動叛齊救趙,隨同聯軍入關,功勞頗大,封為齊王,建都於臨淄,統治齊國的中部地區(臨淄郡和琅玡郡)。

18、齊將田安,齊國王族嫡系後人,鉅鹿之戰前攻擊濟北數城,引軍投降項羽,故封為濟北王,建都於都博陽(今山東泰安東南),統治原齊國的北部地區(濟北郡)。

19、齊王田市,封膠東王,以即墨(今山東平度東)為首都,統治齊國的東部地區(膠東郡)。


打敗秦國後,分封地相對公平,為什麼短短兩年之後,全國各路諸侯還有反對項羽呢?

1、人性的貪婪,

在打敗秦國前,秦國軍事力量比較龐大,項羽兵多將廣,作戰勇猛,所以大家可以團結在他身邊,但當秦國被消滅後,內部的利益糾纏以及私人恩怨就會不失時機的浮上水面,大家一致對外的目標沒了,轉變成彼此內部矛盾,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人性都是貪婪的,你把天下這一塊蛋糕切成19份,你給的再多,也只是19分之一,項羽即便做的再公平,也不能平息其他人的慾望,在那個私利膨脹的亂世,諸侯們的野心是無窮的,跟這些手握重兵的軍閥與地方豪強們講公平,無異對牛彈琴。


2、分封后各地新舊集團的矛盾

齊地矛盾:前齊王田市徙為膠東王,而立齊將田都為齊王、田安為濟北王。而齊地的實權人物田榮,不肯將兵從楚擊秦,而沒有受封。故而,引起了齊地田榮的不滿與反叛,田榮先擊敗了齊王田都,又追殺了不肯聽命的膠東王田市,然後擊殺濟北王田安,並王三齊之地。

趙地矛盾:故趙王歇徙為代王,而立趙相張耳為常山王(趙地),在趙地頗有影響力的陳餘,只封三縣讓其養老,陳餘與張耳在趙地的功勞幾乎等多,而陳餘未能封王,故陳餘心中不滿。故請田榮發兵相助,擊敗了張耳,復趙王歇於趙地,趙王歇封陳餘為代王。

燕地矛盾:故燕王韓廣徙為遼東王,而立燕將臧荼為燕王。韓廣不願意遷徙遼東,而被臧荼所殺,臧荼並有燕、遼東之地。這也是項羽分封諸侯中,唯一併掉故王的諸侯。


秦地矛盾:在項羽入關之前,劉邦實則已是關中王,故此對矛盾為劉邦與三位秦降將的矛盾。項羽立劉邦為漢王,掌漢中、巴蜀之地,實則也是徙封。

楚地矛盾:項羽徙楚懷王(義帝)至長沙郴縣,而自立西楚霸王。並立黥布為九江王,吳芮為衡山王,共敖為臨江王。該對矛盾為項羽、黥布、共敖等人與楚懷王的矛盾,

3、最終敗筆

項羽沒有平衡好與楚懷王的關係,最終把楚懷王殺掉,帶上弒主的帽子。


終於讓早已蓄謀已久的劉邦找到了攻打項羽的藉口,隨後劉邦以項羽殺掉義帝為由,召集眾諸侯集合56萬大軍對項羽展開大規模的進攻。從此,楚漢之爭拉開了序幕,而殺掉楚懷王,也讓僅有的幾個原楚國陣營諸侯也因為項羽殺死義帝而對其離心離德,自然無人幫助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