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做一個能屈能伸的人?看看勾踐與夫差的不同做法

我們都知道: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這些故事都是寫勾踐的。

其實夫差也同樣揹負同樣的使命。

夫差的爸爸闔閭在征討越國的時候負傷死了,在臨死前特意祝福兒子要記住這個恥辱,所以夫差繼位後時刻不敢忘。

他命人站在庭院裡,每天路過庭院就向夫差喊話:“夫差!你忘了越王殺你父親的事情了嗎?”

夫差聽了後就回答:“我不敢忘!”

夫差就是以這種當時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能忘了殺父之仇。

怎樣做一個能屈能伸的人?看看勾踐與夫差的不同做法

夫差勤於政務,不敢怠慢,任命伍子胥為相國,伯嚭為太宰,積極發展國立,擴大生產,增強兵力,而這些都被越王勾踐看在眼裡,勾踐意識到這不是好苗頭,遂打算髮兵攻打吳國。

范蠡趕緊勸說道:“雖然盈滿卻不溢出,雖然強盛卻不驕傲,雖然有功卻不炫耀,這是天道。聖人隨時做好行動的準備,這叫守時,天時不到就不能去別人家做客,沒有機緣就不要行事。”

勾踐聽不懂。

范蠡繼續說:“大王,您現在積累的還不夠多就要往外出,還沒有強大就要驕傲,還沒幹活就要炫耀功勞,時機未到就要攻打別國,機緣未到就要挑起事端,天時不利,人事不和,您這樣做,對國家和您自己的命運都沒有好處。”

然而勾踐還是聽不進去。范蠡只好再次苦勸道:“勇猛,是不好的道德。兵器,是不祥的器物。爭鬥是是解決事情的最下策略,暗中挑起事端是由人引起的,最後人也會跟著消亡,這種事情是違背天意的,誰先行此事就會對誰最不利。”

勾踐最後堅決的說:“我意已決!”

於是,越王勾踐率先發動對吳國戰爭,吳王夫差則抓住時機,派出精兵與越軍大戰,雙方在水上作戰,結果越軍大敗。

怎樣做一個能屈能伸的人?看看勾踐與夫差的不同做法

勾踐帶著5000殘兵逃到會稽山,被吳軍團團包圍,這時候勾踐想起了范蠡,把他叫到跟前來說:“當初我沒聽你的意見,以至於落到如今這個下場,我知道錯了,請問還有沒有辦法了?”

范蠡說:“大王,難道您忘了我說的話了嗎?持盈者在於天,定傾者在於人,節事者在於地。”

勾踐說:“那麼對於人,我該怎麼做呢?”

范蠡說:“降低身份,獻上厚禮,將子女玉帛等好東西都獻給吳王,如果還不行,您就親自做人質,給吳王做奴役,只要能讓他解恨,我們付出什麼都可以,只要您能活著就會有希望。”

勾踐說:“好吧。”

於是越國派出文種去吳國求和。

在伯嚭的幫助下,夫差接受了越國請降,越國成為了吳國附屬國。

但是吳王並不放心,就把勾踐和范蠡留在身邊做奴役,時間久了,夫差看到了他們甘心做奴役,而且也看不出他們有反抗之心,同時又在伯嚭的勸說下,夫差終於將勾踐和范蠡放回了越國。

吳國在夫差的經營下國力逐漸強盛,收服越國後吳國的實力達到了頂峰,夫差也因此逐漸驕橫起來,放鬆了對越國的警惕,開始一心專注於爭霸中原的偉業。

勾踐回到越國後,時時不忘復興國家,從此臥薪嚐膽,不忘亡國之恨,越國就在夫差的輕視和忽略中開始慢慢發展起來,並且最終滅了吳國,報了仇,這就是後世廣為流傳的故事。

其實勾踐和夫差是同一類人,在不同的時期做了同樣的事情,只不過勾踐比較幸運而已。

怎樣做一個能屈能伸的人?看看勾踐與夫差的不同做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